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女儿,她的美国女儿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eora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教师节,一大早,美国的同学兰打来电话。今天又聊到我们两个都是14岁,年龄只差三个月的女儿。
  她说:“孩子现在上初中,很忙,想上常青藤的学校,竞争很激烈的。这学期选修了三门大学的课程,将来升学,成绩只占60%,其他的才艺啦、社会实践啦占40%,所以孩子一直都在坚持钢琴、花样滑冰、管乐等特长,还参加了其他的一些活动。”
  兰的QQ空间里发了很多孩子的照片,我看了,一方面很为她有这么优秀的女儿感到高兴,另一方面,说实话,这个才14岁的阳光大气的美国孩子,时不时会刺激我作为一个母亲和一个教育从业者的神经:我的女儿和她的女儿,两个孩子上学以后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让我对中国的学校教育也越来越悲观和无奈。
  2000年,我的女儿出生在中国北京,兰的女儿出生在美国克林顿的家乡。6岁,我女儿还在幼儿园,等到9月才上一年级,她女儿已经上一年级。假期兰带女儿第一次回国,在我家住了两天。两个孩子一般大,也几乎一般高。她女儿不会说汉语,我女儿和她说英语,两个孩子交流没有问题。我女儿性格开朗外向,总是能带动比较安静一些的妹妹,两个孩子玩得很开心。兰让她们弹钢琴,弹完后兰说我女儿水平高一个档次;兰又看了我女儿的画,最后一个劲儿说还是中国的教育好。
  兰第二次带女儿回来,我女儿正在北京最好的小学之——北大附小上5年级。她女儿在一个普通的学校上6年级。这次回来她女儿足足高了十厘米(遗传的身高应该是我家占优势)。她女儿像个青少年,我女儿像个儿童。这一次见面我深深地感觉到中美小学教育的差异了,也深深地感觉到两个孩子的差距。她女儿继续着钢琴和花样滑冰的特长,我女儿早就放弃了钢琴。
  这次见面,两个孩子都说汉语。她女儿越来越快乐、开朗,明显更有个性和思想,我女儿越来越不快乐。
  这时的兰很平和快乐,这时的我正为即将到来的会考和小升初焦虑不已。
  又是几年过去了,如今我的女儿上九年级,也就是初三,背着很重很重的书包,微驼着后背,这学期还戴上了眼睛。虽然孩子一直当着班长,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但是为了考进理想的高中,我和孩子都感觉到压力扑面而来。
  我的中国女儿和兰的美国女儿,两个都在上中学的孩子,都很忙。我的女儿单纯地忙考试,而兰的女儿在特长上成就越来越高,还选修了大学的课程,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孩子上学后,我收获越来越多的无奈,而兰则看到越来越多的希望。
  摘自《妇女之友》
其他文献
朋友中有个姑娘,从高中就暗恋男神。她也不是没想办法去表白,可就是遇不上好时机。  比如高中夜自习下课,她约男神到走廊想要表白,话刚出口班主任从旁经过,吓得她把想说的话咽了回去,愣是拿起作业本问男神数学题。她说多亏自己机智随身带着作业本,我说你是不是傻,干脆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啊!  姑娘一拍脑门,说对哦。  这就开始写情书,写了两张信纸,她瞅准放学的时机想要偷偷塞给男神。一路到了校门口,她刚想把信给男
期刊
沙卡·桑戈尔(Shaka Senghor)曾是一个成绩优秀的黑人学生。19岁那年,他自我堕落,并开枪射杀了一个人,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牢狱生涯。他一度自暴自弃,然而经历了一番自我挣扎,他“抓住了命运的咽喉”,在出狱后继续大学学业,并成为密歇根大学的讲师。他的书《写下我的错误》(Writing My Wrongs)打动了无数人,并在TED讲座上与听众们分享了这一故事。  听起来,像是鸡汤。但命运在几个关
期刊
