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浙江杭州长河高级中学以高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深刻探讨学生精神贫乏的成因,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三志”教育、“走进农村大课堂”、回归经典、家史教育等实践探索,对学生加强精神教育。
[关键词]长河高级中学;办学特色;精神成长;家史教育;宏志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8-0056003
“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然后才是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然而,当前高中学生的精神匮乏现象令人担忧。
在学校,学生被湮没在应试的海洋中,无暇也无力拥有足够的空间获得精神的成长。教育重授业、轻传道,越来越远离其本真要义。同时我们看到,网络化、“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各种流行思潮的冲击。社会上少数人对金钱的过度奢望和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给学生的精神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许多父母在处理子女问题时,要么一味地批评、指责,要么一味地补偿和满足,忽视孩子精神成长的需要。许多学生从小生活空间单一,缺乏兄弟姐妹,在学习上常常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成功体验。
上述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精神生活的贫乏。
在长期对高中生精神生活状况进行观察和反思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行动研究,努力构建基于校本的学生精神成长模式,试图让学生在知识增长的同时获得精神成长,让教育真正成为关注“人”的活动。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一、三个倡导:从自在走向自为
人的精神成长的核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萨特与尼采看来,一个仅是自在存在的人是没有独立人格的,是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奴役的,他在人格上是个奴隶;而只有发展到自为阶段的人,才具有独立的人格,才能被称为挺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教育要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就必须促使学生在生命的历程中,体验生命的尊严,把握自我的力量,从自在走向自为。
在美国社会,许多富豪在处理遗产时只留给后代一笔创业基金,其余的都捐献给慈善机构,其目的在于激励孩子通过自我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此相比,我国的父母大都希望把更多的财富留给孩子。一些学生因此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思想,丧失了自我奋斗的激情和动力。学生由于没能认识到建立独立人格的重要性,不会自己为自己作规划,所以缺乏主动、积极、进取的精神。
由此,我校提出三个倡导:一是倡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金钱、地位。自己要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不要过度依赖父母,依赖他们的金钱和权势。二是倡导父母对孩子的花费要记账。学生所有的吃、穿、用花费,家长都要记录。一两年下来,不少学生对自己消费的数额感到非常吃惊,他们在一个个具体的数字中、一笔笔不菲的花费中意识到自己是如何依赖他人的。三是倡导学生在学习上自主当家。所谓学习上的自主当家,就是学生要对自己哪门学科有问题、问题出在哪个部分清清楚楚,能想方设法进行自我调整。从长期的教育实践来看,在学习上能自主当家的学生,没有一个是考不好的。
二、“三志”教育:从平凡走向卓越
精神成长意味着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从肤浅到深刻的渐进性变化。为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必须实施有目的、有方向的精神教育,我校的“三志”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三志”即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志向是目标,指向生活的意义和目的。高远的志向绝不仅是考上一所好学校、找到一份好工作、得到一份高收入、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包含更多的内容,如报国的志向等。志气,是维持志向的决心和勇气,是朝着一定的目标勇往直前、绝不停息的气概。但志气到了极点,就容易走向高傲、狭隘,故必须同时配以高雅的志趣。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走得出”,还能“走得远”。
我们把“三志”教育作为促使学生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基本路径。我们在晨会的国旗下讲话中,分三次对学生进行“三志”教育的内容解读,并在班会课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我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三志教育”。高一新生入学时,我们对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你到长河高中来干什么?走出长河高中你将到哪里去?为实现身体、精神、学业和心理上的成长,你打算怎么做?接受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幸福,为了追求这种幸福,你将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涵养与兴趣爱好?与此同时,结合家史教育、领袖教育、英雄教育,各班召开“立宏伟志向,展美好人生”的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志向,规划人生,还要写下实现志向的决心和步骤。高二学生容易分化,容易志长气短,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梳理。对干部分容易反复的学生,我们在其自愿的基础上,选择宏志生与其结对激励,重在调整其精神状态,加强自律。对进入高三的学生,我们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分析调整,并以班级为单位,将写有学生志愿的字条集中埋入“志向树”下,让每个学生的人生志向“沉淀”其中。
