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比亚重建之路任重而道远
卡扎菲被击毙是利比亚战局结束的标志性符号
卡扎菲被击毙,对参与利比亚战争的各方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胜利。因为卡扎菲个人的结局直接关系着这场战争结束的时间,也关系着利比亚重建进程的起点和节奏。这从卡扎菲被击毙后各主要参战国官方领导人的反应评述中足以得到证实。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在确认卡扎菲死亡后,于23日正式宣布利比亚全国解放;美国总统奥巴马20日表态称,卡扎菲之死标志着利比亚人民将翻开历史的新篇章;英国首相卡梅伦发表评论说,这是纪念所有卡扎菲暴政下牺牲者的一天,利比亚人民现在有更多机会建设自己未来民主的国家;法国总统萨科齐表示,利比亚由此正式开启和平进程;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利比亚有一个和平的新开始;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听到卡扎菲被击毙后宣布“利比亚战争结束”;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20日称,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之死“代表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期待利比亚各政治派系和部族能就未来权力安排达成共识;非洲联盟(非盟)20日呼吁利比亚执政当局接替原政权在非盟的席位。
可以说,卡扎菲之死是利比亚战争结束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重建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卡扎菲死了,长达42年的强人统治时代终结了,利比亚战争也可以说结束了。但是从各大媒体中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利比亚从此自由了、和平了。为什么都不敢下这样的结论,原因就在于利比亚特殊的政治生态环境以及此次利比亚战争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分崩的部落派系,离析的城市肌理,枪炮在人民心里留下的伤痕,新政府能否弥合这些固有缝隙?问号之后是一连串难以预知之事。
利比亚新政府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结束近半年以来的乱局,先前反对派中各个派别尚能统一在推翻卡扎菲政权这一共同诉求下,但在共同目标实现后,各派的权力斗争将无法避免地摆在“全国过渡委员会”面前。执政当局如果不能将各派拧成“一股绳”,极可能陷入内耗甚至争斗中。从国家层面而言,利比亚是一个顶着国家帽子的“部落集合体”,西部和东部诸多部落不合早已不是秘密,未来利比亚的执政者将要面临部落间平衡利益的棘手问题。不少部落都有自己的武装和地盘,如果对今后的利益分配不满,他们就有可能各自为政,甚至在战事结束后继续内斗不休。部落问题处理不好,未来的利比亚可能重走伊拉克的统一但动荡的老路,或者,走向分裂。
新政府面临的另一个重大任务则是能否实现首都的黎波里非军事化,并迅速恢复秩序和民生。输油管线、城市建筑在战争中元气大伤,更不要说无数平民死伤。尽管国际社会纷纷表示将尽可能给利比亚重建进程提供人道援助,但如果利比亚国内局势持久分裂动荡,外界物质援助将会收效甚微。
此外,由于此次战争是在以英法等西方国家的主导下所取得的胜利,可以肯定,利比亚重建的进程也将受制于以北约为首的西方国家,尤其是在新政府建立之初。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卡扎菲被击毙只是利比亚重建进程的开始,其道路将注定是曲折和复杂的,考验利比亚新执政当局执政能力的时刻才刚刚开始。
利比亚模式不会在
世界其他地方简单复制
利比亚战局开启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之所以说此次利比亚战局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启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就是因为联合国通过的是禁飞区方案,而北约却拿着这个敲门砖,私自扩大了联合国的授权,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公然进行军事上的干预,甚至直接打击对方的主要领导人。表面上看,西方袭击利比亚,是为了落实联合国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但从更深层次上看,西方军事干预还打着所谓“保护的责任”旗号对卡扎菲政权制裁的同时对其民众进行“保护”。在这个旗号下,西方国家的制裁手段是多样化的,如经济制裁、军事制裁及军事打击等多种手段。这个道理听起来不错,但在操作层面,很容易变成西方大国收拾“不听话”小国的新借口。正如当年西方借口“人权高于主权”发动科索沃战争一样,这次西方又以“保护的责任”为道义借口武力干预利比亚。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西方武力干涉已形成“套路”:利用当地纷争,先开动舆论机器对其妖魔化,然后借口保护民众安全,设立“禁飞区”,再指责当地政府违规,对其采取经济制裁或军事打击,且行动中西方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形成“群狼围攻落单猎物”的必胜局面。
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博弈永远是动态变化的
利比亚战争结束后,世人可能更关心下一个热点会在那里出现?下一个卡扎菲式的悲剧人物又将是谁?毫无疑问,这个热点最有可能出现在叙利亚。将目前的叙利亚和当初的利比亚作一对比后不难发现,同利比亚一样,叙利亚国内同样存在着势力强大的反对派,反对派同样在海外组建了“全国过渡委员会”,反对派同样得到了西方很多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也正面临西方国家的各种制裁,凡此种种,是不是意味着利比亚模式将在叙利亚等国家得到简单的复制呢?答案是否定的。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博弈永远是动态变化的,关注表象的同时应该更多看到其本质的区别。首先,叙利亚和也门的反对派并不如利比亚过渡委实力那么强大,也无安理会的支持,因此像利比亚推翻卡扎菲政权那样推翻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会有一定难度。其次,大国在此地区的博弈更加激烈,因为叙利亚的战略影响力要远大于利比亚,也更牵动着多个大国的神经。2011年10月5日,中俄在联合国一起否决了由英法等国提交的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就是一个例证。在叙利亚还想复制行安理会授权之表,行军事干涉之实恐怕也再难以实现了。因此,卡扎菲的身亡短期内可能会对叙利亚、也门等这些国家的反对派起到一定激励作用,但重蹈利比亚结果的希望甚微。
