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一直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虽有学者对思辨能力的定义、重要性有一定的介绍,但从翻译教学中探讨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拟在参考前人对思辨能力探究的基础上,探讨其对翻译课程教学的启示,为翻译课程教学提供新的理念,从而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翻译人才。
关键词:英语专业;思辨能力;翻译课程教学;启示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国内外对于思辨能力的研究概述
思辨能力培养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纵观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思辨能力进行过探讨和研究,如德尔斐模型、类级模型、三元结构模型等。不同于国外研究,国内对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探索起步相对较晚,尽管有许多学者结合英语课程从微观角度对思辨能力进行过研究,但这些研究要么是对外语学生思辨缺乏的现状分析,要么是结合具体课堂教学案例讲解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很少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可见,系统的思辨能力研究在国内还比较缺乏,这也督促教师要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思辨能力培养对翻译课程教学的启示
由于思辨能力对英语教学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不少学者试图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英语专业教学结合起来,探寻以思辨能力为指导的英语专业教学新模式。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写作、阅读、口语等课程,少有文章将思辨能力与翻译结合。因此,本文基于前人对思辨能力的研究,结合思辨能力在写作、口语、阅读等专业课中的应用,探讨思辨能力培养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翻译教学理念以教师讲解、翻译材料和讨论标准译文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灌输性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如今,要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理念为“以学生为主”,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能体现出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开放自由的环境。
2.“一条龙”式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强调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互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需搜集大量材料、平行文本,对教师布置的翻译任务有较全面的认识,比如了解翻译材料的文本类型、此类材料的翻译技巧等;课中讨论阶段,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自主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对教师给出的译文进行批判分析,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打破思维定式;课后巩固阶段,学生在经历课堂激烈讨论,对译文达成共识之后,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反思总结,可以通过写翻译日志的形式,分析自己在翻译时存在的问题、讨论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及与标准译文间存在的差距等,有利于发挥学生总结、分析、辨别的能力。
3.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往的翻译课堂,一般是由教师对所选材料进行讲解,教学内容较为单一,而丰富的教学内容则需要教师在选材上不应只局限于文学文本,更要考虑到翻译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为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起到辅助作用。翻译材料的选取可以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己选取喜欢的翻译材料,能紧跟时代步伐,充实、更新翻译任务,提高自己的翻译热情。
4.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将全班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每次翻译任务由一个小组负责课堂讲解。课前每个学生自主完成翻译后,由小组讨论形成本组最终译文,交给负责组的学生。负责组的学生在批阅各小组的终极译文、吸取各组翻译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本组的终极译文,以演示文稿的方式在课堂上讲解。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
三、结语
国内外对思辨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为教师翻译课程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培养思辨能力与翻译课程教学相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翻译人才。虽然有关思辨能力的培养与翻译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但重视翻译教学中思辨能力已经是大势所趋,为翻译课程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韩虔.论互动翻译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19-21.
[2]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20.
[3]李长栓.以正当程序保证翻译质量和翻译教学效果[J].中国翻译,2006(3):49-52.
[4]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49-58.
[5]吴文安.学生自主选材翻译实践课可行性研究[J].中国翻译,2010(5):45-48.
课题项目:该论文为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MTI《基础笔译》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编号:KDYC1225)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英语专业;思辨能力;翻译课程教学;启示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国内外对于思辨能力的研究概述
思辨能力培养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纵观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思辨能力进行过探讨和研究,如德尔斐模型、类级模型、三元结构模型等。不同于国外研究,国内对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探索起步相对较晚,尽管有许多学者结合英语课程从微观角度对思辨能力进行过研究,但这些研究要么是对外语学生思辨缺乏的现状分析,要么是结合具体课堂教学案例讲解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很少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可见,系统的思辨能力研究在国内还比较缺乏,这也督促教师要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思辨能力培养对翻译课程教学的启示
由于思辨能力对英语教学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不少学者试图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英语专业教学结合起来,探寻以思辨能力为指导的英语专业教学新模式。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写作、阅读、口语等课程,少有文章将思辨能力与翻译结合。因此,本文基于前人对思辨能力的研究,结合思辨能力在写作、口语、阅读等专业课中的应用,探讨思辨能力培养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翻译教学理念以教师讲解、翻译材料和讨论标准译文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灌输性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如今,要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理念为“以学生为主”,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能体现出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开放自由的环境。
2.“一条龙”式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强调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互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需搜集大量材料、平行文本,对教师布置的翻译任务有较全面的认识,比如了解翻译材料的文本类型、此类材料的翻译技巧等;课中讨论阶段,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自主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对教师给出的译文进行批判分析,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打破思维定式;课后巩固阶段,学生在经历课堂激烈讨论,对译文达成共识之后,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反思总结,可以通过写翻译日志的形式,分析自己在翻译时存在的问题、讨论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及与标准译文间存在的差距等,有利于发挥学生总结、分析、辨别的能力。
3.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往的翻译课堂,一般是由教师对所选材料进行讲解,教学内容较为单一,而丰富的教学内容则需要教师在选材上不应只局限于文学文本,更要考虑到翻译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为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起到辅助作用。翻译材料的选取可以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己选取喜欢的翻译材料,能紧跟时代步伐,充实、更新翻译任务,提高自己的翻译热情。
4.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将全班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每次翻译任务由一个小组负责课堂讲解。课前每个学生自主完成翻译后,由小组讨论形成本组最终译文,交给负责组的学生。负责组的学生在批阅各小组的终极译文、吸取各组翻译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本组的终极译文,以演示文稿的方式在课堂上讲解。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
三、结语
国内外对思辨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为教师翻译课程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培养思辨能力与翻译课程教学相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翻译人才。虽然有关思辨能力的培养与翻译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但重视翻译教学中思辨能力已经是大势所趋,为翻译课程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韩虔.论互动翻译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19-21.
[2]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20.
[3]李长栓.以正当程序保证翻译质量和翻译教学效果[J].中国翻译,2006(3):49-52.
[4]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49-58.
[5]吴文安.学生自主选材翻译实践课可行性研究[J].中国翻译,2010(5):45-48.
课题项目:该论文为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MTI《基础笔译》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编号:KDYC122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