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金陵飘梅香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54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桐城派大家梅曾亮出生于南京,梅氏祠堂的旧址在今南京明瓦廊内。不论是求学交游还是诗文创作,梅增亮的一生与南京紧密相联。他的诗文创作受到家庭教育和书院教育两方面影响,同时与管同、姚莹的交往,更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文理念。梅曾亮的一生经历了早年宦游、官场沉浮、社会动乱等多个阶段,也留下了大量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诗文作品。
  关键词:梅曾亮 金陵梅氏 南京 姚鼐 桐城派
  一、从宣城到明瓦廊的梅氏大家
  在繁华的新街口,以小吃闻名的明瓦廊一条街总是人流如注,如今的明瓦廊64—66号已变成了南京海外工商管理学院,簇新的门头早已感受不到百年前的风貌,一家网吧与一家小吃店间的一条小巷的两面墙壁上张贴着数十张彩绘介绍板——明瓦廊的梅家祠堂。
  宣城梅氏是一个文化昌盛的世家,从宋朝著名诗人梅尧臣,到明代“黄山画派巨擘”梅清、再到清代数学家梅文鼎,宣城梅氏人才辈出。梅文鼎之孙、梅曾亮之曾祖梅毂成由宣城迁入南京,住进了眼前的这间屋子,也从此开始了金陵梅氏的故事。
  在06年的新闻采访中,梅氏后人梅静武还住在梅氏的老屋里,向记者介绍了老宅的原貌:“在她小时候,他们家非常大,明瓦廊64号都是他们家的地方,算起来共计99间半。康熙南下时,曾住梅家豪宅;之后,乾隆皇帝南巡时,也曾下榻梅家。小时候,他们家大门口还放着一对巨型石鼓,院子里还有一个石龟,石龟上放着一个很高的石碑。碑上有皇帝御笔题字。”十年后,再走进这条小巷,巷口门面里的裁缝道:建旁边的学院时,梅氏后人就搬走了。
  梅曾亮出生于南京,字伯言,桐城派散文大家。金陵梅氏可以称得上的南京的文化世家,梅曾亮的曾祖梅毂成乃康熙帝师,主编《数理精蕴》,校正《梅氏律算全书》,祖父梅镠著《石居文集》,父梅冲嘉庆五年举人,精通经学、算学,著有《然后知斋经义问答》、《勾股浅述》,母侯芝,通经史,改定弹词《半生缘》、《玉钏缘》等。
  二、尊经、钟山、梅花、荷花——梅曾亮的一生
  据《梅郎中年谱》记载,梅曾亮十六七岁时肄业于尊经书院,尊经书院位今南京夫子庙内,现存尊经楼,辟为南京民俗展示馆。十八岁时,梅曾亮肄业钟山书院,初见姚鼐。钟山书院位于南京小火瓦巷46号至太平南路354号之间,书院原址不复。现沿线一带多为老式居民楼,巷中建有游府西街小学。
  后四处游离,交友众多,留下大量游记及唱和作品。嘉庆二十一年任私塾老师。道光元年赐同进士出身。道光二年任广西知县后辞官。此后数年,曾入安徽巡抚邓廷桢与江苏巡抚陶澍之幕,然都历时不久。
  道光十四年到道光二十九年间居户部郎中,思家心切的梅曾亮于道光二十九年辞官回乡,此时的梅郎中已六十五岁,经历过官场沉浮的他于第二年主讲于扬州梅花书院,至咸丰三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爆发太平天国后,梅曾亮举家迁至王墅村避难。王墅村位于今南京市江宁大学城一带,现部分在南京药科大学校内,部分改建小区,原村不复存在。
  咸丰五年,依附友人杨以增,居清晏园,清晏园内建有荷花书院,这也成为了梅曾亮晚年终老的一方清净之土。清晏园现存淮安清江浦区,保存较为完好,现为淮安最有名的园林。梅曾亮晚年在清晏园度过了短暂的平静生活,作有《清晏园西窗》:“花屿萧疏露石棱,朱栏碧槛影层层。西窗闲对成孤笑,小鹿穿篱鹤试水。”
  咸丰六年正月十二日去世于清江(今淮安)。是否去世于清晏园内没有记载。
  三、梅曾亮的从师和交游
  梅曾亮是繼姚鼐、方苞之后的桐城派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纵观梅曾亮从小到大的受教育经历,不难看出其中梅氏家族和母亲侯氏一族对他的思想取向和文学主张产生的影响。
  梅曾亮九岁时师从祖父学习诗文,并表现出了“文性”(文学才能)。《书示张生端甫》诗开篇有云:“我年未及十,我祖授书时。襟裾戒牛马,解授城南诗。覆醢悲子路,读记泪绠縻。谓我有文性,祖亦为嘘唏。”可以看出在祖父梅镠以儒家典故及程朱理学经典的教育下,梅曾亮自小所学习的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思想。这与桐城派主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文章特点不谋而合。
  嘉庆二年,梅曾亮随舅侯云锦学习诗文。侯云锦,字子有,嘉庆三年举人,“而酷好黄山谷集,吟哦不少辍”,这与“桐城诗派”推崇杜甫、韩愈、黄庭坚暗和。
