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在保护的基础上转变观念,科学、合理开发,就能从根本上找到文庙保护问题的最终出路。郑州文庙维修复建开放以来,运用市场化经营理念,为郑州市的旅游、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郑州文庙;保护开发;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39-02
文庙是祭奉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又称孔庙。文庙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它精美的建筑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且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众多的文物古建中,文庙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从根本上讲,文庙给如今的游客提供了足够的开放和发展空间,但目前很多文庙在发展和保护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多种问题。笔者认为,如果在保护的基础上能够转变观念,科学、合理开发,就能从根本上找到文庙保护问题的最终出路。开发对于保护的作用已经不用讨论,关键是如何创新思路,找到有效的开发途径。郑州文庙从2006年9月经过维修复建开放以来,运用市场化经营理念,不仅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而且通过旅游、专题展览等渠道,为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市的旅游、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郑州文庙的基本情况与历史沿革
郑州文庙始建于东汉明帝年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郑州老城东部的东大街上,东临郑州商代古城墙遗址,西毗子产祠、唐开元寺塔遗址,北接郑州城隍庙,西南不远为明代中天书院旧址,历史文化氛围浓厚,是商城历史文化区内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由于历史上历经战火,郑州市许多景观被毁,城区内地面上为数不多的建筑景观更是弥足珍贵。郑州文庙就是在战火硝烟中幸运保存下来的一组能够反映中原古代建筑艺术和儒家文化的明清古建筑群。据《康熙郑州志》以及民国时期《郑县志》记载,都记述文庙建于汉明帝永乐年间,占地规模很大,面积达37亩,元代毁于战火,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仿原貌重建。以后历代又相继修葺。郑州文庙原有殿宇廊庑200馀间,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东西两庑、明伦堂、启圣祠、奎星楼、斋房、土地祠、居仁门、进仁门、崇义门、祭器库、德仓、进德斋、存诚斋、义仓、宰杀厅等建筑。虽屡经火灾兵毁,但又历二次重建,乾隆三年,知州张钺詳重修文庙大成殿后檐、正殿神龛、两庑神龛、敬一亭、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等,并建成明伦堂东西两侧房六间、射圃亭三间。规模仍十分可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又遭大火,被毁坏殆尽。民国三年(1914),当地政府曾对文庙大成殿进行修葺。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该庙经常驻军,殿宇廊庑多被拆毁,抗战期间,日寇两度攻陷郑州,狂轰乱炸,致使该庙建筑大部被毁,仅有大成殿、戟门两座建筑幸存。
二、郑州文庙的维修、保护和现状
文庙的保护同其他文物保护一样,保护是基础,利用是关键,发展是目标。正因为文庙幸存不多,其保护管理就更加重要,保护和维修好郑州文庙,也是发挥其作用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郑州人民都十分重视郑州文庙的保护、维修工作。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郑州文庙为河南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充分发挥郑州城市文化底蕴,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充实郑州历史文化名城内涵,2003~2006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对郑州文庙进行了拆迁以及复建工作。在文庙复建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应当是大成殿的维修工程。由于地下水位上升等原因,导致大成殿地基软化、沉陷,文物本体酥碱。经专家多次论证,除对大成殿朽柱更换外,还实施了原地抬升工程,将大成殿原地抬升1.72米,本次抬升技术上创下了三项国内之最。另外,重修大成殿的月台配以汉白玉雕栏,使其避免了因为历史变迁造成地势低洼、易受积水侵蚀的威胁。其他的雕刻、大殿油漆彩绘的制作以及泮池的挖筑修建工作,都是精益求精,还聘请了全国专业团体雕刻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对大殿进行油漆彩绘,修建挖筑泮池等,精益求精的工作凝聚和显示了文庙复建工作者们对古建筑文化的深厚造诣和先进、高超的技艺。修复完工后的郑州文庙,文庙南北长181.5米,东西宽45~48米,建设有棂星门、大成殿、前院东西庑房、泮池、名宦祠、乡贤祠、戟门、后院东西庑房、碑廊、尊经阁、碑廊、古井、尊经阁等建筑,并于2006年6月10日中国首届文化遗产日对外开放,使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文庙恢复了历史上的巍峨之势。