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身体运动原则
★(一)三节运动原则 ★
三节运动是太极所独有的理论。其认为,人体全身有梢、中、根的三节之分。就一身而言,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
而三节中又各有三节,臂中: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中: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胯为根节。腿中: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明三节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劲力的推进和运用。其要诀为“梢领中随根节催”。运动时,梢为领,而力量源泉在根节。
以大家熟知的“拜日式”起首动作为例。“山式站立,双手合十于胸前。”这一站立,本身应当包括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脊柱竖直、尾闾内收的诸要点在内。“吸气时,手臂向上。”手臂向上的动作怎么做?结合三节劲法,则应当知道,手为梢节,引领手臂向上,但动力源于肩,意念于肩,即可知肩部对于手臂向上这一动作的意义。
但这还不够,还要注意,臂为梢节,手臂向上的力量是源于腿,经过身体通达手臂的。即在手臂用意之前,先有一个力量的传导过程,这一力量是由腿流出来的。
再练习下去,感觉敏锐之后,即可知手臂向上这一动作,与太极的任何动作一样,都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二)胸腹折叠原则 ★
瑜伽体式练习以脊柱运动为主轴。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脊柱的弯曲伸展,并配合以适当呼吸,以外带内,促进中脉及左右脉道的畅通。这一点在太极中主要体现为胸腹折叠。
太极理论认为,胸为乾,腹为坤,胸腹开合折叠即为阴阳开合。同时,通过胸腹折叠,可令前任后督两脉得以沟通而升降循环。胸腹开时,腰以上,气上行,通达两臂肩、肘、手;腰以下,气下行,贯达两腿胯、膝、脚。胸腹合时,四梢之气复归丹田而一气相合。
胸腹折叠在许多瑜伽体式中都有体现。比较典型的包括猫伸展式及诸变形。做猫伸展式时,乃是以腰部为轴,做胸腹的折叠开合运动。吸气时,胸腹对拉撑开,意念由丹田散至四肢。呼气时,胸腹内合,意念由四梢聚拢归丹田。开合以呼吸为导引,自然顺遂。
胸腹折叠还可以运用在体式的安排上。如眼镜蛇式是单纯的“开”,那么,“开”之后必定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合”来维持平衡,于是,婴儿式则用来放松刚才伸展过的身体前侧肌肉和脊椎。
★(三)对称平衡原则 ★
对称平衡其实是辩证法,是老子所谓“高下相形,长短相生”。太极古谱上说:“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十三总势说略》)
在瑜伽体式中也是如此。简单来说,体式完成了左侧,一定要接着做右侧,达到左右平衡。但这只是外在的平衡。还有更深层次的平衡,如上文所述站姿,欲要顶头悬,必然气沉丹田收尾闾,由此才可能形成对拉的平衡劲力。再如三角侧伸展,其力量分布也是平衡的。即以丹田为中心,力量向四周扩散。具体而言,如左臂向下伸展,则右臂必然有一力量向上伸展。同时,上身左倾,头部作意延伸时,右腿整体力量向右向下,直贯入地下,以此达到左右平衡和保持中正不偏。
许多习练者站立不稳的原因,都在于仅注意到一侧的用力,而未注意至另一侧的平衡作用。
★(四)无过无不及原则 ★
无过无不及源于《中庸》,其实是一项运动的普遍原则。其广而言之,可谓练习适当,不温不火。就身体保护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瑜伽体式练习要求,动作要做到位,但又不可太过,太过则与不足相同,都非正确。
什么叫“到位”?每个人因先天条件、习练时间不同,“到位”的内涵也不同。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练习,如早晨、晚间,又如冬、夏季,也都不尽相同。因此,不能强求一致。
★(五)运动的韵律 ★
任何运动,如能掌握其内在韵律,则离其神髓不远。太极的拳架练习是极富韵律的,主要体现为心神意念的松紧相间。心神意念一松则是气敛骨髓,气归丹田;心神意念一紧则气出丹田,充于肌肤。此即拳经所谓“一气运弛张,摩荡柔与刚”。这一韵律与潮水涨落相仿佛。气运十分似潮涨,此时为紧;气归丹田似潮落,此时为松。潮水拍岸自回头,一涨一落势回环。
在瑜伽体式练习时,尤其是个人练习时,也要留意这一内在韵律。其实,瑜伽练习是有其一定的内在节奏的,这一节奏的主导就是呼吸。
任何体式的起始都以呼吸作序,呼吸是均匀、缓慢、绵绵不断的。在习练当中,呼吸的节奏不应被打乱,要时刻对呼吸保持觉知,如果呼吸突然急促,则表明体式程度过深,超过极限,应及时调整。
以上略述部分太极拳架练习原理与瑜伽习练的相通之处。
正如《太极拳经》中首句所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也就是说,任何动作都以心意为主宰,练体式其实就是炼心。
(全文完)
责编:胡志华whozhihua@126.com
