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评教”探析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l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展“学评教”活动,其目的主要是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本文拟对“学评教”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其必要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与对策。
  高职院校 学评教 必要性 对策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开展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是高职院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对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在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推行的四种评价机制(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价、领导和督导专家评价)中,“学评教”具有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学评教”的必要性
  “学评教”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堂表现、讲授效果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活动。开展“学评教”活动,其目的主要是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
  1.“学评教”是获取课堂教学质量信息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永恒的一方,作为学校服务的对象,他们的需要与看法应该得到重视。学校必须倾听来自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此,学校不应把学生列为教学活动评价的旁观者,而应该是教学评价的参与者。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能使教师的优缺点及时得到反馈,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评教”可以使学校管理者能获得真实而全面的信息,作为评价教师的直接依据,这有利于做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考核评价。
  2.“学评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参与教育体验的需要
  从社会学、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和教学过程的亲历者,参与“学评教”,能够更充分体现出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由于自己在评教中表达的意见被得到重视,并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反映,他们便会认识到评教的好处,比以往更注意体验和感受教学过程,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远离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也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单向的评价,而是以学习主人翁的姿态评教教师。从长远的影响和潜在的作用上看,“学评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科学民主管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学生在参与评教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他们在自由表达自我意愿的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和体会到民主的意识和平等的思想。
  3.“学评教”是教师提升自我、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是否适当,需要从学生的反馈中得到真实的意见表达。“学评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信息交互平台。通过反馈评教结果,教师一方面可以洞察学生对自己教学的真实感受和总体评价,认识自己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态度、愿望与要求,获取大量进行教学改革的信息,以此来指导自己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建设与改革,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目前“学评教”存在的问题
  “学评教”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调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高职院校开展“学评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评教”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信度。其原因是:一是学生方面: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可能由于态度、认识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使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失真。学生对“学评教”系统认识模糊,不清楚它存在的意义何在,这样就必然会影响到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学生也易受主观情绪影响,将主观情绪带入“学评教”工作中,学生看待教师的方式往往从成绩出发的,学生大都喜欢考试前划重点的教师;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对学科的兴趣会影响其对教师的评价。二是教师方面:教师的个人风格、教学方式等可能影响学生的客观评价。往往一个幽默而善解人意、善于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的教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相反,一个按规矩办事、严肃认真、授课时缺乏感情投入的教师则难以获得学生好评。
  2.不能正确地对待“学评教”结果。有些高职院校特别看重“学评教”结果,单纯地以“学评教”成绩来评价一个教师的好与坏,不能客观地、全面地、公正地评价一个教师,这势必会造成一些教师通过降低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放松对学生的课堂管理、降低考试难度来讨好学生,博得学生的“感情分”,这从长远来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
  3.“学评教”被边缘化
  与有些高职院校特别看重“学评教”相反,有些高职院校又把“学评教”认为是一种形式主义。这些学校的教师对学生能否在“学评教”中公正评价表示怀疑,而学生又认为“学评教”没有效果,老师原来怎么上现在还是怎么上。因此,“学评教”越来越流于形式,因为这一评价模式得不到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认同,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变得异常微弱。
  4.“学评教”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指标存在评价内容不够全面,指标设计标准有余、特色不足,评价指标过于细致等弊端,亟待解决。
  三、改进建议及对策
  1.加强宣传和教育,树立正确的评教观
  学校管理部门应开展必要的宣传教育,确保师生明确“学评教”的目的和意义,从而使学生认真对待评教活动,教师与学生进行真正平等的深层交流。
  2.建立科学合理的“学评教”指标体系
  规范与完善评教量表,使各评教指标在学生认知范畴内;恰当选择评教契机及方式,适时开展评教;科学处理评教数据,剔除无效数据,确保源数据真实可靠。
  3.对“学评教”结果合理分析和有效利用
  计算总分时,应剔除全部学生评价总分中最高分和最低分的一定比例,然后对剩余区域分数取平均值。对评价结果一直居于学校、系科前茅的教师,应组织教学观摩;对于“学评教”反映较差的教师,应帮助教师查找“病因”,分析症结,以利其提高。
  4.健全“学评教”反馈机制
  “学评教”应当选择恰当的反馈方式,把学生的评价反馈给有关教师,这样才能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的分析与反思,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建立毕业生“学评教”机制
  虽然这一举措操作难度大,但学生经过工作实践和知识积累,具备了比在校时更强的评价能力;同时他们具有将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势必在工作中找到在校学习时各门课程的教学在整体中存在的优劣,这种功能是在校大学生所不可替代的。
  总之,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评教”活动使得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永恒的一方,不再是教学活动评价的旁观者,而是教学评价的参与者。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学评教”的时间还不长,缺乏成熟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指导,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秦宝军.如何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J].交流与探讨,2002,(9).
  [2]金翠珍.“学生评教”的尝试与思考[S].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3).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相继涌现,从有创、微创到无创,每一种监测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及局限性,而且烧伤患者因为皮肤的缺失,痂皮的形成,使得许多有创、无创操作开展比较困难。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相对于其他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准确、安全、及时、有效、微创,优于传统的Swan-Ganz漂浮导管;与FloTrac/Vigileo技术比较,PiCCO临床所受限制更少,更适合于
目的评价保留非曲张大隐静脉主干,采用腔镜深筋膜下穿通静脉断离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5例(76条患肢)下肢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1991~2011年教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教育学学科在过去20年里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学科地位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学项目分布
在区间与区间之距--IR距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可拓评价方法--区间可拓评价方法,并在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给出实例.解决待评事物由实测数据的种种不确定性产生的区间数的
PBL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成人教育理论为实践基础,强调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自身学习潜力的挖掘,鼓励学习者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和自我充电来应对知识爆炸和知识更新速率加快的局面,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非PBL毕业生相比,有高于一半的PBL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学校得到了培训。另外,认为在校内得到合作能力培训的PBL毕业生也明
【摘要】简要研究与分析了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关于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思路,包括优化师资队伍,实现“教师”一体化;加强实践教学,构建“教室”一体化;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材”一体化。旨在推进新时期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丰富,为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技工院校 一体化教学 实践思路  一、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必要性的分析与研究  随
青年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党对青年人才给予厚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问题。学术界对青年人才这一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是针对各个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青年观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多媒体是课堂教学发展的一种模式,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多媒体已成为一些教师的依赖,甚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