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华树帜事犹新,
灿灿奎星幸独存。
一曲碟杯千啭妙,
三春桃李沐香云。
这首诗是著名戏剧评论家马少波先生,1986年在李桂云舞台生涯60年纪念活动时的欣然命笔。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却高度涵盖了李桂云一生的舞台艺术生涯。2010年是李桂云大师诞辰100周年,北京市文联、戏剧家协会等部门为纪念她为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奉献了全部心血,特此举办了“纪念京梆子大师李桂云百年诞辰”的活动。6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以及20余名国家一级演员,率领京津冀三地百余名演员参加了三场演出及研讨活动。这些演员都是李桂云大师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李桂云(1910年~1988年)原名宜芬,号丹秋,原籍河北省宁晋县,幼年师从杜元庆、张吉祥学习河北梆子青衣,并得到梆子名旦崔灵芝的指教,深受其唱腔特点的影响,15岁即在北京演出《三娘教子》而一炮即红,被戏剧编导杨韵谱发现了这难得的戏曲人才,被特约、加入了北京首家梆子、二黄两下锅的女子班社——奎德社。
经过4年的勤学苦练,成了奎德社戏班主要演员的李桂云,在以后多年演出的实践中博采众长,并得到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的指教,接演了当时梆子青衣名旦秦凤云的一些拿手戏,还首演了不少古装和时装戏。10年间,她主演的本戏达一百多部。
在梆子唱腔改革、京化的进程中,李桂云有着卓越的贡献。京剧名家谭鑫培,当年戏迷们称呼他为“大师”时,他曾诚恳地说:我算什么大师,我男不如梅,女不如李。这其中的“梅”指的是梅兰芳,而这“李”说的就是李桂云。谭鑫培这两句简单的话,反映出在当时的戏曲舞台中,京梆子李桂云已经有了颇深的艺术造诣和广泛的影响。上个世纪的30年代初,她的演出票价与梅兰芳大师一样,都是一块现大洋。
李桂云常年活跃在北京的戏剧舞台上,为了站稳脚跟,她就必须使自己的唱腔适应北京观众的欣赏习惯。为此,她在继承传统的河北梆子艺术的基础上,对念白、唱腔、表演及舞台布景等方面都进行了众多的大胆改革,形成了崭新的风格流派,被戏剧同行和广大戏曲爱好者称为“京梆子”。李桂云舞台演出的主要特点是俏丽、清新、爽朗、明快、端庄隽永、甜脆流畅,与慷慨悲歌的河北派、委婉洒脱的天津派等相媲美,形成当今梆子艺术的几大流派之一,并被美誉为“甜梆子”,是一朵在戏曲百花园中盛开的奇葩。
李桂云在奎德社所演的文明戏(现代戏),有从小说、电影改编的,也有从国外戏剧翻译改编的。李桂云出演这些时装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有一出戏就是根据古典名著《醒世恒言》中张廷秀《逃生救父》改编的。故事同评剧中的《王二姐思夫》(又名《回怀记》),并无差别。原著讲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故事,可改编成京梆子后就成为现代时装戏了。李桂云主演的王玉姐(就是王二姐)在舞台上穿的是当时日常生活的服装,裙子袄,七分裤,丝袜子、白皮鞋,手提坤包。而男角色也是长袍马褂,胸戴怀表、脚穿皮鞋。戏服虽然是新的,可在舞台上的伴奏仍用老戏里的传统形式。舞台上的布景,室内、室外都是画的景片子。表演上有近生活化的尝试,却也尽量用老戏里的程式,保留传统戏剧中的虚拟动作。此剧公演后,社会反响极佳,场场爆满。从这件事看出,李桂云确实是戏剧改革者并集百家之长、补己之短,丰富了京梆子的表演艺术,这正是京梆子在北京久演不衰的根基所在。
李桂云在探索现代时装戏的同时,更注重古装戏的再创作。在河北梆子《柜中缘》中,她大胆地将明末清初陆南关人李虞夔因反清复明全家遭难,只有曾孙一人逃走,被农家女许翠莲所救之事,改为了南宋爱国名将岳飞被奸臣所害,其子岳雷一人逃脱途中被少女刘玉莲所救的传奇故事。李桂云这一大胆改编在当时“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之际,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想,轰动一时。这里还要提上一笔的,是与李桂云相伴多年的女大学生汤雪溪。她是一位热爱国家又热爱戏曲的年轻人,她为李桂云改编了不少剧本,把《柜中缘》改编为至今久演不衰的原创剧的就是此人。李桂云在《柜中缘》中把生性活泼、天真无邪的少女刘玉莲活灵活现地表现在舞台上。这出戏表演的特点是:俏丽、清新、爽郎、明快,甜美流畅,之后该剧被京剧、汉剧、川剧等剧种移植。《柜中缘》不但风行全国,并且走出了国门,其根源就是李桂云大师把戏演绝了,把剧中人物少女的形象细腻而准确地刻画出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剧成为李桂云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的保留剧目,流传至今。
