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震紧急响应平台位于紧急响应处理层,主要是将获得的灾情信息,在“十五”已经建成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和本系统建设的地震应急联动协同分布式数据库基础上,针对政府指挥、联动协同、救援决策、灾区救灾、民众预警、国际救援等多种需求,分别进行处理和加工,形成各种应急救援信息服务产品,并为联动服务层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地震紧急响应平台数据库设计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TU244.8 文献标识码:T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1―0638―01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地震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经过几代地震人的努力,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事业,并带动和发展了一批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
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我国的地震工作科学水平、服务能力同我国地处欧亚地震高发带,巨大地震屡有发生的国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汶川地震的事实告诉我们,我国的地震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继续去努力奋斗。
在“十五”已经建成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和本系统建设的地震应急联动协同分布式数据库基础上,我们对地震紧急响应平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设计
地震应急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需要庞大的基础数据支撑,这些数据资源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只要是地震灾区可能涉及的事情,都将纳入基础数据库的收集和建库范围,其数据种类和精度的需求远远超过以往地震行业所建立的数据库水平,这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重要工作任务。
通过建立一整套物理分布、逻辑统一的灾情联动数据库系统,各种手段所获取的数据均储存在该数据库系统中,为其后的灾情分析和处理提供支撑。同时,该数据库将和“十五”已经建立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有机整合,形成一个体系结构完整、数据类型齐全、服务对象多样化的地震灾情联动数据库。
该数据库将采取分布式数据结构,基于数据库平台作为底层支持,采用多种数据接口和其他专业应用相连接。
2.宏观灾情获取与报送平台建设
宏观灾情获取与报送平台分为灾情获取手段(或平台)、通讯与保障平台、灾情数据库平台三个方面,其中短信息灾情、无线公网搜救定位,通过公用网络和“十五”项目已经建成的地震行业专网实现信息的传输与报送;小飞机灾情获取和卫星遥感信息通过现场通讯系统与地震行业专网实现信息的传输与报送;此外,还可以利用日常和应急期间的数据收集,通过数据汇交方式提供信息。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的信息最后都集成于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即灾情数据库平台,该平台是一个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分布式数据库,能够实现信息的规范管理。
3.地震紧急响应平台建设
3.1 地震紧急响应平台整体结构和描述
地震紧急响应平台的信息来源是灾情数据库,该平台包括地震专网应急信息漫索引平台、应急指挥与协同系统、国际强震救援响应系统三个部分,通过地震应急专网应急信息漫索引平台实现信息搜索与虚拟调度,为应急指挥与协同系统、国际强震救援响应系统服务。
3.2 地震专网应急信息漫索引平台
3.2.1 基于公里格网化模型的数据增长系统
基于公里格网化模型的数据增长系统包括数据库群、1公里格网数据指标化分析、格网分析的数据繁衍、格网数据的图像显示与服务四部分内容。其软件层次结构分为三层,由下至上分别是系统资源层,系统应用支撑层和系统应用层。
3.2.2 数据注册与虚拟数据调度系统
地震应急的数据是以省为单位进行收集、整理、入库的,但是地震的发生却经常是跨省的,基础数据的用户也不仅仅是本省地震局的,而是包括中国地震局、各指挥部成员单位、邻省地震局、联动区地震局、协同单位和专家等多方用户。
数据注册与虚拟数据调度系统的软件层次结构分为三层,由下至上分别是系统资源层,系统应用支撑层和系统应用层。
3.3 灾情协同评估与决策优化子系统
灾情协同评估与决策优化子系统工作平台主要内容包括:双向视频图像综合显示和切换系统、对象个性化评估和双向协同终端工作站、协同评估数据集成与定向传送系统、基于评估的灾区破坏立体场景实时生成和数据压缩系统、基于评估结果的多尺度应急救灾指挥方案智能生成系统(国家级、区域级)。