精神成长过程是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精神的成长不仅在于接受理论,更在于实践与体验。单一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很难培养出社会适应性强、有责任感的学生,学生的精神成长也将因其阅历苍白而营养不良。
透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模式,我们发现,无论是欧美的学生义工,还是日本的“儿童农山渔村交流计划”(日本在全国推出旨在让儿童体验农村生活的“儿童农山渔村交流计划”,让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为期一周),都是出于对学生全面成长的科学设计。这样的教育就是关注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素质教育。
2001年,基于“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体现教育公平”的追求,我校在浙江省开办了首个宏志班,为那些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绿色通道。如今,穷且益坚、自强不息的宏志精神已经成为我校特有的学校文化;城市学生开阔的视野,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也积极地影响着宏志生,两类学生群体成功地实现了宏志精神的双向迁移。
为了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让城市孩子对农村的现状、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有深切的了解,引导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培养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水乳交融的情感,我校在原有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其他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培育宏志精神,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城乡和谐”为宗旨,推出了“携手同龄宏志生,走进农村大课堂——共创宏志精神社会实 践活动”:凡在长河高中就读的城市学生,在3年内,必须有累计3周的时间到农村的宏志生家庭中学农、体验生活。我校一般将活动安排在寒暑假或长假内。学生白天以参与田地山间的劳动为主,农闲时,在安全、方便的条件下,适当地给当地的农村孩子辅导语言;晚上与宏志生一起学习。学校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拓展学生的视野。实践活
三、从社会实践:从说教走向体验
精神成长过程是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精神的成长不仅在于接受理论,更在于实践与体验。单一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很难培养出社会适应性强、有责任感的学生,学生的精神成长也将因其阅历苍白而营养不良。
透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模式,我们发现,无论是欧美的学生义工,还是日本的“儿童农山渔村交流计划”(日本在全国推出旨在让儿童体验农村生活的“儿童农山渔村交流计划”,让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为期一周),都是出于对学生全面成长的科学设计。这样的教育就是关注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素质教育。
2001年,基于“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体现教育公平”的追求,我校在浙江省开办了首个宏志班,为那些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绿色通道。如今,穷且益坚、自强不息的宏志精神已经成为我校特有的学校文化;城市学生开阔的视野,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也积极地影响着宏志生,两类学生群体成功地实现了宏志精神的双向迁移。
为了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让城市孩子对农村的现状、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有深切的了解,引导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培养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水乳交融的情感,我校在原有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其他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培育宏志精神,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城乡和谐”为宗旨,推出了“携手同龄宏志生,走进农村大课堂——共创宏志精神社会实践活动”:凡在长河高中就读的城市学生,在3年内,必须有累计3周的时间到农村的宏志生家庭中学农、体验生活。我校一般将活动安排在寒暑假或长假内。学生白天以参与田地山间的劳动为主,农闲时,在安全、方便的条件下,适当地给当地的农村孩子辅导语言;晚上与宏志生一起学习。学校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拓展学生的视野。实践活动完成后,每人都必须在“宏志精神与我”、“三农问题与我”、“和谐社会与我”等系列主题中选择其一,写出生活体会与考察报告。
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一起坐公共汽车走进山村,亲近大自然,在田里割稻、挖地瓜、摘茧,在水沟里洗衣服,这种体验令学生回味无穷。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知情意行”诸要素中,比认知更重要的是“情”和“意”,只有真实的体验,才能激发情感、强化意志。参与实践的学生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与不易,更深刻地理解了宏志生勤奋刻苦的精神源泉,他们的视野开阔了,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意识被激发了,由此,学生的精神成长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文化传承:从流行走向经典
