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当前自主招生改革风起云涌,高校联盟已进入“战国时代”,但各联盟的联考备受质疑。文章主要是对自主招生联考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要深化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须对大学管理进一步放权,培育社会中介机构主导联考,同时建立真正的大学理事会制度。
关键词:高校;联考;原因剖析;改善途径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2-136-03
2009年,由清华、上海交大、中科大、西交大和南大的招生部门共同策划,组成知名的“五校联考”,共同委托专业考试机构举行自主选拔合作测试,由此拉开了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联考制度改革的序幕。2010年10月至11期间,“北约”、“华约”、“工盟”和“五校同盟”相继成立,高校“联盟作战”纷起,在全国80余所实行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中渐成蔓延之势,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俨然进入“战国时期”。
自主招生联考,表面上看它符合高校和考生的需求。第一,从高校角度来看,委托第三方出题、联合行动,成本较低,试题质量和安保等有了进一步保证,而且可以选择的生源人数增多,有利于招到更满意的学生;第二,从考生角度来看,只需报考一次,就能得到近十所大学认可,应考的时间、精力、金钱成本都大大降低。这或许是我国自主招生联考的直接原因,但这背后应有一些隐性的原因促使联考的风云突起。这原因是什么、在哪些方面着力可对当前的联考制度有根本性的改善?这是自主招生联考制度设计者必须给予慎重考虑的。
一、自主招生联考的深层原因探讨
促成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的原因众多,有表层原因,也有较深层原因。笔者认为,从较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挑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GDP总量已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已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的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确立,教育政策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建设要求多样化人才,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必须始终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特别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社会培养适应型人才不同,创造性人才是培养的重点,是我国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而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创新人才的选拔,故对人才选拔培养这一环节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全国统考模式“唯分数至上”的考核方式和录取标准一元化,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高校探索一种与经济运行方式相适应的开放多元人的才选拔新机制的任务迫在眉睫。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自主招生考试正是对此进行改革创新的一个探索,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国的自主招生考试存在着诸多问题,此时风云突起的“联考”是对自主招生存在问题的改革,更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变化的一个回应。
(二)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层面的要求逐渐得到满足,个体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们要求接受高等教育,提高素质的愿望越强烈,对高校的期望也就越高。同时,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规格、层次出现了多样化需求,迫使高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服务于社会。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正逐步适应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但1999年大规模扩招造成生源质量下降导致大学生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下滑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一直备受诟病。当前的自主招生联考,从表面上表现各联盟的联合招生,降低招生成本,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但其深层实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抢优质生源之目的。作为一所高校来说,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它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因为只有高质量的生源,才更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也才可能有良好的信誉,否则就会失去社会的青睐和信任。
(三)国内外高校的竞争尤其是生源竞争的要求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等学校规模和结构,高等教育供求市场有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的发展趋势,高校招生成为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高等教育资源的大发展与人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唤醒了公众的教育消费意识,人们渴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愿望空前高涨,对教育质量水准要求提高。无论是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还是职业型高校都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源压力。
竞争不仅表现在大陆高校之间,世界范围内的高等学校之间的国际竞争包括生源竞争也已成事实。近几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来势汹汹”,每年在内地招走千余名尖子生,包括各地高考状元。如今,这一趋势有增无减。另外,部分考生开始放弃国内大学,走出国门,优秀毕业生留学欧美大学日益增多。
