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阮,即“阮成”,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起源于秦、汉以古长安为中心的中国西北地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盘圆柄直”的形制,既体现了弹拨乐的共同特点,又使其音色圆润清雅,音域宽广,音高准确和谐,在演奏中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它既在民乐合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又颇具独奏特色。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种古代宫廷乐器渐渐地渗入各个地区,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与学习,要学好阮,音乐技巧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根本,其中滚奏是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之一。
[关键字]阮;音乐技巧;滚奏
在任何乐曲中,音乐技巧都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即“点”与“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点”是“线”的基础,“线”是“点”的发展与延伸。它们在音乐技巧的表现中各占半劈江山,都非常重要。在阮演奏中,例如“弹挑”、“双弹双挑”、“摭”、“扫、拂”、“打音”“泛音”这些演奏技法都属于“点”,这些“点”都是右手一次性作用完成的,我们称之为“实点”;而“揉弦”、“滑音”这些“点的延长”,我们则称之为“虚点”。又如“滚奏”“轮指”“摇奏”这些演奏技法都属于“线”,这些“线”是右手一系列的稳定和连续的循环动作机制的释放,我们称之为“实线”;而“顺划”“倒划”这些一系列连续的非循环的动作机制的释放称为“虚线”,由此可见,演奏中,“点”与“线”还有虚实之分。因此,我们在掌握他们的联系的同时,还应知道他们的区别:“点”是可分割的,一次性可作用完成的单个的音,过程短。而“线”是一系列稳定的连续性动作机制,要求手腕更多一份“活力”,动作感强。一些人把滚奏定义为“快速的连续的弹挑”,这正是没有正确认识什么是“点”什么是“线”,“点”与“线”的联系与区别,导致其在练习时,总是达不到滚奏的密度,使长滚听起来笨重、缺乏弹性、后劲不足(我们常说的“滚不动”)。其实如果明白“再快的弹挑也不是滚奏,再慢的滚奏也不是弹挑”,就会避免“滚不动”的问题。这说明一个人对原理技巧及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其掌握知识的指明灯。
一、拨弹滚奏的基本要领
首先,要正确理解拨弹“滚奏”的基本要领:
1、正确的手型:手部、腕部、手臂以及肩背要处于自然松弛状态;右手腕稍自然地突起,虎口成“扁圆形”,大、食指一二关节交叉对称捏住拨片的三分之二,尽可能的使拨片的面与弦平行。
2、正确的角度:虎口平面与琴弦平面的夹角约成75度,食指掌关节应低于触弦点。
3、正确的动作要点:在手臂和腕稳定的支持下,松弛的甩动手腕,类似“扇扇子”。甩腕的方向是向前的,而不是向下,使划出的路线尽量与琴码平行,这样有利于减少阻力。
4、正确的用力方法:感觉整个手臂是一条“疏导管”,是通畅滚听起来是“活”的,想让滚奏一直充满“活力”,关键是保持手腕的松弛状态,将这种“活力”贯穿于每组弹挑中。正是这种松弛状态下的循环往复,从而形成了连绵不断的“音线”式发音。
然而,了解了这些,我们有的人在滚奏练习过程中,还是会有各种困难出现,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二、滚奏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以下是我本人通过摸索和实践,找到的多种滚奏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1、松弛度问题
手腕是否放松、灵活是演奏滚奏的基础。手腕若是紧张、僵硬,长滚的演奏便无从谈起,故我的第一步便从解决手腕的紧张入手。具体方法是:在练习之前,做伸展运动有利于手腕、手臂放松。例如:(1)手腕踝关节运动,向内向外各四个八拍;(2)在1米左右的桌子前站立,把双手平按在桌面,身体向前倾大约30度,保持数十秒,然后反过来用手背撑在桌面,身体轻轻地向前倾,保持同样的时间,这可以拉伸腕关节韧带,增强手腕柔韧性。(3)肩部环绕式运动,拉伸自己的肩膀。这些都是放松肌肉的好方法。还有很多种伸展运动,只要适合自己,使自己有放松效果的运动都可以尝试与创新。
