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钢琴组曲《忆》是作曲家谭盾的早期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从现代音乐分析的角度重新解读钢琴组曲《忆》,无论是其创作手法还是其结构、风格以及意蕴都极具艺术魅力,所以结合《忆》的创作背景对其做深入性分析,全面性探讨《忆》的艺术价值和特点,这对了解谭盾的音乐作品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其创作和演绎中的民族化特点来阐述,旨在从更深层的角度发掘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钢琴组曲《忆》 湘楚文化 民族化 演奏诠释
谭盾,作为当代最知名的中国音乐家,更是具有世界声誉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一直以来以极强的感染力和特立独行的创作思维受到专业音乐界的重视,并也饱受争议。其代表作品《乐队剧场》《鬼戏》《地图》《水乐》等,以独具特色的现代创作技法和与众不同的新潮音乐体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他凭借卓越的音乐写作技术和对于社会、时事、时代的敏锐洞察力缔造出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
钢琴组曲《忆》是谭盾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又称之为《八部水彩画的回忆》,由八首形象鲜明的小品所组成,各个乐章的篇幅虽然比较短小,但是其各有特点。此曲将中国民族化的审美意趣和近当代作曲技术进行了成功的融合,是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中西合璧”的佳作。分析这部音乐作品的时候可以发现,其在艺术特点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在演奏诠释方面,又将钢琴演奏的多种技术手法于民族化的音乐理念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可以说,这部钢琴组曲从音乐创作思维到写作技法再到具体的思想内涵和意蕴表达,都是一部值得去研究和探讨的佳作。
一、其人其作
谭盾于上世纪50年代出于湖南,自幼受到了湘南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少年时期就已显露出对于音乐的天赋。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高考恢复的时候,他怀揣梦想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在这里,他随黎音海先生潜心学习,不仅完成了本科作曲专业的学业,更是跟随李华德先生学习指挥专业并获得了硕士学位;1982年,他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关于湖南乡音八部小品》问世,初露锋芒;1986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进修并获得了音乐艺术博士学位,并跻身于世界音乐艺术舞台,其早期作品如《牡丹亭》《离骚》以及《马可波罗》等,均得到了专业音乐界的认可,他的艺术作品在各类赛事和活动中屡获殊荣,纽约时报更是将其评为“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人之一”。
谭盾的名声源于其作品,他所感兴趣或者是喜爱的一切,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进行表达。1978年,钢琴组曲《忆》是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阶段的代表性作品,使用儿时的记忆片段来谱成的第一首钢琴作品,有着深刻的童年烙印。全曲分八个乐章分别是:《秋月》《逗》《山歌》《听妈妈讲故事》《古葬》《荒野》《云》《欢》。仅从题目来看,如同他儿时生活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充满着色彩斑斓童年情景。并且在这些不同的段落中,还融合了作者以独特的人文视角对于依稀往事的追忆和对于瑰丽传说的无限遐想。
二、创作背景
