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让沉闷的课堂生动活泼起来,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本文就什么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四个特征进行阐述。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 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4.068
一、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勤于探究。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概念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几个新特征
1.彰显学生充分自主。
充分自主即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由此看来,在语文教育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还学生以学习主动权,当学生摆脱种种限制,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教学、质疑探究、自我评价时,他们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
2.发挥小组合作的互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不单纯指个人意义的建构,更要借助于反复的协商,即与他人进行广泛的互动,进行资源共享,达成一致或共同的理解。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意义,学生在小组成员的影响下、在共同的进步中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潜移默化的增加。
3.提高探究发现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學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当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通过与他人交流、查找相关的资料、开展某种实验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享受成功享受学习乐趣时,对学习的兴趣必然会提高。
4.展示身心愉悦的效果。
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不再是一种烦闷、乏味地活动,愉快将贯穿整个学习的过程。愉快的心境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可以消除他们紧张焦虑的情绪,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总之,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让沉闷的课堂生动活泼起来,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1]《中学课程辅导》2013年7、8、9期.
[2]《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11、12期.
[3]《新课程导学》2014年1、2期.
[4]《学苑教育》2014年3、4期.
[5]《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1、2、3、4期.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 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4.068
一、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勤于探究。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概念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几个新特征
1.彰显学生充分自主。
充分自主即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由此看来,在语文教育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还学生以学习主动权,当学生摆脱种种限制,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教学、质疑探究、自我评价时,他们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
2.发挥小组合作的互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不单纯指个人意义的建构,更要借助于反复的协商,即与他人进行广泛的互动,进行资源共享,达成一致或共同的理解。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意义,学生在小组成员的影响下、在共同的进步中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潜移默化的增加。
3.提高探究发现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學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当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通过与他人交流、查找相关的资料、开展某种实验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享受成功享受学习乐趣时,对学习的兴趣必然会提高。
4.展示身心愉悦的效果。
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不再是一种烦闷、乏味地活动,愉快将贯穿整个学习的过程。愉快的心境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可以消除他们紧张焦虑的情绪,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总之,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让沉闷的课堂生动活泼起来,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1]《中学课程辅导》2013年7、8、9期.
[2]《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11、12期.
[3]《新课程导学》2014年1、2期.
[4]《学苑教育》2014年3、4期.
[5]《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1、2、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