李桂云谦逊好学,博采众长。当时她已是红极一时的京梆子名角儿,按当今讲就是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时,依然无时无地不去努力学习兄弟剧种之长。有一次她看程砚秋主演的京剧《春秋配》,对程先生演的姜秋莲十分欣赏,尤其那段“再问他娶妻可是谁家”的唱腔和表演时,程先生表演得声情融汇,细腻感人。李桂云想,为什么河北梆子的这段唱腔听起来那么平铺直述,淡而无味呢?过后她经过反复揣摩,并大胆吸收了程砚秋先生在演唱上的生动细腻之处,她将“再问她”的后面唱腔中加上了“哎……”的装饰音,并表现出少女害羞的动作,撒娇地拉扯乳娘的衣袖唱“儿的乳娘啊”,接唱“再问他娶妻”,到这时马上用手挡住嘴,并停顿片刻后再用优美的梆子小甩腔唱出“娶妻可是谁家,儿的乳娘啊”,唱完急用水袖遮住脸……通过这番改动,李桂云把一个在封建枷锁下,怀着朴实、羞涩、炽热的心情,追求纯真爱情的闺门少女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位能被称呼为大师的戏剧演员,他必定在舞台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完美自己、不断地磨炼提高自己,如此,才能经受时间和观众的考验。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李桂云大师满怀抗日热情,为国军29军守城将士募捐。北京沦陷后,她毅然脱离舞台8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大员们大肆贪污受贿,社会风气腐败,民不聊生的状况又使李桂云心灰意冷,闭门谢客,足不出户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李桂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国家的希望,看到了京梆子艺术的前途。她积极参加戏改,并将新中国建国初她自费组建的“丹声社”纳入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的领导,成立了新中华秦剧工作团,成为全中国戏改的先行者之一。1954年,她又自费创办了剧团所附属的梆子剧团学员班,而她在解放前已10年不演出并无多少积蓄,为了学员的伙食她四处借贷买粮,常常挂在她口头上的话是:我们大人少吃一口饿不死,可学员孩子们还小,在长身体,可不能饿着。时至今日,当年的“学员孩子们”现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对这件事还都记忆犹新,沿用当年的叫法,她们都亲切地称呼李桂云为“团长妈妈”。
1960年由李桂云亲手创办的三期学员班和中国戏曲学校地方剧科梆子班毕业生组建了北京河北梆子剧团,后改为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名称保留至今,李桂云首任团长多年,并培养出李秀芬、刘玉玲、王凤芝、李二娥、曹友良、李世贵、杨非、刘方正等京梆子表演艺术家。
京梆子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梆子在燕赵文化、京味文化中自立,得到传承与发展,并走出了国门。2002年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参加了希腊国际戏剧节演出,并由李桂云亲传弟子、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刘玉玲、彭艳琴、王英会、金明合等参演,演出剧目是根据希腊古典传记改编的历史剧“忒拜城”。这次演出让河北梆子的光彩照亮世界的舞台,让几乎不知京梆子为何物的国外观众领略了“慷慨悲歌”的音韵之美。采用梆子腔与希腊悲剧嫁接的方式,貌似荒唐、不着边际,而这恰好说明艺术没有国界。呈现在舞台的中国式“忒拜城”,典雅恢宏,震撼心灵,发人深省。艺术陶冶心灵,戏剧启发了想象,古今中外都是一样,古希腊的戏剧曾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艺术高峰,如今中国古典戏剧的范例之一——北京市河北梆子首度在希腊演出,这将是东西方戏剧文化交流史上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李桂云大师的弟子们,对大师在戏剧舞台上锐意改革创新精神的传承。
丹心一片照舞台,德艺双馨化云彩。李桂云大师的戏剧表演艺术,在历史舞台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