随着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正逐渐走向融合,但这种融合是“和”而不同,而非“合”而为一。在西方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华民族如何守护自己的文化经典,消化、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将其融进现代生活之中,显得非常重要。我校主要是通过以下做法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传承给学生的。
首先,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校园中心草地上树立了孔子像,并配以“五常”与“六艺”的象征性花坛;在教学区设立了“孝经”墙,在校园的草地上、道路旁摆放刻有儒家名言的“文化石”。师生漫步校园,如徜徉于先贤的精神家园中,接受精神洗礼,澄澈心灵,陶冶情操。
其次,阐释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意义。学校利用晨会,阐释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价值,启迪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成长的力量;学校开展“阅读节”活动,启迪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精神对提升自我素养的意义;开设“宏志大讲堂”,邀请名家阐释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对每次活动都精心设计,注重其精神含量。
再次,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人的精神成长离不开经典的指引。我们本着“宁让书偷掉,不让书闲置”的朴素思想,对学生全面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学校还把图书馆开到班级里,为每个班级设置了书柜,内有经典名著、伟人成长故事等。学校开展宣传“阅读经典”的系列活动,就“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展开细致深入的研讨,形成经典阅读的强大声势;定期开展阅读活动,配以读后感征文等形式,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五、家史教育:从唯我走向担当
人的精神成长是精神由本能向理性演进的过程。人只有经过教化才能成为人。家庭是实施教化的最重要的环境。但当前家庭教育问题重重,许多父母未能对孩子实施很好的教化,造成了孩子的唯我独尊。
为了让孩子理解父母、理解家庭,我们开展了家史教育。要求学生通过与家人的沟通、通过对家人和亲戚朋友的采访,对家庭成员从曾祖父开始到自己,进行一次调查,并撰写调查记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祖籍、了解父母、了解家庭,重在感受家人对工作与生活的执著坚守与不懈追求,从而使学生强化自己的意志,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学生通过对家史的直观感受,逐渐扭转了淡漠亲情、重物轻人的心态;理解了今日的父母就是理解了未来的自己,明白了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家史教育现已成为我们对高一学生进行精神教育的传统项目。
[关键词]长河高级中学;办学特色;精神成长;家史教育;宏志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8-0056003
“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然后才是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然而,当前高中学生的精神匮乏现象令人担忧。
在学校,学生被湮没在应试的海洋中,无暇也无力拥有足够的空间获得精神的成长。教育重授业、轻传道,越来越远离其本真要义。同时我们看到,网络化、“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各种流行思潮的冲击。社会上少数人对金钱的过度奢望和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给学生的精神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许多父母在处理子女问题时,要么一味地批评、指责,要么一味地补偿和满足,忽视孩子精神成长的需要。许多学生从小生活空间单一,缺乏兄弟姐妹,在学习上常常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成功体验。
上述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精神生活的贫乏。
在长期对高中生精神生活状况进行观察和反思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行动研究,努力构建基于校本的学生精神成长模式,试图让学生在知识增长的同时获得精神成长,让教育真正成为关注“人”的活动。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一、三个倡导:从自在走向自为
人的精神成长的核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萨特与尼采看来,一个仅是自在存在的人是没有独立人格的,是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奴役的,他在人格上是个奴隶;而只有发展到自为阶段的人,才具有独立的人格,才能被称为挺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教育要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就必须促使学生在生命的历程中,体验生命的尊严,把握自我的力量,从自在走向自为。
在美国社会,许多富豪在处理遗产时只留给后代一笔创业基金,其余的都捐献给慈善机构,其目的在于激励孩子通过自我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此相比,我国的父母大都希望把更多的财富留给孩子。一些学生因此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思想,丧失了自我奋斗的激情和动力。学生由于没能认识到建立独立人格的重要性,不会自己为自己作规划,所以缺乏主动、积极、进取的精神。