几点启示
得人心者得天下
卡扎菲政权的倒下从根本上说不是反对派的实力有多强大,也不是卡扎菲能力有多弱小,更不是西方国家军事干涉能力的彰显,而是利比亚人民民心的胜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民心向背是决定一场战争最后结果的决定性因素。1969年“九一”革命后的卡扎菲,以27岁的年龄执掌一个石油储量占世界第四的北非国家。作为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政治家与革命者,卡扎菲知道利比亚人民需要摆脱贫困生活,渴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同时,阿拉伯民族长期受到压抑的民族自尊心也需要纾解和释放。卡扎菲执政生涯的前半段,基本围绕着这两个目标进行。卡扎菲将利比亚打造成高福利国家,全民享有免费医疗和教育,国家对粮食、糖、茶叶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曾经,在利比亚,大多数家庭都有小汽车。在最辉煌的时期,街道上很难碰到城市流浪者或乞讨者,这可以算是一个世界奇迹。正是由于这些执政为民、造富于民的政策措施,使得卡扎菲一度取得了可以傲视其他阿拉伯世界政治领袖的成就。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在卡扎菲执政的后半期,社会财富大量被其小集团所占有,很多部落的人民无法分享到国家新增的石油收入,同时贪污腐败盛行,卡扎菲政权慢慢脱离了人民群众,普通大众对当前的利比亚形势越来越不满,这种不满情绪的积累最终演变成了反对派的抗议示威,近而变成武装夺权的全国性行动。
强身健体是提高国家“免疫力”的根本之策
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要条件就是自强。国力弱小,要么选择跟随,跟随强者,做强者的附庸;要么则会被强者以各种借口进行打压。要想跳出这两种选择,只有一条道路可以走,那就是强身健体。惟有如此,才能在当今世界的斗争与竞争中取得优势。这里的强身,是指综合国力的强大,其包括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科技实力,还有建立在这些实力基础上的政治外交能力等,而某一个方面的强大只能说是营养不良,能顶一时却管不了一世,那样的强国只能算是伪强国。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曾号称中东第一强国,靠着天然的石油资源优势,创造出了一个个军事经济奇迹,一度富甲一方。然而光鲜的外表下掩盖了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各民族在经济和政治上严重不平等。在萨达姆的独裁以及扩张政策下,伊拉克最终遭受巨大损失。可以说,将伊拉克引向战争、打败伊拉克的并不是多国部队高科技军事装备,而是萨达姆自己以及他的政策和由此带来的独裁、特权与不平等,而这恰恰是一个伪强国的典型特征。利比亚的情况和当年的伊拉克又是何等的相似。
确实保护好国家海外战略利益,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正由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内向型经济,转变为一个开放的、立足全球市场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对外部商品市场、资源市场、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的需求和依赖日见加深的同时,外部环境对我国民经济的制约程度也日见加大。这方面能源问题表现得尤为明显。据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2.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3.8%。据权威专家预测:考虑到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到202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60%,到2030年达到65%。其中进口石油的78%是来自于中东和北非。如何保证我国石油进口的稳定供给以及运输航线的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问题。同时,近年来我国企业开始大量走向海外,如何保证我国对外输出劳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如何确保中国海外资产的安全等课题也迫切需要解决。此次利比亚战争前,我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撤侨行动,从利比亚撤离侨民近3万人,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此次利比亚战事也使我国在利比亚投资的中国企业损失可能上千亿元。
上述情况表明,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中国国家战略利益已经逐步超出了过去的传统范围。我们必须把保护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带的安全、保护海上运输航线的安全、保护重要海峡、海口和水道的安全、保护海外资产及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保护海外侨民和劳工安全这些全新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在对我们日益扩大的经济活动提供正常保护这种全新要求形势下,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内涵变得日益丰富。对此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编辑/张丽霞
