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建设,对其作历史考察,并分析其伟大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无产阶级 伦理观
中国共产党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无产阶级伦理观的问题,然而自建立之日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建设,并形成了成体系的无产阶级伦理观,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因此,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对无产阶级伦理观的思想来源进行考察十分必要。
一、无产阶级伦理观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中共发展的历史上,许多领导者和理论家的家庭出身是非无产阶级,这似乎不可思议。事实上,这并非绝无仅有。恩格斯就曾说过说:“英国人会觉得很奇怪,一个要消灭私有制的党,其绝大部分成员自身却是私有者,可是德国的情形恰恰就是这样。”这种状况产生最重要的原因乃是伦理道德理想的相对独立性。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向往、追求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一种‘意识形态先行’的革命。”由此可见,中国革命要发展,确立无产阶级伦理观的主导地位,有着重大意义,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正如刘少奇所说:“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出身不能决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亦如欧洲某些国家工党中党员成分不能决定工党的性质一样,在那些工党中的党员,虽然大多数是工人出身,然而它们并不是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
二、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是中共无产阶级伦理观的直接来源
第一,毛泽东早年就认识到伦理学的重要性,“道德哲学在开放之时代尤要”。早在新民学会时期,毛泽东就重视干部队伍的培养,力求“造相遇相处之同辈”并力求把新民学会建成一个以改造国家和社会为责任的“高尚纯粹勇猛精进”坚强的革命团体。
第二,毛泽东通过对传统“民为邦本”思想的研究,逐步认识到了群众的伟大作用。早年,毛泽东认为“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开其智而蓄其德,与之共跻圣域”,应当指出的是,尽管此时毛泽东依然认为群众是“小人”,应该受“君子”的拯救,但此时的毛泽东已经认识到了群众是应当教化的。1919年,他在五四运动中创办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明确指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湖南自治运动中,他认为“以后的政治法律,不装在穿长衣的先生们的脑子里,而装在工人们农人们的脑子里”。1922年,他已经开始认识到了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改变中国旧制度“乃全国人民的责任,不是少数官僚政客武人的责任”。
第三,毛泽东通过对于传统“修身”思想的研究,养成了为信仰奋斗的精神。早年毛泽东为友人的信中就指出,“齑其躬而有益于国和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展现了为国为民不惧一死的伟大品质,这也正是其后来愿意为革命献身的思想基础。而毛泽东对于思想领域争论的观念,在1921年毛泽东在给彭璜的信中可以看到:“吾人唯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主义之争,所争者主义,非私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他在整风之中,对错误的路线进行斗争,但对于犯错误的干部,则是尽力团结、挽救。
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利益观是中共无产阶级伦理观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者是唯物主义者,从不讳言利益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但是,正确的利益观应当是坚持为人民服务,马克思强调,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毛泽东也讲到:“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利益可图”。毛泽东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不仅仅要敢于牺牲、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且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该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应当“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
四、无产阶级伦理观的伟大作用
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通过无产阶级伦理观的教育,毛泽东宣布:“出身是一回事,进党又是一回事,出身的是非无产阶级,进党后是无产阶级,他的思想、他的行为要变成无产阶级的。”事实证明,中共全体党员经过无产阶级伦理观的改造,内增凝聚力、向心力;外强竞争力、战斗力和社会影响力。
(作者简介:谢谋程,1988年出生,男,陕西安康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2]安启念著.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9).
[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4]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
[5]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书信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无产阶级 伦理观
中国共产党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无产阶级伦理观的问题,然而自建立之日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建设,并形成了成体系的无产阶级伦理观,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因此,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对无产阶级伦理观的思想来源进行考察十分必要。
一、无产阶级伦理观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中共发展的历史上,许多领导者和理论家的家庭出身是非无产阶级,这似乎不可思议。事实上,这并非绝无仅有。恩格斯就曾说过说:“英国人会觉得很奇怪,一个要消灭私有制的党,其绝大部分成员自身却是私有者,可是德国的情形恰恰就是这样。”这种状况产生最重要的原因乃是伦理道德理想的相对独立性。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向往、追求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一种‘意识形态先行’的革命。”由此可见,中国革命要发展,确立无产阶级伦理观的主导地位,有着重大意义,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正如刘少奇所说:“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出身不能决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亦如欧洲某些国家工党中党员成分不能决定工党的性质一样,在那些工党中的党员,虽然大多数是工人出身,然而它们并不是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
二、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是中共无产阶级伦理观的直接来源
第一,毛泽东早年就认识到伦理学的重要性,“道德哲学在开放之时代尤要”。早在新民学会时期,毛泽东就重视干部队伍的培养,力求“造相遇相处之同辈”并力求把新民学会建成一个以改造国家和社会为责任的“高尚纯粹勇猛精进”坚强的革命团体。
第二,毛泽东通过对传统“民为邦本”思想的研究,逐步认识到了群众的伟大作用。早年,毛泽东认为“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开其智而蓄其德,与之共跻圣域”,应当指出的是,尽管此时毛泽东依然认为群众是“小人”,应该受“君子”的拯救,但此时的毛泽东已经认识到了群众是应当教化的。1919年,他在五四运动中创办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明确指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湖南自治运动中,他认为“以后的政治法律,不装在穿长衣的先生们的脑子里,而装在工人们农人们的脑子里”。1922年,他已经开始认识到了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改变中国旧制度“乃全国人民的责任,不是少数官僚政客武人的责任”。
第三,毛泽东通过对于传统“修身”思想的研究,养成了为信仰奋斗的精神。早年毛泽东为友人的信中就指出,“齑其躬而有益于国和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展现了为国为民不惧一死的伟大品质,这也正是其后来愿意为革命献身的思想基础。而毛泽东对于思想领域争论的观念,在1921年毛泽东在给彭璜的信中可以看到:“吾人唯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主义之争,所争者主义,非私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他在整风之中,对错误的路线进行斗争,但对于犯错误的干部,则是尽力团结、挽救。
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利益观是中共无产阶级伦理观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者是唯物主义者,从不讳言利益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但是,正确的利益观应当是坚持为人民服务,马克思强调,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毛泽东也讲到:“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利益可图”。毛泽东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不仅仅要敢于牺牲、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且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该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应当“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
四、无产阶级伦理观的伟大作用
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通过无产阶级伦理观的教育,毛泽东宣布:“出身是一回事,进党又是一回事,出身的是非无产阶级,进党后是无产阶级,他的思想、他的行为要变成无产阶级的。”事实证明,中共全体党员经过无产阶级伦理观的改造,内增凝聚力、向心力;外强竞争力、战斗力和社会影响力。
(作者简介:谢谋程,1988年出生,男,陕西安康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2]安启念著.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9).
[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4]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
[5]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书信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