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是孔子对《诗经》的高度评价。《诗经》果真有那么好吗?课本中学过的《关雎》《蒹葭》这些篇目,最初学习和诵读,满嘴满耳“之”“乎”“兮”“哉”,我只是觉得文中故事颇有趣味,且文句有韵,读来富有节奏感,便渐渐对其产生了好感。又见这些年,社会上出现的“国学热”,书店里国学书籍琳琅满目,版本繁多,儿童版、学生版、珍藏版,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需求。
一次偶然,我拜读了梁实秋先生关于读书的一篇文章,先生在文中提到偏科问题,还中肯地向青年学子们推荐了一个书单,列举了数十本人生值得一读的诸如《诗经》之类的经典书,于是我决定品读《诗经》,利用学业之余读上两三篇。因为有注释和白话翻译,我顺利地坚持了下来,在囫囵吞枣通读之后,居然感到收获颇丰。全书内容翔实,引人入胜,我们的祖先做什么、想什么、怎样生活,在书中都提供了大量线索。可以说,《诗经》是从西周到春秋这段历史的大百科。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善于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是继承和发扬国学传统文化的鲜活榜样。他提出并鼓励国人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和艺术,自己身体力行。这样的自信,我在品读《诗经》过程中确是感同身受。因为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在乎人云亦云。对《诗经》中的高、精、深,我作为中学生害怕自不量力,不敢妄自评说,但对其中的自然事物有股豪情意趣。
《诗经》中提及自然之物以植物为最,几乎篇篇可见。可以推测,祖先们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植物,包括作物,作为人的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是必需品。《诗经》的开篇《关雎》有这样一句话“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是说(淑女)左边一下,右边一下忙着采摘生长得参差不齐的荇菜。荇菜是什么?它是一种水生植物,叶浮在水面,夏天开黄花,根茎可吃。不难看出,这是祖先们生活中常吃的一种菜。而今天则不然,如果向老爸和老妈讨要荇菜吃,或者到餐馆点一道荇菜,怕是会让人疑惑不解。《葛覃》中有这样一句话“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其叶萋萋”,是说葛藤在山谷中蔓延绵长,叶子茂密,长势旺盛。接着的“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是说(把葛藤)切割蒸煮,提炼出纤维制成麻,再织成粗布或者细布,做成的衣服穿起来不会不喜欢。可见,葛是用来制麻织布的。衣食住行是生活之本,衣从哪来?《诗经》给了我们答案。充满智慧的祖先们,已经掌握了从制麻、织布再到制衣的工艺流程,从文中仅仅十二字就揭示了从葛到衣的全过程。葛的知识可以延伸到能制绳索及后面的篇章《葛屦》中。“葛屦”就是古人用葛绳编织的夏天穿的凉鞋,天然环保,而且透气性好。
继续在《诗经》中寻找植物的线索,我立刻锁定了《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是说不停地采卷耳,仍然采不满一个浅筐。卷耳,也叫苓耳,形状像鼠耳,叶子青白色,开白花,茎细,蔓生,可以食用,口感滑而少味。即使文字详细描述,不见其真身,也恐怕难以想象它的样子,只需知道古人食用它罢了。才刚“采采卷耳”,又见“采采芣苢”,芣苢又是何物?它其实就是“车前草”,大家不应陌生,它是草本植物,叶序成莲座状,叶片呈椭圆,心部直立抽出幾条穗子,结籽,全草可入药,有利尿、明目、祛痰和清肺功效。这能够看出古人已经学会使用草药了。