卡扎菲被击毙是利比亚战局结束的标志性符号
卡扎菲被击毙,对参与利比亚战争的各方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胜利。因为卡扎菲个人的结局直接关系着这场战争结束的时间,也关系着利比亚重建进程的起点和节奏。这从卡扎菲被击毙后各主要参战国官方领导人的反应评述中足以得到证实。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在确认卡扎菲死亡后,于23日正式宣布利比亚全国解放;美国总统奥巴马20日表态称,卡扎菲之死标志着利比亚人民将翻开历史的新篇章;英国首相卡梅伦发表评论说,这是纪念所有卡扎菲暴政下牺牲者的一天,利比亚人民现在有更多机会建设自己未来民主的国家;法国总统萨科齐表示,利比亚由此正式开启和平进程;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利比亚有一个和平的新开始;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听到卡扎菲被击毙后宣布“利比亚战争结束”;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20日称,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之死“代表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期待利比亚各政治派系和部族能就未来权力安排达成共识;非洲联盟(非盟)20日呼吁利比亚执政当局接替原政权在非盟的席位。
可以说,卡扎菲之死是利比亚战争结束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重建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卡扎菲死了,长达42年的强人统治时代终结了,利比亚战争也可以说结束了。但是从各大媒体中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利比亚从此自由了、和平了。为什么都不敢下这样的结论,原因就在于利比亚特殊的政治生态环境以及此次利比亚战争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分崩的部落派系,离析的城市肌理,枪炮在人民心里留下的伤痕,新政府能否弥合这些固有缝隙?问号之后是一连串难以预知之事。
利比亚新政府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结束近半年以来的乱局,先前反对派中各个派别尚能统一在推翻卡扎菲政权这一共同诉求下,但在共同目标实现后,各派的权力斗争将无法避免地摆在“全国过渡委员会”面前。执政当局如果不能将各派拧成“一股绳”,极可能陷入内耗甚至争斗中。从国家层面而言,利比亚是一个顶着国家帽子的“部落集合体”,西部和东部诸多部落不合早已不是秘密,未来利比亚的执政者将要面临部落间平衡利益的棘手问题。不少部落都有自己的武装和地盘,如果对今后的利益分配不满,他们就有可能各自为政,甚至在战事结束后继续内斗不休。部落问题处理不好,未来的利比亚可能重走伊拉克的统一但动荡的老路,或者,走向分裂。
新政府面临的另一个重大任务则是能否实现首都的黎波里非军事化,并迅速恢复秩序和民生。输油管线、城市建筑在战争中元气大伤,更不要说无数平民死伤。尽管国际社会纷纷表示将尽可能给利比亚重建进程提供人道援助,但如果利比亚国内局势持久分裂动荡,外界物质援助将会收效甚微。
此外,由于此次战争是在以英法等西方国家的主导下所取得的胜利,可以肯定,利比亚重建的进程也将受制于以北约为首的西方国家,尤其是在新政府建立之初。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卡扎菲被击毙只是利比亚重建进程的开始,其道路将注定是曲折和复杂的,考验利比亚新执政当局执政能力的时刻才刚刚开始。
利比亚模式不会在
世界其他地方简单复制
利比亚战局开启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之所以说此次利比亚战局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启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就是因为联合国通过的是禁飞区方案,而北约却拿着这个敲门砖,私自扩大了联合国的授权,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公然进行军事上的干预,甚至直接打击对方的主要领导人。表面上看,西方袭击利比亚,是为了落实联合国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但从更深层次上看,西方军事干预还打着所谓“保护的责任”旗号对卡扎菲政权制裁的同时对其民众进行“保护”。在这个旗号下,西方国家的制裁手段是多样化的,如经济制裁、军事制裁及军事打击等多种手段。这个道理听起来不错,但在操作层面,很容易变成西方大国收拾“不听话”小国的新借口。正如当年西方借口“人权高于主权”发动科索沃战争一样,这次西方又以“保护的责任”为道义借口武力干预利比亚。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西方武力干涉已形成“套路”:利用当地纷争,先开动舆论机器对其妖魔化,然后借口保护民众安全,设立“禁飞区”,再指责当地政府违规,对其采取经济制裁或军事打击,且行动中西方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形成“群狼围攻落单猎物”的必胜局面。
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博弈永远是动态变化的
利比亚战争结束后,世人可能更关心下一个热点会在那里出现?下一个卡扎菲式的悲剧人物又将是谁?毫无疑问,这个热点最有可能出现在叙利亚。将目前的叙利亚和当初的利比亚作一对比后不难发现,同利比亚一样,叙利亚国内同样存在着势力强大的反对派,反对派同样在海外组建了“全国过渡委员会”,反对派同样得到了西方很多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也正面临西方国家的各种制裁,凡此种种,是不是意味着利比亚模式将在叙利亚等国家得到简单的复制呢?答案是否定的。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博弈永远是动态变化的,关注表象的同时应该更多看到其本质的区别。首先,叙利亚和也门的反对派并不如利比亚过渡委实力那么强大,也无安理会的支持,因此像利比亚推翻卡扎菲政权那样推翻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会有一定难度。其次,大国在此地区的博弈更加激烈,因为叙利亚的战略影响力要远大于利比亚,也更牵动着多个大国的神经。2011年10月5日,中俄在联合国一起否决了由英法等国提交的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就是一个例证。在叙利亚还想复制行安理会授权之表,行军事干涉之实恐怕也再难以实现了。因此,卡扎菲的身亡短期内可能会对叙利亚、也门等这些国家的反对派起到一定激励作用,但重蹈利比亚结果的希望甚微。
