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院有了“治未病”门诊
“大夫,你看我最近总是浑身痛,也不发烧,吃了止疼片也不管用,胃口也差,这是为什么啊?”67岁的张先生退休在家,原本生龙活虎的他感觉体力明显下降,特别容易疲劳。原本吃啥都香,现在一点食欲都没有,还常觉得口苦。明明很累了,偏偏晚上还失眠!没感冒也不发烧,却全身骨头酸疼。为了治病,他跑了好几家大医院,抽血化验、做B超、做心电图,从头到脚查了个遍,都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医生建议他去看看中医。于是,张先生便来到了北京中医院的“治未病”门诊。
提起“治未病”,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不少人可能会把“未病”当是“没病找病”。其实,“治未病”这种说法出自《黄帝内经》中的一条防病养生谋略——“不治已病治未病”。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亦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理论。“治未病”与如今医学界大力倡导的“预防为主”战略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最早、最超前的预防医学。
中医“治未病” 与西医“亚健康”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战略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了主题为“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的重点项目。自2007年上半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治未病”的试点工程,希望通过发挥中医的“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的养生优势,为广大百姓的健康造福。卫生部提倡中医“治未病”以来,北京、广州、上海、浙江、成都等地医院相继开设了“治未病”门诊。
有研究显示:1元的预防投入可节省7元的医疗支出,更可节约近百元的重症抢救费用。因此,积极倡导“治未病”这个理念,提高大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可有效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生,意义深远。
中医“治未病”与西医的“疾病预防”和“亚健康”类似,不过也有所区别。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并不仅仅局限于疾病预防,也不完全指身体不适的状态。它要求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的“治未病”并不是简单的体检和治疗建议。中医有系统的养生防病理论和独特的传统疗法。对那些“感觉不舒服,但查不出病”的亚健康人群,西医往往束手无策,中医可以运用其特有的体质辨识、整体调理的方法对这类人群进行具体、细致的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运动)、中药调理及中医特色治疗,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对那些已经患病的人,中医药可以对其作整体调理,以减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预防疾病进展,促进疾病康复。对大病初愈者,中医药更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元气。
“治未病”门诊与普通中医门诊
“治未病”门诊与普通中医门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着眼点在于“预防”——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复发,而不是简单的开药。主要以非药物治疗对求诊者进行健康干预,发挥预防疾病、减轻病症的作用。同时,“治未病”门诊还为就诊者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的健康管理。
上海曙光医院的“治未病”中心由“体质辨识室”、“健康咨询指导室”和“传统综合治疗部”三部分组成,采用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提出的9分法,把人的体质共分为9种,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求诊者若来到“中心”就诊,首先要在“体质辨识室”内填写一份详细的“中医体质评估表”,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中医体质与亚健康测评,以及医生的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结果。随后,医生根据求诊者提供的资料及中医四诊结果,给求诊者一个内在体质辨证结论,让求诊者了解自己的体质、状态和易患疾病。随后,求诊者到“健康咨询室”接受更为详细的咨询,专家会根据求诊者的体质辨识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提供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养生调理方案。如有必要,求诊者还可以在“中心”接受针灸、按摩、熏蒸等传统中医治疗。若发现求诊者患有明确疾病,专家会建议其去相关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国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这家社区服务中心对于“治未病”的市民,一般的咨询是不收费的。如果是每周或每月定时检查自己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才按规定收取费用。
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个人预防保健。“治未病”门诊就诊的人群主要为亚健康人群、更年期妇女、大病初愈者和老年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质调养和生活干预以后,大部分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将得到显著改观。医学专业人士提出,希望人们可以慢慢改变传统的健康观念,但要提防一些医药商打着“治未病”的幌子推出不合理的保健药品。
温馨链接
小知识:九种体质
平和质: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不容易疲劳,精力充沛。寒热均有较好的耐受力,睡眠良好,胃口好。
气虚质:语音低怯,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容易出汗。舌头呈淡红色,舌体显胖大,脉象虚缓。容易头晕,健忘。
阳虚质:平时怕冷,手足“热力不足”,喜欢热饮热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头颜色偏淡,舌苔湿润。
阴虚质:手足心热、平时容易口燥热,咽喉干涩,口渴爱喝冷饮。鼻腔偏干,鼻涕少。大便干燥、舌头红,口水偏少,舌苔偏少。
痰湿质: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汗水多且黏,容易胸闷,痰多。有些人面色淡黄发暗,眼圈微浮肿,容易困倦。平时比较爱吃甜食和肥腻食物。
湿热质:平时面部常有油光,容易生痤疮粉刺。舌头颜色偏红,舌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体感沉重容易疲倦。有些人还会心烦意乱,做事无精神。
瘀血质:面色灰暗,皮肤偏暗有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和疼痛。唇色暗淡或者发紫。舌头暗有点、片状瘀斑,舌头下静脉曲张,脉象则细涩。
气郁质:性格内向不稳定,抑郁脆弱,敏感多疑,对精神刺激的适应能力较差,平时苦着脸。表情烦闷不开心。
特禀质:遗传性疾病有垂直遗传,家族共同特征等,胎传性疾病为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以及相关疾病特征。