  可以说,在进入钟山书院之前,梅曾亮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已经为他后来接受桐城派思想打下了基础。
  嘉庆十年,姚鼐《姚惜抱尺牍》记载:
  此间作古文有荆溪吴仲伦,作诗有江宁管同。又梅总宪有一曾孙,忘其名,才廿一岁,似异日皆当有成就者,亦视其后来功力何如耳?
  钟山书院诸生作时文,差可观者,固尚有人。若作诗,则梅总宪一曾孙名曾荫者为佳。作古文,则有管同者为佳。此二人年仅二十许,若年进学登,为后来之隽矣。承采开盛心,故以奉告。
  可见,梅曾亮在钟山书院虽然表现出了一定的才能,但姚鼐对他的评价并不多。《姚惜抱尺牍》中有姚鼐与阮孝聪、姚莹、陈用光、刘开、管同、王芑孙、鲍桂星、方东树的书信,而未及梅曾亮。所以说在钟山学院众多子弟中,姚鼐与梅曾亮实际上的交往并不多,那么梅曾亮为何后来会被称为“姚门四弟子”,继承姚鼐的衣钵在京师传授古文,成为了桐城派的大家呢?
  原因有二:其一,与其说梅曾亮是受姚鼐的影响,不如说是受管同、姚莹等一批友人的影响。管同可以说是梅曾亮前半生关系最好的朋友,梅曾亮作有《呈管异之》、《偕异之游东城》,两人多有书信来往。特别是管同曾就梅曾亮前期的文章提出意见:“子之文病杂,一篇之中,数体互见。武其冠,儒其衣,非全人也。”并对梅曾亮前期文章的特点进行概括:“伯言之于诗也,意欲其深,词欲其粹,一思之偶浅,必凿而幽之;一语之稍桷,必砻而精之。赋一诗或累日踰时而后出。”可见两人在习文方面的交流。姚莹与梅曾亮、管同同为“姚门四弟子”,乃姚鼐侄孙,较早就受到桐城学派思想的影响,梅曾亮与姚莹的交游主要是在后半生。道光二十七年,姚莹作有《再与梅伯言书》一文,称赞梅曾亮是姚鼐过后的古文大家:“今海内兹事,舍阁下其谁属耶?”道光二十九年,梅曾亮作有《姚石甫客江宁,至家喜晤》写了自己归乡与姚莹在南京相聚之事,可见两人感情深厚。   其二,梅曾亮常年居京任闲职,并长寿,从道光十四年到道光二十九年十五年间都担任户部郎中一职。与其他几位“姚门四弟子”相比,管同早逝,姚莹任地方官,政绩突出,经历坎坷,曾入狱后又被贬官,方东树常年科举失利,仕途不顺。而梅曾亮虽自称仕途不顺,但常年在京任闲职,闲则生意,致力于传桐城之道也不难理解。
  梅曾亮一生交游广泛,收获了很多深厚的友情,也确实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从《柏枧山房文集》中众多他为友人所写集序、墓志铭,与友人的唱和可知。而他最后面临太平天国之难,也是在旧友杨以增的帮助下才得以有晚年的一段平静生活。道光二十年,他曾协助家居为父守丧的杨以增筹建藏书楼—今山东聊城海源阁。
  四、文学成就——《柏枧山房文集》
  梅曾亮留下了数量较多的诗文,題材丰富,散文有政论、游记、记事、墓志铭、传记等。就行文风格来看,行文紧凑、语言锋利,善用比喻形象说理,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推进。如《士说》一文,作者先以栋梁之木为喻,以木之材与不材,木之于室,引出人才之于国,指出要为才用人,要善于发现人才之异。文中用反问不断推进,一步步强化自己的论点,层次分明,说理清晰。
  在一些政论文中则表现出梅曾亮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救时济世为己任”。如《送韩珠船序》、《王刚节公家传》等文章中,都表现出对外来侵犯者的痛斥,对朝廷腐败官吏的鄙夷以及对爱国将领的赞扬。
  梅曾亮一生交往甚广,为自己的友人、师长写了大量的墓志铭。梅曾亮的墓志铭写得中规中矩,不过都保持了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语言平实。如他所写邓廷桢墓志铭,邓廷桢与梅曾亮同为南京人,梅曾亮曾人其幕,两人还多有唱和,收录在《双砚斋诗抄》中。但梅曾亮在他的墓志铭中,文中虽表现出对邓廷桢禁烟、抗英事迹的钦佩之情,但并没有歌颂式的评价,而是将感情融入到对于细节的描写之中,语言节制而不失分寸。
  值得一提的是梅曾亮在南京的游记,虽然梅曾亮后来客死他乡,但他一直热爱着南京,在《柏枧山房文集》中留下了许多描写当时南京风土人情、记录他在南京漫游的文字。如《游小盘谷记》介绍了江宁府西北面卢龙山(今狮子山)上的小盘谷,写卢龙山“万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写山中的归云堂寺“空响内贮。寂寥无声”,写小盘谷下“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随着时间变化,描写山中一日之景,景色幽清,让人恍若隔世,在其中又穿插对民风民情的描写,使文章又不失烟火气。《钵山余霞阁记》写与友人陶子静在江宁西城的钵山(今乌龙潭附近一座小山)郊游,写到:“江宁城,山得其半”,(江宁城,山占了一半)描绘了南京当时的地形地势;从山上俯视:“西面城,淮水萦之。江自南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形象描绘了城西面秦淮河萦回环绕,长江由西向东奔腾而去之景。在《题甘石庵白下琐言》一诗中他大力赞扬了甘熙广泛收集材料作金陵方志《白下琐言》,这本书让身在客乡的他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
