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于轼,中国当前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最具贡献的十位经济学家之一和“当代中国最有道德修养和良知的经济学家”。
这位历经劫难的耄耋老人回首往事时愉悦地说,在这一生的“苦难里,妻子是我幸福的帆”。让他此生无悔的,是夫人赵燕玲。
一
茅于轼出身南京名门世家,父亲是铁道专家茅以新,伯父是桥梁专家茅以升。1950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到齐齐哈尔铁路局工作。次年秋,出身苏州富商之家的赵燕玲毕业来到齐齐哈尔铁路医院。
茅于轼是铁路局的先进工作者,24岁便在中科院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引起整个铁路系统的注意。赵燕玲也不落后,她是助产士,一副“娇小姐”的身架,做起事来却干净利落,一年后就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55年,他们结婚了。不久,茅于轼被召回北京,成为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副研究员,年仅28岁的他本想大展宏图,却在历史的捉弄下走上另一条人生路。
两年后,茅于轼的很多话被定为“右派言论”,当时,赵燕玲已有身孕,因胃溃疡而经常吐血,茅于轼不忍心打击她,在单位受排挤遭牵制,回到家就强颜欢笑硬撑着。
1958年5月,儿子茅为星出生了,刚刚体味初为人父的喜悦,茅于轼又被戴上了“右派”帽子,降薪3级。拿着工资回家,实在瞒不住了,茅于轼刚说了一句:“对不起,让你跟着受苦了。”眼泪便止不住地滚落。
抱着嗷嗷待哺的儿子,赵燕玲为丈夫的泪水心酸,冰雪聪明的她知道,少拿点钱委屈不倒丈夫,一家人的境遇和他理想的夭折最让他心痛。
科研项目不沾边,重要课题无缘,令才华横溢的茅于轼透不过气来,但回到家,他总要例行公事一般对赵燕玲说一声:“今天很好的。”然后闷头看书。赵燕玲“察言观色”,心里有数,适时地把儿子抱给茅于轼,看着父子俩耍得高兴,赵燕玲心里也随着豁亮很多。
第二年国庆,茅于轼终于摘掉了“右派”帽子,却又作为没改造好的“右派”下放到山东藤县劳改。
一年后,茅于轼调回北京,1965年女儿茅燕星出生,更大的劫难也再次降临。
二
1966年8月23日,一家老小正准备吃晚饭,一群气势汹汹的红卫兵破门而入。饭桌被一脚踢翻,家里的角角落落被翻个底朝天。接着,茅于轼和父亲被剃了光头,赵燕玲和婆婆被剃成阴阳头,孩子的哭声隐隐传来,每个人的心都沉到了最黑暗处。
红卫兵扬长而去,留下一片狼藉。
良久,赵燕玲起身,捡拾起地下散落的棉絮和被撕烂的衣服,一条条一片片,非常专注,她说:“日子还要过。天快凉了,这些收起来能派用场。”茅于轼也不由蹲下,看到蓬乱的头发下妻子的脸庞平静如水,他心里不禁陡然开朗,妻子弱小身躯下的风骨,实在不逊于任何男子!