中国新音乐的创作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技术学习和模仿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音乐家认识到,中国音乐的发展如果想要在世界乐坛站稳脚跟,必须要将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加以发展,打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新时代艺术作品。在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制度恢复之后,一些怀揣音乐梦想的探索者们开始了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大胆尝试,目的是要挣脱西方音乐的枷锁,让中国音乐发声。而谭盾正是这样一位富于艺术洞察力和感知力的艺术家,他志在创新中国当代音乐,所以在这个时期,他积极加入到了中国钢琴音乐创新和尝试的队伍当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钢琴组曲《忆》便诞生在这样的契机之中。
湘楚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柔和了中原文化和楚蛮文化的不同神韵于一体,钢琴组曲《忆》的艺术印记正是基于此。从音乐内容来看,这部作品继承并发扬了湘楚文化的韵味,特别是湘楚文化的背景,以湖南民间音乐为基调,用空灵的气质和博大而恢弘的包容力将浓浓的中国文化情感孕育在了钢琴音符当中,实现了对人内心深处情怀的触动。简言之,特殊的历史创作背景让《忆》拥有了明显的时代印记,但是其所传承和表现的中国传统音乐韵味和触动人心的情怀却是历久弥新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是谭盾在本科学习期间完成的作品,应该说这部作品的完成也融合了当时中央音乐学院高等音乐教育特别是在作曲领域的一些优秀成果融汇于作品之中。这部作品中的创作技术和音乐的演绎都和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承载着当时中国音乐发展的最高水平。也就是说,这部作品不但是谭盾个人的创作,也是当时很多音乐家所关注的以及所重视的音乐风格的集合体。
三、表现方式
《忆》这部钢琴组曲作为谭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以独特的民族化风格树立起了不同的艺术水准。具体来看,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赞誉,与其标志鲜明的民族化艺术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分析和研究《忆》的民族化艺术特点,是真正了解和认知这部作品的核心与关键。
1.民族化调式
这部作品的每一个部分都使用了不同的民族化调式。当然,每一个段落都使用了不同的曲式结构作为支撑。为了衬托出不同的音乐内容和不同的格调,每个不同的部分都会以不同的调式进行渲染:《逗》以D羽调为主调,《听妈妈讲故事》以E羽调为主调,而《欢》以G徵调为主调。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作曲家大量使用现代派的创作技法,使得音乐的发展产生游离和变化的状态,并且不断的以调性的转化来带动音乐内容的发展。
2.民族化和声
《忆》的另一个艺术特点,突出体现在民族化和声的应用。就作品的细节来看,音乐风格往往会被和弦的选择和运用所决定,所以具体的和声风格把握,实际上就是为音乐作品确定了“色彩”。我认为作者对于和声的考量,是从中国钢琴音特质乐的角度进行的,要让钢琴为中国文化发声,那么其风格中必须要有较为浓厚的传统音乐元素。基于这样的考虑,《忆》在西方钢琴和声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的民族和声进行了融入,这使得《忆》的和声具有了非常明显的民族韵味,而这个民族韵味,体现的就是“中国特色”。 通过《秋月》《古葬》等段落的具体分析来看,谭盾将完整的旋律线条分置在了不同的条形片段当中,用这样的方式,谭盾很好地处理了某些五声性旋律,由此实现了调性周期在细碎且频繁转换过程中的充分扩展,达到了调性重叠、游移以及泛调性的效果。除此以外,谭盾还在和声结构方面运用了不协和和弦独立的调式化和声方式,除传统西方的三度叠置原则上的和弦构建外,运用了大量的二、四和五度结构的和弦,并且模拟了民族弦乐和打击乐器的效果,由此实现了音色类型的多样化,和声的起伏性也更加的显著,并且在音响效果上有加强音响和音量的效果。使听众在听觉方面能够体会到音乐的声响效果和张力,感受力更加的直接和强烈。这一系列方法的具体利用,使得谭盾的钢琴作品在和声方面具有了鲜明的特色。简言之,民族性的和声运用使得《忆》充满了民族地域文化的色彩感,由此实现了钢琴的中国化应用。
3.民族化旋律
通过分析《山歌》《荒野》以及《秋月》等片段,可以感受到这部作品最鲜明的特色是民族性旋律的突出。作为从湖南走出的音乐家,植根思想深处的民族性旋律材料在创作中得到的极大的体现。以湖南民间音乐为素材,吸收了中国传统乐器如:《荒野》中古筝的演奏手法和演奏风格以及《逗》中湘南锣鼓乐的音调,都可以感受到“单声思维”是作家主要的思维模式,其主要突出的是横向的线性旋律思维。对钢琴音和中国传统的音乐进行比较会发现其主要是多声的“立体思维”,对横向的旋律强调比较中看。从旋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中国传统音乐还是钢琴,其都强调了横向的旋律,正是因为这种横向旋律强调的一致性,中国音乐和钢琴的结合有了可能。