  另夏仁虎所著《秦淮志》中载梅曾亮关于治理江宁水患一文,此文不载于《柏枧山房文集》之中。但甘郎中熙《白下琐言》中有详细记载,时梅曾亮官京师,闻金陵大水,当时的乡人建议永关东水关,但梅曾亮指出了治理水患不可“塞”,只可“浚”:“……亦惟以挑浚内河为第一要义…如有余款,再将青溪、运渎诸河一并浚之,水由地中行,横决之患,庶可免乎。”从中不难看出梅曾亮对家乡的关心和治水方面的才能。
  五、总结
  梅曾亮出身于金陵梅氏这一名门之家。他早年接受了来自于祖父、舅舅等人的家庭教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文道观,在后来师承姚鼐,与管同、姚莹等人交往进一步确立了属文风格,在京城常年任闲职而致力传桐城之道。“姚门四弟子”的称号体现出他对姚鼐的传承,更体现出他对桐城“家法”的坚守。梅曾亮一生交游甚广,诗文作品记时、记事、记人,文采出众、意义深刻。而他在家乡金陵留下的足迹和诗文,不论从文学还是历史的角度来看,都是具有独特价值的宝贵地方文化。梅曾亮本身已经成为了金陵的文化符号,值得后人去不断挖掘其人和其书中的宝贵价值。
其他文献
摘 要: 赏析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好意蕴,传承经典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就目前诗词赏析教学中容易出现的一些误读现象,从赏析作品的文字、作者、情感、风格四方面提出对策,以期达到补益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 诗词赏析 语文教学 误读现象 人文素质  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要达到较高欣赏层次,读者必须用心去读、去体会。但心灵的投入并不完全代表对一个作家或一首作品的完全掌握。有的时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本科师范生的教育伦理认知、教育伦理情感、教育伦理意志对教育伦理行为的影响,对9所学校1043名在读本科师范生的调查表明:师范生的教育伦理认知影响教育伦理行为;师范生的教育伦理情感影响教育伦理行为;师范生的教育伦理意志影响教育伦理行为;教育伦理认知、情感和意志对行为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本科师范生 教育伦理认知 认知 情感 意志  教育伦理认知、情感、意志的最终落
摘 要: 元代的统治虽处处体现游牧之风,但元代统治者对治荒救灾同样相当重视。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治灾救荒经验,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中央到地方上传下达的赈灾制度。本文以元代统治者赈灾的特殊架构作为切入点,试图窥探在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且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下百姓们的日常生活与生存常态。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对蒙元政权下的汉族人民生活状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 元代 赈灾 惠民药局  蒙元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各种
摘 要: 米·布尔加科夫的巅峰之作《大师与玛格丽特》被称为“小说中的小说”,故事空间结构特点十足。本文以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为文本,以空间范畴为纽带,以小说人物大师为例分析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关键词: 《大师与玛格丽特》 空间变换 人物塑造  人物是空间的中心。空间与人物相互影响,而空间的变换使人物塑造更生动。在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大师先后经历了四种不同空间,在不同空间中所