又读《采蘩》和《采蘋》,蘩、蘋两种植物又赫然纸上:蘩,即白蒿,生在湿地沼泽区域,叶子像艾草,茎白色或泛红,根茎可食,古人常用以祭祀;蘋,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泥中,四片小叶分布像“田”字,又叫“田字草”,也是古人祭祀常用品。相较这两种植物本身特征而言,了解它们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的知识似乎更有意义,这就是祭祀。《诗经》中有多篇关于祭祀的内容,多集中在雅和颂。可见,祖先们对于祭祀十分重视,他们崇尚礼仪,避祸祈福,庆祝丰收,信仰虔诚,这怎不是一种纯朴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修养?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句千古绝唱出自《蒹葭》。蒹葭,泛指芦苇或芦荻。如果细分,蒹,是指没有长穗子的芦苇;葭,是指初生的嫩芦苇。古人认知万物,造字命名真是精益求精,难怪对汉字饶有兴趣的外国人研究汉字时,总少不了“博大精深”的赞誉。《诗经》中植物如果全部检索出来,恐怕过百,不能赘述。我简摘一些分享如下:
藟:野葡萄;匏:单腔的大葫芦;茨:蒺藜,果实有刺;葑:蔓菁;菲:萝卜;谖草:通萱草,也叫忘忧草、黄花菜;芄兰:女青,可入药;蓷:益母草,可入药;藚:泽泻草;蕑:大泽兰;苌楚:中华猕猴桃……树木有棣、栲、樗、梓、杻、楰……
自然万物除了植物,还有动物,而《诗经》中,古人就向我们透露了丰富的动物世界。古代早期没有工业,只有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比较落后,所以会饲养家畜。家畜可以提供肉食、用作劳动力和交通工具。
马,与古人关系密切,无可替代。代步驾车、出征打仗,没有马不行。《駉》言“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后文有“有骊有黄”“有骓有駓”“有骍有骐”“有驒有骆”“有駵有雒”“有骃有騢”“有驔有鱼”……駉,表示马肥壮的样子,其余的驈、皇、骊、黄、骓、駓、骍、骐、驒、骆、駵、雒、骃、騢、驔、鱼十六字,每个字都代表一种马,足见古人对马的重视。驈,黑身白跨的马;皇通騜,黄白杂色的马;骊,纯黑马;黄,赤黄色马;骓,青白杂色马;駓,黄白杂色马,也叫“桃花马”;骍,赤色马,枣红马;骐,青色黑色相间的马;驒,青色且有鳞状斑纹的马;骆,黑鬃白身的马;駵同骝,赤身黑鬃黑尾马;雒,黑身白鬃马;骃,浅黑杂白的马;騢,赤白杂色马;驔,黑身黄脊马;鱼,眼睛周围有一圈白毛的马。这么多种马可供选择,爱马的人应该高兴之极,选上一款自己最爱的宝马坐骑,雄赳赳、气昂昂,身份感一跃而生。就如同今人购车或选衣,选上心仪的一款,既能彰显个性,又可减少“撞衫”带来的不快,不能不说是款型多样带来的好处。
再说说狗吧。《诗经》中仅《卢令》和《驷驖》提及了狗,但没有“狗”“犬”。“卢令令,其人美且仁”“輶车鸾镳,载猃歇骄”两句中共有三只狗。前句说黑色的猎犬走起来,脖铃响叮当,猎人相跟随,英俊又仁和,赞美猎人风采。其中的“卢”指黑色的猎犬。后句说驾轻车,銮铃响,马衔铁,长嘴犬,短嘴犬,都相随,描写猎人出行的场面。其中,“猃”是指一种长嘴猎犬;“歇骄”是指一种短嘴猎犬。 不论马还是犬,总归是家畜,人类饲养的,有人问《诗经》里有没有野生动物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但有,而且古人对野生动物的了解十分专业,我略举二三例。“野有死麕,白茅包之。”麕,同麇,就是獐子,像鹿,比鹿小,意思是荒野中有一只被猎杀的獐子,用白茅草包得好好的(专门留给人捡拾,偷偷赠送猎物)。古代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充足,猎人们能够从自然中获取生存之需,也可以说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慷慨馈赠。