《秋月》当中从头到尾使用了特别纯正的湖南民间音乐,其主要的旋律是五声音阶,在伴随了转调这种形式之后,整首曲子听起来富有诗意且极具美感,同时古筝的刮奏方法在作品中得到了表达。再比如《山歌》,其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羽调式旋律,曲调整体表现十分的高亢。再者,在《山歌》中,八度、四度以及五度跳进的旋律运用十分的平常。这种富有山歌豪放和洒脱异味的旋律使听者能够感受的恣意和徜徉。
《逗》以作曲家儿时的湖南民谣为音乐素材,通过自由变奏的手法来表现旋律,使其具有灵活、多变的感觉,并且用连音和跳音的运用突出表现孩子们的性格中的顽皮和天真,而旋律的高八度重复展开,也非常好的呈现出孩子们在玩耍中体现出来的多变、活泼,画面历历在目,很容易带动演奏者和听众们的情绪在《忆》的八首小乐章中,民族性的旋律运用十分的突出,这种旋律使得整部组曲具有了浓郁的中国色彩,而在这样的氛围中,钢琴真正成为了为中国音乐而发生的乐器。
4.民族化节奏
在具体分析《忆》的过程中会发现其具有的另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民族化节奏。从《忆》的具体创作来看,其将中国元素在钢琴曲当中进行的大量的运用,可以说,谭盾手中的钢琴是记录中国音乐符号的工具,也是演奏和表现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器具。从钢琴曲的具体创作来看,一般是要遵循钢琴所固有的节奏,这样,钢琴在节奏表现的时候效果会更加的突出。但是谭盾反其道而行之,他不固化已有的钢琴节奏,而是用钢琴来表现大量的民族性音乐的节奏类型,这使得富有中国民族音乐的节奏在钢琴曲当中有了更为丰富的体现。
《忆》的每一个部分,其曲体结构多以带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为主。就《忆》的具体音乐篇章分析来看,在全曲的引子部分,作曲家采用的是散板的写法,是音乐具有自由伸缩的特点,让人的联想更为丰富多变。在《山歌》当中,节奏十分的自由且随性,在具体节奏表现的时候,利用情绪的涨落对速度的缓慢程度做了有效的控制,整个乐章的段落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节奏的使用,使得山歌的婉转悠长有了更为明显的体现。简单来讲,谭盾将民族音乐当中的节奏在钢琴曲的创作中进行了运用,使得钢琴曲富有了民歌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这是《忆》的突出价值所在。
四、演奏诠释
从另一个角度开看,好的音乐的内容要通过更好的演奏来进行诠释,而要更好的诠释音乐,需要对具体乐章的意境以及思想等做具体的分析。因而,演奏过程中节奏、力度的把握会更好。就《忆》的演奏诠释来分析,其不同的乐章呈现了不同的意境,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情感,所以要诠释的完整和充分,需要对其做具体的分析和理解。
就《秋月》来看,其突出了夜色朦胧的意境,将内心深处的思想情绪做了表达,营造出了神秘的夜色深沉的影响效果,朦胧意境的表现可谓是淋漓尽致。在这里对于踏板的使用要驾轻就熟,切忌过重以及完全格式化;而《逗》则采用了快速的连奏方式和交替演奏的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利用使得整个乐章具有了十足的动感,从而将童年伙伴嬉戏的场面进行了准确的表现。从具体的氛围来看,男孩、女孩追逐嬉戏,热闹之中存有安静的画面感完美的体现。那么,在演奏中一定要注重指触轻巧的表达。我认为这一段落的演奏一定要先有画面感,再去进行练习,否则演奏的就只是音符而已;再看《山歌》,这段乐章采用了悠长并且连绵起伏的旋律线条,将歌声在山间环绕,在云间缥缈的感觉进行了营造。
综合来讲,整个组曲《忆》,每一段乐章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其具体的演奏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别,所以在具体的演奏诠释还需要对作品做细致的解读和品味。
结语
《忆》这部作品的成功基于两个不同的侧面:其一是作品的文化层面,在我们研究和探索作为当代音乐家的谭盾的作品创作轨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艺术发展路径以及对于音乐家的影响。虽然这部作品是谭盾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很多人认为这部作品并不能完全代表谭盾的个人音乐创作风格以及创新性,但是通过以上对于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部作品中的民族化情怀和在演绎中对于民族化的探索代表了一代人的追求。中国有句老话,说“三岁看到老”,我觉得对于《忆》这部作品的分析也许真正的能够深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观察到作曲家内心深处那一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那一份深沉的初心;其二是作品的音乐层面,从创作技法和演奏诠释的不同角度,可以感受到这部作品能够将民族化的概念以传神的载体进行表达,并且有所创新。众所周知,谭盾的音乐创作受到了当代音乐特别是先锋派音樂的影响,并且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始终在力求平衡,即包含着音乐元素之间的平衡,也又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谭盾的成功从深层次体现出当代音乐家对于平衡的理解和把握。《忆》这部作品也是这样一部能够把握平衡的艺术佳作。