在国内外竞争如此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高校不能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等着“优秀原材料”自动上门,“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有自己的应对策略,才可能招收到优秀的学生或自己学校所需要的学生,高校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自主招生联考政策有利于扩大高校的选择范围,有利于选择更适合高校自身特点所需要的人才,以回应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使高校联考成为必然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地球村”正变为现实,高校间国际交流也随之不断加深。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和适应国际化的大潮流,通过与他国的不断交流合作,树立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观念,建立科学的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世界一流高校对“地球村”内的我国高校发展带来极大挑战的同时,其发展经验也为我国高校所借鉴。当前我国的自主招生联考就是对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模仿。尽管目前的自主招生联考只是处于初始阶段,但其重要意义在于联考对考试内容和评价机制的改革与探索,对我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招考分离”,打破高考一统天下的弊端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国外一流名校强势的自主办学体制唤起了我国高校自主独立的意识,高等学校开始考虑作为办学主体自身的权益,不再甘于大学是政府的附属品,而追求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办学主体。落实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完善自主招生制度,是高校联考的动力源泉之一。
(五)资源稀缺成为高校联考的催化剂
高等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是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科技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等非自然资源的综合。这些资源的综合作用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存在及正常运转,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使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资源紧 张、经费短缺是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每年高校在招生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虽不致影响学校财政收支平衡问题,但实是一项不小的支出。高校联考能发挥资源最佳效益、减少浪费,有利于具有不同优势的学校优势互补、强强合作,将各自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完善自主招生联考必要环节
当前我国的自主招生联考改革只是处于初始阶段,“谁与谁合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合作后对考试内容和评价机制的改革与探索。”但是不可否认,自主招生联考在很大程度上是“掐尖”,抢优质生源。推进我国自主招生联考改革,除了在操作的技术层面需要不断完善外,从大的层面来说还须以下三方面的配合。
(一)政府的进一步放权
始于2003年的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是为了探索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可自主招生试点八年来,却一直遭遇各种质疑。自主招生之所以误入歧途,根源就在于政府部门并没有真正把自主权交给高校,而是把自主招生和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嫁接在一起,说到底,这是伪自主招生。一些“改革”的结果,无非是进一步强化了行政权力。
当下高校的自主招生联考改革,只是用联考替换了每个学校举行的笔试,整个自主招生的程序与规定并未涉及。统一高考仍在很大比重上决定着一个学生的录取与否。这样的自主招生联考对考生来说,意义极为有限,甚至可以说,只有增加负担,而不可能减轻负担。
教育部应转变自身角色,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让大学变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拥有招生自主权的高校,可以自主决定考试时间、形式、内容,以及录取结果。政府要做的只是从更宏观的层面来保证制度的公正、公平及符合整个社会整体需求。
只有政府的进一步放权,把更大的招生自主权交给学校,类似美国SAT的权威性联考方可能出现。即学生参加了联考,他的成绩可以被许多所学校所认可,申请多所大学以后,可以拿到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形成学生与学校双向选择的自主招生格局。我们如果有这样的录取模式,将会有以下几个改变:第一,学生有了真正的选择权;第二,学校拥有了真正的自主招生权,第三,整个考试制度就打破了高考的单一体系,真正实现了分类考试,多元评价。这才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改革。
(二)社会中介机构主导联考
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我国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政府宏观管理,考试社会组织,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而当前联考由学校组织而非由社会中介机构独立组织,并不符合这一思路,也不利于联考评价质量的提高。从长远看,这将制约我国自主招生改革的进程。
培育社会中介组织,通过形成大学行业自治组织,由各大学参与并制订规范,让大学在没有行政指令的环境中,加强行业自治。这次联考,之所以让公众理解为学校联盟,是因为联考考试组织由学校操办。毫无疑问,这样的联考组织,已改变联考作为社会化考试的基本性质。笔者认为,联考应该由社会中介机构举办,相关高校自主选择认可,考生可根据学校认可的联考成绩去参加考试。这样的联考组织,将通过市场竞争,树立公信力与地位,赢得学校的信任。
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最终选择或许应是“学业水平测试+自主招生”模式,但建立这一模式绝非一蹴而就,联考制度其实是过渡模式。美国大学的自主招生基于SAT,其当初是哈佛大学作为学生申请入学的成绩,其后,在哈佛的呼吁下,其他大学逐渐认可SAT成绩。而除了SAT外,在美国还有ACT(American College Test)、AP(Advanced Placement),也被一些高校认可。这些考试之间是竞争关系,通过竞争,提高了考试评价水平。我国的自主招生联考,如果通过市场竞争,不断提高考试评价质量、树立考试公信力,且不断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就有望成为中国的SAT,这对我国高校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理事会的真正建立
我国当前的自主招生联考,是高校自主选择推进的,属于自主办学范畴,这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在高校内部,谁是这一改革的决策者?在改革过程中,是否进行过调查、听证与论证?从目前的高校治理结构看,做决策的主要是学校党政一把手和分管校领导与职能部门(即招生办)。由此难免学校基于自身立场来设置方案。比如,联合其他学校对抗另一些学校,形成联盟与阵营。而要让高校不能只顾自身利益,必须考虑公众利益,这就需要有公众力量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建立真正的大学理事会,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必要环节。在现代大学中,大学理事会由政府官员、立法机构成员、大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社会贤达人士等共同组成,负责学校重大战略决策。像大学与谁结盟、进行重大招生改革这样的决策,应提交大学理事会(或对其负责的相关专门委员会)审议,这就形成了各种利益的平衡,也使决策更科学、民主。只顾学校当前利益,不考虑学校长远发展、教育声誉的决策,很难得到理事会的通过。当前我国部分大学也有理事会,但其更多的是粉饰门面的作用,真正的大学理事会并没有实际建立。我国高校发展到此“群雄并起的战国时期”,建立名至实归的大学理事会对类似招生政策这样的重大决策进行管理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高校;联考;原因剖析;改善途径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2-136-03
