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师、晋师灭夏阳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虞师、晋师灭夏阳a。
  【传】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b:“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c,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d,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e。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f。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g。”(《春秋穀梁传·僖公二年》)
  注释:
  a 虞:春秋时期小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 晋:春秋时诸侯国,都于绛(今山西翼城附近)。晋国攻打虢国,必须经过虞国境内。 夏阳:虢国邑名,又称下阳邑,在今山西平陆东北。
  b 荀息:晋献公最亲信的大夫,食邑于荀,亦称荀叔。
  c 屈:即北屈,晋国地名,在今山西吉县北,盛产良马。 乘(shèng):
  古代以一车四马为一乘。这里专指马。 垂棘: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潞城县北,出产美玉。
  d 宫之奇:虞国大夫。
  e 知:同“智”。
  f 曹:春秋时期小诸侯国,在今山东定陶西南。
  g 马齿:通过看马的牙齿可以知道它的年龄。
  大意:
  【经】虞国军队和晋国军队一同灭掉了夏阳。
  【传】不是一个国家而说它灭亡,是看重夏阳被攻占这件事。虞国没有出动军队,而《春秋》经文中说到军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晋国出兵前,虞国就已经把夏阳推入了死地,所以不能不说虞国也出动了军队。为什么它在晋国出兵前就把夏阳推入死地了呢?因为灭夏阳,虞国是主谋。夏阳是虞、虢两国交界处的一个要塞。灭掉夏阳,虞、虢两国也就可以攻下来了。
  说虞国是灭掉夏阳的主谋,这是为什么呢?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荀息说:“君主为什么不用屈地出产的马,垂棘出产的美玉,向虞国借道呢?”献公说:“这是晋的国宝,如果虞国接受了我的礼物而不借道给我,那該怎么办?”荀息说:“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服侍大国的。它不借道给我们,就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借道给我们,那么,我们只不过是把美玉从宫中的库房里取出来,藏在宫外的库里;把良马从宫内的马厩中牵出来放在宫外的马厩而已。”献公说:“宫之奇在虞国,一定不让国君接受礼物的。”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虽然内心通达,但性情懦弱,又是从小和虞君一起长大的。心里明白,话就说得简短;性情怯懦,就不会坚决谏阻;和虞君一起长大,虞君就不重视他。况且虞君喜欢的珍宝就在眼前,而亡国之灾却要在另一个国家灭亡之后,这是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的。我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于是,晋献公就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厚重,一定对虞国没有好处。”虞国国君不听,接受了晋国的礼物而借道给晋国。宫之奇又劝谏道:“俗话说‘唇亡齿寒’,这大概就是说虢国和虞国的关系吧!”于是他带着妻子儿女逃到曹国去了。
  晋献公灭了虢国,鲁僖公五年,又占领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捧着璧,来到晋献公跟前说:“璧还是老样子,马却变老了。”
  【题解】
  “虞师、晋师灭夏阳”是《春秋》经文中的一句,《穀梁传》从用词和史实的角度对此句进行了解释和阐发。鲁僖公二年(前658),晋献公准备伐虢。虞国地处晋、虢之间,若绕道则受阻于中条山。晋国大夫荀息献计,以重礼贿赂虞国国君,欲借道伐虢。虞国贤臣宫之奇看出晋国居心叵测,有各个击破、一箭双雕的用意,劝谏虞国国君不要上当。然而,面对宝物,虞国国君非但听不进谏言,反而自告奋勇地出兵打头阵,帮助晋国攻下了虢邑夏阳。最终的结果是晋国灭掉虢国,不久之后又灭掉了虞国。《穀梁传》用这段史事深刻地说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警示后世治国者不可贪图小利,而要志向远大,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利益。
  《春秋穀梁传》又称《穀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著作。记事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国人穀梁赤。起初也是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它着重宣扬儒家礼义教化,是我们研究先秦到西汉初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高希)
其他文献
古语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是历代相传的名言,颠扑不破的真理。其实,征之于过去的史实,这句话还可引伸为:“内政修明而有敌国外患者国必不亡!”“内政不修而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内政不修的涵义极广,举实例说明之,如政出多门,机构庞冗,横征暴敛,法令滋彰,宠佞用事,民困无告,货币紊乱,盗贼横行,水旱为灾等等都是,而最普遍最传统的一个现象是贪污。这现象是“一以贯之”,上述种种实例都和它有母子关系
期刊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新兴政权建立后,都面临治理问题。有的治理得比较好,出现治世、盛世;有的治理得较差,或者很差,从一开始就乱象丛生,不长时间就走向灭亡。这里面有什么规律没有?古人的回答是:有规律。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说:“王者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  宋代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兄弟也说:“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  中国历史上有几代有名的治世盛世,如汉代的“文
期刊
治国治家 顺而已矣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灵枢·师传》)  黄帝说:我听说先师有些医学心得,没有记载到书
期刊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就一般礼节仪式来说,与其过分奢侈,不如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林放问孔子,何为礼之根本,孔子夸他问得好,并做出以上回答。《礼记·檀弓上》说:“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意思是,与其哀伤不足而礼节有余,不如礼节不足而哀伤有余,与此句意思相近。朱熹认为“凡物之理,必先
期刊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和靖集》)  【品读】  别人品古诗,多喜整句整句地读;我倒爱钻“字词”的牛角尖儿。比如这首《山园小梅》,之所以说其是咏梅的极品,关键在“暄妍”“清浅”“浮动”“偷眼”这四词上。  “暄妍”是什么?是暖而明艳,即指梅开如春日般热腾、喜悦,是声色上的美
期刊
吕蒙未及受封而疾发a,权迎置于所馆之侧,所以治护者万方。时有加鍼,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b,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泣,夜不能寐c。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已而竟卒,年四十二。权哀痛殊甚,为置守冢三  百家。  权后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d:“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寡俦e。子敬因公瑾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
期刊
中国传统思想精粹解读系列之十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
期刊
孙权(182—252)及其父兄孙坚(155—191)、孙策(175—200),在三国英雄谱中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与他们对应的是刘表父子。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a 刘景升,荆州刺史刘表也。叶剑英《七律·远望》“景升父子皆豚犬”,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生子当如孙仲谋”,出典即在于此。  然而,三国人物中,与曹操、刘备相比,孙氏父子的事迹,是传说最少的一个。
期刊
土炕,即用土坯或砖砌成的长方台,其上铺席,其里有孔道,与烟囱相通,可烧火取暖,主要用于睡觉。  在中国北方的农村,大概家家都有这样一盘土炕。早些时候,是泥胚砌的。泥胚的炕道、泥胚的炕箱、泥胚的炕面。后来,逐渐就有用砖头砌的了。不过,泥胚砌的炕,上热散热缓慢,温度相较恒定持久;而砖结构的炕,却易热易凉,温度来去迅疾不能久存。  早些时候,农村贫困,土炕也无甚铺设,不过一席或一毡,再有就是于此毡席上另
期刊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它全面阐述了我国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真出自黄帝之手吗?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书名冠以“黄帝”,又是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于是有人认为这部书就是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