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于小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把学生的错误看成课堂中的正常现象,善待错误,把错误视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错误变成美丽的童话。
1.善待错误,增强学生信心
作为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要允许学生出错。我在教学中就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盏“绿灯”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让一个学生上台指出弹簧秤上“1千克”的位置,但他指错了,我又另外叫了一个学生上来指但是并没有让他回座位,而是在第二位学生指对后,再让第一位学生指出"2千克"在哪,等他回答正确后才让他回到座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
2.巧用错误,激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教学工程应用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出示例题后,我先让学生根据通常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出算式:30÷(30÷10+30÷15)=6(天),并说明算理。然后诱导学生:“如果这段公路长60千米,那么时间是多少呢?”“12天。”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起来。“是吗?请同学们算了再回答行吗?”“这还用算!”嘴上是这么说,但同学们还是认真地算了起来。计算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6天。”路程扩大一倍时间竟然不变!“如果路程分别是15千米、45千米、120千米,时间又分别是多少呢?”此时学生不再显得胸有成竹而是满脸疑惑。“请同学们分组计算一下。”片刻,答案又出来了,“都是6天!”“为什么公路的长度不管变成多少千米,时间总是不变呢?”“是不是工程应用题中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无关呢?”“能不能不用知道具体的工作总量也能求出工作时间呢?”“错误”引发了同学们对以上问题的主动、积极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思维热情,同学们在“欲罢不能”的浓浓的探究氛围中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
3.利用错误,培养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时时发生错误,可以这样说,只要有认知活动,就会有错误发生。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生成的结果,并且随认识的不断深入,得到丰富和发展。学生暴露出“错误”时,作为教师要通过差错解读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障碍。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由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小数除法应用题时,让学生解答一道:“食堂有大米3.9吨,如果每天吃0.12吨,最多可以吃几天?还剩下几吨?”有好多学生是这样计算的,3.9÷0.12=32(天)……6(吨)。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1) 比较余数6与除数3.9的大小,余数比除数大,显然是错误的。(2)验算:32×0.12+6≠3.9,说明是错误的。(3)用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判别:食堂原来只有3.9吨大米,吃了32天还剩下6吨,这不是越吃越多了吗?做错的学生恍然大悟。接着我“对症下药”,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商是不变的,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數也扩大了10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6缩小100倍是0.06。一个“错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使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4.巧用错误,培养创新思维
巧用学习错误,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创新思维的价值。例如:在进行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工程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600米,第二天修了余下的3/7,这时候剩下的与修好的相等,求这条路全长有多少米?”有的学生见了这题马上列出如下算式:600÷(1-3/7)+600=1650(米)。这时候,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检验,来判断是否正确,学生经过检验,发现答案是错误的,这时候同学们就把求助的眼光投向了我,我随即引导学生进行画线段图,学生经过自己画出线段图,并进行热烈的讨论,随后另辟蹊径修正解法。学生从“错误”的算式中寻找到了正确的解法,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心理,开阔他们的思路,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之,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
1.善待错误,增强学生信心
作为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要允许学生出错。我在教学中就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盏“绿灯”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让一个学生上台指出弹簧秤上“1千克”的位置,但他指错了,我又另外叫了一个学生上来指但是并没有让他回座位,而是在第二位学生指对后,再让第一位学生指出"2千克"在哪,等他回答正确后才让他回到座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
2.巧用错误,激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教学工程应用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出示例题后,我先让学生根据通常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出算式:30÷(30÷10+30÷15)=6(天),并说明算理。然后诱导学生:“如果这段公路长60千米,那么时间是多少呢?”“12天。”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起来。“是吗?请同学们算了再回答行吗?”“这还用算!”嘴上是这么说,但同学们还是认真地算了起来。计算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6天。”路程扩大一倍时间竟然不变!“如果路程分别是15千米、45千米、120千米,时间又分别是多少呢?”此时学生不再显得胸有成竹而是满脸疑惑。“请同学们分组计算一下。”片刻,答案又出来了,“都是6天!”“为什么公路的长度不管变成多少千米,时间总是不变呢?”“是不是工程应用题中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无关呢?”“能不能不用知道具体的工作总量也能求出工作时间呢?”“错误”引发了同学们对以上问题的主动、积极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思维热情,同学们在“欲罢不能”的浓浓的探究氛围中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
3.利用错误,培养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时时发生错误,可以这样说,只要有认知活动,就会有错误发生。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生成的结果,并且随认识的不断深入,得到丰富和发展。学生暴露出“错误”时,作为教师要通过差错解读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障碍。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由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小数除法应用题时,让学生解答一道:“食堂有大米3.9吨,如果每天吃0.12吨,最多可以吃几天?还剩下几吨?”有好多学生是这样计算的,3.9÷0.12=32(天)……6(吨)。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1) 比较余数6与除数3.9的大小,余数比除数大,显然是错误的。(2)验算:32×0.12+6≠3.9,说明是错误的。(3)用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判别:食堂原来只有3.9吨大米,吃了32天还剩下6吨,这不是越吃越多了吗?做错的学生恍然大悟。接着我“对症下药”,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商是不变的,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數也扩大了10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6缩小100倍是0.06。一个“错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使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4.巧用错误,培养创新思维
巧用学习错误,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创新思维的价值。例如:在进行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工程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600米,第二天修了余下的3/7,这时候剩下的与修好的相等,求这条路全长有多少米?”有的学生见了这题马上列出如下算式:600÷(1-3/7)+600=1650(米)。这时候,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检验,来判断是否正确,学生经过检验,发现答案是错误的,这时候同学们就把求助的眼光投向了我,我随即引导学生进行画线段图,学生经过自己画出线段图,并进行热烈的讨论,随后另辟蹊径修正解法。学生从“错误”的算式中寻找到了正确的解法,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心理,开阔他们的思路,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之,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