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自2008年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后,对课堂重构新型师生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究和实践。五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多了一些前进中的困惑。这五年我们从通识培训中总结出了一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无论是作课的教师谈自己的设计,还是评课教师对同行进行评论,都少不了这句话。
新课程实施的五年中,我也做过示范课,忝为人师地进行表演;我也听过、观摩过示范课,也带着“面具”故装高深地对同行进行评价。然而,离开这种庄严、神圣的学术交流,在大家敞开心扉畅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时,我能够感觉到多数教师对课堂上处理师生关系的无所适从。教师总是把自己定位成中国20世纪90年代很蹩脚的“导演”,这就是对“主导”的初层次的理解吧。而所谓的归还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的结果就是教师自以为是地将学生“设计”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被包装,甚至是被伪装。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是虚无缥缈的。
2012年7月份,我有幸到澳大利亚学习和交流,走进了澳洲中学课堂,感受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差异。在诺曼赫斯特男子中学,我走进的每一个教室,总感觉自己是在中国的知名中学的课堂上:学生思维敏捷,反应快速,回答流利,思路清晰;教师谈笑风生,挥洒自如。但是我看不出这些教师作课的痕迹。在一所普通的中学里,我感觉到这里的学生天真烂漫、纯真朴实,课堂上的他们无拘无束,有着我们中国教师眼中的“自由散漫”,但是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学习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下课铃声响起,教师挥手与每位学生说“bye—bye”。课下的学生反倒安静起来,他们相互交流着学习,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此时我眼前浮现了我们中国学校下课的情景,学生纷纷从教室冲出去,仿佛冲出牢笼,冲出黑暗奔赴光明。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是正确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贯彻和坚持。我们对师生关系的思考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层面上,还要体现在实践中。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澳洲的课堂听课以及和澳洲教师的交流,再到倾听澳洲学生的声音,我意识到我们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应该进行调整,即由灌输式的教育转变为激发性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内部的激励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想让一个学生愿意跟着教师走,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经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有其合理性,那么怎样让学生“亲师”呢?人格魅力、过人的学识、优雅的风度往往会被认为是让学生“亲师”的要素,我个人也同意这一观点。但是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更会“亲其师”,从而“学其道”、“创已说”。个人认为,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只有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了,我们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去学习知识,才会得到他们的尊重。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宽容学生的缺点。我在澳洲听课时,经常发现有学生在上课时窜位,甚至有个别学生一直在下面喋喋不休,我很难接受授课教师对这些学生的熟视无睹。课下我与这位教师进行了交流,询问他为何不制止那些学生的行为,我原以为他会告诉我这在澳洲是正常的,或者是允许的,然而他的回答让我感到有些意外。他告诉我:我们应该宽容学生的过错,惩罚学生的过错只能让他知错而不会改错。我马上想起了一个案例: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在课堂上由于过于积极,被老师训斥并指责其有多动症。从此以后,这个男孩再也没有安静下来过,当别人责备他时,他就会说:“老师说我有多动症。”教师的一份宽容,很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少一些功利,多一些人文精神和情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深刻理解教育的两大功能:一是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二是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作为教师,课堂上构建师生关系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不要以高考为本;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要以教师的考试为中心;要以能力评价为中心,不要以成绩为中心;要突出优秀的成绩,不要突出优秀的学生;要培养大智若愚、仰望星空的“傻子”,不要培养所谓聪明、精明的学生。
师生关系的改变是革命性的,绝对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或口头上。作为教师,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教师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主动者,教师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不能当侵略者,就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思维空间。
澳洲之行,让我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让我更深层地思考具体的教育行为,让我进一步反思教师的良知与教育之本。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认识到高考是人生的加油站而不是终极目标;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尊重天性、涵养德性、发展个性。
新课程实施的五年中,我也做过示范课,忝为人师地进行表演;我也听过、观摩过示范课,也带着“面具”故装高深地对同行进行评价。然而,离开这种庄严、神圣的学术交流,在大家敞开心扉畅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时,我能够感觉到多数教师对课堂上处理师生关系的无所适从。教师总是把自己定位成中国20世纪90年代很蹩脚的“导演”,这就是对“主导”的初层次的理解吧。而所谓的归还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的结果就是教师自以为是地将学生“设计”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被包装,甚至是被伪装。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是虚无缥缈的。
2012年7月份,我有幸到澳大利亚学习和交流,走进了澳洲中学课堂,感受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差异。在诺曼赫斯特男子中学,我走进的每一个教室,总感觉自己是在中国的知名中学的课堂上:学生思维敏捷,反应快速,回答流利,思路清晰;教师谈笑风生,挥洒自如。但是我看不出这些教师作课的痕迹。在一所普通的中学里,我感觉到这里的学生天真烂漫、纯真朴实,课堂上的他们无拘无束,有着我们中国教师眼中的“自由散漫”,但是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学习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下课铃声响起,教师挥手与每位学生说“bye—bye”。课下的学生反倒安静起来,他们相互交流着学习,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此时我眼前浮现了我们中国学校下课的情景,学生纷纷从教室冲出去,仿佛冲出牢笼,冲出黑暗奔赴光明。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是正确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贯彻和坚持。我们对师生关系的思考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层面上,还要体现在实践中。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澳洲的课堂听课以及和澳洲教师的交流,再到倾听澳洲学生的声音,我意识到我们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应该进行调整,即由灌输式的教育转变为激发性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内部的激励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想让一个学生愿意跟着教师走,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经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有其合理性,那么怎样让学生“亲师”呢?人格魅力、过人的学识、优雅的风度往往会被认为是让学生“亲师”的要素,我个人也同意这一观点。但是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更会“亲其师”,从而“学其道”、“创已说”。个人认为,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只有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了,我们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去学习知识,才会得到他们的尊重。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宽容学生的缺点。我在澳洲听课时,经常发现有学生在上课时窜位,甚至有个别学生一直在下面喋喋不休,我很难接受授课教师对这些学生的熟视无睹。课下我与这位教师进行了交流,询问他为何不制止那些学生的行为,我原以为他会告诉我这在澳洲是正常的,或者是允许的,然而他的回答让我感到有些意外。他告诉我:我们应该宽容学生的过错,惩罚学生的过错只能让他知错而不会改错。我马上想起了一个案例: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在课堂上由于过于积极,被老师训斥并指责其有多动症。从此以后,这个男孩再也没有安静下来过,当别人责备他时,他就会说:“老师说我有多动症。”教师的一份宽容,很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少一些功利,多一些人文精神和情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深刻理解教育的两大功能:一是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二是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作为教师,课堂上构建师生关系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不要以高考为本;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要以教师的考试为中心;要以能力评价为中心,不要以成绩为中心;要突出优秀的成绩,不要突出优秀的学生;要培养大智若愚、仰望星空的“傻子”,不要培养所谓聪明、精明的学生。
师生关系的改变是革命性的,绝对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或口头上。作为教师,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教师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主动者,教师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不能当侵略者,就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思维空间。
澳洲之行,让我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让我更深层地思考具体的教育行为,让我进一步反思教师的良知与教育之本。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认识到高考是人生的加油站而不是终极目标;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尊重天性、涵养德性、发展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