《伐檀》中有三句话,“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貆指獾猪;特,指三岁成年兽;鹑,野鹌鹑。其中“特”有可究之处,专指三岁的成年兽,古人对野兽岁数都十分熟悉。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驺虞》中的“一发五豝”“一发五豵”,豝,指野幼母猪;豵,指一岁野幼猪。意思是猎人技艺高超,拉满一次弓,能同时发出多支箭,同时射中五只小野母猪或者一岁小野猪。古人对猎物的熟悉详细到性别和年龄,让人大长见识。
当看到《狼跋》时,又叫人忍俊不禁,“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是说老狼走起来踩到脖子下面的老赘肉,又踩到自己尾巴被绊倒。用老狼老态龙钟来讽刺贵族阶级,足见古人智慧满满,幽默风趣。
除了兽和畜,《诗经》中鸟、鱼、虫也有不少。不仅有“关关雎鸠”“黄鸟于飞”“燕燕于飞”,还有“鹡鸰”“晨风”和“鸱鸮”。《鹊巢》中写道“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鸠,鸤鸠,就是杜鹃、布谷鸟。杜鹃有一个本领,自己不筑巢,而是将自己的卵产在鹊巢,雌鹊没办法,将自己的卵和杜鹃卵一起孵化,结果,杜鹃卵孵化期短,小杜鹃先破壳而出,它们体型大、食量大,忙得雌鹊到处捕虫喂食幼杜鹃,无法再孵自己的卵。更可叹,小杜鹃居然会将巢中的其他鹊卵踢出巢,最终雌鹊养了一窝非亲生的小家伙。古人发现了这种现象,于是有“维鸠居之,方之,盈之”之言。
《诗经》中提到的鱼类有魴(似鲳鱼)、鰋(鲇鱼)、鳣(鲟鳇鱼)、鲔(鲟鱼)、鳏、鲲、鲩、鳟、鲿、鳢等,昆虫有“螽斯羽,诜诜兮”中的螽斯,就是我们熟知的蝈蝈。在《硕人》一篇中“领如蝤蛴”是说(美妇)的脖子像蝤蛴。蝤蛴,天牛的幼虫,蠕虫状,体长而颜色白嫩,作者以此比喻女子脖子又白又長的特征,非常精妙。《诗经》中还记载了其他昆虫,如蜾蠃、蜩(蝉)、蜉蝣、蠋(蝶蛾幼虫)、蟏蛸、伊盛(土虱)等。
《诗经》中的故事、仪式、器物、车驾、服饰、情感、思想恐不胜言,身为一名高中生,我劝君一言:读经典名篇,享精神盛宴!
(作者系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校高1602班学生)
一次偶然,我拜读了梁实秋先生关于读书的一篇文章,先生在文中提到偏科问题,还中肯地向青年学子们推荐了一个书单,列举了数十本人生值得一读的诸如《诗经》之类的经典书,于是我决定品读《诗经》,利用学业之余读上两三篇。因为有注释和白话翻译,我顺利地坚持了下来,在囫囵吞枣通读之后,居然感到收获颇丰。全书内容翔实,引人入胜,我们的祖先做什么、想什么、怎样生活,在书中都提供了大量线索。可以说,《诗经》是从西周到春秋这段历史的大百科。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善于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是继承和发扬国学传统文化的鲜活榜样。他提出并鼓励国人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和艺术,自己身体力行。这样的自信,我在品读《诗经》过程中确是感同身受。因为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在乎人云亦云。对《诗经》中的高、精、深,我作为中学生害怕自不量力,不敢妄自评说,但对其中的自然事物有股豪情意趣。
