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里有一个刘姥姥,无独有偶,曲阜孔家也有一个“张姥姥”(见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所著《孔府内宅轶事》)。
在孔府众多的亲友中,有一门很特别的亲戚,既不是书香门第,也不是官宦人家,而是世代种田的庄稼人。这户庄稼人姓张,住在林前张羊村,主人是一位老妈妈,人们都叫她张姥姥。每逢孔府有红白喜事,张姥姥就带着她家的大人孩子们到孔府来吃喝。
别的客人都是王孙贵族,满身珠光宝气,只有她一身蓝粗布衣裳,农人打扮;别的客人都彬彬有礼,只有她土里土气,但她却比所有的客人都神气。当差的虽然穿着打扮比她讲究,却要小心翼翼地侍候她。
孔府上上下下都这样敬着她,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南北朝的南朝元嘉年间,朝廷拨了5户人家,免其徭役赋税,专门担任曲阜孔庙的清洁工作。其中有一户叫孔景。孔景家世代做孔家的清洁工,但到了唐朝末年,家里出了一个叫孔末的子孙,孔末眼看黄巢造反、杀人如麻,唐亡以后,天下大乱,就起了一个念头,想冒充孔子的后裔。
以假乱真,先要杀光真孔。其时,孔氏后裔流散四方,在曲阜的真孔不多,为孔末“戕灭既尽”创造了条件。
于是,孔末一个个杀过去,最后去杀41代衍圣公之子、时任泗水县令的孔光嗣。
那是五代梁末帝乾化三年,孔光嗣42岁。
孔光嗣的夫人姓张,家住张杨里,前一年的五月二十九日,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孔仁玉。
孔末杀死孔光嗣时,孔仁玉才9个月大,孔光嗣夫人抱着儿子逃往娘家。
孔末一直追杀到张家。张家有一子与孔仁玉年龄相仿,孔光嗣夫人的父亲张温让人给他穿上孔仁玉的衣服,孔末将其杀死。
孔末回到孔府,夺了大印令箭,自荐袭爵,冒充孔子后裔。
孔仁玉则改名换姓,发愤读书,19岁那年赴京赶考,朝廷授为太学生,上奏后唐明宗,细述孔末杀人真相。
明宗遣官查实,诛孔末而由孔仁玉袭爵。
孔家后人尊孔仁玉为“中兴祖”,建了专祠,名为“报本堂”。
孔仁玉对外家的报答是,“岁时祭其外祖父张温之墓,为置祭田”,永久免除张家的徭役。
至明朝永乐年间,59代衍圣公孔彦缙请曲阜的文人张敏撰写了一篇《孔氏报本酬恩记》,叙述此事始末。
孔彦缙惟恐后世子孙对张家不能以礼相待,又立石碑为证。
“张姥姥”有一支楷木制的“龙头拐杖”,是孔仁玉所送,并规定:“‘张姥姥’的官称和龙头拐杖,由长房儿媳继承,世代相传。”
龙头拐杖可“用来管教孔府的衍圣公一品夫人”,因此,孔德懋的嫡母陶氏对张姥姥很畏惧,总是悄悄吩咐听差:“张姥姥来了,要什么给什么,别得罪她。”
孔德懋眼中的张姥姥是怎么样个人呢?她“是一位农家妇女,50来岁,粗布裤褂,紧扎着肥大的裤腿脚,一双小脚,挎着个竹篮子。临走时,竹篮里还要装满吃食”。但她“每次都只要两样:馍馍、酒”。看来倒是个安分知足的贤妇人。■
在孔府众多的亲友中,有一门很特别的亲戚,既不是书香门第,也不是官宦人家,而是世代种田的庄稼人。这户庄稼人姓张,住在林前张羊村,主人是一位老妈妈,人们都叫她张姥姥。每逢孔府有红白喜事,张姥姥就带着她家的大人孩子们到孔府来吃喝。
别的客人都是王孙贵族,满身珠光宝气,只有她一身蓝粗布衣裳,农人打扮;别的客人都彬彬有礼,只有她土里土气,但她却比所有的客人都神气。当差的虽然穿着打扮比她讲究,却要小心翼翼地侍候她。
孔府上上下下都这样敬着她,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南北朝的南朝元嘉年间,朝廷拨了5户人家,免其徭役赋税,专门担任曲阜孔庙的清洁工作。其中有一户叫孔景。孔景家世代做孔家的清洁工,但到了唐朝末年,家里出了一个叫孔末的子孙,孔末眼看黄巢造反、杀人如麻,唐亡以后,天下大乱,就起了一个念头,想冒充孔子的后裔。
以假乱真,先要杀光真孔。其时,孔氏后裔流散四方,在曲阜的真孔不多,为孔末“戕灭既尽”创造了条件。
于是,孔末一个个杀过去,最后去杀41代衍圣公之子、时任泗水县令的孔光嗣。
那是五代梁末帝乾化三年,孔光嗣42岁。
孔光嗣的夫人姓张,家住张杨里,前一年的五月二十九日,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孔仁玉。
孔末杀死孔光嗣时,孔仁玉才9个月大,孔光嗣夫人抱着儿子逃往娘家。
孔末一直追杀到张家。张家有一子与孔仁玉年龄相仿,孔光嗣夫人的父亲张温让人给他穿上孔仁玉的衣服,孔末将其杀死。
孔末回到孔府,夺了大印令箭,自荐袭爵,冒充孔子后裔。
孔仁玉则改名换姓,发愤读书,19岁那年赴京赶考,朝廷授为太学生,上奏后唐明宗,细述孔末杀人真相。
明宗遣官查实,诛孔末而由孔仁玉袭爵。
孔家后人尊孔仁玉为“中兴祖”,建了专祠,名为“报本堂”。
孔仁玉对外家的报答是,“岁时祭其外祖父张温之墓,为置祭田”,永久免除张家的徭役。
至明朝永乐年间,59代衍圣公孔彦缙请曲阜的文人张敏撰写了一篇《孔氏报本酬恩记》,叙述此事始末。
孔彦缙惟恐后世子孙对张家不能以礼相待,又立石碑为证。
“张姥姥”有一支楷木制的“龙头拐杖”,是孔仁玉所送,并规定:“‘张姥姥’的官称和龙头拐杖,由长房儿媳继承,世代相传。”
龙头拐杖可“用来管教孔府的衍圣公一品夫人”,因此,孔德懋的嫡母陶氏对张姥姥很畏惧,总是悄悄吩咐听差:“张姥姥来了,要什么给什么,别得罪她。”
孔德懋眼中的张姥姥是怎么样个人呢?她“是一位农家妇女,50来岁,粗布裤褂,紧扎着肥大的裤腿脚,一双小脚,挎着个竹篮子。临走时,竹篮里还要装满吃食”。但她“每次都只要两样:馍馍、酒”。看来倒是个安分知足的贤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