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推定中的后果考量

来源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f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汉德公式“成本最小化”的经济学逻辑,揭示隐含在事实推定中的后果考量,可跨越认识论的理论陷阱.当错判成本小于严格证明成本时,事实推定即可适用,严格证明就应放弃;基于类案错判的示范效应,应选择对社会整体损失最小的方案,做出有利于“抽象错判概率”较小一方的事实推定;基于错判防范的边际效应,应当加重边际成本较低而边际效益较优一方的证明责任;根据追加成本的最小化确定事实推定过程中所转移的证明责任的性质,可化解事实推定的效力难题.
其他文献
调查采用三阶段概率比例抽样(PPS)方法抽取社区和个人样本,样本涵盖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回收18-64周岁中国籍男女公民个人有效问卷30000份,城镇和农村社区问卷各1000份.调查内容包括教育、经济、社会保障、参政、婚姻家庭、健康、生活方式、法律认知与人权、性别观念与态度等领域.主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我国促进男女平等与妇女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女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半边天”力量进一步彰显;女性在家庭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平等和谐是家庭生活主流;女性教育和健康
期刊
盗赃物权属规则旨在盗贼缺位时分配因无权处分行为所造成的产权不确定风险,涉及国家关于“静的财产安全”与“动的交易安全”两种正当性利益之间的价值权衡,而传统上“占有委托物与占有脱离物”的理论区分难以作为划定善意取得适用范围的有效依据.如果将历史上界定盗赃物权属所形成的“原所有人规则”与“善意买受人规则”两类规则体系视为光谱的两端,那么各国多样化的盗赃物权属规则可视为光谱上的制度均衡点位移.在信息科技的影响下,线上网络交易环境正在冲击基于线下传统物理环境所制定的善意取得认定标准,而网络交易平台基于规范和技术所构
“醉驾”入刑以来,行为人构成该罪是否应一律追究刑事责任,在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2017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二)(试行)》中明确了醉驾可以出罪的立场,但最高审判机关的背书并不能对司法实践的分歧做到一锤定音的解决.刑法在治理醉驾问题过程中既不能一味从严,也不能无原则地从宽.厘清对“醉驾”的认识误区,有必要对醉驾行为入罪的正当性和出罪的合理性进行论证.醉驾入刑是基于保护法益之现实需要,而司法过程中对“醉驾”出罪则是为了合理控制犯罪圈的需要,两者并不冲突,可以相得益彰.基于对S省
人格标识在大陆法系历经由著作权法、一般人格权及具体人格权进行保护的三个阶段,在英美法系则分别通过“仿冒”“盗用”之诉及“公开权”进行保护.我国《民法典》沿袭《民法通则》对具体人格权的保护模式并肯认标表型人格权,在人格权之证成、人格权权能之丰富及人格权独立成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制度价值.标表型人格权客体应为具体人格要素之一的人格标识,具有外在性、可支配性、可商业利用性及人格性等特征,其具体范围应通过对《民法典》第993条及第1017条的文义解释予以确定.标表型人格权的权能构造在现代社会呈现出向传统财产权利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