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培养与对策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che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些困难,形势严峻。通过分析高职生的优势和劣势,高职生要在庞大的劳动就业大军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从学生个体和学校两个层面提出对策,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效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高职;就业竞争力;培养;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作为直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目前,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落实这一方针,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学生能实现就业,充分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要求。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人数也随之迅速增长,2003年为108万,到2009年发展为近300万,高职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而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也就是说,超过15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2009年全国有611万高校应届毕业生,其中高职毕业生近300万,是近年来的最高值,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
  2009年7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保部)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人保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介绍,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69万人,完成全年900万目标的6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1万人,完成全年500万目标的5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79万人,完成全年100万目标的7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与一季度末持平。截至7月1日,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据此前人保部公布的数据计算,全国今年有61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较去年增加52万人,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总计710万人左右。据此计算,出去已落实去向的415万人,全国仍有近300万毕业生未实现就业。
  从总体水平来看,高职生的就业状况是不错的。2009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说,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就业率连续5年提高。但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未就业的大学生,还有应届中职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这几项相加,需就业人口数量庞大,而就业市场容量又不可能同步增长,两者可能还存在巨大的差异。
  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企业普遍出现人员富余的现象,全球性经济危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高职毕业生不仅要与同期的大中专毕业生相竞争,还要与社会上其他求职人员相竞争,如下岗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年累积的复转军人等。要在如此庞大的竞争者队伍中求职,其难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是非常大的。
  
  二、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高职生就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不仅具有一技之长的中职生在威胁高职生饭碗,甚至本科生研究生也开始抢占一些原来属于高职生的职位。
  高职生具有一定的优势:高职生是受欢迎的操作型人才,高职生技术能力强,往往“一专多能、双证融通”,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学生学习期间,鼓励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有的学校还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到正式的教学计划中。这就使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是社会需要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高职生还有很多劣势:低学历,整体素质普遍不高,文化课基础普遍较低,尤其是英语、计算机等级水平低。还存在着就业观念不成熟,不能准确定位,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技巧,还有缺乏自信、就业焦虑、自卑、依赖、茫然等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等。相对于本科生和中职生,高职生夹在中间,腹背受敌,要在庞大的劳动就业大军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所谓就业竞争力就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其相关能力。在就业之前和就业活动中,高职学生应当打造和具备某些能力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这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它包括寻找就业机会的能力、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以及持续就业的能力。是学生通过对社会就业形势的把握、行业对人才需求情况及层次的了解,凭借自身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综合能力去获取某一职位的能力以及通过自己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知识结构、捕捉信息的手段,充分利用自身的长处去赢得职位的能力。
  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是凭借这种能力不仅要让我们的高职学生能够就业,而且还要让他们能在不同的行业生存、成长,并能通过自学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培养和形成新的竞争力,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毕业生自身特点的分析,在这里采用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杨少春的观点。
  (一)技术能力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重要区别在于,高职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从实习训练中可以学到企业岗位上的实际技术能力,而本科学生主要是学到了专业方面的原理和知识。不能说原理和知识不重要。可是企业岗位需要许多既有基本理论知识又有技术能力应用型的人才。技术能力是从原理和知识转化而来。许多实用技术则是从实习、实训课上经培养训练才能真正得到。而企业用人现在大多是择才而用,许多企业不能也不愿意拿出时间来培训员工。所以,高职学生如果有效地掌握和利用技术能力,就为自己在职场上立足找到了一块坚实稳固的基石。
  (二)学习能力
  企业处于瞬息万变的商潮冲击之中,只有冷静应对、沉着迎战、未雨绸缪的企业,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机遇与收获。这点也就促进企业要求其员工要不断更新知识、接受“充电”、“终身教育”,从而改变过去一张大学毕业文凭定“终身”的旧观念。企业之所以看中毕业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另一原因,就是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脱产进修的机会毕竟不多,更多的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快,企业需要员工吸收专业化的、生产实践前沿的知识,这就要求其学习能力要强。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中心,而以能力为中心的学习是一种优质学习。在进入企业的初步阶段,高职毕业生因不适应工作环境、不具备工作能力而不又不能适时学习,在工作岗位上“知难而退”的不在少数;同时,迎难而上,积极发挥学习能力,适应了工作环境的也大有人在。
  (三)创新能力
  近年来,企业在招聘中,对思想活跃、敢于怀疑、崇尚创新、能从研究课题中不断提出新“问题”的人才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偏爱。如果没有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激发创造冲动,保持创造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对高职学生塑造自我、迎接挑战尤为重要。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都需要在生产经营中不断创新,以求发展。所以,企业更希望自己的员工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的方法。包括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互动思维(也叫头脑风暴法)、超前思维、灵感思维等。运用创新能力。可以为企业赢得市场先机和经济效益。
  (四)承受挫折能力
  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些学习成绩平平或学历不高的学生,由于不怕困难挫折,勇往直前,发挥自己积极心态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成功者。而一些在校学习成绩优秀、高学历者一遇到困惑和风浪就很快退却了,他们的心理只能接受迅速成功,不能接受暂时失败。其实,工作中遇到挫折失败是很自然的,受到批评也是很自然的,成功的人一定是承受挫折能力很强的人。所以,在校高职学生应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承受挫折能力。
  (五)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由于我国人力资源成本相对比较低廉,国际上相当多行业的制造工厂都迁到我国.外语和计算机运用等能力强的员工受到许多名企和外企的青睐。加入WTO后,我国许多企业与国际问的贸易往来关系密切,员工必须有很强的外语运用能力。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六)组织管理能力