灿灿奎星幸独存。
一曲碟杯千啭妙,
三春桃李沐香云。
这首诗是著名戏剧评论家马少波先生,1986年在李桂云舞台生涯60年纪念活动时的欣然命笔。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却高度涵盖了李桂云一生的舞台艺术生涯。2010年是李桂云大师诞辰100周年,北京市文联、戏剧家协会等部门为纪念她为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奉献了全部心血,特此举办了“纪念京梆子大师李桂云百年诞辰”的活动。6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以及20余名国家一级演员,率领京津冀三地百余名演员参加了三场演出及研讨活动。这些演员都是李桂云大师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李桂云(1910年~1988年)原名宜芬,号丹秋,原籍河北省宁晋县,幼年师从杜元庆、张吉祥学习河北梆子青衣,并得到梆子名旦崔灵芝的指教,深受其唱腔特点的影响,15岁即在北京演出《三娘教子》而一炮即红,被戏剧编导杨韵谱发现了这难得的戏曲人才,被特约、加入了北京首家梆子、二黄两下锅的女子班社——奎德社。
经过4年的勤学苦练,成了奎德社戏班主要演员的李桂云,在以后多年演出的实践中博采众长,并得到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的指教,接演了当时梆子青衣名旦秦凤云的一些拿手戏,还首演了不少古装和时装戏。10年间,她主演的本戏达一百多部。
在梆子唱腔改革、京化的进程中,李桂云有着卓越的贡献。京剧名家谭鑫培,当年戏迷们称呼他为“大师”时,他曾诚恳地说:我算什么大师,我男不如梅,女不如李。这其中的“梅”指的是梅兰芳,而这“李”说的就是李桂云。谭鑫培这两句简单的话,反映出在当时的戏曲舞台中,京梆子李桂云已经有了颇深的艺术造诣和广泛的影响。上个世纪的30年代初,她的演出票价与梅兰芳大师一样,都是一块现大洋。
李桂云常年活跃在北京的戏剧舞台上,为了站稳脚跟,她就必须使自己的唱腔适应北京观众的欣赏习惯。为此,她在继承传统的河北梆子艺术的基础上,对念白、唱腔、表演及舞台布景等方面都进行了众多的大胆改革,形成了崭新的风格流派,被戏剧同行和广大戏曲爱好者称为“京梆子”。李桂云舞台演出的主要特点是俏丽、清新、爽朗、明快、端庄隽永、甜脆流畅,与慷慨悲歌的河北派、委婉洒脱的天津派等相媲美,形成当今梆子艺术的几大流派之一,并被美誉为“甜梆子”,是一朵在戏曲百花园中盛开的奇葩。
李桂云在奎德社所演的文明戏(现代戏),有从小说、电影改编的,也有从国外戏剧翻译改编的。李桂云出演这些时装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有一出戏就是根据古典名著《醒世恒言》中张廷秀《逃生救父》改编的。故事同评剧中的《王二姐思夫》(又名《回怀记》),并无差别。原著讲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故事,可改编成京梆子后就成为现代时装戏了。李桂云主演的王玉姐(就是王二姐)在舞台上穿的是当时日常生活的服装,裙子袄,七分裤,丝袜子、白皮鞋,手提坤包。而男角色也是长袍马褂,胸戴怀表、脚穿皮鞋。戏服虽然是新的,可在舞台上的伴奏仍用老戏里的传统形式。舞台上的布景,室内、室外都是画的景片子。表演上有近生活化的尝试,却也尽量用老戏里的程式,保留传统戏剧中的虚拟动作。此剧公演后,社会反响极佳,场场爆满。从这件事看出,李桂云确实是戏剧改革者并集百家之长、补己之短,丰富了京梆子的表演艺术,这正是京梆子在北京久演不衰的根基所在。
李桂云在探索现代时装戏的同时,更注重古装戏的再创作。在河北梆子《柜中缘》中,她大胆地将明末清初陆南关人李虞夔因反清复明全家遭难,只有曾孙一人逃走,被农家女许翠莲所救之事,改为了南宋爱国名将岳飞被奸臣所害,其子岳雷一人逃脱途中被少女刘玉莲所救的传奇故事。李桂云这一大胆改编在当时“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之际,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想,轰动一时。这里还要提上一笔的,是与李桂云相伴多年的女大学生汤雪溪。她是一位热爱国家又热爱戏曲的年轻人,她为李桂云改编了不少剧本,把《柜中缘》改编为至今久演不衰的原创剧的就是此人。李桂云在《柜中缘》中把生性活泼、天真无邪的少女刘玉莲活灵活现地表现在舞台上。这出戏表演的特点是:俏丽、清新、爽郎、明快,甜美流畅,之后该剧被京剧、汉剧、川剧等剧种移植。《柜中缘》不但风行全国,并且走出了国门,其根源就是李桂云大师把戏演绝了,把剧中人物少女的形象细腻而准确地刻画出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剧成为李桂云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的保留剧目,流传至今。
