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舆论监督,经过新闻界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应该说解决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但是近几年来,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比如,在对媒体性质的认定问题上,因受西方新闻观影响,仍有不少人坚持“第四权力说”、“公器说”;一部分编辑记者受“纯新闻理念”影响,大局意识淡薄;少数记者以“无冕之王”自居,干一些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情等。上述现象严重影响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实际效果。
为此,很有必要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以达到依法监督、科学监督、有效监督的目的。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质在这个问题上,有的人从“第四种权力说”、“公器说”的观点和反腐败的角度出发,把新闻舆论监督理解为,主要对党政机关、司法机构、权力部门以及当权人物的监督。这种新闻观点,如果用来指导具体的新闻业务,一是具有片面性,二是具有危险性。说它具有片面性,是因为这种观点只突出和强调了对权力部门和当权人物的监督,而忽略了对社会上其他社会群体、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如对整个社会法律、道德方面的监督。比如2008年处理的“保罗国际案”和“华南虎造假案”,都涉及社会法律和道德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的不同阶层。说它具有危险性,是因为它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模糊了我们党对新闻媒体性质的认定,偏离了媒体的喉舌功能和桥梁纽带作用,套用的也完全是西方的东西。在我国,党领导的新闻事业,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容改变。
笔者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群众的监督,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各级党委、政府、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整个社会,包括每个社会群体、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进行监督。监督不单是对腐败行为的监督,不单是对行政过程、执法过程的监督,还应包括对社会成员恪守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状况和其他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监督。
比如2008年3月的“郑州保罗国际案”,在媒体的追踪报道下,许多民众在保罗国际门前抗议,网民在网上提供各种线索,在“很黑很后台”的呼声中,执法部门责令该店停业整顿,郑州市二七区物价局也向保罗国际开出一张50万元的高额罚单,坑蒙消费者的美发店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我们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一方面,美发业不是政治范畴,它属于职业道德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整个事件进程中,虽然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讲,是群众的力量推动了事件的进程。
媒体的作用和记者的角色有人认为新闻舆论监督是完善政治体制的一种形式,这话不错。但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更大于此。因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更多的内容并不属于政治范畴。但媒体无论对哪一类事件的监督,媒体就是媒体,媒体和记者是代言人,其功能和作用就是把相关的事件公之于社会,通过社会舆论的压力,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媒体是外因,所披露的问题只能通过也必须通过内因即相关单位、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去解决。
比如,2006年《郑州日报》关于郑州市二七区刘胡桐乡闫臭旦被儿子儿媳逼出家门的报道,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省委书记徐光春专门作了批示,市、区、乡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最终还是由闫臭旦的儿子儿媳出面向老人道歉并把老人接回家,问题才得以圆满解决。
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既不要低估舆论监督的作用,也不要对其给予脱离实际的过高估计。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中,其职责就是及时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和要求,客观地披露一些不法行为和不良现象,不能干一些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事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弄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把自己看成领导和决策人,对采访对象指手画脚地说这事情应该这样办、应该那样办;不要干预司法,说这个案件应该这样审、应该那样判,不然就说人家执法不公,乱扣帽子;不要直接地参与到具体的事件中去,更不要陷入到深层之中去。只有保持客观的身份,才会有公正的立场和态度。
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要接受社会监督监督是相互的,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无论是否在进行批评报道,始终都应该处在社会的监督之下。尤其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报纸刊登的每一篇稿子、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将为广大读者和采访对象所关注。所以新闻媒体和记者要时刻自觉地接受社会的监督。特别是记者,在采写批评稿件时更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在对一些不良事件进行舆论监督时,如果将几家媒体的记者组织在一起对同一事件同时集中曝光,就会有新闻“走穴”的嫌疑;如果以发批评稿要挟采访对象花钱消灾,或者提出由批评报道变为收费专题,很显然就是“新闻敲诈”;如果没有把握平衡,只让一方说话,报道出现“一边倒”,就有可能是“受人之托”或有个人目的;如果收受财物或超过常规的接待“享受”,就会授人以柄,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多年来,我们的新闻队伍中,极少数人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方面的教训非常深刻。所以,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时时警醒自己,严守职业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自觉地接受社会的监督,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跳出“四个误区”把握“六个方面”跳出四个误区:其一,要跳出自我主体的误区,始终坚持监督是人民群众的监督,防止在采访中动辄“我们媒体对你们监督”,“我对你们监督”之类意识冒头,避免社会角色错位;其二,要跳出片面负责的误区,坚持对党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一致性,防止割裂二者的关系,片面强调对群众负责而忽略全局,忽略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第三,要跳出“一曝就灵”的误区,每一个较重大的新闻事件,都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若要妥善解决,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曝光批评可以促进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但决不能把它作为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第四,要跳出单纯追求发行量,提高收视率和收听率的误区,真正做到正确引导舆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把握六个方面:一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从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社会效果放在首位;二要选好内容,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群众关注、领导重视,并且具备解决条件的事件予以曝光,以利于改进工作;三要事实准确,以理服人,要深入采访,认真分析,力求客观、全面、准确,防止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夸大事实;四要注意平衡,要让事件相关的各方都说话,述而不作,一般情况下不直接表达记者和媒体的立场和观点;五要把握好度,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既要有量的把握又要有质的把握,既要把握好时机又要把握好力度和密度;六要严守纪律,上级新闻管理部门明令禁止报道的内容,要认真遵照执行,不适合公开报道的内容,可通过内部报道反映。