复建后的郑州文庙对发掘郑州城市文化底蕴、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充实郑州历史文化文化名城内涵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郑州文庙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自古以来,文庙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象征。郑州文庙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亦是如此。文庙既是尊孔之地,又肩负着宣传礼教、传播文化、弘扬儒学之重任,其本身已融入古代郑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古代郑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传承儒学传统思想和文化教育的特殊载体,通过它可以透视近2000年来郑州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和把握城市本身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轨迹,是商都3600年来历史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郑州文庙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厚德载物、传承文明,以其蕴涵深厚的儒家传统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明清古建筑艺术风格,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郑州文庙自复建开始迄今,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不仅成为传播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儒学文化、国学经典的文化阵地,也成为郑州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以下是在郑州文庙举办的一些主要大型活动的纪实,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当前郑州文庙在弘扬中华优良传统美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彰显。
在文庙尚未开业的2006年4月,郑州十一中在此举行的清明节祭孔和成童礼仪式,得到了省市多家媒体的关注,河南电视台、郑州教育台、《河南日报》《大河报》《郑州日报》等多家媒体的记者都来到现场进行了采访,人民网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2006年6月10日文庙开放日,在文庙大成殿前举行了盛大的中国“首届文化遗产日”开幕式。郑州文庙的前院和后院东西两庑现在分别有“孔子之光”“孔子圣迹图”大型绘画和砖雕展,引起了游客的极大兴趣和诸多好评。
2005年,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为修复后的郑州文庙公开征集楹联。一个月时间,就有来自郑州及其他城市的300多副应征作品纷至沓来。征集过程中,不少楹联专家和爱好者专程到郑州文庙现场考察,查阅大量资料,把自己撰写的楹联亲自送往郑州文庙,还有人甚至为了一个字的推敲,往返好几趟。经过河南省楹联学会专家的字斟句酌,层层筛选,从应征的300多副楹联中挑选出了11副比较满意的作品,这些楹联成为整修后郑州文庙的“点睛”之作。
2006年4月5日,郑州文庙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清明节。在文庙大成殿前,100多名来自郑州第十一中学的学生面对殿内的孔子塑像,在礼仪老师的指导下举行了庄严的“成童礼”。成童礼,是古人年满15岁时所行的一种礼仪,含义为告别童年,进入青春时代,开始肩负起人生使命。看似简单普通的礼仪,却让这些十三四岁的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决心。活动让大家的生命和心灵一起走进了中华民族生命的长河,感知了祖先和先师的智慧、力量和期望。
2006年9月,郑州市文化局在文庙举办丙戌年中秋名家笔会,诚邀省内书画名家相聚文庙,以国学为题,吟诗作画,挥毫泼墨,铭先师之恩,兴郑州文化。笔会上,千年圣殿重逢春,名师丹青铭师恩,八方宾朋聚文庙,妙笔丹青传后人,新朋故交共贺,社会名流齐聚,品茗茶、饮美酒、观名胜、铺就事业之坦途,媒体跟进,彰显与会嘉宾品位之尊优。活动使文庙的历史更精彩,郑州的文化更动人。
2008年10月,来自宝岛台湾台北师范学院的教授、全球儿童读经首倡者王财贵,与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齐家教授等两岸国学教育家首聚文庙开坛授课。力求恢复传统教育功能的文庙特邀海峡两岸国学教育家,在郑州文庙修复对外开放后首次开坛,为了国学薪火相会、中华文化复兴、中华传统新生、中西文化共生共荣,传经解惑。
自2007~2016年,每年的元月一日零时,郑州文庙都会响起悠扬、洪亮的钟声。钟声意味着辞旧迎新,来年安康吉祥。郑州文庙迎新年撞钟活动已连续举办10年,活动当晚,来自社会各界的36名嘉宾及在场市民共同见证了这一辞旧迎新的时刻。洪亮的钟声为我们架起了与先师、先贤、先祖沟通的桥梁,钟声也代表着新年的成功、希望、幸福和吉祥。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良好的社会反响。新华社、中新社、搜狐网、新浪网、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报道了活动的盛况,为节日及庆祝活动增添了和谐、幸福、文化的色彩。