在练习时,可以想象手中握了一把扇子(平时也可以体验扇扇子时手腕的甩动),甩动手腕时,整个手及手臂都是松弛而灵活的,千万不能因为开始时滚不动而使手指、手臂、手掌这些肌肉变紧,一旦中途出现手腕或手指紧张的现象,那么就从慢练起再找放松的感觉,直到手腕、手指、手臂能够和协地配合。建议以“弹挑小轮”的节奏型进行练习,速度由慢到快,这样张弛有度节的奏型有利于初学者找到放松的感觉,手腕的灵活度训练非常有帮助。
2、练习时间应该合理的分段
特别是初学者不宜一次性练很长时间,在练琴之余放松心情,看看远方,活动活动都是对琴艺的增长非常有利的。
(1)角度问题。正确的姿势,其实就保证了正确的角度,角度的改变,会导致杂音的放大、经常“踏空”触不到弦、出现“阴阳声”等问题。而基础姿势在第一堂课就会学到。也正是因为这样,往往成为部分人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时间久了,就会慢慢的淡忘其细节与要求。针对角度的问题,具体解决方法如下:
(2)坐姿不正确。例如1.座椅的高度不恰当,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演奏,选择座椅的高低应以坐下后两条大腿面与地面成平行状态为宜。2.常驼背,塌腰含胸。使整个上半身处于畸形状态,演奏时既不利于力量的释放有不利于美观,正确的应当是腰部与胸部自然挺起。3.两肩不平,通常左高右低,这是弹拨乐器的特性所致,是需要坚持克服的,稍不留意就会走入左高右低的误区。正确有效的办法是:对着镜子练习。
(3)抱乐器的姿势不正确(也就是琴的倾角)。一旦过斜或过于垂直都不利于阮的演奏,而应将琴向左斜放于两大腿上,音箱右下方紧靠大腿根与腹部相贴,音箱左下方稍往前离左大腿根10到20厘米,琴杆与身体倾斜度约为45度。如果还觉得不稳,可以在琴箱左下方的触腿面贴上“防滑垫”(可以是胶布也可以是汽车上水杯专用的有摩擦力的防滑布)。
(4)持拨片的姿势不正确。在弹奏过程中拨片易滑动、掉落,这时要注意1.是否大指过度往上翘,造成大、食指姿势不对称,反之大指过度向上凸也是不行的。2.由于强调放松,大食指没有用上力,也会使拨片不稳定,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大、食指一二关节指肚稍用力(力度能握紧拨片即可)齐按住拨片的三分之二,形成一个夹子夹住拨子,而其余的三个手指成自然放松状,建议练习大量的扫、拂。 (5)甩腕的方向进入误区。要感觉手腕是向前甩出去的,甩出去之后,一般手心朝下而不是朝里或向外翻;有一种错误的方向是手腕向上拱起、甩的方向向下,小臂与手掌形成一个倒“V”字,这样的结果是拨片过于倾斜,使拨片侧面接触琴弦,增加了拨片与琴弦的摩擦,这种错误方法不仅是发出的声音杂音大、声音薄,而且严重磨损拨片和琴弦,更严重的是,如果长此以往不得到改正的话,很容易导致手腕受伤甚至肌肉劳损等病症发生。正确的解决方法是:拨片与琴弦之间的夹角在25度左右,尽量以拨片的面接触琴弦,这样发出的声音会比较圆润、干净、浑厚。
3、用力方法的问题
用力不均匀,出现“磕磕绊绊”的音或者“阴阳声”,解决方法如下:其一,找支点在哪,如果支点不在琴上的拨弦方法,建议找到右手臂中两个“隐藏的支点”,使右手臂有个较固定的支撑点,其中一个是右臂与右琴箱的部位(肘关节处),另外一个则是右手腕关节处,有了这两个“隐藏的支点”,右手就有了根基,不会到处晃动。其二,手腕放松,稍稍突起,手与拨尖在琴弦上左右摆动的动作应尽量反向对称,摆动弧度及力度要均匀,并用力的惯性感主要还在手腕上。其三,建议把二八、四十六、三连音的节奏型以先弹后挑然后转变为先挑后弹的练习方式,要特别注意习惯以挑开始的练习,并注意挑与弹的力度均衡。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的“弹重挑轻”的现象普遍得到改善,“磕磕巴巴”不整齐的现象自然也就跟着消除,随之而来的是优美、悦耳、和谐的音响了。
(1)长滚不灵活、使蛮力。应该注意拨尖触弦的一瞬间,有一个重力加速度作用于弦上,弹与挑的触弦点集中于一点,才能使发音灵活集中。在此过程中也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乐感方面的培养,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较好地表现歌曲的内涵。
(2)过弦中的移动手臂。这个误区会导致过弦时右手臂失去重心支持,增大弹错弦的几率,也会减慢过弦速度。正确的方法是:手腕的位置应定位在正常弹挑的位置,尽量不要移动手臂和手腕,借助手腕向前甩出去的力量摆动手腕。