《忆》作为谭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将西方音乐的创作方法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进行了有效、有机的融合,是一部从某种意义上真正朝向中西结合的艺术佳作。从具体分析来看,《忆》的艺术特点十分的鲜明,在具体的演奏诠释方面也具有多变性,所以系统性的分析其艺术特点并做演奏诠释探讨可以更好的认知《忆》。作为从湖南走出来的音乐家,在这部作品中,他用自己丰富的音乐语汇反应湘楚文化的民族气息,用西方乐器之王承载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古老旋律,用西方作曲技法表达了他对中国音乐民族性的感悟,将自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灵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世界感受到中国音乐的民族魂魄。
参考文献:
[1]肖晨洁.谭盾钢琴组曲《忆》的艺术特点与演奏诠释[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陈妍.亦诗亦画民族乐 韵悠意远蜀乡情——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 2015.
[3]匡力.水彩音画的钢琴写意--谭盾钢琴组曲《忆——八幅水彩画的回忆》艺术特色之诠释[J].剑南文学,2013(11).
[4]乔珊珊.格什温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艺术特色与演奏诠释[D].河南师范大学,2015.
[5]吴婷婷.马思聪钢琴曲《汉舞三首》的艺术特征与演奏诠释[J].音乐探索,2016(2).
[6]唐薇.黄安伦《敦煌梦》钢琴组曲的演奏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5.
[7]王琳.米约钢琴组曲《忆巴西》的异国情调特色[J].艺术科技, 2015(2).
[8]张一女.钢琴组曲《童年情景》和《儿童园地》的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钢琴组曲《忆》 湘楚文化 民族化 演奏诠释
谭盾,作为当代最知名的中国音乐家,更是具有世界声誉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一直以来以极强的感染力和特立独行的创作思维受到专业音乐界的重视,并也饱受争议。其代表作品《乐队剧场》《鬼戏》《地图》《水乐》等,以独具特色的现代创作技法和与众不同的新潮音乐体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他凭借卓越的音乐写作技术和对于社会、时事、时代的敏锐洞察力缔造出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
钢琴组曲《忆》是谭盾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又称之为《八部水彩画的回忆》,由八首形象鲜明的小品所组成,各个乐章的篇幅虽然比较短小,但是其各有特点。此曲将中国民族化的审美意趣和近当代作曲技术进行了成功的融合,是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中西合璧”的佳作。分析这部音乐作品的时候可以发现,其在艺术特点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在演奏诠释方面,又将钢琴演奏的多种技术手法于民族化的音乐理念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可以说,这部钢琴组曲从音乐创作思维到写作技法再到具体的思想内涵和意蕴表达,都是一部值得去研究和探讨的佳作。
一、其人其作
