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不仅能减轻辅导员负担,而且能形成良好的朋辈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本文就高校低年级这一特定群体建立起辅导员和心理委员沟通反馈机制,推动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心理委员述职和填写心理委员工作表的方式加强辅导员、心理委员和低年级班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联系,完善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度。
关键词: 心理委员 辅导员 反馈机制构建
一、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在班级中设置心理委员这个职务,主要为帮助同学解决相对简单的心理问题、协助心理咨询部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1]。心理委员的职责赋予他们特殊的身份,他们既是大学生中的一员又是履行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工作人员”,因此具有“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特色[2]。一般而言,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普通同学高,拥有热爱班集体和服务同学们的意识[3]。
辅导员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也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学习引导、心理帮扶、生活帮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让学生健康成长,然而大学辅导员工作繁忙,事务多,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网络环境复杂,需要有一支学生队伍帮助辅导员解决这些问题,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力量能够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而且有利于促进朋辈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进而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同年级学生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各有不同,其中大学新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大学环境和高中环境的不同导致的不适应,学习生活方面的不适应,大学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人际交往和课后生活的不适应,经济上的差异带来的不平衡感等[4],不仅影响学习更影响身心健康,桑志芹等通过家庭环境和专业满意度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因素和专业满意度均显著影响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来自于学生本身的诸多因素带来心理健康威胁[5]。大二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另一主力,在大学环境和生活方面基本能够适应,而学业和职业规划方面出现很多迷茫,同时随着对社会越来越多的接触使一些同学在学业、感情、兼职和社会实践方面出现一些困惑。高校低年级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需得到关注和有针对性地加以防范与及时帮助。
目前一些研究侧重于如何培训班级心理委员[6][7],讨论心理委员的重要意义和作用[8],但很少涉及班级心理委员和辅导员的联动和合作,尤其低年级心理委员和辅导员联动,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在班级管理中为同学们解忧的重要帮手,低年级大学生在心理辅导方面对辅导员和朋辈教育的需要更加迫切,本文通过对辅导员和低年级心理委员的日常交流和心理委员工作表制度的反馈探讨班级心理委员和辅导员的合作和反馈机制。
二、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的反馈机制建立
对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大一11个班、大二10个班共30位心理委员开展反馈机制建立研究,时间为8-17周,开学初辅导员和低年级心理委员座谈交流并请专业指导老师培训,然后心理委员按照要求开展工作。
1.每周心理委员述职情况
每周有一到两个班级的心理委员当面向辅导员汇报班级同学心理方面的总体情况。主要述职内容包括班级同学的整体状态,到课情况,宿舍同学之间相处情况,以及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叙职加强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的沟通,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心理委员填写《心理委员工作表》
内容一周心理帮扶人次和姓名,以及备注本周需要和辅导员共同关注的同学方面内容,每周上交一次,辅导员通过上交的心理委员工作表了解各班心理委员深入同学情况,以及对心理委员提出需关注的同学单独谈话,并及时向心理委员反馈该同学的解决情况,达到工作量化和务实的目的。
表1 心理委员填写《心理委员工作表》展现的工作开展情况(8-17周)
由表1可知: 低年级心理委员能够在培训后开展工作。如表所示大一心理委员每周心理帮扶平均人次为10.5,明显高于大二心理委员帮扶平均人次2.9,并且大一心理委员谋求辅导员共同解决的每周人数为0.4,高于大二的0.7。表明大一大二的心理委员能够在班级中发挥心理辅导和心理方面沟通枢纽作用,然而,大一心理委员积极在班上帮助同学的意愿更强烈,同时积极解决同学们的困惑。相比之下大二心理委员在发现问题后寻求辅导员的帮助更多,这表明大二心理委员更依赖辅导员,也说明大二同学的心理问题趋向复杂。
图1和图2显示大二心理委员中认真填写《心理委员工作表》和述职时对班级情况了解的只占30%,大一的则占到46%,低年级中有时认真或者不认真的占到较大比重,反映心理委员的工作态度还有待加强。对于如何构建更加科学的心理委员和辅导员联动反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辅导员与低年级心理委员在心理辅导反馈机制构建中的作用
通过反馈机制构建,建立起标准化的工作模式。通过大一大二心理委员述职,辅导员能更全面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状况、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心理委员主要反映班上同学们学习、人际交往和宿舍等方面问题,介绍如何应对同学们的心理问题,心理委员普遍反映对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具有强烈要求。开展的心理委员工作表制度能够敦促心理委员了解同学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并且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标准化意义。然而实际工作中,心理委员表示同学们对心理帮扶具有一定抵触心理,同学们遇到问题并不积极寻求心理委员的帮助,一些心理委员甚至不知道如何深入同学,即使有深入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因此,通过述职和工作表汇报能让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及时沟通,不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为寻求解决问题提供更多参考,但是构建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思考与展望