(3)手腕力度太小。力度太小不宜表现力度强的曲子,平时可以练习大阮来增强手腕的力量,并且注意强奏是拨尖入弦深、触弦点低,弱奏时拨尖入弦浅,触弦点高。也可以四十六的节奏型练习,每组给一个节拍重音,每天练习1000-3000组,此练习还可以不断提速,从而达到练习长滚密度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滚奏的基本因素可归结为三种:松弛度、角度和力度。只有解决好这三个最基本的问题,才能真正开始学好长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习的困难,只要认真去分析总结,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得出经验,领悟其发展的规律,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总结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才是真理。
[关键字]阮;音乐技巧;滚奏
在任何乐曲中,音乐技巧都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即“点”与“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点”是“线”的基础,“线”是“点”的发展与延伸。它们在音乐技巧的表现中各占半劈江山,都非常重要。在阮演奏中,例如“弹挑”、“双弹双挑”、“摭”、“扫、拂”、“打音”“泛音”这些演奏技法都属于“点”,这些“点”都是右手一次性作用完成的,我们称之为“实点”;而“揉弦”、“滑音”这些“点的延长”,我们则称之为“虚点”。又如“滚奏”“轮指”“摇奏”这些演奏技法都属于“线”,这些“线”是右手一系列的稳定和连续的循环动作机制的释放,我们称之为“实线”;而“顺划”“倒划”这些一系列连续的非循环的动作机制的释放称为“虚线”,由此可见,演奏中,“点”与“线”还有虚实之分。因此,我们在掌握他们的联系的同时,还应知道他们的区别:“点”是可分割的,一次性可作用完成的单个的音,过程短。而“线”是一系列稳定的连续性动作机制,要求手腕更多一份“活力”,动作感强。一些人把滚奏定义为“快速的连续的弹挑”,这正是没有正确认识什么是“点”什么是“线”,“点”与“线”的联系与区别,导致其在练习时,总是达不到滚奏的密度,使长滚听起来笨重、缺乏弹性、后劲不足(我们常说的“滚不动”)。其实如果明白“再快的弹挑也不是滚奏,再慢的滚奏也不是弹挑”,就会避免“滚不动”的问题。这说明一个人对原理技巧及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其掌握知识的指明灯。
一、拨弹滚奏的基本要领
首先,要正确理解拨弹“滚奏”的基本要领:
1、正确的手型:手部、腕部、手臂以及肩背要处于自然松弛状态;右手腕稍自然地突起,虎口成“扁圆形”,大、食指一二关节交叉对称捏住拨片的三分之二,尽可能的使拨片的面与弦平行。
2、正确的角度:虎口平面与琴弦平面的夹角约成75度,食指掌关节应低于触弦点。
3、正确的动作要点:在手臂和腕稳定的支持下,松弛的甩动手腕,类似“扇扇子”。甩腕的方向是向前的,而不是向下,使划出的路线尽量与琴码平行,这样有利于减少阻力。
4、正确的用力方法:感觉整个手臂是一条“疏导管”,是通畅滚听起来是“活”的,想让滚奏一直充满“活力”,关键是保持手腕的松弛状态,将这种“活力”贯穿于每组弹挑中。正是这种松弛状态下的循环往复,从而形成了连绵不断的“音线”式发音。
然而,了解了这些,我们有的人在滚奏练习过程中,还是会有各种困难出现,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二、滚奏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以下是我本人通过摸索和实践,找到的多种滚奏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1、松弛度问题
手腕是否放松、灵活是演奏滚奏的基础。手腕若是紧张、僵硬,长滚的演奏便无从谈起,故我的第一步便从解决手腕的紧张入手。具体方法是:在练习之前,做伸展运动有利于手腕、手臂放松。例如:(1)手腕踝关节运动,向内向外各四个八拍;(2)在1米左右的桌子前站立,把双手平按在桌面,身体向前倾大约30度,保持数十秒,然后反过来用手背撑在桌面,身体轻轻地向前倾,保持同样的时间,这可以拉伸腕关节韧带,增强手腕柔韧性。(3)肩部环绕式运动,拉伸自己的肩膀。这些都是放松肌肉的好方法。还有很多种伸展运动,只要适合自己,使自己有放松效果的运动都可以尝试与创新。
在练习时,可以想象手中握了一把扇子(平时也可以体验扇扇子时手腕的甩动),甩动手腕时,整个手及手臂都是松弛而灵活的,千万不能因为开始时滚不动而使手指、手臂、手掌这些肌肉变紧,一旦中途出现手腕或手指紧张的现象,那么就从慢练起再找放松的感觉,直到手腕、手指、手臂能够和协地配合。建议以“弹挑小轮”的节奏型进行练习,速度由慢到快,这样张弛有度节的奏型有利于初学者找到放松的感觉,手腕的灵活度训练非常有帮助。
2、练习时间应该合理的分段
特别是初学者不宜一次性练很长时间,在练琴之余放松心情,看看远方,活动活动都是对琴艺的增长非常有利的。
