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望云:给长安画派蹚出一条路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6年2月,“赵望云旅行印象画展”在南京举办,引起轰动。展后,徐悲鸿赞其作品“笔法生动,无八股气”。赵望云因此获得“三千画家之唯一”的盛誉。
  赵望云是20世纪中国画革新的先行者,新中国画之巨擘,卓越的艺术教育家,新中国西北地区文物事业之父,长安画派奠基者和创始人。他对民族文化的贡献具有历史性、开拓性和划时代特征。他不仅开宗立派,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道路,一条民族的文化之路。历史证明,这条大道之上人才辈出,而这条路的本质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心怀天下,执笔为民


  赵望云擅长山水、人物。创作面向生活,画风于质朴厚重中蕴含秀雅,尤长于表现西北山水和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他说:“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在我看来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我要以這种神圣的责任,作为终生之寄托。”他的早期作品很重视捕捉人物的神态感情,所绘形象生动,韵味无穷。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笔墨趋于成熟,不论随意挥洒,还是精求工致,都能形神兼备。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作品,笔墨技巧已达到老辣的程度,线条刚柔相济,墨色柔和滋润。他认为“一切快乐都是劳苦换得,风景的优美,亦多因为人的活动”。农民、工人、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农村的田园风光、塞外的辽阔草原、终年积雪的祁连山、风沙弥漫的戈壁滩、广袤的西北高原……凡是他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反映祖国风貌的佳作。
  赵望云是中国画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早期阶段独树一帜的“先锋画家”,他所表现的题材,前人鲜有触及。他曾在著名思想家、画家王森然的影响下,广泛地学习国内外先进文艺理论,并深受艺术为民众服务思想的启发。他认为,中国画倘若囿于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是没有前途的。他扎根乡下民间,形成“直面人生,切入劳苦大众的现实生活”的鲜明创作主题,开一派风气之先河。在弥漫着战火与硝烟的1938年1月,在冯玉祥资助下,赵望云在武汉创办《抗战画刊》,成为文化抗战的主战场。他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饱经战乱摧残的社会现状和民众凄苦的生活。他说:“我们不能拿枪,‘纸弹’如能在抗战宣传中发生点功效,就算尽了我们一些职责。”《抗战画刊》历时3年多,出版30多期,两度改版,四易办刊地。刊物刊印数量超过5000册,以图文的形式,通俗易懂地向大众宣传抗战,鼓励民众团结起来,救亡图存,在抗日战场的前后方广泛传播,获得极好的社会反响。“为生民立命”的艺术抉择,成为赵望云日后贯穿一生的创作理念。
  从1933年2月至6月,整整5个月期间,赵望云从最熟悉的河北农村开始,徒步行走,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写生,再现农民的疾苦、呻吟以及不愿做亡国奴的挣扎、呐喊,笔触苍凉而苦涩,足迹遍布冀中15个县的乡村。《大公报》开设了“赵望云农村旅行写生”专栏,共连载130幅作品,赵望云由此获得“平民画家”称号。
  赵望云定居于西北时,西北艺术相对处于“荒漠化”状态。赵望云此间赴西北写生影响了一批艺术青年,使他们走上了面向民间、面向大众的艺术新途。当年一心考美术学校而无经济保证的方济众从老师那里得到了这样的启示:从生活中去找出路,真正的艺术家,不是产生在“象牙之塔”,而是产生在“十字街头”。赵望云是当之无愧的西北新美术的导师和拓荒者,他不仅直接培养了黄胄等一批名家,也以自身的主张和实践为长安画派奠定了坚若磐石的基础。
集场归来 赵望云 1957年

  伴随着学养的积累和对艺术理解的深入,赵望云在实录写生的基础上,强化了意境情趣的追求而使作品更具田园诗情。祁连山壮观的暴风雨和豪迈粗犷的牧民点燃了他灵感的火花。他的情感既化入农村田园,也随山河之奇幻汇进了《风雨归牧》《青海湖》《走马乌鞘岭》等作品,境界开阔、心胸博大。
  赵望云早年作品泼辣、质朴,中年则呈现出诗化的音乐性,晚年更是生命个体的情意抒写,将本色、理想、情怀化入朴拙之笔墨,缓缓流淌,而这其中不变的是赵望云对社会与人民的拳拳之心。他的绘画贯穿着他的意志,他的意志承载着他的生命,他的作品掷地有声。生命的最后几年,赵望云在极简陋的条件下,只要精力许可,总会拿起画笔作画。疾病的折磨并没有影响他的创作,只要拿起画笔,就会运用自如。他拖着孱弱的身体在病榻旁的小画桌前凝神运笔,耕耘出百幅系列作品。1977年,赵望云病危,弥留之际大声对儿子说:“拿纸来,我要画画,我要画大画!”
  他的一生踏遍三秦大地、河西走廊、祁连山域。他的画作饱含着人道的义勇和热力。他一手创办的“长安画派”大师云集,璨若星辰。他对西北黄土地苍茫、质朴、粗犷、豪迈的歌颂,已成为这片土地在绘画乃至文学、音乐等诸多领域的精神基调。