  在招聘和就业这一阶段,许多企业(其中也有外资企业)十分青睐毕业生中有过社团干部、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对企业来说,大到企业的整体动作,小到某一品种的研发设计,既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协同配合,又离不开管理、组织、协调。企业仅有一流的科技开发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引进高水平的组织管理人员与之相匹配。这种组织管理能力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包括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和决断能力等。高职院校各级社团干部、班级学生干部在校期间应有意识地加以培养锻炼。
  
  三、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定位调整
  择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高职学生就业准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对自己的才能、实力评价过高就会孤芳自赏、好高骛远,这样无形中人为地抬高了就业门坎,从而使自己很难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就业位置。高职毕业生要结合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实际,冷静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确定自己的求职定位。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端正就业心理。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树立“创业”意识和具备“转岗”能力同等重要。在求职竞争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新的就业形势下,“职业”自身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就业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与发展。这样才能在就业的路上顺利过关,赢得胜利。
  2.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实践证明,职业道德素质状况关系到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更关系到他们能否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取得预期的成就。因此,高职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目前,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品质之一,对于高职生来说,良好的敬业精神不仅是不可缺少的,甚至应该成为我们超越那些学历更高的竞争者的法宝。对于敬业精神的培养,在学校这种条件下,主要是要求学生做事情认真负责,事情无论大小,如果决定要做,就要有始有终,在遇到困难甚至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也得力争完成,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要求学生做到这一点。这些观念主要通过政治思想道德课上来提倡和培养,同时专业老师也可以适当协助。
  3.培养人际技能,增强合作共事能力
  当今时代,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理解、协作、共事。市场经济不仅需要竞争,同样需要合作 一个不能与同事、同行友好合作共事的人,就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不会享受到工作的乐趣,更不会有前途可言。人际技能的培养复杂得多,这和学生的个性有关,除了心理辅导和相关的课程外,班主任或辅导员起重要的作用。
  4.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生可利用寒暑假期和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从事一些课外业余兼职工作,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社会实践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培养方式,也是培养其职业预见性的有效方法。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同时,积累社会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性,提高就业实力。许多大学生纷纷利用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来亲身体验岗位工作的各个层面,在真正进人职场前进行实践经历的补充,弥补自身在社会经验和职业履历上的不足。
  5.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技能
  高职生在校学习期间,一方面要通过刻苦学习来掌握本专业以外的广博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环节和自我培养,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技能。由以知识为主的模仿继承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同时,要努力培养改革创新意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不但取决于智能发展,更取决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全发展。一个人只有具有强烈的创造需要,具有敢于超越前人的果敢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创造意志,他的创造智能才会得到充分发展和维持。
  6.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实现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学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个体与社会需求的合理匹配,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战胜生理惰性和人性弱点,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7.了解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职毕业生只有具备“信息就是机遇,信息就是成功”的择业理念,有意识地、及时地多方收集并掌握大量可靠的市场供求信息,才能把握机遇,在择业中获得成功。
  8.面向基层,到农村、西部就业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毕业生就业的地理区域变得集中,呈现“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的特点。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在西部地区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平均数为3.1%,而东部地区平均数为6%,西部地区远低于东部水平,人才十分紧缺。但虽然国家制定了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就业,大学生在就业时一般会优先考虑沿海和东部地区。从历年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资料显示,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仍然较少。
  为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扩大对国家重点工程、重点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投资规模,如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内需,扩大和稳定就业。高职毕业生应该淡化非大城市不待,非大企业不去的观念,积极响应政府“去基层就业”的号召。
  (二)学校方面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就业竞争力,解决高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根本的办法是加强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为此高职院校要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改革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宽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同时,高职院校要赋予高职生更多的选课权和学习自由,为学生创造条件补修热门技能。举办各类考证,让学生不断充电,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呈现优势和特色。
  2.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就业观念指导。一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竞争观念、开拓进取观念、团结协作观念、信息观念、时效观念、系统观念、风险观念等新观念,以便尽快适应社会。二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现行的就业方针、政策、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的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意向、职业潜能、职业素质,尽早确立职业道路和事业目标,从而调整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职业生涯定位、职业生涯目标确立、职业生涯选择、职业生涯策略制定四个方面的内容。必须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长效教育机制,即全程化、课程化、个性化、实践化,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注意对学生传授相关概念和信息,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业指导。高职生毕业时不择业而是通过提高学历来增强就业竞争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据调查,部分高职生有考本意向,学生对学校开展专升本报考指导有较高的期望,应帮助他们了解相关信息,并提供相关指导。
  (4)择业指导。要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和良好的求职技能,了解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搜集相关就业信息,使其在择业活动中能较好地把握自己,推销自己,找到能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职业岗位。
