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知识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al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0开始学习视频剪辑,98元”“学完这28节课,跟老外交流没问题”“只需9.9手把手教你成为PPT大神”……曾几何时,知识付费开始嵌入你我的生活。
  元年
  2016年,一个叫作“知识付费”的概念在中国大地兴起。2018年以后,这个词变得更热。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所谓知识付费,就是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本质在于通过互聯网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具有典型的互联网时代特色。
  278亿元
  知识付费的出现为何瞬间掀起轩然大波?从其体量中可窥见一二:中国知识付费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5.9亿元已经增长到2019年的278亿元,截至今年3月,知识付费可估算的总体经济规模为100~150亿元左右,于是不少机构预测,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92亿元,2021年更是会跃升至675亿元。
  3.6亿人
  巨大的行业市场蛋糕离不开庞大付费群体的支撑。2016年,我国有知识付费意愿的公众人数暴涨了3倍,知识付费用户达到近5000万人;2019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用户规模达3.6亿人;截至今年3月,喜马拉雅FM、知乎、得到和分答等几大最受关注的知识服务订阅或分享平台,日活跃量分别是2554万、974万、215万和52万。
  63.1%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线下实体商业受到很大的冲击,互联网产业却透露出许多发展机遇:疫情期间,有63.1%的中国用户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从用户层面,喜马拉雅平台的用户有超过65%在30岁以下,45.22%为女性;得到平台的用户则有近半数集中在25至30岁,男性占比68.78%。
  88.8%
  不仅如此,在日趋激烈的社会、职场竞争环境下,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在线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需求越来越明显——2020年第一季度,在线学习用户中88.8%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在线学习用户以80后和90后为主,主要分布在一线和二线城市; 86.1%的人月收入在5000-25000元之间,是知识付费的潜在消费者。
  57.2%
  从付费内容上看,大部分人选择知识付费,是为了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迅速获取生活或工作所需,该部分占比最大,达57.2%;其次是降低时间成本和扩展社交圈子的内容,占比43.3%和39.8%;再次是提升自我方面,占比为35.2%;而兴趣爱好方面的知识付费,仅占8.6%。
  500-2000元
  相比于过去迅速发展的5年,如今的知识付费热度虽见冷却,但其早已嵌入大众日常,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仍有46.8%的知识付费用户每月花费500-2000元购买知识付费产品,82.0%的用户认为其购买过的知识付费产品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期望,约九成的用户表示会再次购买知识付费产品……
  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艾媒报告中心《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行发展及用户行为调研分析报告》、企鹅智库数据等
其他文献
当兵去  1998年,赵阳17岁。  这天,放学铃声刚响,赵阳拎起书包就往外跑。脚步太快,一整排桌子被他冲得叮咣响,有同学小声埋怨:“真没素质。”  闻声,赵阳停下脚步,回过头,恶狠狠地问道:“怎么着,不满意啊?”同学吓得不敢吱声。赵阳不屑地冷哼一声,吹着口哨走了。  校门外,几个梳着小平头、叼着烟卷的“小混混”早已等候多时,见他出来,赶紧围过来阳哥长、阳哥短地打招呼,赵阳挥挥手,骑上车,与他们一
期刊
我已经28岁了,就在昨天,又一次恢复了单身。在朋友们眼中,我是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女孩,相貌身材不差,事业也在稳步上升中,可在恋爱这件事上,却屡战屡败。  和大多数处女座女生一样,我渴望爱情,渴望完美的爱情。每次遇到心仪之人,我总是情不自禁地相信对方身上拥有几乎所有美好的品质,也会暗示自己,他就是我想找的完美情人,然后便义无反顾地陷入狂热,如飞蛾扑火一般。  可每每随着恋情的深入,我就会发现他们与
期刊
编辑留言   从初期的探索,到《全国工会网上工作纲要(2017-2020)》的实施,经过数年发展,工会的网上服务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发展成绩值得肯定。但与初期轰轰烈烈势如破竹的态势相比,收官之年明显增速放缓,略显平淡。工会的“互联网+”到底走到了哪个阶段,目前又面临哪些问题,本期现场面对,我们共同探讨。  触电新媒体  工会与互联网的初次相遇,大致可以追溯到2012年。彼时中国的手机网民第一次超过
期刊
网剧《隐秘的角落》火了,编剧紫金陈也火了,他的原作《坏小孩》加印三次,卖到脱销。随即,单亲家庭、童年凄惨、文笔太差……网友挖出他的童年经历,与小说中令人细思极恐的小男孩朱朝阳十分吻合。他被推上了热搜榜首,一夜间成了中国的“东野圭吾”,平静的写作生活被彻底打破。父亲给他发微信说,剧中关于父子关系的描写让他“丢了面子”,紫金陈只好不再谈这本书里有关自己的过去,卸载了社交媒体,并开始拒绝媒体采访。  作
期刊
/責编张北 5791826@qq.com/
期刊
前些年因为城市管理的需要,流动商贩在全国各地城市被不同程度地整治。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需求迫切,“地摊经济”一下成了各地支持的对象。盘活“地摊经济”一方面可以刺激消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在一切都在线化的今天,“地摊经济”也会让互联网行业受益,嗅觉敏锐的互联网企业已在积极行动,抓住“地摊红利”。  阿里1688平台第一时间发布“地摊经济”帮扶计划,为摊主提供超过700亿元的免息赊购;京东发布“星
期刊
“媚青”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 2017 年的《脱口秀大会》上,原意是指“只知道讨好年轻人口味的流行文化”。比如,年长者(也包括年轻人自己)通过效仿所谓“年轻人”的说话、行为方式和爱好,取悦社会的青年群体,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以保证自己“不过时”。  在某种程度上讲,媚青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全社会在各个层面上对年龄增長的焦虑:娱乐圈不断将目光聚焦在更年轻的新人身上,市场越来越多地将消费需求旺盛的年轻人作为
期刊
/責编张北 5791826@qq.com/
期刊
香港科技大学范志勇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布的一款3D人工眼球给盲人带来了新的福音。该团队打造了一款完全模仿人眼结构的电化学眼睛(EC-EYE),直径约为2cm,与人眼大小相当。  对于人类来说,80%的环境信息要通过眼睛获取,足见双眼的重要性。遗憾的是,视觉障碍如今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去年发布的《世界视力报告》指出,全球至少有22亿人正在承受视力受损或失明的痛
期刊
华大基因董事长、任正非口中的“神人”汪建,疫情期间一直冲锋在前。之前,网友对他的质疑和争论从没消停过,一方面是基因研究面临伦理之争,另一方面则因他時不时冒出的惊人举动。  2012年,华大基因首次对外融资时,汪建满不在乎地告诉投资人:“回报为零。”他还把自己和投资人的关系描述为:“他们把钱从门缝里塞进来就可以了,华大不给任何人打工。”语惊四座。2017年,华大基因上市那一刻,汪建又不走寻常路,借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