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我听到一位老师在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时候和学生讲道:“哈尔威船长之所以选择同船一起沉入大海,是因为哈尔威船长要与船共存亡,船在人在,船亡人亡。”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老师宣扬这种“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思想给学生,有可能会让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的牺牲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而已,船长本来就应该先救船上的乘客和其他船员,要和船共存亡,他也并没有多伟大、多崇高。这样教是不是背离了作者的初衷和编者的意图?值得大家商榷一下。
知人論世是解读文本的基础,要对文章的作者有所了解。这篇小说的作者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雨果先生,他的作品对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是一位人道主义者,创作的作品主要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他笔下塑造的哈尔威船长就是真善美的化身,散发着人性的光芒,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雨果先生的这篇小说原文是有题记的,上面写着: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虽然教材没有把这篇小说的题记保留下来,但是我们老师可以通过读原文的题记知道雨果先生写这篇小说的真正目的是赞扬那种有自制力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在这篇小说当中,哈尔威船长是文章的主人公,作者认为他就是真正的强者,因为他具有很强的自制力,在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能够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这不是所有船长都能做到这样的。所以雨果先生才在文中高度地赞扬哈尔威船长:“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物品质,阅读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这篇课文有两道练习题,一是让学生思考“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二是让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教材编者之所以把这篇小说选进教材之中,也是因为雨果先生的这篇小说写得十分感人,学生可以通过品读威哈尔船长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感受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老师要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认真研读教材,沉潜到字里行间去,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奥秘,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理解他的抉择是在履行做人之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加深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和体会。
哈尔威船长在文章的一开头就出场了,虽然文章的开头只有简短的三句话,但是雨果先生让我们看到了在灾难来临之前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忠于职守的。“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顿到根西岛这条航线。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船长站在驾驶室里,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文中的“照例”这个词语看起来很普通,所以很容易被大家忽略掉,但是只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个词语,就可以知道哈尔威船长并不是第一次走从南安普顿到根西岛这条航线。按理来说,哈尔威船长驾轻就熟,不用那么小心翼翼地驾驶,但是他看到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还是小心翼翼地驾驶,十分地谨慎,为的就是确保船上人员的安全,所以我们从“小心翼翼”这个词语就可以看出他是位忠于职守的船长。如果船上发生什么事,哈尔威船长也一定会竭尽全力保护大家。
当灾难刚来临时,船上的人们惊慌失措,惊恐万状,场面一片混乱。但是哈尔威船长没有慌乱,而是镇定自若地站在指挥台上指挥救援,要把六十人救出去。实际上,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没有算上自己。他并不是真的把自己给忘了,而是因为他心系他人,忠于职守,时刻想着的是别人的安危,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了。当救生艇放下后,人群因为都想逃生而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混乱的场面下,哈尔威船长用威严的声音压到了一片呼号和嘈杂,否则场面会更加地混乱,有可能大家都逃不出去了。
文中后面写了哈尔威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的对话,从中知道此时还有二十分钟船就要沉下去,时间非常紧迫,救援工作一定要井然有序,而且速度还要快。面对这样的处境,哈尔威船长果断地下达死命令控制混乱的场面,保证每个人都能逃出去。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考虑过自己。二十分钟到了,只能够救出六十个人,哈尔威船长是最后一个留在船上的人,人们已经来不及救他出来了,他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每个人都会有求生的本能,但是哈尔威船长却在生死存亡之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指挥救援,让乘客和其他船员先上救生艇,没有抛下船上的人独自逃生。当他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的时候,意味着他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明知道结果会这样,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这样做,把别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所以雨果先生在文中这样写道:“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深入地细读文本后,我不赞同“哈尔威船长之所以选择同船一起沉入大海,是因为哈尔威船长要与船共存亡,船在人在,船亡人亡。”这种说法。我认为哈尔威船长的牺牲,是因为他像雨果先生说的那样: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这样会死,而是他知道自己作为船长就要保护好船上人员的安全,这是他绝对坚守的行为和准则。很多人在生死存亡之际可能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但是他一心却想着救别人,不是只想着自己,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履行了自己的做人之道,所以说他的抉择是非常伟大、崇高的,他是真正的英雄,而不是他看到船要沉了,要跟船共存亡,不想活下去了。如果我们和学生宣扬哈尔威船长要与船共存亡的思想,那么这篇小说就不会那么震撼人心,反而会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体会也没那么深刻。