  (5)心理指导。针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有自卑抑郁、焦虑烦躁、灰心郁闷、担心失望、盲目乐观、消极懈怠等心理状态,要加强心理指导,适时进行心理咨询调试,使之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6)创业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其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高等院校应该开设自主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创业基础、实务知识和创业选择的培训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要帮助学生树立创业观念,培养创业精神,学习创业知识,了解创业信息,选择创业方向,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并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咨询和跟踪服务。
  3.课程建设适应岗位需要,实行职业化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既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也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简单升格,它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应按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设置课程进行教学和训练,为受教育者提供能培养其职业能力的、能为其就业服务的课程体系。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突出职业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伊春职业学院派出专业课教师,到西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跟班学习,将工作流程、单证、表格等作为样式带回,教给相关专业的学生,使学生预习了工作内容,大大缩短了在单位实习的时间,很快适应工作,深受单位欢迎。
  4.不断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外基地建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
  (1)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高职院校要力争作为示范院校而取得国家的专项资金,改变校内基地简陋的设施;同时根据国务院的文件规定,各地要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接受实习生的企业国家应给予相应税收优惠,高职院校要以这个制度为契机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规模,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把校外实训基地变成毕业生就业基地。
  (2)探索校内生产性半工半读的运行。教育部提出:“职业院校要将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职业院校可采取如院内实习超市、旅行社经营、财税咨询公司等形式试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可以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提供直接依据。
  (3)加强产学合作,扩大“订单式”人才培养,推进校企联合模式的创新。高职院校要创新校企联合模式,积极推进开放式办学,主动与社会接轨,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将学生的在校教育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紧密衔接,以企业为依托,建立实践基地。学校与企业双方按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每一个实践基地的开拓,意味着一个新的就业市场的建立。一次次的社会实践,使许多用人单位提前了解和掌握了毕业生的情况,同时也增强了用人单位与学校的联系和信任感,这样的一种双赢模式带来了新的就业模式。
  5.改善师资结构,不断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是“教授手上要有油”。理论课老师能带领学生实训实操,或主动到生产第一线学习、工作,实操课老师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这对完善教师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优化技能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学院应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单位、企业的联系,让更多专才、奇才、能工巧匠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使实践教学更贴近企业行业的需要。
  6.继续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
  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是将来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两个必备条件,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拓展“双证书”教育的范围,鼓励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门对专业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具备基本或优势技能的一种认可,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就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正的有效证件,同时还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尽管现阶段,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尚不完善,但它仍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都予以极大的重视。在社会需要掌握多种技术和熟悉生产实践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同时,劳动部已制订了l800多个职业岗位,要求规范持证上岗,虽然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的企业还不算很多,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必然,应该有更多的岗位要求持证上岗,这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是就业的好机遇。“一人多证”可以为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提供更多的双向选择机会。
  7.加强就业网络建设,提高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就业服务体系的信息网络化建设,是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加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沟通合作的一种有效手段。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力加强以网络化建设为依托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改造和完善招生就业网络,建立毕业生求职电子档案,引入专业化职业测评系统,建立网上就业咨询服务体系,增强网上查询、调查、信息发布等功能,实现毕业生网上查询、求职,用人单位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了解生源情况,逐步实现网上就业管理。还要建立健全各级就业信息网,加快实现与教育主管部门、各地人才网及行业企业网站等的链接与合作,组织毕业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网上招聘会,推进毕业生网上择业,努力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杨少春.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探讨[J].职业指导,2006.
  [2]张华燕.应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J].文教资料,2006.
  [3]张玲.从“精英”到“大众”—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解读[J].大学生就业,2008.
  [4]罗斌,张琛,王晓宏.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组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5]李玉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6]陶红飞.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SWOT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8.
  
  作者简介:卢海涛(1970—),男,经济学硕士,伊春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高职素质教育,经济学科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期刊
【摘要】在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和难题。贵阳市作为贵州的省会,大学毕业生在此就业压力大已是必然。笔者根据对2009年5月9日贵阳市政府在贵阳市人民广场举办的“千企万岗”大型就业招聘会的调查,详细分析了贵阳市大学毕业生的供需现状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缓解供需矛盾突出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供给;需求;矛盾;对策    在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一个
期刊
2016年5月1日,税制改革进一步推动,“营改增”试点正式开始向全国范围全面推行,国家社会经济各个行业都被划入“营改增”范畴,印刷业也被成为了“营改增”中的一员。税制的全
期刊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以海潮点燃激情,用服装装点中国。7月1日,“装典中国”系列活动之“潮立海宁--中国服装年度品牌巡演”来到海宁,此时正值2014中国皮革时尚周,两相呼应,缔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视野,增加知识量,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通过阅读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文学素养,提
新加坡是亚太地区发展创新经济较早的国家,也是亚太地区实践创业较为成功并且走在前列的国家.大学生是创新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创新经济发展催生并推进了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时期的到来,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教育工作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培育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知识,为他们开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