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点
和美国CES大会相比,青岛的SINOCES没有带来多少惊喜。中国的电子展会在生存壮大的路上,还需要宁缺勿滥的决心。
7月10日~11日,我在第
四届青岛SINOCES(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转悠了数次,期待着令我吃惊的产品或体验,可惜结果是:我失望了。
或许是由于阴雨天气,或许是由于为奥运实行的严格的安保措施,第四届SINOCES稀少的人流让诺大的展厅显得颇为冷清。但在我看来,SIONCES如此的门前冷落车马稀,更大的原因倒在于参展门槛过低。
12款在2008年美国CES获奖产品首次移师青岛,以及美国消费电子协会总裁亲临青岛,都体现了SINOCES在国际上受关注程度的提高;工业设计展区和绿色产品展区的露面,也说明主办方抓住了时下热点。但现实总是和我们的期许差太多,相比去年,今年SINOCES的展会规模和参展厂商都有所不及。由于英特尔、索尼、NEC、三星、LG等国际品牌都没有参加,展会精彩程度的下降自是必然。而且在这里,你不但看不见消费电子厂商之间精彩的对垒,反而电饭煲、祛除眼纹贴这样的边缘产品混杂其中,甚至连所有展会必备的一道风景—模特都乏善可陈。
为什么同为消费电子展,美国CES是美国乃至全球消费电子爱好者的盛会,SIONCES却如同鸡肋?
展会这个东西,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它是一个寻求合作机会、品牌传播和交流沟通的平台。很大程度上,参展商的数量决定了一个展会能否收回成本;参展商的质量又决定了能否吸引到有效的觀众——也就是购买商;而有效的购买力又是一个展会能否继续办下去并成为名牌的重要条件。
SINOCES背靠了美国CES这座大山,在品牌建设方面拥有其他消费电子展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可惜的是,主办方似乎没有将这种品牌效应持续下去。更可惜的是,片面追求展会规模而放低展会门槛、许多厂商滥竽充数,更让那些重量级厂商萌生退意——要知道,它们注重的,是参展商之间同台竞技的对垒氛围。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何来争奇斗艳?
事实上,这几年中国大部分的消费电子展会整体遭遇了滑坡问题。由于相似的展会非常多,企业对于各种展会的邀请非常反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形中让市场的有效需求降低许多。而在各大城市,诸多有实力的厂商打造的自有的品牌体验店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参展商对展会的需求。
竞争激烈,加上厂商渠道变化,看来中国的电子展会该好好修炼一下内功了。要知道,这是一个尊重专业精神的时代,任何事情都需要认真的态度。如何对参展商进行精准的遴选,如何在塑造品牌和短期商业利益之间寻求平衡,都是最考验主办方功力的。
话说到最后,还是得落到服务上来。如果你能真正了解每一届展会、每一个客户的新的需求,制定出合适的展会主题,提供给参展商他想要的东西,你的展会肯定是成功的。我想这第一步,就得从宁缺勿滥做起,不要让太没有意义的东西挤去宝贵的摊位资源。
和美国CES大会相比,青岛的SINOCES没有带来多少惊喜。中国的电子展会在生存壮大的路上,还需要宁缺勿滥的决心。
7月10日~11日,我在第
四届青岛SINOCES(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转悠了数次,期待着令我吃惊的产品或体验,可惜结果是:我失望了。
或许是由于阴雨天气,或许是由于为奥运实行的严格的安保措施,第四届SINOCES稀少的人流让诺大的展厅显得颇为冷清。但在我看来,SIONCES如此的门前冷落车马稀,更大的原因倒在于参展门槛过低。
12款在2008年美国CES获奖产品首次移师青岛,以及美国消费电子协会总裁亲临青岛,都体现了SINOCES在国际上受关注程度的提高;工业设计展区和绿色产品展区的露面,也说明主办方抓住了时下热点。但现实总是和我们的期许差太多,相比去年,今年SINOCES的展会规模和参展厂商都有所不及。由于英特尔、索尼、NEC、三星、LG等国际品牌都没有参加,展会精彩程度的下降自是必然。而且在这里,你不但看不见消费电子厂商之间精彩的对垒,反而电饭煲、祛除眼纹贴这样的边缘产品混杂其中,甚至连所有展会必备的一道风景—模特都乏善可陈。
为什么同为消费电子展,美国CES是美国乃至全球消费电子爱好者的盛会,SIONCES却如同鸡肋?
展会这个东西,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它是一个寻求合作机会、品牌传播和交流沟通的平台。很大程度上,参展商的数量决定了一个展会能否收回成本;参展商的质量又决定了能否吸引到有效的觀众——也就是购买商;而有效的购买力又是一个展会能否继续办下去并成为名牌的重要条件。
SINOCES背靠了美国CES这座大山,在品牌建设方面拥有其他消费电子展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可惜的是,主办方似乎没有将这种品牌效应持续下去。更可惜的是,片面追求展会规模而放低展会门槛、许多厂商滥竽充数,更让那些重量级厂商萌生退意——要知道,它们注重的,是参展商之间同台竞技的对垒氛围。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何来争奇斗艳?
事实上,这几年中国大部分的消费电子展会整体遭遇了滑坡问题。由于相似的展会非常多,企业对于各种展会的邀请非常反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形中让市场的有效需求降低许多。而在各大城市,诸多有实力的厂商打造的自有的品牌体验店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参展商对展会的需求。
竞争激烈,加上厂商渠道变化,看来中国的电子展会该好好修炼一下内功了。要知道,这是一个尊重专业精神的时代,任何事情都需要认真的态度。如何对参展商进行精准的遴选,如何在塑造品牌和短期商业利益之间寻求平衡,都是最考验主办方功力的。
话说到最后,还是得落到服务上来。如果你能真正了解每一届展会、每一个客户的新的需求,制定出合适的展会主题,提供给参展商他想要的东西,你的展会肯定是成功的。我想这第一步,就得从宁缺勿滥做起,不要让太没有意义的东西挤去宝贵的摊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