开宗立派,别创新格


  1961年10月,发生了一件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
  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方济众六人以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国画研究室的名义,在北京新落成不久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国画习作展”。画展立即在首都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经中国美术家协会推荐,又到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地巡回展出,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长安新画》的评论;《美术》杂志以这次画展为题,就其对中国画界所面临的继承与革新等命题的启示意义,展开了持续两年多的热烈讨论。起初,人们对西安画家的艺术探索毁誉不一,赞扬者谓之“独树一帜”“异军突起”,批评者谓之“野怪乱黑”。后来,肯定的意见占了上风。权威批评家王朝闻说:“这个展览会集中表现了一种新气象,在我国绘画创作中有种看来不太普遍但却很重要的特色……这种特点已逐渐成为广泛的主导地位的力量了。”中国美协副主席叶浅予认为,西安画家为山水画开辟了又一个新天地。傅抱石先生对西安画家的探索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他对赵望云说:“你们在新的道路上跑,成绩颇大,跑得很好。从你们的展品中可以看出都是从生活中来,勤于尝试,别创新格,确是直师造化的,不容易啊!”美术界普遍评价展出作品面貌新颖,具有新鲜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西北风格。时任中国美术协会秘书长的华君武率先把这一支国画新军称作“关中画派”,也有称“西北画派”“窑洞画派”的,后来诸论归一,采用郭沫若之称,叫“长安画派”。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北方诞生的第一个画派。古都长安,又一次引起中外文化眼光的关注。赵望云作为新文化运动以后立志革新中国画的精英,至此,实现了他青年时代所立下的宏愿,出色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长安画派”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最具革命色彩的画派,也是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转变最彻底、最具成果的一个画派。赵望云在早期创作时就反复强调,要通过中国传统,通过古人的绘画去感受自己、影响自己,然后通过技巧来表达创作和生活的感受。方济众在纪念赵望云的文章中说:“如果说国画从古典走向现代,从传统走向生活是一列火车的话,这条铁轨在20世纪40年代赵望云就把它铺通了。”这个比喻恰到好处地表述了赵望云为“长安画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注重传统、着眼民生,保持西北特有的淳朴气息,凝结成赵望云毕生的创作基础和“长安画派”的旗帜精神。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2016年,“长安画派”继承人、著名画家、“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赵振川带领14位学生组成采风团,追随父亲赵望云的足迹,重走西北写生之路。采风历时7天,途径兰州、永靖、张掖等多个地区,先后到达祁连山、炳灵寺以及河西走廊,长途跋涉,行程达3000公里。赵振川说:“我的父亲赵望云在1933年2月,从家乡束鹿动身向冀南而去,日乘大车,夜宿小店,发表在《大公报》上的作品已达130幅之多。之后他又被《大公报》派赴陇海铁路沿线和塞上写生,连续发表写生作品。《大公报》出版的赵望云《农村写生集》增印5次,受到极大欢迎。我们这次重走父亲的采风路,衔接学术正脉,学习和继承他所留下的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这无疑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父亲身体力行地留给我们一条创作之路,这条路就是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
  “长安画派”生命力的旺盛,得益于赵望云所建立的充满生机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具有直面生活、不局限于条条框框的创新性,更具有来自人民、来自生活,又把作品交给人民、交给生活予以检验的特征。他指给学生一条路,教会学生怎样走这条路,沿着这条路去追根溯源,引得活水,自成面目。方济众曾经回忆说,赵望云老师就是给我们指一条路,要我们解放思想,发挥个性。“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对“长安画派”来说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批又一批后来人严格遵循、践行的“家法”。向丰富多彩、不断变革前进的生活要激情、要素材、要创造性、要永不枯竭的动力;向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要技法、要笔墨、要精神命脉、要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画受到各种思潮强烈冲击的时候,“长安画派”的继承者,坚韧地坚持“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毫不动摇,其精神令人感动,其结果为海内外充分肯定。
祁连春晓 赵望云 1959年

