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脱产到农转非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ddy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农业户口转成非农业户口,在我们那会儿绝对是道大坎,一般人是很难有机会的。“半脱产”可以说是当中的一道难关,或者说是“农转非”的一把钥匙。
  我是土生土长的丰宁人,在我们小的时候,肯供女孩读书的家庭还不多,而我比较幸运,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在当时绝对算是高学历了。1974年高中毕业后,我回村当了民办教师,一年之后就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1976年,县里培养年轻干部,我又被选为“半脱产”。
  “半脱产”在當时是个新鲜名词。成为“半脱产”,不仅可以每月领20块钱的补助,村里的生产队还每年给你算300个工分。因为还挣着工分,并没有完全脱离生产,所以叫“半脱产”。
  半年之后,丰宁开始修建黄土梁水库。全县组织了近百支工程队伍,队长大多由“半脱产”担任。作为一支近三百人队伍的队长,我的压力非常大。当时我才20岁,在很多人眼里我就是个黄毛丫头,他们对我根本不屑一顾。
  队伍人心不齐,工程进度自然也就快不了,我急得一夜之间长了满嘴燎泡。
  我横下心来,成了队里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挖方、运土样样都不比一个男劳力差。几天下来大家就都服了气,工程速度也随之赶了上去。
  工期四个月,我没有回过一次家。说不想家,那肯定是假话,但工作就压在我的肩膀上,脑子能想的只有怎么把工作干好。大家看我这么拼命,也都不再偷懒。最终,六个月的工程,我们只用了四个月就完成了,为此还得到了县里的嘉奖。
  当时能成为“半脱产”的都是县里培养的年轻干部,这些人在水库建设过程中表现又十分突出,1980年,县里决定把我们这批“半脱产”集体“农转非”,我记得总共有72个人。
  后来别的人“农转非”可能只需要跑跑手续,但我们这批人的“农转非”是实打实地干出来的,确实非常不容易。虽然辛苦,但从“半脱产”到“农转非”的经历,让我终身受用。
其他文献
父亲好酒。  他曾经说他喝过锤子酒,说这话的时候,是我女儿一岁的生日酒宴上,在此之前的二十年里,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关于锤子酒的故事。  1988年的冬天,父亲工作的工厂已经倒闭半年,年关将近,一家五口要过年,新学期又要到了,学费是我们这个家庭一笔最大的开支。父亲听人说,后山外湖里有野藕可以挖,很粗壮,过年煨汤特别好。父亲赋闲在家,心里苦闷,于是决定去挖藕。第二天,他挑着一副担子就出门了。母亲中午做了
新世纪的肿瘤防治应充分立足于社区.rn为加强我国癌症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减少癌症危害,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卫生部于2003年底制定并颁布了,纲
1963年,家乡有个生产队无人肯当队长,党支部指定老共产党员萧定金当队长。萧老汉六十多岁,从未进过学堂门,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全,社员们戏称他为“文盲队长”。  当时,生产队规定每户社员每年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猪牛粪等农家肥,根据数量与质量,由队长签字,再交给会计记账、算工分。因萧老汉不会写名字,只在凭条上右角用毛笔打个钩,就算“签字”。久而久之,许多人不上交肥料,自己写一张凭条,模仿萧老汉笔迹用毛笔打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飞速发展,放射治疗技术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dimensional radiotherapy,3D-CRT)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
大约四分之一的乳腺癌患者为50岁以下的中青年妇女.她们中的大多数人被确诊患有乳腺癌时,仍然保持着正常的卵巢功能,然而化疗却导致她们提前绝经.
派饭吃到会计家  1977年的农忙双抢时节,我们这批城里来的知青,从知青林场下到了各自户口所在的队里。我下到了七队,住在会计柯云清家的一间耳房里,吃呢,则是一家一户地吃“派饭”。  那时候农民干的还是“大集体”,日子大都過得清苦。我从村东头的一个农户家里吃起,一家吃一天,早餐和中餐都很简单,只是到了晚上那一顿,人家才有工夫炒几个菜,打一瓶酒,坐下来好好招待我一下。炒的那几个菜,一般是一碗蚕豆、一碗
一线曙光  1982年春,我从我上班的商店骑了四五十分钟的自行车,到杭州师范学院找我弟弟莫小不,向他借复习资料,我想考电大。  对于因“文革”而中断了学业的那一批年轻人来说,重新求学的机会不是没有,但我已全部错过。  上世纪70年代的工农兵大学生,推荐条件苛刻,家庭出身要好,个人表现要强,还有令人难以想象的明争暗斗,我无从争起。  1977年恢复高考,我的下乡的弟弟们都是在此后三年里考上的。此时我
为了协助编写地方史志,我去乡下搜集一家正骨诊所的资料。这家诊所,始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到了第七代传人手上,经营了一百三十多年。  正骨诊所现在的第七代传人,刚从父亲手里接管门诊,年龄不大,才四十出头,但颇有老派作风和一种传统中医特有的沉着、稳健。我说明来意后,他很快就找来了几本大部头的旧书,其中有《族谱》和记有祖上德行的旧地方志书。  从旧县志的一段记载里,我看到了一位纯粹的乡村医生。记载的开头
选择了皖南女孩  马鞍山市郊外20公里苏皖接壤处,有上海的一座后方钢铁厂。1975年,我是那里的一名焦化技术员。  正是谈婚论嫁的年龄,怎奈重工业基地郎多妹少,王老五漫山遍野。工会领导就开导我们,天涯何处无芳草,当地的安徽姑娘又漂亮又实在,为啥鼠目寸光总在厂区内打转呢?话虽这么说,可他自己的儿子就没带这个头。当时大家都憋着劲儿想调回上海,找当地人成亲不明摆着是要扎根此处一辈子么?  客居安徽的上海
江明是重庆江津区杜市镇月坝村人,今年95岁。他社会阅历非常丰富,小时学过中医,当过皮鞋铺伙计,后来扛枪当兵,打过日本鬼子。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重庆一家建筑公司当石工,“文革”时,因为有当“国军”的历史,被清退回家乡务农。  因为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读书人,又见多识广,江明常常帮助同村社员写写书信、契约什么的,因而有人称他“江老师”。他也孤芳自赏,常写点“张大妈、李大妈,人人抱个大南瓜”之类的打油诗,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