入夜,家里仅剩的一条被子横盖在一家人身上,隔着两个孩子,夫妻俩互相安慰,“没有人能帮我们,要自己挺过去。”
一家人每天都被赶去扫马路,八月槐花正香,落在地下也沁人心脾,但身边随意而来的唾沫和谩骂让一切索然无味。“啪,啪”两声,红卫兵的铜头腰带又狠狠地落在了茅于轼的背上,赵燕玲的整个身子为之颤栗,丈夫的白衬衫已经破了,和皮肉粘在一起,那触目的红映着白似雪的槐花刺眼而令人心悸。赵燕玲恨不能冲过去,茅于轼冲她努力地微笑摇头,她只能更安分更忍耐,以免给丈夫招致更多的折磨。
天气渐凉,没了粮票布票,茅于轼的皮鞋要修补,孩子要喝牛奶……赵燕玲从未露出一丝慌乱,她拿出抄家后收集起来的布和棉絮,第一次做针线活,拆拆缝缝补补,是天生的心灵手巧,更是对丈夫和家矢志不渝的爱。
三
1978年,茅于轼终于结束流放生活,正式回到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全身心地开始经济学研究,并提出“择优分配学原理”。这一极具前瞻性的市场经济思想为他进入经济学界打响了头炮。
1985年,茅于轼调任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任研究员,其著作《择优分配原理》被普遍认为是对微观经济学的重新构造,也奠定了他经济学家的地位。次年,茅于轼又赴美国哈佛大学做注册访问学者,家庭的重担又一次落在了赵燕玲身上。
赵燕玲接下的是一个好沉重的家。80年代初,公公患了老年痴呆,身体每况愈下,遇到大便干燥,保姆跑得远远的,赵燕玲一个人帮他抠出来。外面有人说闲话:“哪有儿媳妇这样照顾公公的!”茅于轼担心妻子受委屈,抢着去给父亲喂药、洗澡,老人家却不搭茬。赵燕玲匆匆回家,菜篮放不稳就奔到公公床前,拉着公公的手,和声细语像哄孩子一样喂下药。等老人睡下,保姆又来投诉婆婆任性——晚年罹患恐惧症的婆婆凡事只信任儿媳妇,赵燕玲安抚下保姆,端来温度适中的水给婆婆洗头发……茅于轼在一旁既感慨又不忍,赵燕玲说,应该感谢命运,要不然她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小姐,“现在,婆婆只敢吃我做的菜,逼出我一手好厨艺,让你每天沾光,岂不是好事?”
90年代初,公公婆婆相继去世,儿子和女儿先后成家立业移民国外,赵燕玲解脱了很多。两位老人,更珍惜的是这和平年代的相依相守。茅于轼痴狂于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赵燕玲继续把日子打理得精致有序。
即使是两个人的饭食,赵燕玲也一丝不苟,她的气派和温情,在方寸厨房里和谐共处,令茅于轼赏心悦目;在书房里敲打着键盘,闻着厨房里飘逸出的香气,他一次次感叹妻子精辟的总结:这是两个人的“黄金时代”。
这几年,茅于轼的听力不好了,赵燕玲的视力也有些差,但每个月他们都要去看美国大片。穿着精致,举手投足都有一份天生的气度,手牵手走在街上,两位老人特别引人注目。
年过八十,茅于轼开始觉得老了,他对赵燕玲说:“现在我大概能看到活到什么时候了……但我想再活60年,陪你一起享受迟来的好日子。”
(责编:田茵)
这位历经劫难的耄耋老人回首往事时愉悦地说,在这一生的“苦难里,妻子是我幸福的帆”。让他此生无悔的,是夫人赵燕玲。
一
茅于轼出身南京名门世家,父亲是铁道专家茅以新,伯父是桥梁专家茅以升。1950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到齐齐哈尔铁路局工作。次年秋,出身苏州富商之家的赵燕玲毕业来到齐齐哈尔铁路医院。
茅于轼是铁路局的先进工作者,24岁便在中科院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引起整个铁路系统的注意。赵燕玲也不落后,她是助产士,一副“娇小姐”的身架,做起事来却干净利落,一年后就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55年,他们结婚了。不久,茅于轼被召回北京,成为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副研究员,年仅28岁的他本想大展宏图,却在历史的捉弄下走上另一条人生路。
两年后,茅于轼的很多话被定为“右派言论”,当时,赵燕玲已有身孕,因胃溃疡而经常吐血,茅于轼不忍心打击她,在单位受排挤遭牵制,回到家就强颜欢笑硬撑着。
1958年5月,儿子茅为星出生了,刚刚体味初为人父的喜悦,茅于轼又被戴上了“右派”帽子,降薪3级。拿着工资回家,实在瞒不住了,茅于轼刚说了一句:“对不起,让你跟着受苦了。”眼泪便止不住地滚落。
抱着嗷嗷待哺的儿子,赵燕玲为丈夫的泪水心酸,冰雪聪明的她知道,少拿点钱委屈不倒丈夫,一家人的境遇和他理想的夭折最让他心痛。
科研项目不沾边,重要课题无缘,令才华横溢的茅于轼透不过气来,但回到家,他总要例行公事一般对赵燕玲说一声:“今天很好的。”然后闷头看书。赵燕玲“察言观色”,心里有数,适时地把儿子抱给茅于轼,看着父子俩耍得高兴,赵燕玲心里也随着豁亮很多。
第二年国庆,茅于轼终于摘掉了“右派”帽子,却又作为没改造好的“右派”下放到山东藤县劳改。
一年后,茅于轼调回北京,1965年女儿茅燕星出生,更大的劫难也再次降临。
二
1966年8月23日,一家老小正准备吃晚饭,一群气势汹汹的红卫兵破门而入。饭桌被一脚踢翻,家里的角角落落被翻个底朝天。接着,茅于轼和父亲被剃了光头,赵燕玲和婆婆被剃成阴阳头,孩子的哭声隐隐传来,每个人的心都沉到了最黑暗处。
红卫兵扬长而去,留下一片狼藉。
良久,赵燕玲起身,捡拾起地下散落的棉絮和被撕烂的衣服,一条条一片片,非常专注,她说:“日子还要过。天快凉了,这些收起来能派用场。”茅于轼也不由蹲下,看到蓬乱的头发下妻子的脸庞平静如水,他心里不禁陡然开朗,妻子弱小身躯下的风骨,实在不逊于任何男子!