《诗经》中提及自然之物以植物为最,几乎篇篇可见。可以推测,祖先们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植物,包括作物,作为人的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是必需品。《诗经》的开篇《关雎》有这样一句话“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是说(淑女)左边一下,右边一下忙着采摘生长得参差不齐的荇菜。荇菜是什么?它是一种水生植物,叶浮在水面,夏天开黄花,根茎可吃。不难看出,这是祖先们生活中常吃的一种菜。而今天则不然,如果向老爸和老妈讨要荇菜吃,或者到餐馆点一道荇菜,怕是会让人疑惑不解。《葛覃》中有这样一句话“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其叶萋萋”,是说葛藤在山谷中蔓延绵长,叶子茂密,长势旺盛。接着的“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是说(把葛藤)切割蒸煮,提炼出纤维制成麻,再织成粗布或者细布,做成的衣服穿起来不会不喜欢。可见,葛是用来制麻织布的。衣食住行是生活之本,衣从哪来?《诗经》给了我们答案。充满智慧的祖先们,已经掌握了从制麻、织布再到制衣的工艺流程,从文中仅仅十二字就揭示了从葛到衣的全过程。葛的知识可以延伸到能制绳索及后面的篇章《葛屦》中。“葛屦”就是古人用葛绳编织的夏天穿的凉鞋,天然环保,而且透气性好。
继续在《诗经》中寻找植物的线索,我立刻锁定了《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是说不停地采卷耳,仍然采不满一个浅筐。卷耳,也叫苓耳,形状像鼠耳,叶子青白色,开白花,茎细,蔓生,可以食用,口感滑而少味。即使文字详细描述,不见其真身,也恐怕难以想象它的样子,只需知道古人食用它罢了。才刚“采采卷耳”,又见“采采芣苢”,芣苢又是何物?它其实就是“车前草”,大家不应陌生,它是草本植物,叶序成莲座状,叶片呈椭圆,心部直立抽出幾条穗子,结籽,全草可入药,有利尿、明目、祛痰和清肺功效。这能够看出古人已经学会使用草药了。
又读《采蘩》和《采蘋》,蘩、蘋两种植物又赫然纸上:蘩,即白蒿,生在湿地沼泽区域,叶子像艾草,茎白色或泛红,根茎可食,古人常用以祭祀;蘋,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泥中,四片小叶分布像“田”字,又叫“田字草”,也是古人祭祀常用品。相较这两种植物本身特征而言,了解它们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的知识似乎更有意义,这就是祭祀。《诗经》中有多篇关于祭祀的内容,多集中在雅和颂。可见,祖先们对于祭祀十分重视,他们崇尚礼仪,避祸祈福,庆祝丰收,信仰虔诚,这怎不是一种纯朴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修养?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句千古绝唱出自《蒹葭》。蒹葭,泛指芦苇或芦荻。如果细分,蒹,是指没有长穗子的芦苇;葭,是指初生的嫩芦苇。古人认知万物,造字命名真是精益求精,难怪对汉字饶有兴趣的外国人研究汉字时,总少不了“博大精深”的赞誉。《诗经》中植物如果全部检索出来,恐怕过百,不能赘述。我简摘一些分享如下:
藟:野葡萄;匏:单腔的大葫芦;茨:蒺藜,果实有刺;葑:蔓菁;菲:萝卜;谖草:通萱草,也叫忘忧草、黄花菜;芄兰:女青,可入药;蓷:益母草,可入药;藚:泽泻草;蕑:大泽兰;苌楚:中华猕猴桃……树木有棣、栲、樗、梓、杻、楰……
自然万物除了植物,还有动物,而《诗经》中,古人就向我们透露了丰富的动物世界。古代早期没有工业,只有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比较落后,所以会饲养家畜。家畜可以提供肉食、用作劳动力和交通工具。
马,与古人关系密切,无可替代。代步驾车、出征打仗,没有马不行。《駉》言“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后文有“有骊有黄”“有骓有駓”“有骍有骐”“有驒有骆”“有駵有雒”“有骃有騢”“有驔有鱼”……駉,表示马肥壮的样子,其余的驈、皇、骊、黄、骓、駓、骍、骐、驒、骆、駵、雒、骃、騢、驔、鱼十六字,每个字都代表一种马,足见古人对马的重视。驈,黑身白跨的马;皇通騜,黄白杂色的马;骊,纯黑马;黄,赤黄色马;骓,青白杂色马;駓,黄白杂色马,也叫“桃花马”;骍,赤色马,枣红马;骐,青色黑色相间的马;驒,青色且有鳞状斑纹的马;骆,黑鬃白身的马;駵同骝,赤身黑鬃黑尾马;雒,黑身白鬃马;骃,浅黑杂白的马;騢,赤白杂色马;驔,黑身黄脊马;鱼,眼睛周围有一圈白毛的马。这么多种马可供选择,爱马的人应该高兴之极,选上一款自己最爱的宝马坐骑,雄赳赳、气昂昂,身份感一跃而生。就如同今人购车或选衣,选上心仪的一款,既能彰显个性,又可减少“撞衫”带来的不快,不能不说是款型多样带来的好处。