谭盾于上世纪50年代出于湖南,自幼受到了湘南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少年时期就已显露出对于音乐的天赋。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高考恢复的时候,他怀揣梦想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在这里,他随黎音海先生潜心学习,不仅完成了本科作曲专业的学业,更是跟随李华德先生学习指挥专业并获得了硕士学位;1982年,他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关于湖南乡音八部小品》问世,初露锋芒;1986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进修并获得了音乐艺术博士学位,并跻身于世界音乐艺术舞台,其早期作品如《牡丹亭》《离骚》以及《马可波罗》等,均得到了专业音乐界的认可,他的艺术作品在各类赛事和活动中屡获殊荣,纽约时报更是将其评为“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人之一”。
谭盾的名声源于其作品,他所感兴趣或者是喜爱的一切,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进行表达。1978年,钢琴组曲《忆》是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阶段的代表性作品,使用儿时的记忆片段来谱成的第一首钢琴作品,有着深刻的童年烙印。全曲分八个乐章分别是:《秋月》《逗》《山歌》《听妈妈讲故事》《古葬》《荒野》《云》《欢》。仅从题目来看,如同他儿时生活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充满着色彩斑斓童年情景。并且在这些不同的段落中,还融合了作者以独特的人文视角对于依稀往事的追忆和对于瑰丽传说的无限遐想。
二、创作背景
中国新音乐的创作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技术学习和模仿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音乐家认识到,中国音乐的发展如果想要在世界乐坛站稳脚跟,必须要将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加以发展,打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新时代艺术作品。在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制度恢复之后,一些怀揣音乐梦想的探索者们开始了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大胆尝试,目的是要挣脱西方音乐的枷锁,让中国音乐发声。而谭盾正是这样一位富于艺术洞察力和感知力的艺术家,他志在创新中国当代音乐,所以在这个时期,他积极加入到了中国钢琴音乐创新和尝试的队伍当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钢琴组曲《忆》便诞生在这样的契机之中。
湘楚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柔和了中原文化和楚蛮文化的不同神韵于一体,钢琴组曲《忆》的艺术印记正是基于此。从音乐内容来看,这部作品继承并发扬了湘楚文化的韵味,特别是湘楚文化的背景,以湖南民间音乐为基调,用空灵的气质和博大而恢弘的包容力将浓浓的中国文化情感孕育在了钢琴音符当中,实现了对人内心深处情怀的触动。简言之,特殊的历史创作背景让《忆》拥有了明显的时代印记,但是其所传承和表现的中国传统音乐韵味和触动人心的情怀却是历久弥新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是谭盾在本科学习期间完成的作品,应该说这部作品的完成也融合了当时中央音乐学院高等音乐教育特别是在作曲领域的一些优秀成果融汇于作品之中。这部作品中的创作技术和音乐的演绎都和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承载着当时中国音乐发展的最高水平。也就是说,这部作品不但是谭盾个人的创作,也是当时很多音乐家所关注的以及所重视的音乐风格的集合体。
三、表现方式
《忆》这部钢琴组曲作为谭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以独特的民族化风格树立起了不同的艺术水准。具体来看,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赞誉,与其标志鲜明的民族化艺术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分析和研究《忆》的民族化艺术特点,是真正了解和认知这部作品的核心与关键。
1.民族化调式
这部作品的每一个部分都使用了不同的民族化调式。当然,每一个段落都使用了不同的曲式结构作为支撑。为了衬托出不同的音乐内容和不同的格调,每个不同的部分都会以不同的调式进行渲染:《逗》以D羽调为主调,《听妈妈讲故事》以E羽调为主调,而《欢》以G徵调为主调。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作曲家大量使用现代派的创作技法,使得音乐的发展产生游离和变化的状态,并且不断的以调性的转化来带动音乐内容的发展。
2.民族化和声
