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大家谈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xiao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回放
  2006年底,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举办了“第六届21世纪教育论坛——高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会上,十余位专家就高考改革谈了自己的看法。第二天,某报以“高考将一次变多次”为主题发表了部分专家的谈话内容,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第三天,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出面否定了这种说法。个中是非我们无意评论,但由此足见社会对高考改革的关注程度。作为论坛的参与者之一,笔者愿将现场部分专家的一些观点整理出来,与读者共享。
  
  统一高考依然要坚持
  
  2007年是中国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认为,目前关于高考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实际上,现在高考的很多问题,是社会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没有高考,这些矛盾大多还会照样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减少高考的负面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应该在坚持统一考试的前提下,积极、稳步地推进高考改革。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研究员介绍说,通过选拔性的考试来选拔高校学生,选拔人才,依然是很多国家采用的有效办法。统一高考使得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群,能够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这促进了社会的流动。今天我们讨论高考制度的改革,不是讨论要不要废除高考,而是讨论如何改进现行的高考制度。
  
  高考改革要抓住几个关键问题
  
  谈松华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在高考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说减少考试科目,尝试推荐入学、保送入学、特长生特殊办法录取、高校自主招生等,现在看来,这些改革有一定的效果,但以知识考核为主的考试方式没有根本的改变,以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的招生制度也没有改变。所以,引起社会上对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批评、指责。高考改革应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考试,二是招生。
  谈松华认为,在考试方面可考虑从以下几点突破:(1)考试科目。现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的是3 X方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的新高考方案中,对科目的设置结构有一些调整,这当然也是一种选择。但如果从长远来看,在高考科目设置方面建议采取这样一个办法:必考学科+加试学科。语文、数学、外语3科必考。加试的学科,可以根据高校的具体要求来定,比如说高校要求考物理就加试物理,要求考化学就加试化学。必考的是工具系统的东西,加试的是能够突出学生将来发展方向的东西。现在的文理综合的考试科目,不能很好地突出学生的特长。(2)考试内容。应该从现在比较偏重知识点的考试,转向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3)考试方法。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多次考试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有多次机会,减少了一次考试的偶然性,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考试时的压力。
  
