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宫廷蹴鞠是引领中国古代蹴鞠发展的风向标,其发展除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外,还与最高统治者的喜好息息相关。宋代皇室与中央朝廷的广泛参与及重视,推动了宫廷蹴鞠的场所建筑、活动管理、礼仪道德的发展,促进了相关节庆活动及专职艺人的产生,使之成为节日宴会的重要表演活动,为宋代宫廷蹴鞠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珍贵记忆。
【关键词】蹴鞠 宋代宫廷 历史文化
纵观蹴鞠的发展历史,宫廷蹴鞠是引领中国古代蹴鞠发展的风向标。宋代宫廷特有的文化环境,造就了蹴鞠独特的历史文化。宋代皇室与中央朝廷的广泛参与及重视,推动了宫廷蹴鞠的场所建筑、活动管理、礼仪道德的发展,促进了相关节庆活动及专职艺人的产生,使之成为节日宴会的重要表演活动,为宋代宫廷蹴鞠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珍贵记忆。
宋代宫廷蹴鞠的场所建筑
宋代,蹴鞠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对于宫廷蹴鞠,元代画家钱选临摹的《宋太祖蹴鞠图》,画中有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大臣赵普等进行“白打”蹴鞠的情景。宋太宗赵光义极其爱好蹴鞠,当时在朝廷的各种喜庆宴会中,蹴鞠是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戊子,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大明殿”。《宋史·孝宗本纪》记载:“隆兴四年九月戊午,阅蹴踘于选德殿”。①由此得知,皇帝、大臣对蹴鞠的爱好直接推动了宫廷蹴鞠场所的大规模建造,大明殿和选徳殿作为宫廷蹴鞠的专用场所,气势可见一斑。
宋代宫廷蹴鞠的管理
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一百四十六卷·乐考十九》中记载:“宋朝循旧制,教坊凡四部”,“由是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文中的“技艺者”自然包括蹴鞠艺人归教坊直接管辖,由宣徽院统领。《文献通考·一百四十七卷·乐考二十》中记载:“宋朝杂乐百戏,有踏球、蹴球……女伎,百戏之类,皆隶左右军而散居,每大飨燕,宣徽院按籍召之。锡庆院宴会,诸王赐会及宰相筵设,特赐乐者,即第四部充”。表明当时宫廷中的蹴鞠等艺人平时在左右军中生活,遇到大型宴会,由宣徽院按照蹴鞠等各戏种来安排各种艺人到锡庆院进行表演。
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改制后废弃宣徽院,教坊都归在太常寺属下。《宋史·卷一百四十二》记载:“高宗建炎初,省教坊。绍兴十四年复置,凡乐工四百六十人,以内侍充钤辖。绍兴末复省。孝宗隆兴二年天申节,将用乐上寿……大臣皆言:‘临时点集,不必置教坊’。乾道后,北使每岁两至,亦用乐,但呼市人使之,不置教坊,止令修內司先两旬教习。旧例用乐人三百人……其中,筑毬军三十二人……以上并临安府差。”这里的“省教坊”、“绍兴十四年复置”、“以内侍充钤辖”、“绍兴末复省”、“临安府差”和“临时点集,不必置教坊”、“但呼市人使之,不置教坊”以及“筑毬军三十二人”分别指的是当时管理部门的更迭、召集表演艺人的管理形式和被管理的蹴鞠军人三十二人。
宋代宫廷蹴鞠的礼仪道德
宋代朝廷大宴,对于参加蹴鞠表演艺人的礼仪有具体规定,《宋史·礼志》记载,如遇外交使臣到来,宴会上须有蹴鞠表演,教坊司来不及安排,便由临安府临时选派民间艺人参加,但宴会中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矩,由教坊司派人“前期教习之”。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具体的礼节过程,如赛前乐奏,球队服饰。赛后赢球还要“拜舞谢恩,以赐锦共披而拜”等。这些礼仪不仅突显了封建社会的礼仪等级制度和忠君思想,对培养蹴鞠艺人的社会道德观念、增强敬业精神也是十分必要的。
宋代节庆活动中的宫廷蹴鞠