2009年,由清华、上海交大、中科大、西交大和南大的招生部门共同策划,组成知名的“五校联考”,共同委托专业考试机构举行自主选拔合作测试,由此拉开了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联考制度改革的序幕。2010年10月至11期间,“北约”、“华约”、“工盟”和“五校同盟”相继成立,高校“联盟作战”纷起,在全国80余所实行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中渐成蔓延之势,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俨然进入“战国时期”。
自主招生联考,表面上看它符合高校和考生的需求。第一,从高校角度来看,委托第三方出题、联合行动,成本较低,试题质量和安保等有了进一步保证,而且可以选择的生源人数增多,有利于招到更满意的学生;第二,从考生角度来看,只需报考一次,就能得到近十所大学认可,应考的时间、精力、金钱成本都大大降低。这或许是我国自主招生联考的直接原因,但这背后应有一些隐性的原因促使联考的风云突起。这原因是什么、在哪些方面着力可对当前的联考制度有根本性的改善?这是自主招生联考制度设计者必须给予慎重考虑的。
一、自主招生联考的深层原因探讨
促成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的原因众多,有表层原因,也有较深层原因。笔者认为,从较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挑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GDP总量已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已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的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确立,教育政策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建设要求多样化人才,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必须始终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特别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社会培养适应型人才不同,创造性人才是培养的重点,是我国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而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创新人才的选拔,故对人才选拔培养这一环节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全国统考模式“唯分数至上”的考核方式和录取标准一元化,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高校探索一种与经济运行方式相适应的开放多元人的才选拔新机制的任务迫在眉睫。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自主招生考试正是对此进行改革创新的一个探索,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国的自主招生考试存在着诸多问题,此时风云突起的“联考”是对自主招生存在问题的改革,更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变化的一个回应。
(二)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层面的要求逐渐得到满足,个体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们要求接受高等教育,提高素质的愿望越强烈,对高校的期望也就越高。同时,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规格、层次出现了多样化需求,迫使高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服务于社会。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正逐步适应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但1999年大规模扩招造成生源质量下降导致大学生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下滑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一直备受诟病。当前的自主招生联考,从表面上表现各联盟的联合招生,降低招生成本,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但其深层实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抢优质生源之目的。作为一所高校来说,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它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因为只有高质量的生源,才更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也才可能有良好的信誉,否则就会失去社会的青睐和信任。
(三)国内外高校的竞争尤其是生源竞争的要求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等学校规模和结构,高等教育供求市场有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的发展趋势,高校招生成为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高等教育资源的大发展与人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唤醒了公众的教育消费意识,人们渴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愿望空前高涨,对教育质量水准要求提高。无论是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还是职业型高校都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源压力。
竞争不仅表现在大陆高校之间,世界范围内的高等学校之间的国际竞争包括生源竞争也已成事实。近几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来势汹汹”,每年在内地招走千余名尖子生,包括各地高考状元。如今,这一趋势有增无减。另外,部分考生开始放弃国内大学,走出国门,优秀毕业生留学欧美大学日益增多。
