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是用人的语言和音乐相结合,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时间艺术。声乐教学中的朗诵,对歌唱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二者相互影响并渗透互补。由此构建了声乐教学的桥梁,建起了一支支有效教学的鲜红路标。
[关键词]声乐教学 朗诵 歌唱 共鸣 综合艺术
我们知道,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把语言的含义表达出来。而声乐教学中的朗诵,则与歌唱更加一致。笔者的教学实践透出信息,朗诵与声乐教学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
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通常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完全隔离开,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朗诵有助于声音的放松
充分运用共鸣的歌唱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是非常愉快的,就其本质而言,歌唱也是一种运动,是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及相应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协调运动。这些器官在歌唱时各自运动的状态和相互间的协调程度决定着歌唱声音的优劣。通常认为正确的歌唱发音需要用打开喉咙的状态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状态:软腭抬起,后咽壁挺住,喉头处于稍低而稳定的位置和状态,这时各发声、共鸣器官正处于积极、开放而又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在我们平时的说话中,并不要求象歌唱时那样把喉咙打开,而说话的习惯和意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在歌唱活动中,使一些歌唱者产生一种打开喉咙就发不出音的错误意识,这种意识又迫使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不自觉地收缩喉官(尤其是在高音区) 从而破坏了打开喉咙的良好歌唱状态,影响发音。而朗诵则可避免这些问题,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的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正确运用上各个腔体的共鸣,使我们的歌声更加多姿多彩。
三、朗诵有助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和正确把握作品感情表达
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所谓“字正腔圆”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充分领会歌曲的内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语言往往和歌曲风格、韵味紧密相关,所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有人把“吐字”归结为字头出来要准,要有爆发力,而把咬字归结为字腹到字尾要咬得住,又要从容自如,适应行腔的要求和规范。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下功夫练习,朗诵则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演唱一首歌之前把歌词单独拿出来,拉长声调朗诵,易于体会每个字的着力部位,头、腹、尾的结构及收音和字的整体概念等问题。歌唱时,不仅单个字要交待清楚、而且要注意到歌词的语调规律,语调是指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表达一定的语气和情感,对歌唱者来说,要特别注意口气、语调和重读、轻读两方面,歌唱者反复研读、朗诵歌词,易于准确把握语调规律,结合旋律表现特点,把歌词含义富有感染力地传达给听众。
声乐曲是文学和音乐的综合艺术,音乐和文学相倚相成,互相渗透,方能发挥它的特性。要达到音乐和文学融为一体,必须充分理解歌词的意义,领悟它所抒发的感情,体味它的情调韵味,分辨出它的组织结构,句法声韵,轻重长短,以及艺术手法等,演唱时才能恰当地运用声音的特性,把歌词的意义、感情有效地表现出来,使文学与音乐同等地发挥作用,两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朗诵是正确把握歌曲情绪最有效的方法。朗诵时能把歌词详细体味,充分理解其意义,反复吟诵,把玩其情调韵味,沉醉于它的文学美感。歌词中孕育着音乐的灵魂,曲谱中包含着歌词的生命。吟诵把玩歌词文学韵味的同时,还能唤起音乐方面的联想,对歌词作精细的分析,衡量出它的性质,了解歌词的意境、艺术手法等。因此可以说,朗诵构建了声乐艺术达到完美境界的桥梁。
(作者单位:河南平顶山教育学院)
[关键词]声乐教学 朗诵 歌唱 共鸣 综合艺术
我们知道,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把语言的含义表达出来。而声乐教学中的朗诵,则与歌唱更加一致。笔者的教学实践透出信息,朗诵与声乐教学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
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通常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完全隔离开,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朗诵有助于声音的放松
充分运用共鸣的歌唱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是非常愉快的,就其本质而言,歌唱也是一种运动,是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及相应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协调运动。这些器官在歌唱时各自运动的状态和相互间的协调程度决定着歌唱声音的优劣。通常认为正确的歌唱发音需要用打开喉咙的状态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状态:软腭抬起,后咽壁挺住,喉头处于稍低而稳定的位置和状态,这时各发声、共鸣器官正处于积极、开放而又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在我们平时的说话中,并不要求象歌唱时那样把喉咙打开,而说话的习惯和意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在歌唱活动中,使一些歌唱者产生一种打开喉咙就发不出音的错误意识,这种意识又迫使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不自觉地收缩喉官(尤其是在高音区) 从而破坏了打开喉咙的良好歌唱状态,影响发音。而朗诵则可避免这些问题,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的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正确运用上各个腔体的共鸣,使我们的歌声更加多姿多彩。
三、朗诵有助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和正确把握作品感情表达
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所谓“字正腔圆”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充分领会歌曲的内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语言往往和歌曲风格、韵味紧密相关,所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有人把“吐字”归结为字头出来要准,要有爆发力,而把咬字归结为字腹到字尾要咬得住,又要从容自如,适应行腔的要求和规范。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下功夫练习,朗诵则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演唱一首歌之前把歌词单独拿出来,拉长声调朗诵,易于体会每个字的着力部位,头、腹、尾的结构及收音和字的整体概念等问题。歌唱时,不仅单个字要交待清楚、而且要注意到歌词的语调规律,语调是指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表达一定的语气和情感,对歌唱者来说,要特别注意口气、语调和重读、轻读两方面,歌唱者反复研读、朗诵歌词,易于准确把握语调规律,结合旋律表现特点,把歌词含义富有感染力地传达给听众。
声乐曲是文学和音乐的综合艺术,音乐和文学相倚相成,互相渗透,方能发挥它的特性。要达到音乐和文学融为一体,必须充分理解歌词的意义,领悟它所抒发的感情,体味它的情调韵味,分辨出它的组织结构,句法声韵,轻重长短,以及艺术手法等,演唱时才能恰当地运用声音的特性,把歌词的意义、感情有效地表现出来,使文学与音乐同等地发挥作用,两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朗诵是正确把握歌曲情绪最有效的方法。朗诵时能把歌词详细体味,充分理解其意义,反复吟诵,把玩其情调韵味,沉醉于它的文学美感。歌词中孕育着音乐的灵魂,曲谱中包含着歌词的生命。吟诵把玩歌词文学韵味的同时,还能唤起音乐方面的联想,对歌词作精细的分析,衡量出它的性质,了解歌词的意境、艺术手法等。因此可以说,朗诵构建了声乐艺术达到完美境界的桥梁。
(作者单位:河南平顶山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