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碑帖在书法艺术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其繁杂精深并不适合中小学生普及学习。但中小学生可以在书本、校园、名胜古迹的寻碑访帖中亲近传统,亲近国学,于拓碑体验、经典临摹的浸濡学习中打好根基,健康成长。
【关键词】碑帖;书法教育;寻访;浸濡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號】1005-6009(2018)77-0019-03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国粹”之美誉。它不仅是国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学的有效载体。由结绳而治,到史前陶文,再到成熟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等,及至石刻碑帖,书法承载了国学的记录、传播、弘扬的重任。这其中,碑帖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而又普遍。
先秦以来,由于更易于保存,石刻也逐渐成为除竹简之外的文字留存形式。及至唐代,更出现了将前人的书法名迹摹刻到石板或木板上,再以拓本印制的形式广为复制、流传的现象。我们现在所称的“碑帖”,这其中,“碑”就泛指除刻帖拓印之外的所有石刻,“帖”则是指刻帖拓印的作品。随着“碑帖”的广为普及和流传,“碑帖学”也成为书法界一门专门研究碑帖形制、内容、书法艺术造诣、历史源流及其拓片真伪、时代、版本、收藏等的学问。
中小学书法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书写技能的训练,更要提高其审美能力,培养其文化素养,激发其对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它绕不开书法艺术中的经典碑帖,但由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书法学习规律,其对于碑帖的学习绝不能等同于专业的碑帖学研究,也不必去纠结书法学习时“于碑中学”还是“于帖中学”。那么,如何发挥经典碑帖对于青少年书法教育的积极作用呢?我的观点是“在寻访中亲近,于浸濡中成长”。
一、寻碑访帖,亲近传统文化
经典的碑刻,有的集中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这样的专业艺术馆,有的散见于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有的被翻刻陈列于各文化场所、中小学校。刻帖则随着现代印刷业的高速发展而传播于浩瀚的书海之中。书法教育工作者,应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组织学生寻碑访帖,亲近传统文化。
1.从书海中寻访。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代经典碑帖,展现了各个时期五种书体的经典佳作,如篆书之《峄山碑》《泰山碑》,隶书之《乙瑛碑》《曹全碑》,楷书之《多宝塔碑》《玄秘塔碑》,行书之《兰亭序》《洛神赋》,草书之《千字文》《肚痛帖》等。学校图书馆可选购一些经典字帖供学生借阅,也可在书法教室、书画展厅等处摆放一些经典字帖供学生随时翻阅,更应在书法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遨游书海,寻访经典名帖,领略艺术魅力。悠悠数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其中,文字的流传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与日常书写是紧密结合的,因此,我们在经典的字帖中,不但能欣赏、领略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能近距离接受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如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不但有故事,可读性强,而且此碑被称为“三绝”碑,因为其记述了唐太宗的事,魏徵的词,欧阳询的字,极具历史文化内涵。欣赏此帖,一定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盛唐历史的兴趣,也能受到“英雄创业”但又“居安思危”的积极影响。
2.在校园里寻访。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全校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很多重视书法教育的学校都十分重视墨香校园的打造。有的专门建设了书法碑廊,复刻内容有的是择取书法艺术中的经典碑帖,有的是搜集歌咏当地名胜、风貌的诗句;有的于校园各个庭院、角落布置了很多书法刻石;有的将一些经典名帖陈列于学生时时处处会走过、能看到的室场。甚至很多学校,校名、校训都镌刻于大型文化石上。这些碑帖都是极好的教育资源,千万不能建设好、布置完就不再关注,熟视无睹,而是应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组织学生有目的、有主题、有计划地开展寻访、学习活动,这样,这些经典碑帖、刻石的艺术与德育内涵才会深入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近、喜爱之情。
3.去名胜古迹寻访。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遍览中华大地,名胜古迹不计其数。而其中,书法碑帖随处可见。教师要做自觉的文化传播者,既可以结合学生春秋季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育:读读对联,认认匾额,辨辨刻石,也可以单独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寻访。如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校,利用其地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山塘街这一独有的优势,组织学生成立“山塘文化研究院”,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寻访和研究活动:走一走山塘街,查一查有关山塘街文化的资料,从悠久的历史、秀美的风光、丰饶的物产、清婉的诗词以及丰富的书法碑刻、楹联、牌匾文化等方面,系统、全面地了解山塘,激发学生爱山塘、爱家乡、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在苏州城西郊,有一座山名曰“小王山”。民国时期,国民党元老朱德元帅的老师李根源先生曾于此隐居十多年。许多民国要人、文化名人前来拜访李根源先生,在小王山东坡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现仍存章太炎等民国名人摩崖石刻100多条,被誉为“现代名人书法艺术博览馆”。这样的名胜古迹就非常适合组织学生前去寻访,在寻古探幽中感受书法文化的博大与精妙。