★(一)三节运动原则 ★
三节运动是太极所独有的理论。其认为,人体全身有梢、中、根的三节之分。就一身而言,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
而三节中又各有三节,臂中: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中: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胯为根节。腿中: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明三节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劲力的推进和运用。其要诀为“梢领中随根节催”。运动时,梢为领,而力量源泉在根节。
以大家熟知的“拜日式”起首动作为例。“山式站立,双手合十于胸前。”这一站立,本身应当包括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脊柱竖直、尾闾内收的诸要点在内。“吸气时,手臂向上。”手臂向上的动作怎么做?结合三节劲法,则应当知道,手为梢节,引领手臂向上,但动力源于肩,意念于肩,即可知肩部对于手臂向上这一动作的意义。
但这还不够,还要注意,臂为梢节,手臂向上的力量是源于腿,经过身体通达手臂的。即在手臂用意之前,先有一个力量的传导过程,这一力量是由腿流出来的。
再练习下去,感觉敏锐之后,即可知手臂向上这一动作,与太极的任何动作一样,都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二)胸腹折叠原则 ★
瑜伽体式练习以脊柱运动为主轴。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脊柱的弯曲伸展,并配合以适当呼吸,以外带内,促进中脉及左右脉道的畅通。这一点在太极中主要体现为胸腹折叠。
太极理论认为,胸为乾,腹为坤,胸腹开合折叠即为阴阳开合。同时,通过胸腹折叠,可令前任后督两脉得以沟通而升降循环。胸腹开时,腰以上,气上行,通达两臂肩、肘、手;腰以下,气下行,贯达两腿胯、膝、脚。胸腹合时,四梢之气复归丹田而一气相合。
胸腹折叠在许多瑜伽体式中都有体现。比较典型的包括猫伸展式及诸变形。做猫伸展式时,乃是以腰部为轴,做胸腹的折叠开合运动。吸气时,胸腹对拉撑开,意念由丹田散至四肢。呼气时,胸腹内合,意念由四梢聚拢归丹田。开合以呼吸为导引,自然顺遂。
胸腹折叠还可以运用在体式的安排上。如眼镜蛇式是单纯的“开”,那么,“开”之后必定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合”来维持平衡,于是,婴儿式则用来放松刚才伸展过的身体前侧肌肉和脊椎。
★(三)对称平衡原则 ★
对称平衡其实是辩证法,是老子所谓“高下相形,长短相生”。太极古谱上说:“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十三总势说略》)
在瑜伽体式中也是如此。简单来说,体式完成了左侧,一定要接着做右侧,达到左右平衡。但这只是外在的平衡。还有更深层次的平衡,如上文所述站姿,欲要顶头悬,必然气沉丹田收尾闾,由此才可能形成对拉的平衡劲力。再如三角侧伸展,其力量分布也是平衡的。即以丹田为中心,力量向四周扩散。具体而言,如左臂向下伸展,则右臂必然有一力量向上伸展。同时,上身左倾,头部作意延伸时,右腿整体力量向右向下,直贯入地下,以此达到左右平衡和保持中正不偏。
许多习练者站立不稳的原因,都在于仅注意到一侧的用力,而未注意至另一侧的平衡作用。
★(四)无过无不及原则 ★
无过无不及源于《中庸》,其实是一项运动的普遍原则。其广而言之,可谓练习适当,不温不火。就身体保护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瑜伽体式练习要求,动作要做到位,但又不可太过,太过则与不足相同,都非正确。
什么叫“到位”?每个人因先天条件、习练时间不同,“到位”的内涵也不同。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练习,如早晨、晚间,又如冬、夏季,也都不尽相同。因此,不能强求一致。
★(五)运动的韵律 ★
任何运动,如能掌握其内在韵律,则离其神髓不远。太极的拳架练习是极富韵律的,主要体现为心神意念的松紧相间。心神意念一松则是气敛骨髓,气归丹田;心神意念一紧则气出丹田,充于肌肤。此即拳经所谓“一气运弛张,摩荡柔与刚”。这一韵律与潮水涨落相仿佛。气运十分似潮涨,此时为紧;气归丹田似潮落,此时为松。潮水拍岸自回头,一涨一落势回环。
在瑜伽体式练习时,尤其是个人练习时,也要留意这一内在韵律。其实,瑜伽练习是有其一定的内在节奏的,这一节奏的主导就是呼吸。
任何体式的起始都以呼吸作序,呼吸是均匀、缓慢、绵绵不断的。在习练当中,呼吸的节奏不应被打乱,要时刻对呼吸保持觉知,如果呼吸突然急促,则表明体式程度过深,超过极限,应及时调整。
以上略述部分太极拳架练习原理与瑜伽习练的相通之处。
正如《太极拳经》中首句所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也就是说,任何动作都以心意为主宰,练体式其实就是炼心。
(全文完)
责编:胡志华whozhihu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