  艺术来源于人民、來源于生活,艺术必须反映人民的心声,反映不断前进着的时代,这是“长安画派”坚定的态度。面对生活,背对市场,自觉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与人民群众同欢乐、共忧患。
其他文献
由英国导演丹尼尔·高德曼改编并执导,演员翟天临、吴昊宸领衔主演的舞台剧《弗兰肯斯坦》于2019年12月24日在北京中间剧场首演。翟天临在剧中饰演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吴昊宸饰演怪物。  《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早在2012年,导演丹尼·博伊尔就将这个故事搬上英国国家剧院。这次中文版的《弗兰肯斯坦》,是由中英两国戏剧人共同创作并推出,是
人性神犬:忠勇的陪伴者    “十二生肖”中,狗被认为是最有“灵气”的一种动物。狗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敏锐的感受器官,顽强的忍耐性,凶猛的咬斗力,敏捷的驰骋力,丰富的信息表达方式,以及和人类接近的细腻心理活动。人们通俗地将狗的自然习性归纳为“通人性”,通过大量文学作品和异曲同工的民风民俗来表达对狗本性的赞美,认同狗是自己最忠实的伙伴。忠勇之犬    狗是有“德”的动物,最深入人心的品质莫过于“忠勇
摘要: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庫中1997—2017年我国绿色生态农业领域的研究论文为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章中的关键词、作者、机构等节点进行共现网络、聚类分析、突现词分析,绘制作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热点和时区视图等图谱,通过信息可视化手段分析我国近20年内绿色生态农业领域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近20年我国绿色生态农业领域发展迅速,一经提出便成为农业发展方向的热点前沿,
伏羲,又作虑牺、宓羲、包牺、庖牺、炮牺、皇牺、羲皇等,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的创造发明改变了中华先民们的生活,加速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这是一个英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由实践而产生的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创造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脊梁,成为子孙万代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肇启文明的标志  伏羲是文明时代的肇启者,来自生产生活的第一线,其标志就是发明了八卦。据《周易·系辞》记载:“古者庖牺氏之
政治史和美术史并不一定是平行的。从山水画史的观点来看,明清两代虽有540余年之久,但是其主要潮流几乎全是在元代画风的影响之下,临摹风盛,创意式微。  明代的四大家:沈周、文徵明、仇英和唐寅,加上王绂这个桥梁人物,同浙派的戴进和南北分宗的董其昌,明代的山水画世界十分清晰。  王绂(1362-1416年)是江苏无锡人,他生平坎坷,但经历多、见识广,画的山水有浩阔的意境和苍茫的笔墨,他的名作有《潇湘秋意
明朝灭亡以后,徽州地区陷入小规模的战乱中。原有的明代墨家大多凋零在明清之交,如大名鼎鼎的方于鲁。只有部分墨家安然度过了改朝换代的动乱时期,如叶玄卿、程凤池等墨家,他们经营的墨店一直延续到清代康熙年间。但时代更迭,昔日繁荣的老墨店渐渐走向衰落。  清康熙时期,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人口急剧增长,人们对笔墨纸砚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徽墨的風格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或许是由于江南地区经济尚未恢复,康熙朝以来,除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7.13.066  摘要:以河南省108个县域单元为对象,从粮食生产视角入手构建农业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对2000—2014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并借助ESDA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河南省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相对最低但提升幅度较大,纯技术效率总体较低且上
现在  我把秘密告诉你,  以后  你把記忆还给我。
1921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100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我们再次欣赏“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品读每件作品中所凝结的时代精神和艺术家的心血,再一次缅怀革命前辈们的风范,追忆当
苏虎 字凡夫,号空轩主人,汉族,1968年出生于武都。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甘肃省艺委会副主任、民盟甘肃省书画院副院长、民盟陇南市艺委会主任、民盟陇南市书画院院长、陇南市美协副主席、陇南市政协委员、武都区政协常委、民盟武都区委员会主委、武都区美协主席、武都区书画院院长、武都区美术馆馆长。  东行路上,陇南大地一片秋光,偶然之机得与苏虎邂逅,彼此十分投缘,心智似乎亦能相近。寒暄几句,觉此人有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