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不该让孩子学琴”
我的大儿子快满15岁了,从他出生到4岁的那四年里,”该不该让孩子学钢琴”这个话题一直反复出现在我家的饭桌上。为什么要给孩子学琴?学了琴对孩子有什么好处?这个答案不难找:从小给宝宝一份艺术和音乐熏陶,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情商、想象力和开朗的性格。所以,我一直坚信学琴有百利而无一害,如条件允许,父母让孩子学琴或其他乐器不是件难做决定的事。
“学琴是为了培养情趣,还是为了考级?”
学琴的过程对大人来说是体力和精力的挑战,对小孩而言,更是身心的煎熬。以什么目的去引导孩子学琴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日后对音乐的悟性。大儿子的钢琴老师曾经组织了一次年度钢琴表演会,参加的孩子从4岁到13岁不等。在小朋友们的介绍手册上,渲染最多的成绩是每人考过的钢琴级数,然而,听完整场音乐会后,我心里却充满疑惑和怜惜。大多数小朋友都已经能流畅地弹奏出较有难度的曲目了,但是乐感普遍较弱,其中最缺乏的是孩子对音乐的陶醉。他们像是被放入了一个考级的“牢笼”中,更多的是机械被动地学习。
另外一次不同的经历是我去参加儿子学校的年度音乐会,他是学校乐队的打击乐手。在这场音乐会上,所有乐队的孩子都陶醉在自己所要呈现的乐句里,轻松里充满了互动。当轮到儿子的那一段时,我能体会到儿子的投入和自豪感,他在用音乐表达自己,用音乐与其他乐手交流。
在两场音乐会上,我看到同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不同态度。这也提醒我们家长去思考—个问题:我们希望音乐带给孩子的是欢笑,还是苦恼?
“孩子不想练琴了!怎么办?”
小儿子也已开始正式拜老师学钢琴了。他现在对钢琴的迷恋已经达到了前阵子对奥特曼小人的热烈程度了。然而可以预料的是当短暂的热情过去后,当孩子接到老师的练习曲作业时,他的热情还能维持下去吗?他可能会说:“妈妈,我不要弹了!此时,妈妈才真的遇到麻烦了。当孩子还是4、5岁时,强压政策会有点作用;当孩子8岁时,强压会碰到强烈反弹;当孩子12岁后,强压政策必然会加强这个年龄段孩子固有的叛逆心理。那家长该怎么办?我们必须寻找第二条出路:如何让孩子对音乐始终保持最初的那份热情?
首先,家长必须自我定位清楚学琴是为了丰富孩子的情感,让孩子从小学习一份自娱自乐的爱好,让他在成年的日子里多一份自我的快乐。因此妈妈可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加入音乐活动,比如准备一套音响,挑选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音乐CD,带孩子走进音乐厅,聆听现场音乐演奏的魅力……逐渐让孩子感受到音乐是与生俱来的欢乐,就像吃饭洗澡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这份爱乐的习惯,学琴也就更自然了。
其次,充分发挥偶像的作用。我的侄女学了很多年琴,由于学业繁重停了半年。有一次,我带她去听李云迪音乐会,然后去后台见到了李云迪并合影留念。回家后,她立即告诉妈妈:“我好喜欢李云迪弹琴,我要继续学琴。”让她重拾学琴的原因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愿意再坐回到钢琴前练琴了。所以,妈妈们可以为孩子找一个差不多年龄的偶像,让孩子爱上偶像,爱上偶像做的事,然后对他讲述偶像刻苦训练的经历。
“我的孩子没有音乐天赋怎样办?”
