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的游戏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ku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小波是中国小说艺术创作中的异端,学术界针对王小波的研究也已经从现象研究进入到了文本研究。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更加已经被称为是经典作品。但是,王小波的长篇小说却始终都被忽略,这也却成为了一种怪现象。这也是《青铜时代》的知名度远远低于《黄金时代》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为王小波对中西詩学的不断研究与努力,更加从叙事开放性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叙事;游戏;王小波;《青铜时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1
  王小波被认为是后现代小说家,其艺术作品的思考与实践均充分在《青铜时代》中得以表现。但是,有别于《黄金时代》,青铜时代并未如《黄金时代》中作品那般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王小波的这部作品之中拥有大量纷繁复杂切支离破碎的效果艺术结构以及风趣幽默的艺术修辞。单就叙事方法而言,《青铜时代》充分体现出了王小波的纯熟技艺,本研究中就结构以及语言两个方面探究阐述叙事手法。
  一、交叉与重合
  《青铜时代》之中设置了一张类似“迷宫”式的结构,但是,这种迷宫式结构的设计与形成与博尔赫斯之间有所差异。王小波的小说彻底打破了传统叙事之中的固定性结构,最终却又能够充分回归到文本之中。王小波本人对小说结构的执着甚至已经超脱了小说叙事本身的封闭性特点,而是将叙事引入到了更加开阔的空间之中。这就形成了与读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契约。可读性文本的代码本身就是读者十分熟悉的,读者则属于其中的消费对象。本研究从小说元叙事以及互文性等角度阐述叙事技巧。
  1.元小说
  元叙述被称为是元故事叙事,元虚构或者后设并非通过当代小说,产生时间相对更早。元小说更加看重的是作者采取何种方式对待小说,小说中往往声明作者本人只是在虚构作品。但是,在进行叙述的过程中,仍然表现出自我意识、自觉以及反讽等特征。换言之,小说在叙述方面谈论叙述行为本身,同时也促使这种叙述作为小说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互文性
  互文性同样也属于王小波构筑小说文本的重要形式。互文性通常也被称为是文本间性。《青铜时代》中的对唐传奇的改写本身是互文的重要表现。在《万寿寺》之中则对《红线传》进行互文改写。并在小说之中保存了红线与许嵩共同对抗田承嗣的故事桥段。《红拂夜奔》则是对杜光庭《髯虬客》的互文改革,并在保存了红拂爱慕李靖的故事情节。同时,这里的髯虬客已经成为了配角。这种故事新编情况属于对历史的一种创新想象,更加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颠覆。并呈现出了一种隔空对话的互文效果。
  3.狂欢化
  狂欢化属于巴赫金理论之中形成的重要概念。更加在《青铜时代》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狂欢式表现方式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消除等级分界。其二,是通过插科打诨的方式完成。其三是俯就,完成狂欢式的矛盾结合。其四,粗鄙性。狂欢式手段拥有完整的降低格调以及亵渎神圣的方式。例如《青铜时代》之中出现的李靖等历史英雄人物的一种“怯媚化”。
  二、作为文体修辞叙述手段研究
  1.黑色幽默
  构筑王小波的具有狂欢化的关键是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产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而王小波的小说之中则就体现了这种黑色幽默的气质。他的小说之中更多是笑声,从而不哭,他认为这样的小说很有趣。《万寿寺》之中薛嵩在遭遇刺客之后进行反击,身上却只有让人可笑的装备,正面如战士,后背却裸露着屁股,颇伤大雅。
  2.反讽
  反讽的产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已经成为了作家采取自我情感效果的重要手段。《青铜时代》之中出现这样的一段对话“妓女这行业可分为两派,老妓女属于学院派,严谨认真,还有不少清规戒律,努力追求真善美。另一派是小妓女,是自由派,热情奔放。”这种写作方法无疑就是对现代知识分子方面的一种反讽。这是因为现当代的知识分子大致也被分为此二类。一部分是掌控者学术话语权的圈内人,另一派则倾向于民间范围的知识分子。王小波本人就是处在边缘位置上的自由化的知识分子类型,因此,他也就更加清楚学院派的种种缺陷。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发现,王小波所采取的叙事方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之中具有鲜明特异性。例如王小波的《万寿寺》作为使用技巧十分丰富的小说作品,也可以称是卡尔维诺小说艺术的戏仿。我们也很难想象王小波在第一次见到《看不见的城市》时候的情况,可能从那个时候,王小波就已经确定想要创作这样的作品。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小说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付龙. 意象的能指游戏与“反乌托邦”叙事——论王小波的《白银时代》[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2-15.
  [2]房伟. 游戏:投向无趣人生的智慧之矛——论王小波小说中的游戏精神[J]. 当代作家评论,2005,01:111-115.