  高校招生改革要稳步推进
  
  谈松华认为,考试招生制度涉及的问题很多,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要求也不一样,所以整个招生制度的改革,不仅要有科学性、可行性,而且要有可控性,应该分区实验,分步实施,以条件定改革进度。可以先在某些省市做单项的实验,在单项实验逐步成功以后,再进一步扩大实验的范围。在不同的地区,招生制度改革可以有不同的做法。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2006年高校招生出现了一些实质性的改革,一个是上海两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试点工作,一个是中国政法大学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这两件事都不是自上而下推动的,这是令人欣慰的。如果说考试制度关注的是如何选拔优秀人才,那么招生制度更应该考虑的是公平性。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副主任谢小庆教授认为,现行的高考缺乏有效的证据来证明其科学性,同时高考的作用被过于强化。高考只应作为招生的参考标准之一,而不应是唯一的标准。美国的大学招生,中学成绩、标准考试成绩、工作经历各占1/3。现行招生制度最不合理的地方,是教了学生3年、对学生最了解的高中教师在高考中没有发言权。招生制度改革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给教师发言权。要给高中教师发言权,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与诚信体系。因此,他希望统一考试是用来制约与监督高中教师的,是衡量高中教师给学生的成绩到底有多大信度的。他认为,我们今天的技术条件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认为,高等学校招生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他用翔实的数据说明,目前各省的招生规模还不能完全满足本省的经济发展需求,各地(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学科结构、层次结构(主要是本科和专科的结构)和分布结构,都显示出高度的趋同性,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必将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谢维和认为,高等学校的招生改革应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应让招生规模、招生结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编辑 沙培宁)
其他文献
近来,笔者从新华网获悉:我国目前的自杀率达十万分之二十三,相当于美国的两倍,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在15 岁~34 岁人群的死亡事件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的调查显示,约有2/3 的中学生在抗挫折、适应社会能力方面不及格。在面对挫折、困难的时候,他们不知如何解决,甚至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1]有的专家呼吁:生命教育应向低龄化发展。我国著名教育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缩小各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更要缩小各校在教师水平方面的差距。从2006年开始,辽宁沈阳市五城区教师开始进行大范围的、制度性的、“人走关系动”式的交流和轮换,这是沈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师交流。分析沈阳改革的背景与效果,可为全国其他地方的相关改革提供借鉴。    一、概况:沈阳市教师大面积实质性交流的基本情况    1、人员范围  依据2005年年底出台的《沈阳市教育局
病来如山倒,病走如抽丝。很多肿瘤患者很消瘦,即使生病前很壮的人,病后也有可能瘦得皮包骨。病人消瘦是有原因的,想解决问题,必须先找到因!患癌后消瘦主要三个原因  ●本刊记者:患癌后消瘦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何裕民:一般有3大原因:首先,肿瘤引起的消耗增加。癌细胞最大的特点就是无限增殖,且速度很快,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葡萄糖是癌细胞的主食,它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是正常细胞的10倍以上。且肿瘤细胞本身会
摘要 抑郁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6.8%,抑郁心理与影响初中生的主要生活事件密切相关。  关键词 初中生;抑郁;生活事件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09)06-0044-03    抑郁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切实考察目前初中阶段学生的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
“幸福肥”、“过劳肥”、“压力肥”……  人生在世,总逃不过发胖的几道“坎”,上大学、婚后、更年期……稍不留神,就会让体重“脱缰”,不但有损形象,各种疾病也会找上门。成年后控制体重,尤其要注意几个最易增重的特殊时期。  ◆刚入大学。进入大学后,很少有机会再吃到家中健康营养的饭菜。很多大学生周末睡懒觉,早饭被忽略;没有了父母的“束缚”,敞开吃零食,喝饮料;晚上和同学聚餐、喝酒……建议大学生尽量在食堂
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状况,山西师范大学“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深入山西晋南某劳务输出大乡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该乡2.2万人口中,约有6500人外出务工。该乡农民外出务工者多半从事家庭小作坊式的面食行业,基本上都是夫妻二人同时离家。大量人员长期外出务工,使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均年收入4076元,远远高于全县平均
近日,王奶奶以為自己感冒发烧没重视,硬抗了7天后险些送命。医生诊断,王奶奶得的是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一旦缺乏,外界病毒就会大举入侵,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死亡。  发烧硬抗会危及生命  很多人都有过发烧的经历,大部分也会像王奶奶一样,认为自己是感冒了,扛一扛就过去了,或者自己服用一些药物,睡上一觉就会好了。其实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除了感冒,还有很多疾病都会引起发烧,而且高烧不退还会危
[摘要]北京昌平区昌盛园小学吴宝文校长历经三校,都以科研为抓手推动了学校发展。吴校长之所以会与科研结缘,是凭借着生命的本真状态,触悟到科研是实现她教育思想(教育要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最佳平台,并因此紧抓不舍,做出了一番业绩。吴校长科研兴校的成功,是她朴实、真诚、自然地做人的成功。  [关键词]人的品性;本真;领导力;科研兴校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
2008年11月,我与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22位学员一起来到美国参加为期3周的学习培训考察活动。我们利用5天的时间,分别走进了4所学校。这些学校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生专注有序的学习习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室见闻    △宽松。我们看到,学生在地毯上听课,姿势各异。有的坐着,有的跪着,还有的身体向后仰着。尽管学生在想要回答问题时也采用举手示意的方式,但回答问题的时候并不要求站起来,而是
校长专业化的理念已提出几年了,现在重要的是将新的理念转化为行动。我国教育已进入“十一五”规划的新时期,这个时期的主旋律是提高教育质量。它对校长专业化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  校长队伍的专业化状况如何?北京教育学院曾在2003年底对北京市近800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北京市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总体状况良好,出现年轻化趋势,学历层次较高,多数校长具备任职所需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经历,参加了不同层次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