总之,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新闻媒体引导下的社会的监督。媒体要准确把握监督的作用,记者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发挥好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作者系《郑州日报》副总编辑
为此,很有必要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以达到依法监督、科学监督、有效监督的目的。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质在这个问题上,有的人从“第四种权力说”、“公器说”的观点和反腐败的角度出发,把新闻舆论监督理解为,主要对党政机关、司法机构、权力部门以及当权人物的监督。这种新闻观点,如果用来指导具体的新闻业务,一是具有片面性,二是具有危险性。说它具有片面性,是因为这种观点只突出和强调了对权力部门和当权人物的监督,而忽略了对社会上其他社会群体、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如对整个社会法律、道德方面的监督。比如2008年处理的“保罗国际案”和“华南虎造假案”,都涉及社会法律和道德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的不同阶层。说它具有危险性,是因为它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模糊了我们党对新闻媒体性质的认定,偏离了媒体的喉舌功能和桥梁纽带作用,套用的也完全是西方的东西。在我国,党领导的新闻事业,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容改变。
笔者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群众的监督,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各级党委、政府、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整个社会,包括每个社会群体、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进行监督。监督不单是对腐败行为的监督,不单是对行政过程、执法过程的监督,还应包括对社会成员恪守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状况和其他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监督。
比如2008年3月的“郑州保罗国际案”,在媒体的追踪报道下,许多民众在保罗国际门前抗议,网民在网上提供各种线索,在“很黑很后台”的呼声中,执法部门责令该店停业整顿,郑州市二七区物价局也向保罗国际开出一张50万元的高额罚单,坑蒙消费者的美发店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我们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一方面,美发业不是政治范畴,它属于职业道德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整个事件进程中,虽然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讲,是群众的力量推动了事件的进程。
媒体的作用和记者的角色有人认为新闻舆论监督是完善政治体制的一种形式,这话不错。但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更大于此。因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更多的内容并不属于政治范畴。但媒体无论对哪一类事件的监督,媒体就是媒体,媒体和记者是代言人,其功能和作用就是把相关的事件公之于社会,通过社会舆论的压力,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媒体是外因,所披露的问题只能通过也必须通过内因即相关单位、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去解决。
比如,2006年《郑州日报》关于郑州市二七区刘胡桐乡闫臭旦被儿子儿媳逼出家门的报道,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省委书记徐光春专门作了批示,市、区、乡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最终还是由闫臭旦的儿子儿媳出面向老人道歉并把老人接回家,问题才得以圆满解决。
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既不要低估舆论监督的作用,也不要对其给予脱离实际的过高估计。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中,其职责就是及时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和要求,客观地披露一些不法行为和不良现象,不能干一些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事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弄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把自己看成领导和决策人,对采访对象指手画脚地说这事情应该这样办、应该那样办;不要干预司法,说这个案件应该这样审、应该那样判,不然就说人家执法不公,乱扣帽子;不要直接地参与到具体的事件中去,更不要陷入到深层之中去。只有保持客观的身份,才会有公正的立场和态度。
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要接受社会监督监督是相互的,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无论是否在进行批评报道,始终都应该处在社会的监督之下。尤其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报纸刊登的每一篇稿子、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将为广大读者和采访对象所关注。所以新闻媒体和记者要时刻自觉地接受社会的监督。特别是记者,在采写批评稿件时更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在对一些不良事件进行舆论监督时,如果将几家媒体的记者组织在一起对同一事件同时集中曝光,就会有新闻“走穴”的嫌疑;如果以发批评稿要挟采访对象花钱消灾,或者提出由批评报道变为收费专题,很显然就是“新闻敲诈”;如果没有把握平衡,只让一方说话,报道出现“一边倒”,就有可能是“受人之托”或有个人目的;如果收受财物或超过常规的接待“享受”,就会授人以柄,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多年来,我们的新闻队伍中,极少数人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方面的教训非常深刻。所以,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时时警醒自己,严守职业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自觉地接受社会的监督,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跳出“四个误区”把握“六个方面”跳出四个误区:其一,要跳出自我主体的误区,始终坚持监督是人民群众的监督,防止在采访中动辄“我们媒体对你们监督”,“我对你们监督”之类意识冒头,避免社会角色错位;其二,要跳出片面负责的误区,坚持对党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一致性,防止割裂二者的关系,片面强调对群众负责而忽略全局,忽略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第三,要跳出“一曝就灵”的误区,每一个较重大的新闻事件,都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若要妥善解决,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曝光批评可以促进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但决不能把它作为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第四,要跳出单纯追求发行量,提高收视率和收听率的误区,真正做到正确引导舆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把握六个方面:一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从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社会效果放在首位;二要选好内容,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群众关注、领导重视,并且具备解决条件的事件予以曝光,以利于改进工作;三要事实准确,以理服人,要深入采访,认真分析,力求客观、全面、准确,防止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夸大事实;四要注意平衡,要让事件相关的各方都说话,述而不作,一般情况下不直接表达记者和媒体的立场和观点;五要把握好度,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既要有量的把握又要有质的把握,既要把握好时机又要把握好力度和密度;六要严守纪律,上级新闻管理部门明令禁止报道的内容,要认真遵照执行,不适合公开报道的内容,可通过内部报道反映。
总之,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新闻媒体引导下的社会的监督。媒体要准确把握监督的作用,记者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发挥好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作者系《郑州日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