由此,我校提出三个倡导:一是倡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金钱、地位。自己要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不要过度依赖父母,依赖他们的金钱和权势。二是倡导父母对孩子的花费要记账。学生所有的吃、穿、用花费,家长都要记录。一两年下来,不少学生对自己消费的数额感到非常吃惊,他们在一个个具体的数字中、一笔笔不菲的花费中意识到自己是如何依赖他人的。三是倡导学生在学习上自主当家。所谓学习上的自主当家,就是学生要对自己哪门学科有问题、问题出在哪个部分清清楚楚,能想方设法进行自我调整。从长期的教育实践来看,在学习上能自主当家的学生,没有一个是考不好的。
二、“三志”教育:从平凡走向卓越
精神成长意味着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从肤浅到深刻的渐进性变化。为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必须实施有目的、有方向的精神教育,我校的“三志”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三志”即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志向是目标,指向生活的意义和目的。高远的志向绝不仅是考上一所好学校、找到一份好工作、得到一份高收入、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包含更多的内容,如报国的志向等。志气,是维持志向的决心和勇气,是朝着一定的目标勇往直前、绝不停息的气概。但志气到了极点,就容易走向高傲、狭隘,故必须同时配以高雅的志趣。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走得出”,还能“走得远”。
我们把“三志”教育作为促使学生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基本路径。我们在晨会的国旗下讲话中,分三次对学生进行“三志”教育的内容解读,并在班会课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我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三志教育”。高一新生入学时,我们对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你到长河高中来干什么?走出长河高中你将到哪里去?为实现身体、精神、学业和心理上的成长,你打算怎么做?接受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幸福,为了追求这种幸福,你将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涵养与兴趣爱好?与此同时,结合家史教育、领袖教育、英雄教育,各班召开“立宏伟志向,展美好人生”的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志向,规划人生,还要写下实现志向的决心和步骤。高二学生容易分化,容易志长气短,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梳理。对干部分容易反复的学生,我们在其自愿的基础上,选择宏志生与其结对激励,重在调整其精神状态,加强自律。对进入高三的学生,我们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分析调整,并以班级为单位,将写有学生志愿的字条集中埋入“志向树”下,让每个学生的人生志向“沉淀”其中。
精神成长过程是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精神的成长不仅在于接受理论,更在于实践与体验。单一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很难培养出社会适应性强、有责任感的学生,学生的精神成长也将因其阅历苍白而营养不良。
透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模式,我们发现,无论是欧美的学生义工,还是日本的“儿童农山渔村交流计划”(日本在全国推出旨在让儿童体验农村生活的“儿童农山渔村交流计划”,让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为期一周),都是出于对学生全面成长的科学设计。这样的教育就是关注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素质教育。
2001年,基于“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体现教育公平”的追求,我校在浙江省开办了首个宏志班,为那些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绿色通道。如今,穷且益坚、自强不息的宏志精神已经成为我校特有的学校文化;城市学生开阔的视野,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也积极地影响着宏志生,两类学生群体成功地实现了宏志精神的双向迁移。
为了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让城市孩子对农村的现状、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有深切的了解,引导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培养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水乳交融的情感,我校在原有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其他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培育宏志精神,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城乡和谐”为宗旨,推出了“携手同龄宏志生,走进农村大课堂——共创宏志精神社会实 践活动”:凡在长河高中就读的城市学生,在3年内,必须有累计3周的时间到农村的宏志生家庭中学农、体验生活。我校一般将活动安排在寒暑假或长假内。学生白天以参与田地山间的劳动为主,农闲时,在安全、方便的条件下,适当地给当地的农村孩子辅导语言;晚上与宏志生一起学习。学校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拓展学生的视野。实践活
三、从社会实践:从说教走向体验
精神成长过程是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精神的成长不仅在于接受理论,更在于实践与体验。单一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很难培养出社会适应性强、有责任感的学生,学生的精神成长也将因其阅历苍白而营养不良。