宋代宫廷蹴鞠蓬勃发展,各种节庆活动如册命亲王大臣、对外使节宴会、节日庆典、皇族生日、锡庆院宴会、诸王赐会等,都有蹴鞠的专职艺人进行演出。《宋史·礼志》中记载了册命亲王大臣仪式中的制度:“马技骑士五十人,枪牌兵六十人,教坊乐工六十五人,及百戏、蹴鞠、斗鸡、角抵,次第迎引,左右军巡使具军容前导至本宫”。《宋史·乐志》记载:“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进酒,庭中吹觱栗,以众乐和之……第十二,蹴鞠”。说明重大节庆活动,必有蹴鞠表演。《宋史·礼志》中记载了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金国使臣来宋时举行的欢迎仪式,“使人到阙筵宴。凡用乐三百人,筑球军三十二人,起立球门行人三十二人”。可见蹴鞠表演也用于外交场合。筑球,是一种利用球门进行比赛的蹴鞠形式,《宋史·乐志》、《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等文献均有记载,用于皇帝寿宴、宫廷大宴、外交宴会等。宋徽宗《宫词》中记载:“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宋徽宗赵佶爱好蹴鞠,在看了宫女蹴鞠后写下了这段关于宫廷“寒食蹴鞠”的诗词。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之元宵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苏十、孟宣,筑球。尹常卖”。②说明在元宵节中,朝廷还会组织一些大型的娱乐表演节目,其中包括“蹴鞠”、“筑球”。《辽史·乐志》记载:“皇帝生辰乐次:酒一行,觱篥起歌;……酒六行,筝独弹,筑球;酒七行,歌曲破、角抵”。说明辽国皇帝过生日,朝廷大宴的表演包括蹴鞠,当酒喝到六回合时,便是弹奏古筝、筑球表演的开始。另外,辽国在册封皇后的仪式中有“呈百戏”的记载,包括蹴鞠表演。《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记载了许亢宗在北宋宣和七年(1125)前往金朝贺金太宗吴乞买登位时,看到金朝宫廷登基宴会的演出:“酒三行则乐作,鸣钲击鼓,百戏出场,有大旗、狮豹、刀牌、砑鼓、踏索、上竿、斗跳、弄丸、挝簸旗、筑球、角抵、斗鸡、杂剧等,服色鲜明,颇类中朝”。说明大宋的民族文化已经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宫廷文化尤为突出。
宋代宫廷蹴鞠的专职艺人
由于各代皇帝、大臣对蹴鞠的喜好及蹴鞠的开展日益盛行,蹴鞠逐渐成为宫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休闲娱乐活动。因此蹴鞠需要大量的专业艺人,以供宫廷宴会等演出的需要,众多以蹴鞠为生的专职艺人便应运而生。
《宋史·礼志》和《宋史·乐志》中均记载过关于蹴鞠的专职艺人。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之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中还记载了一场蹴鞠专职艺人的比赛:“左军球头苏述,长脚幞头,红锦袄,余皆卷脚幞头,亦红锦袄,十余人。右军球头孟宣,并十余人,皆青锦袄。乐部哨笛杖鼓断送。左军先以球团转,众小筑数遭,有一对次球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即供球与球头,打大臁过球门。右军承得球,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球头亦依前供球与球头,以大臁打过。或有即便复过者胜。胜者赐以银碗锦彩,拜舞谢恩,以赐锦共披而拜也。不胜者球头吃鞭,仍加抹枪下酒,假鼋鱼,密浮酥捺花”。文中不仅生动地描述了整场比赛的全过程,还对比赛胜负进行了奖惩。其中“左军球头苏述”、“右军球头孟宣”二人便是蹴鞠专职艺人,并且还是队长。
此外,在岁时时节宫廷一系列的活动中,也有专职蹴鞠艺人的表演。《武林旧事·卷一·圣节》中记载了宋理宗寿筵时的蹴鞠艺人:“筑球军:陆宝等二十四人”。《东京梦华录·卷六》有:“苏十,孟宣筑球”的记录。陆宝、苏十、孟宣都是当时的蹴鞠专职艺人。
宋代宫廷蹴鞠的性质
宋代,宫廷蹴鞠不再是军事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是一项重要的具有表演性、技能性的宫廷文化娱乐活动。《东京梦华录》记载皇帝寿辰的蹴鞠表演:“第六盏御酒,左右军筑球”。册命亲王大臣“百戏,蹴鞠、角抵,次第迎行”。《武林旧事·卷一·圣节》中记载岁时时节宫廷的蹴鞠表演:“筑球军:陆宝等二十四人”。可见,在宫廷各种盛大的节日宴会中,几乎都有蹴鞠表演,成为深受皇家宫廷喜爱的娱乐表演活动。
由于宋代宫廷蹴鞠表演中有一个呈圆形的球门,直径约为一尺,距离地面三丈多高,置于场地中央,比民间蹴鞠的球门更小,射门的难度增大,所以蹴鞠艺人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能。这反映了宫廷蹴鞠技能性特点。比赛时,球头、跷球、正挟、副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各司其职,双方队员身穿不同服饰,球头与其他队员的衣着也各不相同。在蹴鞠的过程中,还伴有歌舞、美酒佳肴等,球门上还有装饰品。赢得比赛的一队会获得丰厚的奖赏,而输球的一队则被脸上涂白粉,以示羞辱。这进一步反映了宋代宫廷蹴鞠表演性的特征。