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上,老师们就如何具体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各抒己见。的确,如何构建和处理好师生关系,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历久弥新的一个课题。笔者在读小学时就懵懵懂懂地经历过对“师道尊严”的批判;做了教师后,也感受到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温暖;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也让传统的批评教育畏首畏尾……  闲来读《论语》,孔子学生对孔子的赞扬“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让我们很受启发,意思就是说“孔子温和而又严
期刊
出差在外,躺在陌生的酒店里,看着身边的电子产品发出耀眼的光,想着白天的任务还没完成,恐怕,再也无心入睡吧?只能开着电视,数着绵羊到天明。  梅恩就有这样的苦恼。他是美国一家酒店的负责人,经常天南海北地到处出差。通常,他都会选择一家偏僻的酒店入住,价格和食物的味道不多考虑,最关键的是,要环境幽雅,拒绝嘈杂,让自己能有一个好的睡眠,这样,第二天才能有好的精神面貌。  但是,每次洗漱完毕,躺到酒店的床上
期刊
今年暑假,到美国探望定居在芝加哥城的二叔。叔侄相见,分外亲切,当晚我和二叔聊到很晚。翌日一早,二叔说他咽喉有点痛,要去看医生。我说,那我陪您去吧!  二叔没有开车,我们是步行前往,我想医院离二叔家应该不远吧。走了一段路,二叔把我带到一家超市门前。我不解地问二叔:“我们不是要去看医生吗?来超市做什么?”二叔笑着说:“诊所就开在超市裡呀!”看我一脸惊诧的样子,二叔解释说:“美国的正规医院,病人患了小病
期刊
俗话说,文人雅事。其实不尽然,文人亦不乏囧事。  闲翻邓云乡杂文,就翻到一则这样的事:邓先生说他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找不到饭碗,与一个同学流浪到大同古城去混饭吃。住同一房间,睡着热炕,地上又烧着大火炉子。晚间室外零下二十度,室内却可达到零上二十五度。可以赤膊擦洗身体,然后坐在炕上赤膊翻过内衣来,一边捉虱子,一边穷聊,听着外面呼呼的西北风,有浑然与世相忘的感觉。”  一代红学界元老,居然也亲历过“捉
期刊
我常用一句话勉励自己:把弱点当作根据地。我不擅交际?好吧,我就少去交际的场合吧,正好把时间节省下来多读点书。我太敏感?好吧,我就捕捉住心灵里的各种细微的情绪,把它们记录下来吧,于是有了诗的创作。我从小为必有一死而痛苦?好吧,我就直面这个痛苦吧,一定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不知不觉走上了哲学的道路。弱点是限制,而限制有一个好处,就是给你的力量规定了使用的渠道,就像河岸给溪流规定了奔涌的渠道,而这本身就
期刊
以前去法大的研院上课,因为路途遥远,专门找了司机师傅,类似于包车,每天早上7点,他准时在宿舍楼后面的栅栏门候着。我上车看书,他专心开车,谁都不说话。  师傅姓廖,名一平,37岁,个子不高,两肩微塌,眉毛很浓,但眼睛挺小,嘴唇厚,下巴宽阔,是个一眼看上去就老实巴交的男人。当然,从面相上看,也属于不善交际的那类人。  驾驶座的左侧,摆着一张相片,是他们一家三口的,一个年轻女人和一个小女孩。很可惜,我们
期刊
由于工作原因,不足二十岁,我就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古宅门前那棵与我朝夕相伴的老榆树。古宅虽经几次修缮,几易其主,但那棵古朴的老榆树却如同一位被人遗弃的浪人依旧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历尽了故乡小屯的沧桑。  据当地老人们讲,这棵老榆树并非谁有意种植,而是在母亲生我的当天早晨,父亲在门前用树枝夹围栏时无意存活下来的一棵。此后,家人谁也没有注意它的存在,便无声无息地将他保留了下来,如此枝繁叶茂,树影斑驳。  
期刊
也许在我们即将离开这个忙碌、喧嚣的尘世的时候,你会呆呆地望着天花板,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我的一生中,曾经有什么给我带来过最大的快乐?是初恋时那一低头的温柔?是事业发达时那顾盼生风的豪情?是洞房花烛夜?是金榜题名时?不论答案是什么,你大概不会像马丁·摩尔斯那样回答。这位英国最大的期货公司的终身总裁,在临终时回答:“是我18岁那年赚到第一个英镑的时刻。”  你不会这样回答,因为你害怕在临终之时还留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