二、浸濡学习,汲取经典滋养
1.拓碑体验,感受书法“复制”精彩奇妙。
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式、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更容易产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效应。
无锡市兰亭小学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专门建造了一个书法教育体验馆,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真切体验中华国粹书法文化的无穷魅力。在其六项书法体验活动中,拓碑深得学生喜爱。学生从材料准备、拓包制作到上纸、椎拓、上墨到最后取下拓片,亲身体验了与常见“白底黑字”书法作品风格迥异的“黑底白字”拓碑作品的诞生过程。书法艺术品“复制”的精彩奇妙令人印象深刻,终生难忘。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有学生拓碑社团,专门聘请苏州碑刻博物馆专家,教授学生拓碑方法。学生不但在学校学习拓碑技艺,更走出校门,来到唯亭古镇名胜“乙未亭”,来到苏州碑刻博物馆,真正体验、体会拓碑这一古老技艺对于书法艺术传承、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意义。目前,很多青少年校外传统文化实践基地,都开设有“拓碑”或“拓字”体验课程,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浸濡学习的机会。
2.临帖学书,汲取经典滋养健康成长。
临摹经典碑帖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书法教师既要依据历代书法教育的经验来加以选择,也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基础来因材施教。从教育部审定出版、供各地中小学生免费使用的11套《书法练习指导》来看,每一套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经典字帖作为学生临摹学习的典范。如西泠印社出版社就选择了唐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作为教材例字。
学生学书初期,切记要选择经典字帖,打下扎实根基,促其健康成长。尤其作为学校书法教育,其最主要的任务还是普及书法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写好汉字,所以,字帖的选择一开始要以“正书”(楷书)为主,在软笔学习的同时,促进其硬笔书写的水平同步提升。至于学生有了一定的正书基础,且还有兴趣继续深入学艺的,则可根据其兴趣爱好,选择篆书、隶书、行书中较为浅易的字帖供学生学习。选准字帖后,静心临摹,持续研习,不要频繁更换。一般而言,中小学生不宜过早涉足草书的临摹与学习。
中华书法,博大精妙,“碑学”“帖学”,繁杂艰深。而于中小学生而言.无须广为涉猎,也无须精学深耕。如能于寻碑访帖中亲近传统,亲近国学,于浸濡学习中打好根基,健康成长,则足矣。
【关键词】碑帖;书法教育;寻访;浸濡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號】1005-6009(2018)77-0019-03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国粹”之美誉。它不仅是国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学的有效载体。由结绳而治,到史前陶文,再到成熟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等,及至石刻碑帖,书法承载了国学的记录、传播、弘扬的重任。这其中,碑帖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而又普遍。
先秦以来,由于更易于保存,石刻也逐渐成为除竹简之外的文字留存形式。及至唐代,更出现了将前人的书法名迹摹刻到石板或木板上,再以拓本印制的形式广为复制、流传的现象。我们现在所称的“碑帖”,这其中,“碑”就泛指除刻帖拓印之外的所有石刻,“帖”则是指刻帖拓印的作品。随着“碑帖”的广为普及和流传,“碑帖学”也成为书法界一门专门研究碑帖形制、内容、书法艺术造诣、历史源流及其拓片真伪、时代、版本、收藏等的学问。
中小学书法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书写技能的训练,更要提高其审美能力,培养其文化素养,激发其对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它绕不开书法艺术中的经典碑帖,但由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书法学习规律,其对于碑帖的学习绝不能等同于专业的碑帖学研究,也不必去纠结书法学习时“于碑中学”还是“于帖中学”。那么,如何发挥经典碑帖对于青少年书法教育的积极作用呢?我的观点是“在寻访中亲近,于浸濡中成长”。
一、寻碑访帖,亲近传统文化
经典的碑刻,有的集中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这样的专业艺术馆,有的散见于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有的被翻刻陈列于各文化场所、中小学校。刻帖则随着现代印刷业的高速发展而传播于浩瀚的书海之中。书法教育工作者,应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组织学生寻碑访帖,亲近传统文化。