(作者单位:钦州学院体育学院)
注释
①门丽:“宋代蹴鞠的文化性和时代特征”,《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28页。
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8页。
【关键词】蹴鞠 宋代宫廷 历史文化
纵观蹴鞠的发展历史,宫廷蹴鞠是引领中国古代蹴鞠发展的风向标。宋代宫廷特有的文化环境,造就了蹴鞠独特的历史文化。宋代皇室与中央朝廷的广泛参与及重视,推动了宫廷蹴鞠的场所建筑、活动管理、礼仪道德的发展,促进了相关节庆活动及专职艺人的产生,使之成为节日宴会的重要表演活动,为宋代宫廷蹴鞠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珍贵记忆。
宋代宫廷蹴鞠的场所建筑
宋代,蹴鞠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对于宫廷蹴鞠,元代画家钱选临摹的《宋太祖蹴鞠图》,画中有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大臣赵普等进行“白打”蹴鞠的情景。宋太宗赵光义极其爱好蹴鞠,当时在朝廷的各种喜庆宴会中,蹴鞠是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戊子,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大明殿”。《宋史·孝宗本纪》记载:“隆兴四年九月戊午,阅蹴踘于选德殿”。①由此得知,皇帝、大臣对蹴鞠的爱好直接推动了宫廷蹴鞠场所的大规模建造,大明殿和选徳殿作为宫廷蹴鞠的专用场所,气势可见一斑。
宋代宫廷蹴鞠的管理
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一百四十六卷·乐考十九》中记载:“宋朝循旧制,教坊凡四部”,“由是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文中的“技艺者”自然包括蹴鞠艺人归教坊直接管辖,由宣徽院统领。《文献通考·一百四十七卷·乐考二十》中记载:“宋朝杂乐百戏,有踏球、蹴球……女伎,百戏之类,皆隶左右军而散居,每大飨燕,宣徽院按籍召之。锡庆院宴会,诸王赐会及宰相筵设,特赐乐者,即第四部充”。表明当时宫廷中的蹴鞠等艺人平时在左右军中生活,遇到大型宴会,由宣徽院按照蹴鞠等各戏种来安排各种艺人到锡庆院进行表演。
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改制后废弃宣徽院,教坊都归在太常寺属下。《宋史·卷一百四十二》记载:“高宗建炎初,省教坊。绍兴十四年复置,凡乐工四百六十人,以内侍充钤辖。绍兴末复省。孝宗隆兴二年天申节,将用乐上寿……大臣皆言:‘临时点集,不必置教坊’。乾道后,北使每岁两至,亦用乐,但呼市人使之,不置教坊,止令修內司先两旬教习。旧例用乐人三百人……其中,筑毬军三十二人……以上并临安府差。”这里的“省教坊”、“绍兴十四年复置”、“以内侍充钤辖”、“绍兴末复省”、“临安府差”和“临时点集,不必置教坊”、“但呼市人使之,不置教坊”以及“筑毬军三十二人”分别指的是当时管理部门的更迭、召集表演艺人的管理形式和被管理的蹴鞠军人三十二人。
宋代宫廷蹴鞠的礼仪道德
宋代朝廷大宴,对于参加蹴鞠表演艺人的礼仪有具体规定,《宋史·礼志》记载,如遇外交使臣到来,宴会上须有蹴鞠表演,教坊司来不及安排,便由临安府临时选派民间艺人参加,但宴会中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矩,由教坊司派人“前期教习之”。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具体的礼节过程,如赛前乐奏,球队服饰。赛后赢球还要“拜舞谢恩,以赐锦共披而拜”等。这些礼仪不仅突显了封建社会的礼仪等级制度和忠君思想,对培养蹴鞠艺人的社会道德观念、增强敬业精神也是十分必要的。
宋代节庆活动中的宫廷蹴鞠
宋代宫廷蹴鞠蓬勃发展,各种节庆活动如册命亲王大臣、对外使节宴会、节日庆典、皇族生日、锡庆院宴会、诸王赐会等,都有蹴鞠的专职艺人进行演出。《宋史·礼志》中记载了册命亲王大臣仪式中的制度:“马技骑士五十人,枪牌兵六十人,教坊乐工六十五人,及百戏、蹴鞠、斗鸡、角抵,次第迎引,左右军巡使具军容前导至本宫”。《宋史·乐志》记载:“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进酒,庭中吹觱栗,以众乐和之……第十二,蹴鞠”。说明重大节庆活动,必有蹴鞠表演。《宋史·礼志》中记载了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金国使臣来宋时举行的欢迎仪式,“使人到阙筵宴。凡用乐三百人,筑球军三十二人,起立球门行人三十二人”。可见蹴鞠表演也用于外交场合。