“大夫,你看我最近总是浑身痛,也不发烧,吃了止疼片也不管用,胃口也差,这是为什么啊?”67岁的张先生退休在家,原本生龙活虎的他感觉体力明显下降,特别容易疲劳。原本吃啥都香,现在一点食欲都没有,还常觉得口苦。明明很累了,偏偏晚上还失眠!没感冒也不发烧,却全身骨头酸疼。为了治病,他跑了好几家大医院,抽血化验、做B超、做心电图,从头到脚查了个遍,都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医生建议他去看看中医。于是,张先生便来到了北京中医院的“治未病”门诊。
提起“治未病”,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不少人可能会把“未病”当是“没病找病”。其实,“治未病”这种说法出自《黄帝内经》中的一条防病养生谋略——“不治已病治未病”。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亦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理论。“治未病”与如今医学界大力倡导的“预防为主”战略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最早、最超前的预防医学。
中医“治未病” 与西医“亚健康”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战略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了主题为“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的重点项目。自2007年上半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治未病”的试点工程,希望通过发挥中医的“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的养生优势,为广大百姓的健康造福。卫生部提倡中医“治未病”以来,北京、广州、上海、浙江、成都等地医院相继开设了“治未病”门诊。
有研究显示:1元的预防投入可节省7元的医疗支出,更可节约近百元的重症抢救费用。因此,积极倡导“治未病”这个理念,提高大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可有效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生,意义深远。
中医“治未病”与西医的“疾病预防”和“亚健康”类似,不过也有所区别。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并不仅仅局限于疾病预防,也不完全指身体不适的状态。它要求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的“治未病”并不是简单的体检和治疗建议。中医有系统的养生防病理论和独特的传统疗法。对那些“感觉不舒服,但查不出病”的亚健康人群,西医往往束手无策,中医可以运用其特有的体质辨识、整体调理的方法对这类人群进行具体、细致的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运动)、中药调理及中医特色治疗,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对那些已经患病的人,中医药可以对其作整体调理,以减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预防疾病进展,促进疾病康复。对大病初愈者,中医药更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元气。
“治未病”门诊与普通中医门诊
“治未病”门诊与普通中医门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着眼点在于“预防”——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复发,而不是简单的开药。主要以非药物治疗对求诊者进行健康干预,发挥预防疾病、减轻病症的作用。同时,“治未病”门诊还为就诊者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的健康管理。
上海曙光医院的“治未病”中心由“体质辨识室”、“健康咨询指导室”和“传统综合治疗部”三部分组成,采用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提出的9分法,把人的体质共分为9种,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求诊者若来到“中心”就诊,首先要在“体质辨识室”内填写一份详细的“中医体质评估表”,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中医体质与亚健康测评,以及医生的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结果。随后,医生根据求诊者提供的资料及中医四诊结果,给求诊者一个内在体质辨证结论,让求诊者了解自己的体质、状态和易患疾病。随后,求诊者到“健康咨询室”接受更为详细的咨询,专家会根据求诊者的体质辨识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提供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养生调理方案。如有必要,求诊者还可以在“中心”接受针灸、按摩、熏蒸等传统中医治疗。若发现求诊者患有明确疾病,专家会建议其去相关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国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这家社区服务中心对于“治未病”的市民,一般的咨询是不收费的。如果是每周或每月定时检查自己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才按规定收取费用。
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个人预防保健。“治未病”门诊就诊的人群主要为亚健康人群、更年期妇女、大病初愈者和老年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质调养和生活干预以后,大部分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将得到显著改观。医学专业人士提出,希望人们可以慢慢改变传统的健康观念,但要提防一些医药商打着“治未病”的幌子推出不合理的保健药品。
温馨链接
小知识:九种体质
平和质: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不容易疲劳,精力充沛。寒热均有较好的耐受力,睡眠良好,胃口好。
气虚质:语音低怯,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容易出汗。舌头呈淡红色,舌体显胖大,脉象虚缓。容易头晕,健忘。
阳虚质:平时怕冷,手足“热力不足”,喜欢热饮热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头颜色偏淡,舌苔湿润。
阴虚质:手足心热、平时容易口燥热,咽喉干涩,口渴爱喝冷饮。鼻腔偏干,鼻涕少。大便干燥、舌头红,口水偏少,舌苔偏少。
痰湿质: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汗水多且黏,容易胸闷,痰多。有些人面色淡黄发暗,眼圈微浮肿,容易困倦。平时比较爱吃甜食和肥腻食物。
湿热质:平时面部常有油光,容易生痤疮粉刺。舌头颜色偏红,舌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体感沉重容易疲倦。有些人还会心烦意乱,做事无精神。
瘀血质:面色灰暗,皮肤偏暗有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和疼痛。唇色暗淡或者发紫。舌头暗有点、片状瘀斑,舌头下静脉曲张,脉象则细涩。
气郁质:性格内向不稳定,抑郁脆弱,敏感多疑,对精神刺激的适应能力较差,平时苦着脸。表情烦闷不开心。
特禀质:遗传性疾病有垂直遗传,家族共同特征等,胎传性疾病为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以及相关疾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