(作者单位:韶关市曲江实验小学,广东 韶关 512000)
如果老师宣扬这种“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思想给学生,有可能会让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的牺牲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而已,船长本来就应该先救船上的乘客和其他船员,要和船共存亡,他也并没有多伟大、多崇高。这样教是不是背离了作者的初衷和编者的意图?值得大家商榷一下。
知人論世是解读文本的基础,要对文章的作者有所了解。这篇小说的作者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雨果先生,他的作品对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是一位人道主义者,创作的作品主要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他笔下塑造的哈尔威船长就是真善美的化身,散发着人性的光芒,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雨果先生的这篇小说原文是有题记的,上面写着: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虽然教材没有把这篇小说的题记保留下来,但是我们老师可以通过读原文的题记知道雨果先生写这篇小说的真正目的是赞扬那种有自制力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在这篇小说当中,哈尔威船长是文章的主人公,作者认为他就是真正的强者,因为他具有很强的自制力,在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能够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这不是所有船长都能做到这样的。所以雨果先生才在文中高度地赞扬哈尔威船长:“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物品质,阅读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这篇课文有两道练习题,一是让学生思考“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二是让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教材编者之所以把这篇小说选进教材之中,也是因为雨果先生的这篇小说写得十分感人,学生可以通过品读威哈尔船长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感受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老师要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认真研读教材,沉潜到字里行间去,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奥秘,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理解他的抉择是在履行做人之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加深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和体会。
哈尔威船长在文章的一开头就出场了,虽然文章的开头只有简短的三句话,但是雨果先生让我们看到了在灾难来临之前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忠于职守的。“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顿到根西岛这条航线。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船长站在驾驶室里,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文中的“照例”这个词语看起来很普通,所以很容易被大家忽略掉,但是只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个词语,就可以知道哈尔威船长并不是第一次走从南安普顿到根西岛这条航线。按理来说,哈尔威船长驾轻就熟,不用那么小心翼翼地驾驶,但是他看到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还是小心翼翼地驾驶,十分地谨慎,为的就是确保船上人员的安全,所以我们从“小心翼翼”这个词语就可以看出他是位忠于职守的船长。如果船上发生什么事,哈尔威船长也一定会竭尽全力保护大家。
当灾难刚来临时,船上的人们惊慌失措,惊恐万状,场面一片混乱。但是哈尔威船长没有慌乱,而是镇定自若地站在指挥台上指挥救援,要把六十人救出去。实际上,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没有算上自己。他并不是真的把自己给忘了,而是因为他心系他人,忠于职守,时刻想着的是别人的安危,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了。当救生艇放下后,人群因为都想逃生而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混乱的场面下,哈尔威船长用威严的声音压到了一片呼号和嘈杂,否则场面会更加地混乱,有可能大家都逃不出去了。
文中后面写了哈尔威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的对话,从中知道此时还有二十分钟船就要沉下去,时间非常紧迫,救援工作一定要井然有序,而且速度还要快。面对这样的处境,哈尔威船长果断地下达死命令控制混乱的场面,保证每个人都能逃出去。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考虑过自己。二十分钟到了,只能够救出六十个人,哈尔威船长是最后一个留在船上的人,人们已经来不及救他出来了,他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每个人都会有求生的本能,但是哈尔威船长却在生死存亡之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指挥救援,让乘客和其他船员先上救生艇,没有抛下船上的人独自逃生。当他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的时候,意味着他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明知道结果会这样,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这样做,把别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所以雨果先生在文中这样写道:“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深入地细读文本后,我不赞同“哈尔威船长之所以选择同船一起沉入大海,是因为哈尔威船长要与船共存亡,船在人在,船亡人亡。”这种说法。我认为哈尔威船长的牺牲,是因为他像雨果先生说的那样: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这样会死,而是他知道自己作为船长就要保护好船上人员的安全,这是他绝对坚守的行为和准则。很多人在生死存亡之际可能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但是他一心却想着救别人,不是只想着自己,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履行了自己的做人之道,所以说他的抉择是非常伟大、崇高的,他是真正的英雄,而不是他看到船要沉了,要跟船共存亡,不想活下去了。如果我们和学生宣扬哈尔威船长要与船共存亡的思想,那么这篇小说就不会那么震撼人心,反而会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体会也没那么深刻。
(作者单位:韶关市曲江实验小学,广东 韶关 5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