1.从书海中寻访。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代经典碑帖,展现了各个时期五种书体的经典佳作,如篆书之《峄山碑》《泰山碑》,隶书之《乙瑛碑》《曹全碑》,楷书之《多宝塔碑》《玄秘塔碑》,行书之《兰亭序》《洛神赋》,草书之《千字文》《肚痛帖》等。学校图书馆可选购一些经典字帖供学生借阅,也可在书法教室、书画展厅等处摆放一些经典字帖供学生随时翻阅,更应在书法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遨游书海,寻访经典名帖,领略艺术魅力。悠悠数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其中,文字的流传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与日常书写是紧密结合的,因此,我们在经典的字帖中,不但能欣赏、领略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能近距离接受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如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不但有故事,可读性强,而且此碑被称为“三绝”碑,因为其记述了唐太宗的事,魏徵的词,欧阳询的字,极具历史文化内涵。欣赏此帖,一定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盛唐历史的兴趣,也能受到“英雄创业”但又“居安思危”的积极影响。
2.在校园里寻访。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全校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很多重视书法教育的学校都十分重视墨香校园的打造。有的专门建设了书法碑廊,复刻内容有的是择取书法艺术中的经典碑帖,有的是搜集歌咏当地名胜、风貌的诗句;有的于校园各个庭院、角落布置了很多书法刻石;有的将一些经典名帖陈列于学生时时处处会走过、能看到的室场。甚至很多学校,校名、校训都镌刻于大型文化石上。这些碑帖都是极好的教育资源,千万不能建设好、布置完就不再关注,熟视无睹,而是应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组织学生有目的、有主题、有计划地开展寻访、学习活动,这样,这些经典碑帖、刻石的艺术与德育内涵才会深入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近、喜爱之情。
3.去名胜古迹寻访。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遍览中华大地,名胜古迹不计其数。而其中,书法碑帖随处可见。教师要做自觉的文化传播者,既可以结合学生春秋季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育:读读对联,认认匾额,辨辨刻石,也可以单独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寻访。如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校,利用其地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山塘街这一独有的优势,组织学生成立“山塘文化研究院”,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寻访和研究活动:走一走山塘街,查一查有关山塘街文化的资料,从悠久的历史、秀美的风光、丰饶的物产、清婉的诗词以及丰富的书法碑刻、楹联、牌匾文化等方面,系统、全面地了解山塘,激发学生爱山塘、爱家乡、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在苏州城西郊,有一座山名曰“小王山”。民国时期,国民党元老朱德元帅的老师李根源先生曾于此隐居十多年。许多民国要人、文化名人前来拜访李根源先生,在小王山东坡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现仍存章太炎等民国名人摩崖石刻100多条,被誉为“现代名人书法艺术博览馆”。这样的名胜古迹就非常适合组织学生前去寻访,在寻古探幽中感受书法文化的博大与精妙。
二、浸濡学习,汲取经典滋养
1.拓碑体验,感受书法“复制”精彩奇妙。
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式、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更容易产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效应。
无锡市兰亭小学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专门建造了一个书法教育体验馆,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真切体验中华国粹书法文化的无穷魅力。在其六项书法体验活动中,拓碑深得学生喜爱。学生从材料准备、拓包制作到上纸、椎拓、上墨到最后取下拓片,亲身体验了与常见“白底黑字”书法作品风格迥异的“黑底白字”拓碑作品的诞生过程。书法艺术品“复制”的精彩奇妙令人印象深刻,终生难忘。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有学生拓碑社团,专门聘请苏州碑刻博物馆专家,教授学生拓碑方法。学生不但在学校学习拓碑技艺,更走出校门,来到唯亭古镇名胜“乙未亭”,来到苏州碑刻博物馆,真正体验、体会拓碑这一古老技艺对于书法艺术传承、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意义。目前,很多青少年校外传统文化实践基地,都开设有“拓碑”或“拓字”体验课程,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浸濡学习的机会。
2.临帖学书,汲取经典滋养健康成长。
临摹经典碑帖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书法教师既要依据历代书法教育的经验来加以选择,也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基础来因材施教。从教育部审定出版、供各地中小学生免费使用的11套《书法练习指导》来看,每一套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经典字帖作为学生临摹学习的典范。如西泠印社出版社就选择了唐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作为教材例字。
学生学书初期,切记要选择经典字帖,打下扎实根基,促其健康成长。尤其作为学校书法教育,其最主要的任务还是普及书法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写好汉字,所以,字帖的选择一开始要以“正书”(楷书)为主,在软笔学习的同时,促进其硬笔书写的水平同步提升。至于学生有了一定的正书基础,且还有兴趣继续深入学艺的,则可根据其兴趣爱好,选择篆书、隶书、行书中较为浅易的字帖供学生学习。选准字帖后,静心临摹,持续研习,不要频繁更换。一般而言,中小学生不宜过早涉足草书的临摹与学习。
中华书法,博大精妙,“碑学”“帖学”,繁杂艰深。而于中小学生而言.无须广为涉猎,也无须精学深耕。如能于寻碑访帖中亲近传统,亲近国学,于浸濡学习中打好根基,健康成长,则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