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政治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更是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思维的真正主人,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方法,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制度下,做好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政治 教学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课作为人文学科,旨在培养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说到底是生命真谛的探究,是生命教育。通过教育,让学生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从而树立起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价值观。而长期以来,全社会强调思想政治课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尤其是政治需要的工具,忽视其发展人的本体价值。政治教材脱离学生的实际,政治课堂也变成了灌输场,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思想品德看作是按照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塑造的过程。
这就造成有的同学感觉政治课比较枯燥,甚至对政治课缺乏学习的兴趣。其实,理论都是对具体问题的总结和升华,都比较抽象,所以不好理解。高中政治课有些内容的确比较枯燥。对政治课缺乏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老师教学方法和同学们的学习方法不当等。掌握了正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一旦尝到了学习政治课的甜头,就能改变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感觉政治课枯燥的问题。
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首先,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实质上就是德育课。素质教育和德育是包容关系,素质教育包涵着德育。这里所说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文化素质、法纪素质及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等。而思想政治课教育也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现行的新教材还包括人格素质、心理素质、法纪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战场,在学校教育中永远放在首位。其次,思想政治课在知识体系上的重要性。中学政治教材包含的知识体系主要有心理知识、法律知识、社会发展常识、经济学知识、政治学理论、哲学原理等。在教学中通过传授“政治理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更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辩证思维能力,也就是“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 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使政治课处在一个不利的社会氛围中,从而影响了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要克服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前,升学率成了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主要乃至唯一的标准,也成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对学生来说,能否升学决定着一生的前途和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学政治是为了应付考试。其次,政治课内容抽象空洞,要求目标过高。“再次,政治教师素质偏低,教育方法欠佳。中学部分政治教师,尤其是山区的政治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许多非政治专业的行政或其他学科的教师担任政治课教学。他们没能把握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行为需要,往往只是按教材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只要求学生按他人成功的道路追求理想。因时代的不同和客观条件的差异,缺乏现实性和趣味性,必然会令学生对理想、目标持怀疑、否定的态度,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1)讲明学习意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与实际沾不上边,学政治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因此,明确学习意义、作用,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到所学课程的重大价值,只有明确认识到当前所学与自己将来所用有密切联系,才能激发对所学学科的需要,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而中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抽象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较弱,思想认识较片面,不易理解抽象的道理,更不易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如果教学中仅仅从理论到理论,或随意地拓展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难懂。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增强通俗性、现实性、针对性,以适应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求。
(3)培养成功感,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来源于自信,自信又源于成功的体验。要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就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差生、差班,哪怕是一点微小的成绩,也得及时表扬,这会给他们带来鼓舞。假如某班的成绩平均分在年级排最后,但他们中有几位同学的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有些题目回答的完整性甚至是全年级中最好的,还有一部分同学的成绩也有进步,就应该抓住这些对他们进行大力表扬,老师简单的鼓励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给他们自信让他们自信是老师应该做的。
为他们带来了成功的体验和快乐,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给学生带来动力,带来干劲,使同学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大大增强。当发现(下转第143页)(上接第140页)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激励,不断强化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让其主动地发展自己,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整个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平和而开放,没有结论、只有争论。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对于教学设计,可以分为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静态设计主要是教师根据新的教学任务,加上学生现状进行设计。传统课堂基本上都是采取静态设计,由于没有考虑到课堂具有丰富生成性,课堂会随时出现新的情况,造成教师常常只见教案而不见人的情况。动态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设计。这种设计虽然也有课前的设计,但是临时的。因为课堂有了学生的生命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便不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行进状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有活力的课堂都是按动态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的,而不是按照教师备课时规定的路線亦步亦趋的。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与体现。学生也因为教师顾及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也会满怀热情参与课堂学习。当师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也就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教学模式。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使政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一种场所,政治课堂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而且能“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一些教学改革实验也证明,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政治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课堂的活力。利用网络,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提供了各种信息,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增强政治学科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美]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顾昕,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2]包利民.当代社会契约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关键词政治 教学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课作为人文学科,旨在培养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说到底是生命真谛的探究,是生命教育。通过教育,让学生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从而树立起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价值观。而长期以来,全社会强调思想政治课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尤其是政治需要的工具,忽视其发展人的本体价值。政治教材脱离学生的实际,政治课堂也变成了灌输场,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思想品德看作是按照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塑造的过程。
