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去继承父亲的事业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_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好:
  来中国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富二代”这词是什么意思。对很多人来说,巴菲特是个著名的投资家,但对我来说,他只是我爸。
  我的童年,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小镇奥马哈。伴我成长的房子建于20世纪初,1958年父亲花费31500美元买下了它。房子是很普通的独栋小屋,没有围墙,从厨房的后门出去,就到了别人家。我们养了两只猫,还有一条叫汉密尔顿的狗。外祖父母住在只隔两个街区的房子里,我总是步行到外祖母家,等待我的是加了糖果的冰激凌。
  父亲至今还生活在那栋小屋里,80岁,每天高兴地开着用了20年的车去上班。他说自己幸运,不是因为有了巨大的财富,而是他可以做他喜欢的事情。如果你现在某天晚上去我父亲家,可能跟我8岁时看到的场景是一样的:父亲穿着普通的睡衣,坐在同一把椅子里,吃三明治和炸土豆条,享受生活。
  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我刚记事的时候,正是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民权运动,我的父母积极参与其中。母亲从来不羞于表明自己的立场,她在汽车保险杠贴纸上写着“好人不分肤色”。一天早上,我们发现有人在“不分肤色”上打了个叉,并潦草地改成了“白人”。全家人都很震惊,父母很沮丧,他们并没有向我解释更多,只是他们的情绪感染了我。尽管当时的我并不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和可怕的历史因素,但我父母的表现形成了我的价值观。宽容是我在家中汲取到的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我的童年生活和普通的美国孩子没有什么区别。那时父亲还没有这么大名气,也不算富有。我要给家里做杂务,才能挣得很少的零用钱。直到我20岁,父亲的财富积累才被世界津津乐道,但父亲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父亲一直跟我说,幸福快乐是你要追求的,金钱是跟随着你的幸福和工作而来的,而不应该引领你的工作。要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最好你的兴趣能够养活自己。
  在家里,母亲主要负责我们生活和教育的具体事务,而父亲则起着精神领袖的作用。父亲在家工作,长时间待在书房里,全神贯注研究大量深奥的书籍。虽然他的手稿中写的可能是市盈率和管理绩效分类等内容,但他却可以轻松达到沉思入定的境界。父亲的书房没有“禁止入内”的牌子,但我们也很少打扰他。太过顽皮的哥哥曾被象征性地关过“禁闭”,但我从小就很安静,也很听话。父亲常常穿着卡其布裤子和一件破旧的毛衣从书房里走出来,身上带着一种几近圣洁的平静。他常常鼓励我们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且专注其中。
  我是一个音乐人,曾经为了演出到处募集资金。很多人听到我的姓氏,知道了我是“股神”的儿子。他们总会问我:“沃伦·巴菲特的儿子还需要募集资金吗?”实际上,父亲从未给过我大笔的金钱。我需要募集百分之九十的资金,而父亲只会出百分之十。父亲赞同一句话:“有时你给孩子一把金汤匙,没准是把金匕首。”
  我也曾向父亲借过钱。那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30岁的时候,我向父亲借钱买房。他说:“借钱给你会破坏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自己贷款买吧,自己还。”当时我很生气,可是很快我就理解了父亲。他那么做是因为爱我和尊重我。
  众所周知,早在2006年,我的父亲就将他的大部分财产,大约370亿美元捐给了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他还设立了三个“10亿美元”的慈善捐赠基金,分别由我们三个孩子进行管理。在此之前的三个月,父亲跟我们有交代,基金会有很好的架构,有充分的人力资源能把这个慈善的事情做得更好。已经五十多岁的我,虽然肩负着10亿美金的庞大数额的管理责任,但这笔钱最终还是要捐出去的。巴菲特家族没有设立庞大的信托基金,我们兄弟姐妹三人在年满19岁后,每人获得了一笔数额非常有限的财产。我继承的是我祖父留下的9万美元。
  在我看来,价值观才是稳定的货币。自由、平等、言行一致、专注和幽默,都是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东西。我们兄弟姐妹三人,哥哥是农场主兼摄影师,姐姐是家庭主妇,我是一个音乐家。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不去继承父亲的事业?我用父亲对我说的一段话答复:“儿子,咱们俩其实做的是同一件事。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蒂尔(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公司)是我的画布,我很高兴每天能都在画布上添几笔。”
  (彼得·巴菲特在杭州文澜中学的演讲)
  编辑 张金余
其他文献