入夜,家里仅剩的一条被子横盖在一家人身上,隔着两个孩子,夫妻俩互相安慰,“没有人能帮我们,要自己挺过去。”
一家人每天都被赶去扫马路,八月槐花正香,落在地下也沁人心脾,但身边随意而来的唾沫和谩骂让一切索然无味。“啪,啪”两声,红卫兵的铜头腰带又狠狠地落在了茅于轼的背上,赵燕玲的整个身子为之颤栗,丈夫的白衬衫已经破了,和皮肉粘在一起,那触目的红映着白似雪的槐花刺眼而令人心悸。赵燕玲恨不能冲过去,茅于轼冲她努力地微笑摇头,她只能更安分更忍耐,以免给丈夫招致更多的折磨。
天气渐凉,没了粮票布票,茅于轼的皮鞋要修补,孩子要喝牛奶……赵燕玲从未露出一丝慌乱,她拿出抄家后收集起来的布和棉絮,第一次做针线活,拆拆缝缝补补,是天生的心灵手巧,更是对丈夫和家矢志不渝的爱。
三
1978年,茅于轼终于结束流放生活,正式回到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全身心地开始经济学研究,并提出“择优分配学原理”。这一极具前瞻性的市场经济思想为他进入经济学界打响了头炮。
1985年,茅于轼调任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任研究员,其著作《择优分配原理》被普遍认为是对微观经济学的重新构造,也奠定了他经济学家的地位。次年,茅于轼又赴美国哈佛大学做注册访问学者,家庭的重担又一次落在了赵燕玲身上。
赵燕玲接下的是一个好沉重的家。80年代初,公公患了老年痴呆,身体每况愈下,遇到大便干燥,保姆跑得远远的,赵燕玲一个人帮他抠出来。外面有人说闲话:“哪有儿媳妇这样照顾公公的!”茅于轼担心妻子受委屈,抢着去给父亲喂药、洗澡,老人家却不搭茬。赵燕玲匆匆回家,菜篮放不稳就奔到公公床前,拉着公公的手,和声细语像哄孩子一样喂下药。等老人睡下,保姆又来投诉婆婆任性——晚年罹患恐惧症的婆婆凡事只信任儿媳妇,赵燕玲安抚下保姆,端来温度适中的水给婆婆洗头发……茅于轼在一旁既感慨又不忍,赵燕玲说,应该感谢命运,要不然她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小姐,“现在,婆婆只敢吃我做的菜,逼出我一手好厨艺,让你每天沾光,岂不是好事?”
90年代初,公公婆婆相继去世,儿子和女儿先后成家立业移民国外,赵燕玲解脱了很多。两位老人,更珍惜的是这和平年代的相依相守。茅于轼痴狂于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赵燕玲继续把日子打理得精致有序。
即使是两个人的饭食,赵燕玲也一丝不苟,她的气派和温情,在方寸厨房里和谐共处,令茅于轼赏心悦目;在书房里敲打着键盘,闻着厨房里飘逸出的香气,他一次次感叹妻子精辟的总结:这是两个人的“黄金时代”。
这几年,茅于轼的听力不好了,赵燕玲的视力也有些差,但每个月他们都要去看美国大片。穿着精致,举手投足都有一份天生的气度,手牵手走在街上,两位老人特别引人注目。
年过八十,茅于轼开始觉得老了,他对赵燕玲说:“现在我大概能看到活到什么时候了……但我想再活60年,陪你一起享受迟来的好日子。”
(责编: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