摘 要: 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物化”艺术传统。电视艺术领域集中体现了神魔电视剧这一类型。一方面,“物化”呈现为中国神魔电视剧共有的美学现象,塑造了形式上的“奇幻美” 。另一方面,“物化”凝练为中国神魔电视剧独特的艺术品质,彰显了内在的积极浪漫主义美学精神。中西方对“物化”内涵的迥异理解体现在相应的艺术创作与审美评判中,折射出深刻的“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文化根源性。  关键词: 物化 神魔电视
摘 要: 当前,高校校园传播媒介形式多样,随着时代发展,传播媒介不断更新与变化,传播效果不断改善,对高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均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对安徽科技学院校园户外媒体进行调查分析,指出校园户外媒体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策略,实现校园户外媒体传播效果增强,将安徽科技学院校园户外媒体逐步建设成为广大师生喜爱、参与度高的交流平台。  关键词: 安
摘 要: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信仰是传自北印度的一种宗教信仰,在中国的流传始于唐朝仪凤年间,主要大盛于中唐以后及两宋时期。建造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的高物即为经幢,本文通过对文献史料的分析,考究中唐及以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地域分布详情、建幢目的、构造形制、受众阶层等呈现的特点,着重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图进一步促进史学界对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信仰的研究。  关键词: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信仰 经幢
摘 要: 作为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地球科学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在人才吸引、培养、输送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困难。本文针对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所学校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从专业认识、职业期待、职业规划现状、择业价值观四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以此探索地球科学学科专业认同与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地球科学 职业规划 问卷调查  一、问题提出  与大学
摘 要: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困生有所增加。一些学困生存在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意志品质薄弱、深陷网络游戏等问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结合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广泛调研与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434”学困生专项工作模式,包括强化四项基础保障措施、构建三项配套工作机制、完善四项学业帮扶机制,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关键词: 高校学困生 帮扶 管理  一、引言  立德树人不仅是高等教育
摘要:雪莱在《西风颂》里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一词几乎是一个固定的符号,代表希望与新生、美好与柔情,从这个意义上讲,穆旦、根子、梁遇春,他们都是春天的反叛者。三篇作品,矛盾冲突里显示出张力,二元悖论里饱含对生命的思考。本文从对文本的仔细分析中体味作者的不同的“反叛”感情和原因。  关键词:春 欲望 共情 控诉 恶  春天里万物萌发,蓬勃的生命力背后,有“反抗着土地”的力量和“渴求着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