再说说狗吧。《诗经》中仅《卢令》和《驷驖》提及了狗,但没有“狗”“犬”。“卢令令,其人美且仁”“輶车鸾镳,载猃歇骄”两句中共有三只狗。前句说黑色的猎犬走起来,脖铃响叮当,猎人相跟随,英俊又仁和,赞美猎人风采。其中的“卢”指黑色的猎犬。后句说驾轻车,銮铃响,马衔铁,长嘴犬,短嘴犬,都相随,描写猎人出行的场面。其中,“猃”是指一种长嘴猎犬;“歇骄”是指一种短嘴猎犬。 不论马还是犬,总归是家畜,人类饲养的,有人问《诗经》里有没有野生动物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但有,而且古人对野生动物的了解十分专业,我略举二三例。“野有死麕,白茅包之。”麕,同麇,就是獐子,像鹿,比鹿小,意思是荒野中有一只被猎杀的獐子,用白茅草包得好好的(专门留给人捡拾,偷偷赠送猎物)。古代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充足,猎人们能够从自然中获取生存之需,也可以说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慷慨馈赠。
《伐檀》中有三句话,“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貆指獾猪;特,指三岁成年兽;鹑,野鹌鹑。其中“特”有可究之处,专指三岁的成年兽,古人对野兽岁数都十分熟悉。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驺虞》中的“一发五豝”“一发五豵”,豝,指野幼母猪;豵,指一岁野幼猪。意思是猎人技艺高超,拉满一次弓,能同时发出多支箭,同时射中五只小野母猪或者一岁小野猪。古人对猎物的熟悉详细到性别和年龄,让人大长见识。
当看到《狼跋》时,又叫人忍俊不禁,“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是说老狼走起来踩到脖子下面的老赘肉,又踩到自己尾巴被绊倒。用老狼老态龙钟来讽刺贵族阶级,足见古人智慧满满,幽默风趣。
除了兽和畜,《诗经》中鸟、鱼、虫也有不少。不仅有“关关雎鸠”“黄鸟于飞”“燕燕于飞”,还有“鹡鸰”“晨风”和“鸱鸮”。《鹊巢》中写道“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鸠,鸤鸠,就是杜鹃、布谷鸟。杜鹃有一个本领,自己不筑巢,而是将自己的卵产在鹊巢,雌鹊没办法,将自己的卵和杜鹃卵一起孵化,结果,杜鹃卵孵化期短,小杜鹃先破壳而出,它们体型大、食量大,忙得雌鹊到处捕虫喂食幼杜鹃,无法再孵自己的卵。更可叹,小杜鹃居然会将巢中的其他鹊卵踢出巢,最终雌鹊养了一窝非亲生的小家伙。古人发现了这种现象,于是有“维鸠居之,方之,盈之”之言。
《诗经》中提到的鱼类有魴(似鲳鱼)、鰋(鲇鱼)、鳣(鲟鳇鱼)、鲔(鲟鱼)、鳏、鲲、鲩、鳟、鲿、鳢等,昆虫有“螽斯羽,诜诜兮”中的螽斯,就是我们熟知的蝈蝈。在《硕人》一篇中“领如蝤蛴”是说(美妇)的脖子像蝤蛴。蝤蛴,天牛的幼虫,蠕虫状,体长而颜色白嫩,作者以此比喻女子脖子又白又長的特征,非常精妙。《诗经》中还记载了其他昆虫,如蜾蠃、蜩(蝉)、蜉蝣、蠋(蝶蛾幼虫)、蟏蛸、伊盛(土虱)等。
《诗经》中的故事、仪式、器物、车驾、服饰、情感、思想恐不胜言,身为一名高中生,我劝君一言:读经典名篇,享精神盛宴!
(作者系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校高1602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