筑球,是一种利用球门进行比赛的蹴鞠形式,《宋史·乐志》、《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等文献均有记载,用于皇帝寿宴、宫廷大宴、外交宴会等。宋徽宗《宫词》中记载:“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宋徽宗赵佶爱好蹴鞠,在看了宫女蹴鞠后写下了这段关于宫廷“寒食蹴鞠”的诗词。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之元宵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苏十、孟宣,筑球。尹常卖”。②说明在元宵节中,朝廷还会组织一些大型的娱乐表演节目,其中包括“蹴鞠”、“筑球”。《辽史·乐志》记载:“皇帝生辰乐次:酒一行,觱篥起歌;……酒六行,筝独弹,筑球;酒七行,歌曲破、角抵”。说明辽国皇帝过生日,朝廷大宴的表演包括蹴鞠,当酒喝到六回合时,便是弹奏古筝、筑球表演的开始。另外,辽国在册封皇后的仪式中有“呈百戏”的记载,包括蹴鞠表演。《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记载了许亢宗在北宋宣和七年(1125)前往金朝贺金太宗吴乞买登位时,看到金朝宫廷登基宴会的演出:“酒三行则乐作,鸣钲击鼓,百戏出场,有大旗、狮豹、刀牌、砑鼓、踏索、上竿、斗跳、弄丸、挝簸旗、筑球、角抵、斗鸡、杂剧等,服色鲜明,颇类中朝”。说明大宋的民族文化已经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宫廷文化尤为突出。
宋代宫廷蹴鞠的专职艺人
由于各代皇帝、大臣对蹴鞠的喜好及蹴鞠的开展日益盛行,蹴鞠逐渐成为宫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休闲娱乐活动。因此蹴鞠需要大量的专业艺人,以供宫廷宴会等演出的需要,众多以蹴鞠为生的专职艺人便应运而生。
《宋史·礼志》和《宋史·乐志》中均记载过关于蹴鞠的专职艺人。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之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中还记载了一场蹴鞠专职艺人的比赛:“左军球头苏述,长脚幞头,红锦袄,余皆卷脚幞头,亦红锦袄,十余人。右军球头孟宣,并十余人,皆青锦袄。乐部哨笛杖鼓断送。左军先以球团转,众小筑数遭,有一对次球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即供球与球头,打大臁过球门。右军承得球,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球头亦依前供球与球头,以大臁打过。或有即便复过者胜。胜者赐以银碗锦彩,拜舞谢恩,以赐锦共披而拜也。不胜者球头吃鞭,仍加抹枪下酒,假鼋鱼,密浮酥捺花”。文中不仅生动地描述了整场比赛的全过程,还对比赛胜负进行了奖惩。其中“左军球头苏述”、“右军球头孟宣”二人便是蹴鞠专职艺人,并且还是队长。
此外,在岁时时节宫廷一系列的活动中,也有专职蹴鞠艺人的表演。《武林旧事·卷一·圣节》中记载了宋理宗寿筵时的蹴鞠艺人:“筑球军:陆宝等二十四人”。《东京梦华录·卷六》有:“苏十,孟宣筑球”的记录。陆宝、苏十、孟宣都是当时的蹴鞠专职艺人。
宋代宫廷蹴鞠的性质
宋代,宫廷蹴鞠不再是军事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是一项重要的具有表演性、技能性的宫廷文化娱乐活动。《东京梦华录》记载皇帝寿辰的蹴鞠表演:“第六盏御酒,左右军筑球”。册命亲王大臣“百戏,蹴鞠、角抵,次第迎行”。《武林旧事·卷一·圣节》中记载岁时时节宫廷的蹴鞠表演:“筑球军:陆宝等二十四人”。可见,在宫廷各种盛大的节日宴会中,几乎都有蹴鞠表演,成为深受皇家宫廷喜爱的娱乐表演活动。
由于宋代宫廷蹴鞠表演中有一个呈圆形的球门,直径约为一尺,距离地面三丈多高,置于场地中央,比民间蹴鞠的球门更小,射门的难度增大,所以蹴鞠艺人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能。这反映了宫廷蹴鞠技能性特点。比赛时,球头、跷球、正挟、副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各司其职,双方队员身穿不同服饰,球头与其他队员的衣着也各不相同。在蹴鞠的过程中,还伴有歌舞、美酒佳肴等,球门上还有装饰品。赢得比赛的一队会获得丰厚的奖赏,而输球的一队则被脸上涂白粉,以示羞辱。这进一步反映了宋代宫廷蹴鞠表演性的特征。
(作者单位:钦州学院体育学院)
注释
①门丽:“宋代蹴鞠的文化性和时代特征”,《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28页。
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