低年级学生在心理心智方面还有很多高中时期的特点,同时大多数学生离开父母时间不长,独立性不强,因此针对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需要一个相应的机制[2]。在低年级构建长效的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反馈机制将推动建立心理健康防护体系,但是实际中,低年级心理委员从选举产生到培训再到奖励机制都是不成熟的,必然带来工作上的一些麻烦,需要进一步探索。 通过实践,为了使心理委员成为辅导员和班级成员的沟通纽带,首先,心理委员在班级中应当积极关注同学们的心理状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乐于和同学们沟通,愿意倾听、安慰和鼓励同学,真正扮演好朋辈心理辅导员;其次,做好心理委员的专业化培训,尤其是反映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知识和教育,借助辅导员拥有解决低年级学生的一般性问题的丰富经验,向心理委员传递相关信息和经验,以便更好开展工作;最后,建立完善心理委员激励机制,在班级中确立心理委员的地位, 让心理委员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通过多种方式对心理委员的工作给予认可,对优秀者给予表彰。
在低年级中建立起辅导员和心理委员之间的反馈机制是一个特色探索,联动反馈方式有力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敦促心理委员不断提高自我能力和为班级奉献更多智慧和关爱。通过述职和填写特制的心理委员工作表的形式,辅导员、心理委员和低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推动心理工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海州,杨盈,丁芳盛.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胜任特征实证研究 [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8(4):51-56.
[2]韩煦.以心理委员制度为代表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发展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月刊,2012(11):64-67.
[3]WANG B,GUO L,LIU Q,et al.The Study and Analysis on Psychological Commissioners’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M].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2(135):473-479.
[4]王成伟.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 [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6): 87-88.
[5]桑志芹,伏干.家庭环境、专业满意度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13(2):278-282.
[6]罗葆青,王自华,王宇.高校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74-75.
[7]郭锋,邝春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委员综合培养模式研究 [J].时代文学月刊,2014(12):145-146.
[8]黄士华.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7):62-63.
关键词: 心理委员 辅导员 反馈机制构建
一、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在班级中设置心理委员这个职务,主要为帮助同学解决相对简单的心理问题、协助心理咨询部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1]。心理委员的职责赋予他们特殊的身份,他们既是大学生中的一员又是履行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工作人员”,因此具有“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特色[2]。一般而言,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普通同学高,拥有热爱班集体和服务同学们的意识[3]。
辅导员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也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学习引导、心理帮扶、生活帮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让学生健康成长,然而大学辅导员工作繁忙,事务多,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网络环境复杂,需要有一支学生队伍帮助辅导员解决这些问题,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力量能够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而且有利于促进朋辈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进而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同年级学生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各有不同,其中大学新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大学环境和高中环境的不同导致的不适应,学习生活方面的不适应,大学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人际交往和课后生活的不适应,经济上的差异带来的不平衡感等[4],不仅影响学习更影响身心健康,桑志芹等通过家庭环境和专业满意度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因素和专业满意度均显著影响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来自于学生本身的诸多因素带来心理健康威胁[5]。大二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另一主力,在大学环境和生活方面基本能够适应,而学业和职业规划方面出现很多迷茫,同时随着对社会越来越多的接触使一些同学在学业、感情、兼职和社会实践方面出现一些困惑。高校低年级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需得到关注和有针对性地加以防范与及时帮助。
目前一些研究侧重于如何培训班级心理委员[6][7],讨论心理委员的重要意义和作用[8],但很少涉及班级心理委员和辅导员的联动和合作,尤其低年级心理委员和辅导员联动,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在班级管理中为同学们解忧的重要帮手,低年级大学生在心理辅导方面对辅导员和朋辈教育的需要更加迫切,本文通过对辅导员和低年级心理委员的日常交流和心理委员工作表制度的反馈探讨班级心理委员和辅导员的合作和反馈机制。