  [3]黄云霞. 历史语境中的人性本相——论王小波的历史题材小说[J]. 江汉论坛,2005,04:112-114.
  [4]程鸿彬. 通往沉思和想象的陷阱——论王小波小说《万寿寺》中的“戏仿”[J]. 理论与创作,2006,04:77-82.
其他文献
一代才女蔡文姬,出生在东汉乱世末年。  她的自传体长诗《悲愤诗》,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五言诗的新创作;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二八拍》是一篇震撼人心的绝唱。  蔡文姬对后世至现今,影响至深。唐代诗人李颀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有十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现代作家郭沫若的大型历史新编话剧《蔡文姬》,波澜壮阔地再现了文姬归汉的历史一幕。  可是,历史也留下了一个谜团——无论《后汉书》
摘 要:唐诗是中华瑰宝,英-译旨在传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很多唐诗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其意境的再现便至关重要。意境是唐诗的灵魂,如不能向读者传达这精华部分,好比“画龙不点睛”,没有神韵。关联-顺应理论认为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与其进行跨文化交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孤偏盖全唐”之作,本文选取部
摘 要:《你好,疯子》作为一部悬疑剧,让人不断追问:疯子从哪里来、他们是谁、他们要走向何处。正是这几宗谜,恰恰引发了我们关于生命的终极思考。《你好,疯子》无论从技术层面、内容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是悬疑电影的学习的典范。  关键词:《你好,疯子》;谜宗;人物身份;主体人格;命运  作者简介:王嘉仪,女,研究方向:文艺评论。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八十年代伊始,艺术电影开始进入中国电影人的视野,由于艺术电影的特殊性,许多在不同类型电影中出现的意象在艺术电影中被消解与重构,其中,“家”在传统电影中作为一种反复怀念的“心灵港湾”的意象化表达,在艺术电影中通过多种方式被解读,成为了电影叙事的重要内核。  关键词:艺术电影;“家”;逃离;回归;反思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
滚滚红尘  你我偶然相逢  迷人的笑容  清秀的倩影  为之倾倒  怦然心动  剪不断  理又乱  相思之情驻心中  是谁说过  不是萍水不相逢  难道前世有约  情定今生  既然相遇  为何却又不能同行  情深缘浅来去匆匆  最怕相知后又分别  因为  相思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你像夜空中划过的流星  给我留下一个美丽的梦  夕阳下  独留我在红尘渡口  痴痴地把你等  你走了  我无法挽留  此
摘 要:《铸剑》是鲁迅根据中国古代神奇故事改编而成的浪漫主义杰作,诡异神秘的氛围,夸张离奇的情节,热烈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一不彰显着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在此基础上,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所被唤起的美感经验是非常独特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的共存。鲁迅运用控制“距离的矛盾”、设置互补型的人物形象和综合运用幽默、讽刺、夸张、批判艺术手法三种方式达到这种美学效果。  关键词:美感经验;距离的矛盾;
摘 要: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大多处于边缘地位,进入我们视野的优秀少数民族作品并不够丰富,本文着力以优秀的女性少数民族作家叶广芩为例,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界定、身份认同及其探因以及身份认同与文学创作的关联方面,剖析了其小说中对满族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叶广芩;身份认同;民族身份  作者简介:廖忠扬(1992-),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业文学硕
摘 要:随着近年来中国形象在西方电影中一直被带有歧视性的词“弱势群体”所贯穿,使中国形象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电影带给受众的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重要的是要求受众挖掘在电影中潜藏和虚指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电影产业正通过悄无声息地传播手段来以此宣扬自身的政治立场、霸权主义、文化侵略,通过对影片的解读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美国在影片中利用的一系列策略与方法,进而也就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破解
摘 要:1912年英国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处女航撞击冰山沉船事件在二十世纪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1958年导演罗伊·沃德·贝克导演的电影《冰海沉船》以理性冷静的视角分析该沉船事件,夺得了美国1959年金球奖桂冠。本文就该片的叙事、主题、结构等方面,与《泰坦尼克号》对比,浅析灾难片《冰海沉船》的影片风格和人物精神面貌。  關键词:冰海沉船;主题;叙事  作者简介:郑新然(1996-),女,河北唐
摘 要:威廉·斯泰伦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苏菲的选择》是其成名作之一。小说主要从女主人公苏菲出发,以奥斯维辛集中营及战后的美国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一生面臨三次选择以及寻求创伤恢复最终恢复失败以死得以解脱的悲惨命运。在奥斯维辛,当生存只是一种奢望时,苏菲努力去寻找生存的机会,逃离奥斯维辛之后,当生存成为可能,她又选择了死亡,是什么让刚从凶残的鬼门关逃出来的苏菲又选择了死亡了呢?本文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