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强调,学生写作时力求文笔优美质朴,能深刻反映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突出其真情实感,并且要有自己的个性表达。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每逢批阅学生作文时,许多语文教师常叹道:语言干巴巴,一点儿作文味也没有!究其原因,这是教师作文教学方式陈旧呆板,学生语言表达贫乏所致。如何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作文课堂呈现繁花似锦的新局面?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下面,笔者针对上述话题,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体验生活法
俗话说得好,肚中有货,言出有据,下笔则畅快。作文训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坚持日积月累。万事开头难,作文课上,许多学生总是怨声载道:经过苦思冥想,还是没有头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分析成因,此乃学生缺乏写作素材之缘故。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写作前,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使其在课堂上胸有成竹、有材可选,这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条件。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经常采取的方式是:首先暗示学生本次作文的写作目的,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自然,了解社会;观察生活,领略自然界的无限风光,捕捉写作信息;体验生活,感受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激发写作动能。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就积累了第一手有用的写作素材,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课堂写作时无从下笔、或草草下笔以致偏离文意的尴尬境地。如写作文“参观污水厂”,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在周末和家长一起参加污水厂。通过一天的参观活动,学生领略了现代科技的先进,懂得了清洁水资源的来之不易,唤醒其保护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同时也感受了一天生活的非凡意义,作文材料有了,立意明确了,学生课堂写作就会得心应手。这一举措,既让学生感受体验了生活,又为教师指导学生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最原始的材料。
二、诵读领悟法
《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其实是一个有机的学习认知过程:写作是实践,即最终的结果,其余三者是前提,即基础。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告诫我们应该在学习中博览群书,重视对文学作品的诵读感悟,以此触类旁通,把书读懂、读透,这样就会落实到笔下。所谓经典美文、优秀佳作,就是指文学作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考验,它们已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肯定,这些作品大多思想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所以,读者才给其冠上了“经典、优秀”等美誉。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文章,凝聚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写作前,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去阅读一些经典美文,生本主客体双方进行情感交流碰撞,就会产生共鸣的火花,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通过阅读欣赏美文佳作。渐渐地,文章中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惊心动魄的场景,滔滔不绝的话语,生动贴切的新词,不断地刺激着学生的大脑神经中枢,使其领悟作者的意图,进一步开拓写作视野。如写作文“我的妈妈”前,教师给学生提供了魏巍的作品《我的老师》一文,要求学生先阅读范文,然后作文。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很快对文本中“蔡芸芝老师那母亲般的爱”所吸引,“魏巍先生优美的文笔”一次又一次地感染着学生。有了一点点语言积淀,在学生的心底就会开启作文语言的思维之门,学生写作热情顿时唤醒。此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借鉴模仿,产生美文精华被我所用的教学效果,为教师训练学生作文语言表达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人物描写法
人物是作品的灵魂,所有文章都离不开人物活动。通过阅读一些名家作品,我们不难理解,作家们之所以在其作品中运用人物描写,无非有两大目的:一是刻画人物性格,深刻揭示文章的主旨;二是企求文章语言更加具体生动,让人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阅读效果。在初中生所写作文当中,大多数是通过写人记事来反映主题的。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人物描写,让学生运用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来习作,这样,一方面能更好地凸显人物形象,明确文意,另一方面又会使文章语言贴切优美,引人入胜。如A学生在作文“父亲的生日”一文中写到:我一口米饭哽在喉咙,鼻子突然一酸,眼睛居然也湿润了。学生用了“哽”、“酸”、“湿润”等词语对人物进行动作、心理描写,把我此时对父亲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于细微处见真情,为表现“父爱”这一主题。B学生在作文“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中作了如下描写——在我小时候,我累的时候,就会跟爸爸撒娇:“爸爸,我累了。”爸爸就会笑着抱着我说:“那坐到爸爸肩上来,好不好?”然后我就高高兴兴地坐在爸爸肩上,在那玩着爸爸的头发,玩得不亦乐乎。妈妈看着爸爸说:“这样会把她宠坏的。”爸爸笑着说:“她是我女儿,女儿喜欢就行了,你说是不是?”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细致描写了自己累了时候坐在父亲肩上的小事,体现“再冷漠而坚硬的心,都有一个收藏柔软和温暖的地方”这一作文主题。以上人物描写,语言贴切传神,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语言表达意识慢慢地受到了熏陶感染,无形之中作文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以提升。
四、巧用修辞法
文章是由若干个句子搭建而成的,句子是文章的枝干,要鉴别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往往跟句子的表达是息息相关的。通过修饰、调整语句,文章的语言会更有文采,变得“文辞兼美、锦上添花”。学生在作文中巧用修辞手法,除了更明白精确地表达文意外,更主要的是能够增强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具有言简意赅、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正因为如此,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来润色作文语言,以此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C学生在作文“心里美滋滋的”一文中写到“我剥开芒果皮——经过这几天不断的转送,它们已经黄得发软了。清甜的果肉香浓的汁液沁人心脾,它们随着我的品尝缓缓浸湿了心灵。心,好甜呢!像被蜜蜂浇灌了似的,整颗心都甜蜜蜜的,美滋滋的”。学生通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芒果人的动作,语言形象生动,感情色彩鲜明,把我对芒果的真情溢于纸外,芳香扑鼻。修辞手法多种多样,运用哪种修辞,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以下是D学生在“我认清了自己”一文的开头:孔老先生曾说过“五日三省吾身。”一天,脑海中突然闪过这样一个念头——认识自己。