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由中国学者高建平与斯洛文尼亚学者阿莱西·艾尔雅维茨合作编辑的美学文集,主要内容是,当代美学在经历了商业大潮和文学研究热冲击之后又出现了新的复兴。这种复兴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对于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上述问题展开论述,并对美学在当代诸多历史背景和文化状况不同国家的复兴情况作了描述和分析,这些对于中国读者了解当代世界美学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机 构】
:
斯洛文尼亚理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由中国学者高建平与斯洛文尼亚学者阿莱西·艾尔雅维茨合作编辑的美学文集,主要内容是,当代美学在经历了商业大潮和文学研究热冲击之后又出现了新的复兴。这种复兴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对于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上述问题展开论述,并对美学在当代诸多历史背景和文化状况不同国家的复兴情况作了描述和分析,这些对于中国读者了解当代世界美学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解放战争前期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反击粉碎蒋介石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一场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鏖战。习仲勋作为西北野战兵团(后为西北野战军)副政委临危授命,参与部署指挥延安保卫战,全力协同彭德怀指挥转战陕北,运用"蘑菇"战术,以少胜多,共同创造了陕北作战"三战三捷"的战争奇迹,有力打击了进攻陕北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的嚣张气焰,稳定了陕北战局。他利用战争间隙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加强军队纪律教育,大力开展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全力支援战争前线;参与发起新式整军运动,提高部队
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了火灾、瘟疫、财经危机以及对外贸易冲突与战争等一系列突发性事件,通过政府、教会、社会群体、家族及个人等诸多力量的努力,比较成功地应对了这些突发性事件。17世纪中叶英国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方法、历史经验及其存在问题,对于其他国家建立与完善突发性事件应对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在二战时期及战后初期,德国拥有世界领先的科技资源。战后初期德国由美、英、苏、法四国分区占领,各战胜国不再沿用传统的货币赔偿,转而开展实物索赔。美国与英国基于相近的利益和良好的合作基础,对德国科技资源进行了联合发掘和掠夺。两国从德国掠夺的科技资源不仅涉及军事领域,还服务于各自国内的民用工商业需求。此外,双方还从德国苏占区抢夺了大量科技资源。通过以上行动,美英基本实现了消除德国军事威胁、提高自身科技实力、与苏联开展科技对抗的目标。
晚清以后,长三角东部地区城镇河流的水质污染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和民生问题。三角洲滨海平原水系在潮汐作用下易淤易塞,对城镇河流疏浚治理的要求比乡村地区更高,但近代以来,自来水技术、管道排水技术以及陆路交通技术等率先在城镇地区得到应用,使得城镇河流提供饮水、排水、交通等的传统功能弱化,社会对其疏浚和治理的力度不增反降;一些城镇河道甚至被填没消失,整体水网的畅通性大大降低,水体自净力最终难抵外界污染。恢复长三角水生态环境,重建水网完整性,保持水流宣泄畅通,与减少工业和城市发展引起的水质污染,同等重要。
傅斯年是一位颇具哲学素养的理论家,但其"史学只是史料学"思想,却长期被理解为"史料派"反对历史理论研究的"唯史料论",由此导致诸多疑点。《旨趣》实际上只是史语所的工作纲领,傅斯年提出"反疏通"是为了实现"集众"工作的可累积性,但其本人治学并不反对"疏通"。无论是把傅氏理解为兰克后学,还是理解为"新宋学",都忽略了其最为重要的科学主义立场和哲学前提。傅氏科学史学的核心方法论其实是比较语言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语言"主要指口说的"语言"而非文句考据的"文字"。正
本文介绍了《历史与理论》的"多重时间性"专题论坛。我在文中想要讨论的是,多元或多重的时间是如何在历史编纂的传统中被概念化的。此讨论部分地通过与最近的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文学学者进行对话来展开;部分地通过回到18世纪,回到"现代的历史性的体制"之源头来展开。在这些理论的和历史的调查研究中,我的目的有二:一方面,从非共时性、时间分层,或自然的和历史的时间角度出发,探索及讨论将多重时间概念化的诸不同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去追踪这些多重时间是如何通过复杂而精细的概念及资料实践(我在此
过去是遥远或不在场的(且因此是不可逆转的),这种观念历来支配着历史与正义之间的关系。这种含混不清的本体论状况,使得我们难以把时常感受到的"记住的责任"或"公正对待过去"的义务,置于过去本身之中;正因如此,为了支持一种以现在为目的的伦理学,从尼采到基斯·詹金斯的哲学家们反驳那种对历史的"痴迷"。其结果是,历史学有助于寻求正义的能力往往显得非常有限,甚至荡然无存。在历史写作中引入"在场"范式,能够潜在地转变这种历史与正义之间的关系。然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应当以如下方式来构想"在场"范式:它
《今注本二十四史》是1994年8月由文化部批准立项的重大文化工程。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朱绍侯先生被委任为《今注本宋书》的主编。朱先生亲力亲为,带领编纂队伍,五易寒暑,得以草成;之后不断修订,直到2020年方得以发行面世。10月15日,由《今注本二十四史》编委会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出版座谈会在开封举办。座谈会开幕式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礼刚主持。
近年来有关全球史的争论,不仅考验着超越民族国家的历史理解,同时也寻求非欧洲中心论的研究思路。这在历史解释和研究设计两个层面上影响着历史空间与历史时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将科泽勒克的时间层次理论拓展到全球空间,以此反思全球概念史的多种可能性。为此,本文将引入"空间层次"概念。首先详细探讨历史化及其与空间化和时间化的关系和互动;其次思考全球空间和时间的复杂性对比较史学和概念史的影响;再次引入一套全球史的三重张力框架——规范性张力、时间张力与空间张力,将其作为一种研究方式,通过全球概念史来具体展开历史研究问题。
以赛亚·伯林和其他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把启蒙与反启蒙运动塑造成了两种对立的文化。反启蒙是从启蒙内部而起的批判,因此在许多方面两者是重叠的。不过,在关于时间的看法方面,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启蒙的时间更多倾向于年代学意义上的,可以被打上"空洞的"标签。而反启蒙对时间的感知却是"具体的"且与历史时间如出一辙。这两种不同的时间必然造成了在同时性问题方面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