透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模式,我们发现,无论是欧美的学生义工,还是日本的“儿童农山渔村交流计划”(日本在全国推出旨在让儿童体验农村生活的“儿童农山渔村交流计划”,让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为期一周),都是出于对学生全面成长的科学设计。这样的教育就是关注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素质教育。
2001年,基于“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体现教育公平”的追求,我校在浙江省开办了首个宏志班,为那些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绿色通道。如今,穷且益坚、自强不息的宏志精神已经成为我校特有的学校文化;城市学生开阔的视野,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也积极地影响着宏志生,两类学生群体成功地实现了宏志精神的双向迁移。
为了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让城市孩子对农村的现状、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有深切的了解,引导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培养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水乳交融的情感,我校在原有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其他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培育宏志精神,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城乡和谐”为宗旨,推出了“携手同龄宏志生,走进农村大课堂——共创宏志精神社会实践活动”:凡在长河高中就读的城市学生,在3年内,必须有累计3周的时间到农村的宏志生家庭中学农、体验生活。我校一般将活动安排在寒暑假或长假内。学生白天以参与田地山间的劳动为主,农闲时,在安全、方便的条件下,适当地给当地的农村孩子辅导语言;晚上与宏志生一起学习。学校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拓展学生的视野。实践活动完成后,每人都必须在“宏志精神与我”、“三农问题与我”、“和谐社会与我”等系列主题中选择其一,写出生活体会与考察报告。
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一起坐公共汽车走进山村,亲近大自然,在田里割稻、挖地瓜、摘茧,在水沟里洗衣服,这种体验令学生回味无穷。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知情意行”诸要素中,比认知更重要的是“情”和“意”,只有真实的体验,才能激发情感、强化意志。参与实践的学生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与不易,更深刻地理解了宏志生勤奋刻苦的精神源泉,他们的视野开阔了,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意识被激发了,由此,学生的精神成长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文化传承:从流行走向经典
随着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正逐渐走向融合,但这种融合是“和”而不同,而非“合”而为一。在西方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华民族如何守护自己的文化经典,消化、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将其融进现代生活之中,显得非常重要。我校主要是通过以下做法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传承给学生的。
首先,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校园中心草地上树立了孔子像,并配以“五常”与“六艺”的象征性花坛;在教学区设立了“孝经”墙,在校园的草地上、道路旁摆放刻有儒家名言的“文化石”。师生漫步校园,如徜徉于先贤的精神家园中,接受精神洗礼,澄澈心灵,陶冶情操。
其次,阐释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意义。学校利用晨会,阐释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价值,启迪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成长的力量;学校开展“阅读节”活动,启迪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精神对提升自我素养的意义;开设“宏志大讲堂”,邀请名家阐释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对每次活动都精心设计,注重其精神含量。
再次,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人的精神成长离不开经典的指引。我们本着“宁让书偷掉,不让书闲置”的朴素思想,对学生全面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学校还把图书馆开到班级里,为每个班级设置了书柜,内有经典名著、伟人成长故事等。学校开展宣传“阅读经典”的系列活动,就“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展开细致深入的研讨,形成经典阅读的强大声势;定期开展阅读活动,配以读后感征文等形式,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五、家史教育:从唯我走向担当
人的精神成长是精神由本能向理性演进的过程。人只有经过教化才能成为人。家庭是实施教化的最重要的环境。但当前家庭教育问题重重,许多父母未能对孩子实施很好的教化,造成了孩子的唯我独尊。
为了让孩子理解父母、理解家庭,我们开展了家史教育。要求学生通过与家人的沟通、通过对家人和亲戚朋友的采访,对家庭成员从曾祖父开始到自己,进行一次调查,并撰写调查记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祖籍、了解父母、了解家庭,重在感受家人对工作与生活的执著坚守与不懈追求,从而使学生强化自己的意志,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学生通过对家史的直观感受,逐渐扭转了淡漠亲情、重物轻人的心态;理解了今日的父母就是理解了未来的自己,明白了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家史教育现已成为我们对高一学生进行精神教育的传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