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丹悲观归纳中的两个统计学错误

来源 :自然辩证法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q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丹借助科学史对科学实在论的观点进行反驳,特别是通过一组曾经取得成功但无指称的理论列表来否认成功和近似真理之间的关联.为了使反驳有效,劳丹归纳出的列表必须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但同时又犯了统计学错误.刘易斯认为悲观归纳犯了假阳性错误,米兹拉西认为悲观归纳犯了样本错误.米兹拉西同样以科学史为依据提出了一种支持实在论观点的乐观归纳,乐观归纳能同时避免以上两种错误,比无奇迹论证更有力.
其他文献
《名医别录》是中国本草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传统史志多称由陶弘景撰集,清末日人多纪元简父子始提出质疑,近代以来此说于国内亦渐盛行.陶弘景是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他与《名医别录》关系的确定不仅对中医发展史和本草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研究古代道教与医学关系,以及道教史上一些现象的阐释(如中药女青与道教"女青"观念的关系)都有一定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证明《隋志》中称《名医别录》作者为"陶氏"并非是对其作者为陶弘景的否定;第二,通过对主要史料的分析、阐释,证
"戒体"是佛教戒律学的重要概念.在本质上,戒体是指在一定环境中,因众缘和合而在受戒者心中得以"生成"的一种去恶向善的力量.戒体具有一种形而上学的本体特征,它缘起而生,假缘而成,因缘未具,体则不发.正是这种缘起得成的善之本体,使受戒者的本具佛性获得了道德的主体角色,先天的"善之可能"转变成了"善之必然",求善力量的"潜在可用"转变成了"现实可用".从缘起的角度言之,戒体有着"有为"与"无为"相统一的内在品质.戒体既是一熏永驻,又需要时刻加固护持,光显戒相.戒体缘生思想,不仅体现了佛教戒律思想的内在逻辑,更具
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是上清派的根本经典,既有研究对卷1 "诵经玉诀"的文本来源和宗教内涵缺乏深入解读,六卷本的最终成书也讨论不多.本文将"诵经玉诀"所含仪诀缕析为28项,分直接采用、借鉴改造、经法内部传承三类,对相关仪诀的传承整合和宗教内涵进行深入解读.文章认为,《高玄真经》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为今"三十九章"的形成准备了充分条件、卷1 "诵经玉诀"所据文献均为北周前早期道经、《上清道宝经》的引文及其"诵经玉诀"以太上大道君为最高神等事实,均足以证明六卷本在北周前已成书.但该书形成后其"符图"可能有改动,尤
本文选取国民政府时期浙江省鄞县为样本,研究当地寺庙与地方势力间的不同类型的庙产纠纷,借以观察当时普通寺庙、佛教基层组织与地方势力间互动,了解普通僧团的生存状况以及基层佛教组织的作用和运行方式,从而加深对民国佛教生存环境及其现代转型情况的理解.辩证地看待当时的庙产纠纷可以发现,庙产纠纷一方面给民国佛教改革发展制造了障碍,但另一方面也直接刺激了民国佛教现代转型.
本文对麦积山133窟宋代大佛像定名为“罗喉罗授记像”提出质疑,由此涉及到的同类题材——云冈19窟“罗喉罗授记像”一并进行讨论.通过与敦煌有明确榜题的相关壁画在时间与内
"达尔尕"是青藏高原东缘大小金川流域嘉绒地区集歌舞、仪式、信仰等于一体的文化事象.本文基于对嘉绒地区"达尔尕"长期的田野调查,并结合藏汉史料对达尔尕进行文化分析,认为象雄文明是达尔尕产生的文化根基,达尔尕是苯教"圆崇拜"观念衍生出的审美仪式活动.达尔尕在嘉绒社会长期传承,其形式、内容、展演程式至今还保留着苯教文化的基因,是苯教观念浸润之下嘉绒藏族审美生活的呈现.
妙空智讷禅师是禅宗云门宗八世祖之一,一生四坐道场,是两宋之际复兴云门宗的重要祖师.但学术界与其重要地位相称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本文通过检索、整理和研究散存于各禅宗灯录、僧传、山(寺)志、学者文集、正史及地方志等材料,将妙空智讷的一生概括为三个时期,对其参学和住持两个重要时期作了详细考论,并从智讷的法嗣传承、禅法特色、宗门贡献等几个方面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他是两宋之际禅法衰落时代背景下不可多得的禅门宗匠.
华严学中自初祖法顺以下,即有唯心传统,迨至澄观,乃先以一心摄四法界,总该万有,复以一心释一真法界,遂使一真法界思想从境界论转为心性论及工夫论,宗密更继承推进了此一思想,并将一真法界概念更加禅化.此后《宗镜录》中出现了一真法界与天台十法界的融合.宋代以降,一真法界概念在四个领域中出现较多:华严自宗之理论建设;《金刚经》注解;净土宗著作;《楞严经》注解.一真法界概念走出华严学,其一乘别教特色亦随之渐褪.
西南少数民族具有原始古朴的宗教信仰,西南各族群的灵魂观生动反映祖先崇拜的心性.在西南少数民族送灵指路的经书、仪式中,各族群有三魂归宿的生动叙事和仪式象征,人死归祖是西南少数民族灵魂观的显著特点.本文从西南少数民族灵魂观的宏观视野,深度分析西南各族群灵魂观的思想内涵.指出西南少数民族人死归祖的灵魂观念,是历史上华夏文化长期浸润影响的结果.通过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灵魂观念互渗的比较分析,可以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理解.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先后对中国的释、儒、道三教进行过研究,但其研究中国宗教的目的和过程有必要深入分析.本文认为耶稣会士研究中国宗教是为了在其中寻找"上帝的启示",以此证明在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中有虔诚的上帝信仰,以消除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戒心和敌意.在西方社会塑造一个有着虔诚上帝信仰的中国形象,有利于争取西方社会对传教事业的支持,从而推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