二、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的反馈机制建立
对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大一11个班、大二10个班共30位心理委员开展反馈机制建立研究,时间为8-17周,开学初辅导员和低年级心理委员座谈交流并请专业指导老师培训,然后心理委员按照要求开展工作。
1.每周心理委员述职情况
每周有一到两个班级的心理委员当面向辅导员汇报班级同学心理方面的总体情况。主要述职内容包括班级同学的整体状态,到课情况,宿舍同学之间相处情况,以及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叙职加强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的沟通,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心理委员填写《心理委员工作表》
内容一周心理帮扶人次和姓名,以及备注本周需要和辅导员共同关注的同学方面内容,每周上交一次,辅导员通过上交的心理委员工作表了解各班心理委员深入同学情况,以及对心理委员提出需关注的同学单独谈话,并及时向心理委员反馈该同学的解决情况,达到工作量化和务实的目的。
表1 心理委员填写《心理委员工作表》展现的工作开展情况(8-17周)
由表1可知: 低年级心理委员能够在培训后开展工作。如表所示大一心理委员每周心理帮扶平均人次为10.5,明显高于大二心理委员帮扶平均人次2.9,并且大一心理委员谋求辅导员共同解决的每周人数为0.4,高于大二的0.7。表明大一大二的心理委员能够在班级中发挥心理辅导和心理方面沟通枢纽作用,然而,大一心理委员积极在班上帮助同学的意愿更强烈,同时积极解决同学们的困惑。相比之下大二心理委员在发现问题后寻求辅导员的帮助更多,这表明大二心理委员更依赖辅导员,也说明大二同学的心理问题趋向复杂。
图1和图2显示大二心理委员中认真填写《心理委员工作表》和述职时对班级情况了解的只占30%,大一的则占到46%,低年级中有时认真或者不认真的占到较大比重,反映心理委员的工作态度还有待加强。对于如何构建更加科学的心理委员和辅导员联动反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辅导员与低年级心理委员在心理辅导反馈机制构建中的作用
通过反馈机制构建,建立起标准化的工作模式。通过大一大二心理委员述职,辅导员能更全面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状况、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心理委员主要反映班上同学们学习、人际交往和宿舍等方面问题,介绍如何应对同学们的心理问题,心理委员普遍反映对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具有强烈要求。开展的心理委员工作表制度能够敦促心理委员了解同学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并且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标准化意义。然而实际工作中,心理委员表示同学们对心理帮扶具有一定抵触心理,同学们遇到问题并不积极寻求心理委员的帮助,一些心理委员甚至不知道如何深入同学,即使有深入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因此,通过述职和工作表汇报能让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及时沟通,不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为寻求解决问题提供更多参考,但是构建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思考与展望
低年级学生在心理心智方面还有很多高中时期的特点,同时大多数学生离开父母时间不长,独立性不强,因此针对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需要一个相应的机制[2]。在低年级构建长效的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反馈机制将推动建立心理健康防护体系,但是实际中,低年级心理委员从选举产生到培训再到奖励机制都是不成熟的,必然带来工作上的一些麻烦,需要进一步探索。 通过实践,为了使心理委员成为辅导员和班级成员的沟通纽带,首先,心理委员在班级中应当积极关注同学们的心理状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乐于和同学们沟通,愿意倾听、安慰和鼓励同学,真正扮演好朋辈心理辅导员;其次,做好心理委员的专业化培训,尤其是反映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知识和教育,借助辅导员拥有解决低年级学生的一般性问题的丰富经验,向心理委员传递相关信息和经验,以便更好开展工作;最后,建立完善心理委员激励机制,在班级中确立心理委员的地位, 让心理委员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通过多种方式对心理委员的工作给予认可,对优秀者给予表彰。
在低年级中建立起辅导员和心理委员之间的反馈机制是一个特色探索,联动反馈方式有力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敦促心理委员不断提高自我能力和为班级奉献更多智慧和关爱。通过述职和填写特制的心理委员工作表的形式,辅导员、心理委员和低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推动心理工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海州,杨盈,丁芳盛.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胜任特征实证研究 [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8(4):51-56.
[2]韩煦.以心理委员制度为代表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发展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月刊,2012(11):64-67.
[3]WANG B,GUO L,LIU Q,et al.The Study and Analysis on Psychological Commissioners’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M].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2(135):473-479.
[4]王成伟.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 [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6): 87-88.
[5]桑志芹,伏干.家庭环境、专业满意度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13(2):278-282.
[6]罗葆青,王自华,王宇.高校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74-75.
[7]郭锋,邝春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委员综合培养模式研究 [J].时代文学月刊,2014(12):145-146.
[8]黄士华.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