《忆》的另一个艺术特点,突出体现在民族化和声的应用。就作品的细节来看,音乐风格往往会被和弦的选择和运用所决定,所以具体的和声风格把握,实际上就是为音乐作品确定了“色彩”。我认为作者对于和声的考量,是从中国钢琴音特质乐的角度进行的,要让钢琴为中国文化发声,那么其风格中必须要有较为浓厚的传统音乐元素。基于这样的考虑,《忆》在西方钢琴和声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的民族和声进行了融入,这使得《忆》的和声具有了非常明显的民族韵味,而这个民族韵味,体现的就是“中国特色”。 通过《秋月》《古葬》等段落的具体分析来看,谭盾将完整的旋律线条分置在了不同的条形片段当中,用这样的方式,谭盾很好地处理了某些五声性旋律,由此实现了调性周期在细碎且频繁转换过程中的充分扩展,达到了调性重叠、游移以及泛调性的效果。除此以外,谭盾还在和声结构方面运用了不协和和弦独立的调式化和声方式,除传统西方的三度叠置原则上的和弦构建外,运用了大量的二、四和五度结构的和弦,并且模拟了民族弦乐和打击乐器的效果,由此实现了音色类型的多样化,和声的起伏性也更加的显著,并且在音响效果上有加强音响和音量的效果。使听众在听觉方面能够体会到音乐的声响效果和张力,感受力更加的直接和强烈。这一系列方法的具体利用,使得谭盾的钢琴作品在和声方面具有了鲜明的特色。简言之,民族性的和声运用使得《忆》充满了民族地域文化的色彩感,由此实现了钢琴的中国化应用。
3.民族化旋律
通过分析《山歌》《荒野》以及《秋月》等片段,可以感受到这部作品最鲜明的特色是民族性旋律的突出。作为从湖南走出的音乐家,植根思想深处的民族性旋律材料在创作中得到的极大的体现。以湖南民间音乐为素材,吸收了中国传统乐器如:《荒野》中古筝的演奏手法和演奏风格以及《逗》中湘南锣鼓乐的音调,都可以感受到“单声思维”是作家主要的思维模式,其主要突出的是横向的线性旋律思维。对钢琴音和中国传统的音乐进行比较会发现其主要是多声的“立体思维”,对横向的旋律强调比较中看。从旋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中国传统音乐还是钢琴,其都强调了横向的旋律,正是因为这种横向旋律强调的一致性,中国音乐和钢琴的结合有了可能。
《秋月》当中从头到尾使用了特别纯正的湖南民间音乐,其主要的旋律是五声音阶,在伴随了转调这种形式之后,整首曲子听起来富有诗意且极具美感,同时古筝的刮奏方法在作品中得到了表达。再比如《山歌》,其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羽调式旋律,曲调整体表现十分的高亢。再者,在《山歌》中,八度、四度以及五度跳进的旋律运用十分的平常。这种富有山歌豪放和洒脱异味的旋律使听者能够感受的恣意和徜徉。
《逗》以作曲家儿时的湖南民谣为音乐素材,通过自由变奏的手法来表现旋律,使其具有灵活、多变的感觉,并且用连音和跳音的运用突出表现孩子们的性格中的顽皮和天真,而旋律的高八度重复展开,也非常好的呈现出孩子们在玩耍中体现出来的多变、活泼,画面历历在目,很容易带动演奏者和听众们的情绪在《忆》的八首小乐章中,民族性的旋律运用十分的突出,这种旋律使得整部组曲具有了浓郁的中国色彩,而在这样的氛围中,钢琴真正成为了为中国音乐而发生的乐器。
4.民族化节奏
在具体分析《忆》的过程中会发现其具有的另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民族化节奏。从《忆》的具体创作来看,其将中国元素在钢琴曲当中进行的大量的运用,可以说,谭盾手中的钢琴是记录中国音乐符号的工具,也是演奏和表现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器具。从钢琴曲的具体创作来看,一般是要遵循钢琴所固有的节奏,这样,钢琴在节奏表现的时候效果会更加的突出。但是谭盾反其道而行之,他不固化已有的钢琴节奏,而是用钢琴来表现大量的民族性音乐的节奏类型,这使得富有中国民族音乐的节奏在钢琴曲当中有了更为丰富的体现。
《忆》的每一个部分,其曲体结构多以带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为主。就《忆》的具体音乐篇章分析来看,在全曲的引子部分,作曲家采用的是散板的写法,是音乐具有自由伸缩的特点,让人的联想更为丰富多变。在《山歌》当中,节奏十分的自由且随性,在具体节奏表现的时候,利用情绪的涨落对速度的缓慢程度做了有效的控制,整个乐章的段落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节奏的使用,使得山歌的婉转悠长有了更为明显的体现。简单来讲,谭盾将民族音乐当中的节奏在钢琴曲的创作中进行了运用,使得钢琴曲富有了民歌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这是《忆》的突出价值所在。
四、演奏诠释
从另一个角度开看,好的音乐的内容要通过更好的演奏来进行诠释,而要更好的诠释音乐,需要对具体乐章的意境以及思想等做具体的分析。因而,演奏过程中节奏、力度的把握会更好。就《忆》的演奏诠释来分析,其不同的乐章呈现了不同的意境,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情感,所以要诠释的完整和充分,需要对其做具体的分析和理解。