许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我个人认为“天赋”二字中的“天”字很大程度上是指天赐的,与生俱来的才能。所以,当孩子仍年幼时,父母无需太急功近利,因为“天赋”是急不来也求不到的。“很多孩子会对某些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然而当学习进行到一半后,家长却发现孩子并没有“天赋”,这时是一如既往地支持这份不是“天赋”的兴趣,还是停止学习去寻找另一份“天赋”呢?我想,孩子虽不是姚明,但仍可以成为一个篮球爱好者。这份兴趣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说不定他的终身事业都跟篮球相关。
学习音乐应该成为孩子享受自我、认识自我的一个修养途径。不成为郎朗不要紧,但如果让学琴成为孩子终身拒绝音乐的理由,那么孩子将失去一项美好的人生体验,父母逼孩子学琴的“罪责”就大了。其实,只有让孩子爱上音乐,他才会在困难时以音乐来陪伴人生。
妈咪Jane温馨提醒:
1.巧妙设计激励机制。所谓“巧妙”就在于这种“激励”并不是基于“物质”层面的奖励,而是精神上的。例如,为孩子召开一个小型party,制造机会让孩子在众人面前露一手,瞬间孩子便会有当上“偶像”的感觉。孩子的自豪感与荣誉感得到激发,学琴自然也就有了动力。
2.除非你的孩子有特殊“音乐早慧”迹象而需要妈妈协助,原则上千万别把自己的人生“赌”在孩子的学琴生涯里。
3.音乐学习只是孩子心智发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可取代其他方面的学习和熏陶。
4.人生之路条条通罗马。不学音乐的孩子一样可以绘出自己五彩缤纷的人生。
5.孩子大都不爱练琴,特别是处在儿童或少年期的孩子。因为他们还未到一定年龄,不会自己说出对未来很明确的憧憬。此时,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现短时间内,练琴的目标是什么,比如参加家庭聚会、表演等,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何要练琴,才会主动去练琴。
妈咪Jane(黄静洁):中西合璧亲子专家,创办了微信公众号:父母堂。2013年被新浪育儿频道评为10大育儿专家,2014年被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评为全国百名“好妈妈”。在中美两国生活工作多年,形成了特有的融汇中西的育儿观,通过新浪育儿微博@妈咪Jane育儿妙方和报纸杂志上的个人育儿专栏《ask Jane》等众多渠道,每日点评育儿亲子热题,介绍和推广科学育儿新观念。
我的大儿子快满15岁了,从他出生到4岁的那四年里,”该不该让孩子学钢琴”这个话题一直反复出现在我家的饭桌上。为什么要给孩子学琴?学了琴对孩子有什么好处?这个答案不难找:从小给宝宝一份艺术和音乐熏陶,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情商、想象力和开朗的性格。所以,我一直坚信学琴有百利而无一害,如条件允许,父母让孩子学琴或其他乐器不是件难做决定的事。
“学琴是为了培养情趣,还是为了考级?”
学琴的过程对大人来说是体力和精力的挑战,对小孩而言,更是身心的煎熬。以什么目的去引导孩子学琴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日后对音乐的悟性。大儿子的钢琴老师曾经组织了一次年度钢琴表演会,参加的孩子从4岁到13岁不等。在小朋友们的介绍手册上,渲染最多的成绩是每人考过的钢琴级数,然而,听完整场音乐会后,我心里却充满疑惑和怜惜。大多数小朋友都已经能流畅地弹奏出较有难度的曲目了,但是乐感普遍较弱,其中最缺乏的是孩子对音乐的陶醉。他们像是被放入了一个考级的“牢笼”中,更多的是机械被动地学习。
另外一次不同的经历是我去参加儿子学校的年度音乐会,他是学校乐队的打击乐手。在这场音乐会上,所有乐队的孩子都陶醉在自己所要呈现的乐句里,轻松里充满了互动。当轮到儿子的那一段时,我能体会到儿子的投入和自豪感,他在用音乐表达自己,用音乐与其他乐手交流。
在两场音乐会上,我看到同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不同态度。这也提醒我们家长去思考—个问题:我们希望音乐带给孩子的是欢笑,还是苦恼?
“孩子不想练琴了!怎么办?”