几点启示
得人心者得天下
卡扎菲政权的倒下从根本上说不是反对派的实力有多强大,也不是卡扎菲能力有多弱小,更不是西方国家军事干涉能力的彰显,而是利比亚人民民心的胜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民心向背是决定一场战争最后结果的决定性因素。1969年“九一”革命后的卡扎菲,以27岁的年龄执掌一个石油储量占世界第四的北非国家。作为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政治家与革命者,卡扎菲知道利比亚人民需要摆脱贫困生活,渴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同时,阿拉伯民族长期受到压抑的民族自尊心也需要纾解和释放。卡扎菲执政生涯的前半段,基本围绕着这两个目标进行。卡扎菲将利比亚打造成高福利国家,全民享有免费医疗和教育,国家对粮食、糖、茶叶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曾经,在利比亚,大多数家庭都有小汽车。在最辉煌的时期,街道上很难碰到城市流浪者或乞讨者,这可以算是一个世界奇迹。正是由于这些执政为民、造富于民的政策措施,使得卡扎菲一度取得了可以傲视其他阿拉伯世界政治领袖的成就。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在卡扎菲执政的后半期,社会财富大量被其小集团所占有,很多部落的人民无法分享到国家新增的石油收入,同时贪污腐败盛行,卡扎菲政权慢慢脱离了人民群众,普通大众对当前的利比亚形势越来越不满,这种不满情绪的积累最终演变成了反对派的抗议示威,近而变成武装夺权的全国性行动。
强身健体是提高国家“免疫力”的根本之策
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要条件就是自强。国力弱小,要么选择跟随,跟随强者,做强者的附庸;要么则会被强者以各种借口进行打压。要想跳出这两种选择,只有一条道路可以走,那就是强身健体。惟有如此,才能在当今世界的斗争与竞争中取得优势。这里的强身,是指综合国力的强大,其包括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科技实力,还有建立在这些实力基础上的政治外交能力等,而某一个方面的强大只能说是营养不良,能顶一时却管不了一世,那样的强国只能算是伪强国。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曾号称中东第一强国,靠着天然的石油资源优势,创造出了一个个军事经济奇迹,一度富甲一方。然而光鲜的外表下掩盖了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各民族在经济和政治上严重不平等。在萨达姆的独裁以及扩张政策下,伊拉克最终遭受巨大损失。可以说,将伊拉克引向战争、打败伊拉克的并不是多国部队高科技军事装备,而是萨达姆自己以及他的政策和由此带来的独裁、特权与不平等,而这恰恰是一个伪强国的典型特征。利比亚的情况和当年的伊拉克又是何等的相似。
确实保护好国家海外战略利益,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正由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内向型经济,转变为一个开放的、立足全球市场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对外部商品市场、资源市场、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的需求和依赖日见加深的同时,外部环境对我国民经济的制约程度也日见加大。这方面能源问题表现得尤为明显。据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2.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3.8%。据权威专家预测:考虑到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到202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60%,到2030年达到65%。其中进口石油的78%是来自于中东和北非。如何保证我国石油进口的稳定供给以及运输航线的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问题。同时,近年来我国企业开始大量走向海外,如何保证我国对外输出劳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如何确保中国海外资产的安全等课题也迫切需要解决。此次利比亚战争前,我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撤侨行动,从利比亚撤离侨民近3万人,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此次利比亚战事也使我国在利比亚投资的中国企业损失可能上千亿元。
上述情况表明,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中国国家战略利益已经逐步超出了过去的传统范围。我们必须把保护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带的安全、保护海上运输航线的安全、保护重要海峡、海口和水道的安全、保护海外资产及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保护海外侨民和劳工安全这些全新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在对我们日益扩大的经济活动提供正常保护这种全新要求形势下,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内涵变得日益丰富。对此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编辑/张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