就《秋月》来看,其突出了夜色朦胧的意境,将内心深处的思想情绪做了表达,营造出了神秘的夜色深沉的影响效果,朦胧意境的表现可谓是淋漓尽致。在这里对于踏板的使用要驾轻就熟,切忌过重以及完全格式化;而《逗》则采用了快速的连奏方式和交替演奏的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利用使得整个乐章具有了十足的动感,从而将童年伙伴嬉戏的场面进行了准确的表现。从具体的氛围来看,男孩、女孩追逐嬉戏,热闹之中存有安静的画面感完美的体现。那么,在演奏中一定要注重指触轻巧的表达。我认为这一段落的演奏一定要先有画面感,再去进行练习,否则演奏的就只是音符而已;再看《山歌》,这段乐章采用了悠长并且连绵起伏的旋律线条,将歌声在山间环绕,在云间缥缈的感觉进行了营造。
综合来讲,整个组曲《忆》,每一段乐章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其具体的演奏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别,所以在具体的演奏诠释还需要对作品做细致的解读和品味。
结语
《忆》这部作品的成功基于两个不同的侧面:其一是作品的文化层面,在我们研究和探索作为当代音乐家的谭盾的作品创作轨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艺术发展路径以及对于音乐家的影响。虽然这部作品是谭盾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很多人认为这部作品并不能完全代表谭盾的个人音乐创作风格以及创新性,但是通过以上对于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部作品中的民族化情怀和在演绎中对于民族化的探索代表了一代人的追求。中国有句老话,说“三岁看到老”,我觉得对于《忆》这部作品的分析也许真正的能够深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观察到作曲家内心深处那一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那一份深沉的初心;其二是作品的音乐层面,从创作技法和演奏诠释的不同角度,可以感受到这部作品能够将民族化的概念以传神的载体进行表达,并且有所创新。众所周知,谭盾的音乐创作受到了当代音乐特别是先锋派音樂的影响,并且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始终在力求平衡,即包含着音乐元素之间的平衡,也又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谭盾的成功从深层次体现出当代音乐家对于平衡的理解和把握。《忆》这部作品也是这样一部能够把握平衡的艺术佳作。
《忆》作为谭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将西方音乐的创作方法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进行了有效、有机的融合,是一部从某种意义上真正朝向中西结合的艺术佳作。从具体分析来看,《忆》的艺术特点十分的鲜明,在具体的演奏诠释方面也具有多变性,所以系统性的分析其艺术特点并做演奏诠释探讨可以更好的认知《忆》。作为从湖南走出来的音乐家,在这部作品中,他用自己丰富的音乐语汇反应湘楚文化的民族气息,用西方乐器之王承载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古老旋律,用西方作曲技法表达了他对中国音乐民族性的感悟,将自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灵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世界感受到中国音乐的民族魂魄。
参考文献:
[1]肖晨洁.谭盾钢琴组曲《忆》的艺术特点与演奏诠释[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陈妍.亦诗亦画民族乐 韵悠意远蜀乡情——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 2015.
[3]匡力.水彩音画的钢琴写意--谭盾钢琴组曲《忆——八幅水彩画的回忆》艺术特色之诠释[J].剑南文学,2013(11).
[4]乔珊珊.格什温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艺术特色与演奏诠释[D].河南师范大学,2015.
[5]吴婷婷.马思聪钢琴曲《汉舞三首》的艺术特征与演奏诠释[J].音乐探索,2016(2).
[6]唐薇.黄安伦《敦煌梦》钢琴组曲的演奏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5.
[7]王琳.米约钢琴组曲《忆巴西》的异国情调特色[J].艺术科技, 2015(2).
[8]张一女.钢琴组曲《童年情景》和《儿童园地》的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