小儿子也已开始正式拜老师学钢琴了。他现在对钢琴的迷恋已经达到了前阵子对奥特曼小人的热烈程度了。然而可以预料的是当短暂的热情过去后,当孩子接到老师的练习曲作业时,他的热情还能维持下去吗?他可能会说:“妈妈,我不要弹了!此时,妈妈才真的遇到麻烦了。当孩子还是4、5岁时,强压政策会有点作用;当孩子8岁时,强压会碰到强烈反弹;当孩子12岁后,强压政策必然会加强这个年龄段孩子固有的叛逆心理。那家长该怎么办?我们必须寻找第二条出路:如何让孩子对音乐始终保持最初的那份热情?
首先,家长必须自我定位清楚学琴是为了丰富孩子的情感,让孩子从小学习一份自娱自乐的爱好,让他在成年的日子里多一份自我的快乐。因此妈妈可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加入音乐活动,比如准备一套音响,挑选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音乐CD,带孩子走进音乐厅,聆听现场音乐演奏的魅力……逐渐让孩子感受到音乐是与生俱来的欢乐,就像吃饭洗澡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这份爱乐的习惯,学琴也就更自然了。
其次,充分发挥偶像的作用。我的侄女学了很多年琴,由于学业繁重停了半年。有一次,我带她去听李云迪音乐会,然后去后台见到了李云迪并合影留念。回家后,她立即告诉妈妈:“我好喜欢李云迪弹琴,我要继续学琴。”让她重拾学琴的原因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愿意再坐回到钢琴前练琴了。所以,妈妈们可以为孩子找一个差不多年龄的偶像,让孩子爱上偶像,爱上偶像做的事,然后对他讲述偶像刻苦训练的经历。
“我的孩子没有音乐天赋怎样办?”
许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我个人认为“天赋”二字中的“天”字很大程度上是指天赐的,与生俱来的才能。所以,当孩子仍年幼时,父母无需太急功近利,因为“天赋”是急不来也求不到的。“很多孩子会对某些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然而当学习进行到一半后,家长却发现孩子并没有“天赋”,这时是一如既往地支持这份不是“天赋”的兴趣,还是停止学习去寻找另一份“天赋”呢?我想,孩子虽不是姚明,但仍可以成为一个篮球爱好者。这份兴趣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说不定他的终身事业都跟篮球相关。
学习音乐应该成为孩子享受自我、认识自我的一个修养途径。不成为郎朗不要紧,但如果让学琴成为孩子终身拒绝音乐的理由,那么孩子将失去一项美好的人生体验,父母逼孩子学琴的“罪责”就大了。其实,只有让孩子爱上音乐,他才会在困难时以音乐来陪伴人生。
妈咪Jane温馨提醒:
1.巧妙设计激励机制。所谓“巧妙”就在于这种“激励”并不是基于“物质”层面的奖励,而是精神上的。例如,为孩子召开一个小型party,制造机会让孩子在众人面前露一手,瞬间孩子便会有当上“偶像”的感觉。孩子的自豪感与荣誉感得到激发,学琴自然也就有了动力。
2.除非你的孩子有特殊“音乐早慧”迹象而需要妈妈协助,原则上千万别把自己的人生“赌”在孩子的学琴生涯里。
3.音乐学习只是孩子心智发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可取代其他方面的学习和熏陶。
4.人生之路条条通罗马。不学音乐的孩子一样可以绘出自己五彩缤纷的人生。
5.孩子大都不爱练琴,特别是处在儿童或少年期的孩子。因为他们还未到一定年龄,不会自己说出对未来很明确的憧憬。此时,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现短时间内,练琴的目标是什么,比如参加家庭聚会、表演等,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何要练琴,才会主动去练琴。
妈咪Jane(黄静洁):中西合璧亲子专家,创办了微信公众号:父母堂。2013年被新浪育儿频道评为10大育儿专家,2014年被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评为全国百名“好妈妈”。在中美两国生活工作多年,形成了特有的融汇中西的育儿观,通过新浪育儿微博@妈咪Jane育儿妙方和报纸杂志上的个人育儿专栏《ask Jane》等众多渠道,每日点评育儿亲子热题,介绍和推广科学育儿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