在国内外竞争如此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高校不能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等着“优秀原材料”自动上门,“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有自己的应对策略,才可能招收到优秀的学生或自己学校所需要的学生,高校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自主招生联考政策有利于扩大高校的选择范围,有利于选择更适合高校自身特点所需要的人才,以回应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使高校联考成为必然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地球村”正变为现实,高校间国际交流也随之不断加深。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和适应国际化的大潮流,通过与他国的不断交流合作,树立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观念,建立科学的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世界一流高校对“地球村”内的我国高校发展带来极大挑战的同时,其发展经验也为我国高校所借鉴。当前我国的自主招生联考就是对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模仿。尽管目前的自主招生联考只是处于初始阶段,但其重要意义在于联考对考试内容和评价机制的改革与探索,对我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招考分离”,打破高考一统天下的弊端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国外一流名校强势的自主办学体制唤起了我国高校自主独立的意识,高等学校开始考虑作为办学主体自身的权益,不再甘于大学是政府的附属品,而追求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办学主体。落实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完善自主招生制度,是高校联考的动力源泉之一。
(五)资源稀缺成为高校联考的催化剂
高等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是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科技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等非自然资源的综合。这些资源的综合作用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存在及正常运转,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使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资源紧 张、经费短缺是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每年高校在招生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虽不致影响学校财政收支平衡问题,但实是一项不小的支出。高校联考能发挥资源最佳效益、减少浪费,有利于具有不同优势的学校优势互补、强强合作,将各自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完善自主招生联考必要环节
当前我国的自主招生联考改革只是处于初始阶段,“谁与谁合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合作后对考试内容和评价机制的改革与探索。”但是不可否认,自主招生联考在很大程度上是“掐尖”,抢优质生源。推进我国自主招生联考改革,除了在操作的技术层面需要不断完善外,从大的层面来说还须以下三方面的配合。
(一)政府的进一步放权
始于2003年的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是为了探索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可自主招生试点八年来,却一直遭遇各种质疑。自主招生之所以误入歧途,根源就在于政府部门并没有真正把自主权交给高校,而是把自主招生和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嫁接在一起,说到底,这是伪自主招生。一些“改革”的结果,无非是进一步强化了行政权力。
当下高校的自主招生联考改革,只是用联考替换了每个学校举行的笔试,整个自主招生的程序与规定并未涉及。统一高考仍在很大比重上决定着一个学生的录取与否。这样的自主招生联考对考生来说,意义极为有限,甚至可以说,只有增加负担,而不可能减轻负担。
教育部应转变自身角色,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让大学变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拥有招生自主权的高校,可以自主决定考试时间、形式、内容,以及录取结果。政府要做的只是从更宏观的层面来保证制度的公正、公平及符合整个社会整体需求。
只有政府的进一步放权,把更大的招生自主权交给学校,类似美国SAT的权威性联考方可能出现。即学生参加了联考,他的成绩可以被许多所学校所认可,申请多所大学以后,可以拿到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形成学生与学校双向选择的自主招生格局。我们如果有这样的录取模式,将会有以下几个改变:第一,学生有了真正的选择权;第二,学校拥有了真正的自主招生权,第三,整个考试制度就打破了高考的单一体系,真正实现了分类考试,多元评价。这才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改革。
(二)社会中介机构主导联考
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我国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政府宏观管理,考试社会组织,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而当前联考由学校组织而非由社会中介机构独立组织,并不符合这一思路,也不利于联考评价质量的提高。从长远看,这将制约我国自主招生改革的进程。
培育社会中介组织,通过形成大学行业自治组织,由各大学参与并制订规范,让大学在没有行政指令的环境中,加强行业自治。这次联考,之所以让公众理解为学校联盟,是因为联考考试组织由学校操办。毫无疑问,这样的联考组织,已改变联考作为社会化考试的基本性质。笔者认为,联考应该由社会中介机构举办,相关高校自主选择认可,考生可根据学校认可的联考成绩去参加考试。这样的联考组织,将通过市场竞争,树立公信力与地位,赢得学校的信任。
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最终选择或许应是“学业水平测试+自主招生”模式,但建立这一模式绝非一蹴而就,联考制度其实是过渡模式。美国大学的自主招生基于SAT,其当初是哈佛大学作为学生申请入学的成绩,其后,在哈佛的呼吁下,其他大学逐渐认可SAT成绩。而除了SAT外,在美国还有ACT(American College Test)、AP(Advanced Placement),也被一些高校认可。这些考试之间是竞争关系,通过竞争,提高了考试评价水平。我国的自主招生联考,如果通过市场竞争,不断提高考试评价质量、树立考试公信力,且不断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就有望成为中国的SAT,这对我国高校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理事会的真正建立
我国当前的自主招生联考,是高校自主选择推进的,属于自主办学范畴,这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在高校内部,谁是这一改革的决策者?在改革过程中,是否进行过调查、听证与论证?从目前的高校治理结构看,做决策的主要是学校党政一把手和分管校领导与职能部门(即招生办)。由此难免学校基于自身立场来设置方案。比如,联合其他学校对抗另一些学校,形成联盟与阵营。而要让高校不能只顾自身利益,必须考虑公众利益,这就需要有公众力量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建立真正的大学理事会,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必要环节。在现代大学中,大学理事会由政府官员、立法机构成员、大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社会贤达人士等共同组成,负责学校重大战略决策。像大学与谁结盟、进行重大招生改革这样的决策,应提交大学理事会(或对其负责的相关专门委员会)审议,这就形成了各种利益的平衡,也使决策更科学、民主。只顾学校当前利益,不考虑学校长远发展、教育声誉的决策,很难得到理事会的通过。当前我国部分大学也有理事会,但其更多的是粉饰门面的作用,真正的大学理事会并没有实际建立。我国高校发展到此“群雄并起的战国时期”,建立名至实归的大学理事会对类似招生政策这样的重大决策进行管理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