(1)角度问题。正确的姿势,其实就保证了正确的角度,角度的改变,会导致杂音的放大、经常“踏空”触不到弦、出现“阴阳声”等问题。而基础姿势在第一堂课就会学到。也正是因为这样,往往成为部分人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时间久了,就会慢慢的淡忘其细节与要求。针对角度的问题,具体解决方法如下:
(2)坐姿不正确。例如1.座椅的高度不恰当,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演奏,选择座椅的高低应以坐下后两条大腿面与地面成平行状态为宜。2.常驼背,塌腰含胸。使整个上半身处于畸形状态,演奏时既不利于力量的释放有不利于美观,正确的应当是腰部与胸部自然挺起。3.两肩不平,通常左高右低,这是弹拨乐器的特性所致,是需要坚持克服的,稍不留意就会走入左高右低的误区。正确有效的办法是:对着镜子练习。
(3)抱乐器的姿势不正确(也就是琴的倾角)。一旦过斜或过于垂直都不利于阮的演奏,而应将琴向左斜放于两大腿上,音箱右下方紧靠大腿根与腹部相贴,音箱左下方稍往前离左大腿根10到20厘米,琴杆与身体倾斜度约为45度。如果还觉得不稳,可以在琴箱左下方的触腿面贴上“防滑垫”(可以是胶布也可以是汽车上水杯专用的有摩擦力的防滑布)。
(4)持拨片的姿势不正确。在弹奏过程中拨片易滑动、掉落,这时要注意1.是否大指过度往上翘,造成大、食指姿势不对称,反之大指过度向上凸也是不行的。2.由于强调放松,大食指没有用上力,也会使拨片不稳定,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大、食指一二关节指肚稍用力(力度能握紧拨片即可)齐按住拨片的三分之二,形成一个夹子夹住拨子,而其余的三个手指成自然放松状,建议练习大量的扫、拂。 (5)甩腕的方向进入误区。要感觉手腕是向前甩出去的,甩出去之后,一般手心朝下而不是朝里或向外翻;有一种错误的方向是手腕向上拱起、甩的方向向下,小臂与手掌形成一个倒“V”字,这样的结果是拨片过于倾斜,使拨片侧面接触琴弦,增加了拨片与琴弦的摩擦,这种错误方法不仅是发出的声音杂音大、声音薄,而且严重磨损拨片和琴弦,更严重的是,如果长此以往不得到改正的话,很容易导致手腕受伤甚至肌肉劳损等病症发生。正确的解决方法是:拨片与琴弦之间的夹角在25度左右,尽量以拨片的面接触琴弦,这样发出的声音会比较圆润、干净、浑厚。
3、用力方法的问题
用力不均匀,出现“磕磕绊绊”的音或者“阴阳声”,解决方法如下:其一,找支点在哪,如果支点不在琴上的拨弦方法,建议找到右手臂中两个“隐藏的支点”,使右手臂有个较固定的支撑点,其中一个是右臂与右琴箱的部位(肘关节处),另外一个则是右手腕关节处,有了这两个“隐藏的支点”,右手就有了根基,不会到处晃动。其二,手腕放松,稍稍突起,手与拨尖在琴弦上左右摆动的动作应尽量反向对称,摆动弧度及力度要均匀,并用力的惯性感主要还在手腕上。其三,建议把二八、四十六、三连音的节奏型以先弹后挑然后转变为先挑后弹的练习方式,要特别注意习惯以挑开始的练习,并注意挑与弹的力度均衡。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的“弹重挑轻”的现象普遍得到改善,“磕磕巴巴”不整齐的现象自然也就跟着消除,随之而来的是优美、悦耳、和谐的音响了。
(1)长滚不灵活、使蛮力。应该注意拨尖触弦的一瞬间,有一个重力加速度作用于弦上,弹与挑的触弦点集中于一点,才能使发音灵活集中。在此过程中也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乐感方面的培养,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较好地表现歌曲的内涵。
(2)过弦中的移动手臂。这个误区会导致过弦时右手臂失去重心支持,增大弹错弦的几率,也会减慢过弦速度。正确的方法是:手腕的位置应定位在正常弹挑的位置,尽量不要移动手臂和手腕,借助手腕向前甩出去的力量摆动手腕。
(3)手腕力度太小。力度太小不宜表现力度强的曲子,平时可以练习大阮来增强手腕的力量,并且注意强奏是拨尖入弦深、触弦点低,弱奏时拨尖入弦浅,触弦点高。也可以四十六的节奏型练习,每组给一个节拍重音,每天练习1000-3000组,此练习还可以不断提速,从而达到练习长滚密度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滚奏的基本因素可归结为三种:松弛度、角度和力度。只有解决好这三个最基本的问题,才能真正开始学好长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习的困难,只要认真去分析总结,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得出经验,领悟其发展的规律,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总结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