灾情协同评估与决策优化子系统的整体层次结构分为三层,由下至上分别是数据库及网络层、软硬件应用支撑层和应用软件层。
3.4 指挥部成员单位专用服务信息处理子系统
指挥部成员单位专用服务信息处理子系统包括国家公共安全地震支撑信息系统、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信息查询支撑系统、国家和区域级多点并发信息灾情识别与集成处理平台、虚拟数据中心的调度平台四个部分。
4.应急救援联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4.1 国家地震应急联动接入子系统
应急联动接入子系统包括应急联动接入数据接口、软件接口、硬件接口的设计以及业务流程联动规范,实现省级地震局建立与本区域应急办公共安全平台的应急接入。
依据国家应急联动接入子系统的建设内容,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省级地震局与地区政府应急系统的网络连接;以及各网络节点间数据、语音、视频的双向互通、数据加密传输、应用配套的软硬件接口和数据交换接口等多个子系统。所涉及的技术系统主要有:应急联动网络系统、网络视频传输及显示系统、网络语音(VOIP)传输系统、网络安全及数据压缩保密传输系统、数据处理与联动控制系统以及相应的软硬件接口模块。
4.2 指挥信息服务子系统
指挥部信息服务子系统:包括地震灾情综合处理和查询模块、国家指挥部内容管理模块、地震应急预案管理模块。
4.3 国内救援队联动网络
国内救援队联动网络服务系统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建设国内救援队联动网络,为建立和健全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地震应急机制提供基础支撑。全面提高国内强震救援相关部门的救援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共享能力,妥善应对各级地震突发事件。通过整合,可把相关的信息进行梳理,形成资源目录,可大大减少重复投资,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4.4 系统集成设计
在应急救援服务系统的统一规划基础上,针对各个实施单位根据所承担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软件和数据任务,建立各自节点的内部集成框架、数据接口和规范,完成内部软件的安装部署与数据集成。实现与“十五”项目相关系统的无缝衔接。
5.结论
通过安徽省地震紧急相应平台的研究建设,能够增强我省的地震安全水平、全面提高我省地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应急救援服务系统,在灾情社会服务、应急和救援联动协同等方面达到实时化、全方位服务的水平,为全面加强国家防震减灾能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地震紧急响应平台数据库设计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TU244.8 文献标识码:T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1―0638―01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地震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经过几代地震人的努力,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事业,并带动和发展了一批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
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我国的地震工作科学水平、服务能力同我国地处欧亚地震高发带,巨大地震屡有发生的国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汶川地震的事实告诉我们,我国的地震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继续去努力奋斗。
在“十五”已经建成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和本系统建设的地震应急联动协同分布式数据库基础上,我们对地震紧急响应平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设计
地震应急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需要庞大的基础数据支撑,这些数据资源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只要是地震灾区可能涉及的事情,都将纳入基础数据库的收集和建库范围,其数据种类和精度的需求远远超过以往地震行业所建立的数据库水平,这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重要工作任务。
通过建立一整套物理分布、逻辑统一的灾情联动数据库系统,各种手段所获取的数据均储存在该数据库系统中,为其后的灾情分析和处理提供支撑。同时,该数据库将和“十五”已经建立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有机整合,形成一个体系结构完整、数据类型齐全、服务对象多样化的地震灾情联动数据库。