这就造成有的同学感觉政治课比较枯燥,甚至对政治课缺乏学习的兴趣。其实,理论都是对具体问题的总结和升华,都比较抽象,所以不好理解。高中政治课有些内容的确比较枯燥。对政治课缺乏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老师教学方法和同学们的学习方法不当等。掌握了正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一旦尝到了学习政治课的甜头,就能改变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感觉政治课枯燥的问题。
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首先,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实质上就是德育课。素质教育和德育是包容关系,素质教育包涵着德育。这里所说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文化素质、法纪素质及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等。而思想政治课教育也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现行的新教材还包括人格素质、心理素质、法纪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战场,在学校教育中永远放在首位。其次,思想政治课在知识体系上的重要性。中学政治教材包含的知识体系主要有心理知识、法律知识、社会发展常识、经济学知识、政治学理论、哲学原理等。在教学中通过传授“政治理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更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辩证思维能力,也就是“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 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使政治课处在一个不利的社会氛围中,从而影响了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要克服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前,升学率成了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主要乃至唯一的标准,也成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对学生来说,能否升学决定着一生的前途和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学政治是为了应付考试。其次,政治课内容抽象空洞,要求目标过高。“再次,政治教师素质偏低,教育方法欠佳。中学部分政治教师,尤其是山区的政治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许多非政治专业的行政或其他学科的教师担任政治课教学。他们没能把握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行为需要,往往只是按教材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只要求学生按他人成功的道路追求理想。因时代的不同和客观条件的差异,缺乏现实性和趣味性,必然会令学生对理想、目标持怀疑、否定的态度,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1)讲明学习意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与实际沾不上边,学政治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因此,明确学习意义、作用,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到所学课程的重大价值,只有明确认识到当前所学与自己将来所用有密切联系,才能激发对所学学科的需要,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而中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抽象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较弱,思想认识较片面,不易理解抽象的道理,更不易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如果教学中仅仅从理论到理论,或随意地拓展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难懂。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增强通俗性、现实性、针对性,以适应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求。
(3)培养成功感,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来源于自信,自信又源于成功的体验。要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就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差生、差班,哪怕是一点微小的成绩,也得及时表扬,这会给他们带来鼓舞。假如某班的成绩平均分在年级排最后,但他们中有几位同学的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有些题目回答的完整性甚至是全年级中最好的,还有一部分同学的成绩也有进步,就应该抓住这些对他们进行大力表扬,老师简单的鼓励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给他们自信让他们自信是老师应该做的。
为他们带来了成功的体验和快乐,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给学生带来动力,带来干劲,使同学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大大增强。当发现(下转第143页)(上接第140页)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激励,不断强化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让其主动地发展自己,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整个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平和而开放,没有结论、只有争论。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对于教学设计,可以分为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静态设计主要是教师根据新的教学任务,加上学生现状进行设计。传统课堂基本上都是采取静态设计,由于没有考虑到课堂具有丰富生成性,课堂会随时出现新的情况,造成教师常常只见教案而不见人的情况。动态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设计。这种设计虽然也有课前的设计,但是临时的。因为课堂有了学生的生命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便不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行进状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有活力的课堂都是按动态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的,而不是按照教师备课时规定的路線亦步亦趋的。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与体现。学生也因为教师顾及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也会满怀热情参与课堂学习。当师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也就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教学模式。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使政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一种场所,政治课堂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而且能“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一些教学改革实验也证明,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政治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课堂的活力。利用网络,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提供了各种信息,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增强政治学科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美]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顾昕,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2]包利民.当代社会契约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