文物本體不仅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传承民族精神方面,有着较强的资源优势,更能发挥其特有的阵地优势。郑州文庙举办各种活动取得的成绩,也为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扩充了视野,使我们看到文物与文化产业结合,与旅游结合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关键词]郑州文庙;保护开发;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39-02
文庙是祭奉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又称孔庙。文庙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它精美的建筑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且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众多的文物古建中,文庙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从根本上讲,文庙给如今的游客提供了足够的开放和发展空间,但目前很多文庙在发展和保护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多种问题。笔者认为,如果在保护的基础上能够转变观念,科学、合理开发,就能从根本上找到文庙保护问题的最终出路。开发对于保护的作用已经不用讨论,关键是如何创新思路,找到有效的开发途径。郑州文庙从2006年9月经过维修复建开放以来,运用市场化经营理念,不仅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而且通过旅游、专题展览等渠道,为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市的旅游、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郑州文庙的基本情况与历史沿革
郑州文庙始建于东汉明帝年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郑州老城东部的东大街上,东临郑州商代古城墙遗址,西毗子产祠、唐开元寺塔遗址,北接郑州城隍庙,西南不远为明代中天书院旧址,历史文化氛围浓厚,是商城历史文化区内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由于历史上历经战火,郑州市许多景观被毁,城区内地面上为数不多的建筑景观更是弥足珍贵。郑州文庙就是在战火硝烟中幸运保存下来的一组能够反映中原古代建筑艺术和儒家文化的明清古建筑群。据《康熙郑州志》以及民国时期《郑县志》记载,都记述文庙建于汉明帝永乐年间,占地规模很大,面积达37亩,元代毁于战火,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仿原貌重建。以后历代又相继修葺。郑州文庙原有殿宇廊庑200馀间,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东西两庑、明伦堂、启圣祠、奎星楼、斋房、土地祠、居仁门、进仁门、崇义门、祭器库、德仓、进德斋、存诚斋、义仓、宰杀厅等建筑。虽屡经火灾兵毁,但又历二次重建,乾隆三年,知州张钺詳重修文庙大成殿后檐、正殿神龛、两庑神龛、敬一亭、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等,并建成明伦堂东西两侧房六间、射圃亭三间。规模仍十分可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又遭大火,被毁坏殆尽。民国三年(1914),当地政府曾对文庙大成殿进行修葺。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该庙经常驻军,殿宇廊庑多被拆毁,抗战期间,日寇两度攻陷郑州,狂轰乱炸,致使该庙建筑大部被毁,仅有大成殿、戟门两座建筑幸存。
二、郑州文庙的维修、保护和现状
文庙的保护同其他文物保护一样,保护是基础,利用是关键,发展是目标。正因为文庙幸存不多,其保护管理就更加重要,保护和维修好郑州文庙,也是发挥其作用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郑州人民都十分重视郑州文庙的保护、维修工作。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郑州文庙为河南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充分发挥郑州城市文化底蕴,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充实郑州历史文化名城内涵,2003~2006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对郑州文庙进行了拆迁以及复建工作。在文庙复建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应当是大成殿的维修工程。由于地下水位上升等原因,导致大成殿地基软化、沉陷,文物本体酥碱。经专家多次论证,除对大成殿朽柱更换外,还实施了原地抬升工程,将大成殿原地抬升1.72米,本次抬升技术上创下了三项国内之最。另外,重修大成殿的月台配以汉白玉雕栏,使其避免了因为历史变迁造成地势低洼、易受积水侵蚀的威胁。其他的雕刻、大殿油漆彩绘的制作以及泮池的挖筑修建工作,都是精益求精,还聘请了全国专业团体雕刻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对大殿进行油漆彩绘,修建挖筑泮池等,精益求精的工作凝聚和显示了文庙复建工作者们对古建筑文化的深厚造诣和先进、高超的技艺。修复完工后的郑州文庙,文庙南北长181.5米,东西宽45~48米,建设有棂星门、大成殿、前院东西庑房、泮池、名宦祠、乡贤祠、戟门、后院东西庑房、碑廊、尊经阁、碑廊、古井、尊经阁等建筑,并于2006年6月10日中国首届文化遗产日对外开放,使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文庙恢复了历史上的巍峨之势。