“一滴热血,一份关爱。爱的奉献,汇聚生命之源。”这是90后女孩陈根重的座右铭。可能没有几个人想到,这个外表纤弱个头瘦小的女孩子,竟然在短短3年半的时间里无偿献血23次。当面对面坐在陈根重的跟前时,我忽然就感觉到,这个外表普通的女孩子,身上竟散发着一种骨子里特有的坚强和冷静。  2007年,陈根重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多次荣获学习优秀奖学金。
胡适年轻时有一首《岁末杂感一律》诗,这样写道:  客里残年尽,严寒透画帘。  霜浓欺日淡,裘敞苦风尖。  壮志随年逝,乡思逐岁添。  不堪频看镜,颔下已鬑鬑。  这首诗,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上海滩十七八岁的浪荡子,前途无望,颓废落寞的穷酸样儿。  这时的胡适,完全一副反面教材嘴脸,正如20世纪70年代,某些批判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个十里洋场上海滩的“小混混”。  那时候的胡适具体表现,就像他自己在《藏晖室
“最后”的你,会是优秀的你  在学校图书馆,萨拉总是最后一个把她要借的书拿到借阅登记处。“小姑娘,我不明白,为什么每次借书你都要磨蹭这么久?”图书管理员丽迪太太不高兴地问。“我把阅读角的书都整理了一遍。”萨拉微笑着答道。“哦,原来那个做好事的人就是你。真是太感谢你了,萨拉。”丽迪太太不好意思地说道。  数学测验时,萨拉总是最后一个交卷。“萨拉,几乎每次考试你都是满分。”列奈老师说道,“你的成绩这么
我的一个好友,是独唱演员。台上一站,美艳无敌;嗓子一亮,倾倒四座。仿佛她与“压力”二字是彻底绝缘的。但一次小坐,她向我吐露了不为人知的心声。  大幕关着时,舞台上那么多人在我眼前晃——调话筒的、理妆容的、忙这忙那的。但很快,我一个人被孤零零地留在了舞台中央。逃吧!这个声音蛊惑着我,我的双脚,登时就像悬了空。大幕拉开,千万道目光紧紧盯着我;聚光灯、柔光灯、回光灯一起打向我。巨大的孤独感一下子吞噬了我
邓小磊和卢亮从幼儿园开始就认识,两家离得也近,两个小伙伴一起长大。每到周末,邓小磊都会和卢亮聚在一起,有时是聊发生在各自学校里的好玩的事,有时是上网打游戏,但更多的是凑在电脑前看欧美电影。  一晃邓小磊和卢亮都升入了高中,学习越来越紧张,双方家长把他们盯得比较紧。邓小磊和卢亮为了放松,经常谎称探讨学习上的问题而去对方家里,实际上是在一起看一场外国电影。每次看完之后,都会让邓小磊和卢亮有一种酣畅淋漓
吕小殿是郑州市一家珠宝公司的保安队长,工作一向认真负责的他深受经理的器重。虽然如此,可他心里面依然有着自己的苦衷。  他有一帮关系相当铁的朋友,聚会玩乐是少不了的。每次他前去赴约,几位朋友的出手都相当阔绰,早早地就把账给结了。按说这是照顾他工资挣得少,可他心里却觉得无比羞愧。2012年6月的一天,一位朋友给他打来电话,邀他到外面吃饭。他去了之后,才发现朋友请他吃的竟然是一顿大餐。和平常一样,吃完后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参加文化讲坛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吃力的事情。本应该是请文化人来讲,而我是个买卖人,我们买卖人经常是把文化的事情做成不文化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有点儿吃力。但即使这样,我还是要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在做事情当中的观点,而我这个观点来自于动物,来自于刚刚踢完世界杯的南非。  很多年以前我去非洲看动物。到肯尼亚、南非、博茨瓦纳等很多地方以后,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动物身上真的有很多地方
2011年1月,在杭州图书馆发生了一件事:杭州图书馆不仅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而且包括乞丐和拾荒者也可进入阅读。有人对此不满。向馆长褚树青投诉:“图书馆是大雅之堂,如果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阅读,就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人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这个故事被网友发到微博后,瞬间被转发一万余次。网友称褚树青为“伟大的馆长”,称杭州图书馆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褚树青
一  不远处的河边有一个建筑工地,几座大厦正在长高,在盛夏的阳光下,许多建筑工人在挥汗如雨。每天傍晚的时候,我去河边散步,都会经过那个工地,便发现,有个建筑工人几乎每天都会坐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面对着那几座大厦,时而用笔在一个本子上写着什么。  有一次实在是好奇,便走近去看他在写什么。只见他膝上的本子上,正画着一座大厦,不过并没有完成,似乎就是眼前的其中一座,画并没有完成,和工地的进度一样。他抬起
那天,风吹过枫林,燃烧的叶子映红了天空。十月早晨的阳光融在沉甸甸的露珠里,跳跃如金。天空湛蓝,云朵被风儿推着悠悠从山峦和田野上飘过。小鸟在枝头快乐地鸣叫,雀跃的你走向你心目中的学校——城里的重点高中。  那天,当你跨入日思夜想的校园后,你那一身山区孩子土气的衣服招来了众多的异样目光和窃窃私语。诚惶诚恐的你走进教室,很知趣地坐到了角落的一个空位上,一个个愉悦的身影从你眼前闪过,你多么希望有个影子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