李桂云谦逊好学,博采众长。当时她已是红极一时的京梆子名角儿,按当今讲就是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时,依然无时无地不去努力学习兄弟剧种之长。有一次她看程砚秋主演的京剧《春秋配》,对程先生演的姜秋莲十分欣赏,尤其那段“再问他娶妻可是谁家”的唱腔和表演时,程先生表演得声情融汇,细腻感人。李桂云想,为什么河北梆子的这段唱腔听起来那么平铺直述,淡而无味呢?过后她经过反复揣摩,并大胆吸收了程砚秋先生在演唱上的生动细腻之处,她将“再问她”的后面唱腔中加上了“哎……”的装饰音,并表现出少女害羞的动作,撒娇地拉扯乳娘的衣袖唱“儿的乳娘啊”,接唱“再问他娶妻”,到这时马上用手挡住嘴,并停顿片刻后再用优美的梆子小甩腔唱出“娶妻可是谁家,儿的乳娘啊”,唱完急用水袖遮住脸……通过这番改动,李桂云把一个在封建枷锁下,怀着朴实、羞涩、炽热的心情,追求纯真爱情的闺门少女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位能被称呼为大师的戏剧演员,他必定在舞台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完美自己、不断地磨炼提高自己,如此,才能经受时间和观众的考验。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李桂云大师满怀抗日热情,为国军29军守城将士募捐。北京沦陷后,她毅然脱离舞台8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大员们大肆贪污受贿,社会风气腐败,民不聊生的状况又使李桂云心灰意冷,闭门谢客,足不出户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李桂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国家的希望,看到了京梆子艺术的前途。她积极参加戏改,并将新中国建国初她自费组建的“丹声社”纳入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的领导,成立了新中华秦剧工作团,成为全中国戏改的先行者之一。1954年,她又自费创办了剧团所附属的梆子剧团学员班,而她在解放前已10年不演出并无多少积蓄,为了学员的伙食她四处借贷买粮,常常挂在她口头上的话是:我们大人少吃一口饿不死,可学员孩子们还小,在长身体,可不能饿着。时至今日,当年的“学员孩子们”现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对这件事还都记忆犹新,沿用当年的叫法,她们都亲切地称呼李桂云为“团长妈妈”。
1960年由李桂云亲手创办的三期学员班和中国戏曲学校地方剧科梆子班毕业生组建了北京河北梆子剧团,后改为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名称保留至今,李桂云首任团长多年,并培养出李秀芬、刘玉玲、王凤芝、李二娥、曹友良、李世贵、杨非、刘方正等京梆子表演艺术家。
京梆子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梆子在燕赵文化、京味文化中自立,得到传承与发展,并走出了国门。2002年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参加了希腊国际戏剧节演出,并由李桂云亲传弟子、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刘玉玲、彭艳琴、王英会、金明合等参演,演出剧目是根据希腊古典传记改编的历史剧“忒拜城”。这次演出让河北梆子的光彩照亮世界的舞台,让几乎不知京梆子为何物的国外观众领略了“慷慨悲歌”的音韵之美。采用梆子腔与希腊悲剧嫁接的方式,貌似荒唐、不着边际,而这恰好说明艺术没有国界。呈现在舞台的中国式“忒拜城”,典雅恢宏,震撼心灵,发人深省。艺术陶冶心灵,戏剧启发了想象,古今中外都是一样,古希腊的戏剧曾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艺术高峰,如今中国古典戏剧的范例之一——北京市河北梆子首度在希腊演出,这将是东西方戏剧文化交流史上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李桂云大师的弟子们,对大师在戏剧舞台上锐意改革创新精神的传承。
丹心一片照舞台,德艺双馨化云彩。李桂云大师的戏剧表演艺术,在历史舞台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