该数据库将采取分布式数据结构,基于数据库平台作为底层支持,采用多种数据接口和其他专业应用相连接。
2.宏观灾情获取与报送平台建设
宏观灾情获取与报送平台分为灾情获取手段(或平台)、通讯与保障平台、灾情数据库平台三个方面,其中短信息灾情、无线公网搜救定位,通过公用网络和“十五”项目已经建成的地震行业专网实现信息的传输与报送;小飞机灾情获取和卫星遥感信息通过现场通讯系统与地震行业专网实现信息的传输与报送;此外,还可以利用日常和应急期间的数据收集,通过数据汇交方式提供信息。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的信息最后都集成于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即灾情数据库平台,该平台是一个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分布式数据库,能够实现信息的规范管理。
3.地震紧急响应平台建设
3.1 地震紧急响应平台整体结构和描述
地震紧急响应平台的信息来源是灾情数据库,该平台包括地震专网应急信息漫索引平台、应急指挥与协同系统、国际强震救援响应系统三个部分,通过地震应急专网应急信息漫索引平台实现信息搜索与虚拟调度,为应急指挥与协同系统、国际强震救援响应系统服务。
3.2 地震专网应急信息漫索引平台
3.2.1 基于公里格网化模型的数据增长系统
基于公里格网化模型的数据增长系统包括数据库群、1公里格网数据指标化分析、格网分析的数据繁衍、格网数据的图像显示与服务四部分内容。其软件层次结构分为三层,由下至上分别是系统资源层,系统应用支撑层和系统应用层。
3.2.2 数据注册与虚拟数据调度系统
地震应急的数据是以省为单位进行收集、整理、入库的,但是地震的发生却经常是跨省的,基础数据的用户也不仅仅是本省地震局的,而是包括中国地震局、各指挥部成员单位、邻省地震局、联动区地震局、协同单位和专家等多方用户。
数据注册与虚拟数据调度系统的软件层次结构分为三层,由下至上分别是系统资源层,系统应用支撑层和系统应用层。
3.3 灾情协同评估与决策优化子系统
灾情协同评估与决策优化子系统工作平台主要内容包括:双向视频图像综合显示和切换系统、对象个性化评估和双向协同终端工作站、协同评估数据集成与定向传送系统、基于评估的灾区破坏立体场景实时生成和数据压缩系统、基于评估结果的多尺度应急救灾指挥方案智能生成系统(国家级、区域级)。
灾情协同评估与决策优化子系统的整体层次结构分为三层,由下至上分别是数据库及网络层、软硬件应用支撑层和应用软件层。
3.4 指挥部成员单位专用服务信息处理子系统
指挥部成员单位专用服务信息处理子系统包括国家公共安全地震支撑信息系统、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信息查询支撑系统、国家和区域级多点并发信息灾情识别与集成处理平台、虚拟数据中心的调度平台四个部分。
4.应急救援联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4.1 国家地震应急联动接入子系统
应急联动接入子系统包括应急联动接入数据接口、软件接口、硬件接口的设计以及业务流程联动规范,实现省级地震局建立与本区域应急办公共安全平台的应急接入。
依据国家应急联动接入子系统的建设内容,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省级地震局与地区政府应急系统的网络连接;以及各网络节点间数据、语音、视频的双向互通、数据加密传输、应用配套的软硬件接口和数据交换接口等多个子系统。所涉及的技术系统主要有:应急联动网络系统、网络视频传输及显示系统、网络语音(VOIP)传输系统、网络安全及数据压缩保密传输系统、数据处理与联动控制系统以及相应的软硬件接口模块。
4.2 指挥信息服务子系统
指挥部信息服务子系统:包括地震灾情综合处理和查询模块、国家指挥部内容管理模块、地震应急预案管理模块。
4.3 国内救援队联动网络
国内救援队联动网络服务系统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建设国内救援队联动网络,为建立和健全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地震应急机制提供基础支撑。全面提高国内强震救援相关部门的救援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共享能力,妥善应对各级地震突发事件。通过整合,可把相关的信息进行梳理,形成资源目录,可大大减少重复投资,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4.4 系统集成设计
在应急救援服务系统的统一规划基础上,针对各个实施单位根据所承担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软件和数据任务,建立各自节点的内部集成框架、数据接口和规范,完成内部软件的安装部署与数据集成。实现与“十五”项目相关系统的无缝衔接。
5.结论
通过安徽省地震紧急相应平台的研究建设,能够增强我省的地震安全水平、全面提高我省地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应急救援服务系统,在灾情社会服务、应急和救援联动协同等方面达到实时化、全方位服务的水平,为全面加强国家防震减灾能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