复建后的郑州文庙对发掘郑州城市文化底蕴、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充实郑州历史文化文化名城内涵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郑州文庙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自古以来,文庙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象征。郑州文庙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亦是如此。文庙既是尊孔之地,又肩负着宣传礼教、传播文化、弘扬儒学之重任,其本身已融入古代郑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古代郑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传承儒学传统思想和文化教育的特殊载体,通过它可以透视近2000年来郑州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和把握城市本身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轨迹,是商都3600年来历史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郑州文庙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厚德载物、传承文明,以其蕴涵深厚的儒家传统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明清古建筑艺术风格,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郑州文庙自复建开始迄今,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不仅成为传播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儒学文化、国学经典的文化阵地,也成为郑州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以下是在郑州文庙举办的一些主要大型活动的纪实,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当前郑州文庙在弘扬中华优良传统美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彰显。
在文庙尚未开业的2006年4月,郑州十一中在此举行的清明节祭孔和成童礼仪式,得到了省市多家媒体的关注,河南电视台、郑州教育台、《河南日报》《大河报》《郑州日报》等多家媒体的记者都来到现场进行了采访,人民网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2006年6月10日文庙开放日,在文庙大成殿前举行了盛大的中国“首届文化遗产日”开幕式。郑州文庙的前院和后院东西两庑现在分别有“孔子之光”“孔子圣迹图”大型绘画和砖雕展,引起了游客的极大兴趣和诸多好评。
2005年,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为修复后的郑州文庙公开征集楹联。一个月时间,就有来自郑州及其他城市的300多副应征作品纷至沓来。征集过程中,不少楹联专家和爱好者专程到郑州文庙现场考察,查阅大量资料,把自己撰写的楹联亲自送往郑州文庙,还有人甚至为了一个字的推敲,往返好几趟。经过河南省楹联学会专家的字斟句酌,层层筛选,从应征的300多副楹联中挑选出了11副比较满意的作品,这些楹联成为整修后郑州文庙的“点睛”之作。
2006年4月5日,郑州文庙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清明节。在文庙大成殿前,100多名来自郑州第十一中学的学生面对殿内的孔子塑像,在礼仪老师的指导下举行了庄严的“成童礼”。成童礼,是古人年满15岁时所行的一种礼仪,含义为告别童年,进入青春时代,开始肩负起人生使命。看似简单普通的礼仪,却让这些十三四岁的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决心。活动让大家的生命和心灵一起走进了中华民族生命的长河,感知了祖先和先师的智慧、力量和期望。
2006年9月,郑州市文化局在文庙举办丙戌年中秋名家笔会,诚邀省内书画名家相聚文庙,以国学为题,吟诗作画,挥毫泼墨,铭先师之恩,兴郑州文化。笔会上,千年圣殿重逢春,名师丹青铭师恩,八方宾朋聚文庙,妙笔丹青传后人,新朋故交共贺,社会名流齐聚,品茗茶、饮美酒、观名胜、铺就事业之坦途,媒体跟进,彰显与会嘉宾品位之尊优。活动使文庙的历史更精彩,郑州的文化更动人。
2008年10月,来自宝岛台湾台北师范学院的教授、全球儿童读经首倡者王财贵,与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齐家教授等两岸国学教育家首聚文庙开坛授课。力求恢复传统教育功能的文庙特邀海峡两岸国学教育家,在郑州文庙修复对外开放后首次开坛,为了国学薪火相会、中华文化复兴、中华传统新生、中西文化共生共荣,传经解惑。
自2007~2016年,每年的元月一日零时,郑州文庙都会响起悠扬、洪亮的钟声。钟声意味着辞旧迎新,来年安康吉祥。郑州文庙迎新年撞钟活动已连续举办10年,活动当晚,来自社会各界的36名嘉宾及在场市民共同见证了这一辞旧迎新的时刻。洪亮的钟声为我们架起了与先师、先贤、先祖沟通的桥梁,钟声也代表着新年的成功、希望、幸福和吉祥。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良好的社会反响。新华社、中新社、搜狐网、新浪网、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报道了活动的盛况,为节日及庆祝活动增添了和谐、幸福、文化的色彩。
文物本體不仅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传承民族精神方面,有着较强的资源优势,更能发挥其特有的阵地优势。郑州文庙举办各种活动取得的成绩,也为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扩充了视野,使我们看到文物与文化产业结合,与旅游结合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