在作文开头引用孔子名言,如此处理,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总写“我认清了自己”。学生在此文中引用文言警句,语言的表现力强了,文章的底蕴更深了。教师引导学生巧用修辞手法来作文,文章的语言味会越来越浓厚,从而有效地弥补了“空洞、贫乏”之缺陷。 五、反馈评价法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学生的作文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写作的要求,“捕捉每一个细节,善于抓住每一个闪光点,不求完美,但求更美”。教师应秉持这一原则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以此提振学生的写作信心。作文讲评好比学生未来作文的“加油站”。语言表达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作文语言的评价,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必要补充。以下介绍两种评价方式:(1)师生评价。在作文教学中,先由教师一人评价本次作文的情况,然后学生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大致的思路是:①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②教师总体介绍作文情况——表扬优点,指出不足(指作文中普遍出现的优缺点);③选出代表性的学生作文进行重点讲评;④学生针对教师讲解,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当场写作文后记。这是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它能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写作目的,通观全局、有的放矢。(2)生生评价。教学时,教师先把全班学生分组,让学生对所写作文在组内进行交流评价,然后自我评价。大致的思路是:①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②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分组,发挥集体所长,通过生生合作探讨的方式,在小组内对所写作文进行交流评价;③学生针对组内交流意见,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当场写作文后记。这种评价方式集大家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了自身作文语言方面的得失,能激发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求知欲,为教师今后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教学多法,教无定法,从课前到课间,从课间到课后,只要教师努力做到“课前注重积累感悟、课间突出学法指导、课后及时反馈评价”,就会摈弃作文语言表达“空洞、贫乏”之陋病,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之目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呼唤我们创新,作文贵在创新,它犹如学习中的一个万花筒,正威武地矗立在学生面前,亟待语文教师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去战胜它、征服它。回首过去,感受颇多;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为开创学生作文语言繁花似锦的新局面,我们努力着、期待着!
参考文献:
[1]张焕利《初中阅读与写作教程》(初中七年级上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3月第1版。
[2]《语文活页》散文百家杂志社,2009—2010学年第7期。
许昌如,教师,现居浙江台州。
一、体验生活法
俗话说得好,肚中有货,言出有据,下笔则畅快。作文训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坚持日积月累。万事开头难,作文课上,许多学生总是怨声载道:经过苦思冥想,还是没有头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分析成因,此乃学生缺乏写作素材之缘故。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写作前,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使其在课堂上胸有成竹、有材可选,这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条件。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经常采取的方式是:首先暗示学生本次作文的写作目的,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自然,了解社会;观察生活,领略自然界的无限风光,捕捉写作信息;体验生活,感受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激发写作动能。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就积累了第一手有用的写作素材,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课堂写作时无从下笔、或草草下笔以致偏离文意的尴尬境地。如写作文“参观污水厂”,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在周末和家长一起参加污水厂。通过一天的参观活动,学生领略了现代科技的先进,懂得了清洁水资源的来之不易,唤醒其保护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同时也感受了一天生活的非凡意义,作文材料有了,立意明确了,学生课堂写作就会得心应手。这一举措,既让学生感受体验了生活,又为教师指导学生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最原始的材料。
二、诵读领悟法
《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其实是一个有机的学习认知过程:写作是实践,即最终的结果,其余三者是前提,即基础。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告诫我们应该在学习中博览群书,重视对文学作品的诵读感悟,以此触类旁通,把书读懂、读透,这样就会落实到笔下。所谓经典美文、优秀佳作,就是指文学作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考验,它们已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肯定,这些作品大多思想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所以,读者才给其冠上了“经典、优秀”等美誉。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文章,凝聚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写作前,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去阅读一些经典美文,生本主客体双方进行情感交流碰撞,就会产生共鸣的火花,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通过阅读欣赏美文佳作。渐渐地,文章中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惊心动魄的场景,滔滔不绝的话语,生动贴切的新词,不断地刺激着学生的大脑神经中枢,使其领悟作者的意图,进一步开拓写作视野。如写作文“我的妈妈”前,教师给学生提供了魏巍的作品《我的老师》一文,要求学生先阅读范文,然后作文。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很快对文本中“蔡芸芝老师那母亲般的爱”所吸引,“魏巍先生优美的文笔”一次又一次地感染着学生。有了一点点语言积淀,在学生的心底就会开启作文语言的思维之门,学生写作热情顿时唤醒。此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借鉴模仿,产生美文精华被我所用的教学效果,为教师训练学生作文语言表达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人物描写法
人物是作品的灵魂,所有文章都离不开人物活动。通过阅读一些名家作品,我们不难理解,作家们之所以在其作品中运用人物描写,无非有两大目的:一是刻画人物性格,深刻揭示文章的主旨;二是企求文章语言更加具体生动,让人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阅读效果。在初中生所写作文当中,大多数是通过写人记事来反映主题的。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人物描写,让学生运用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来习作,这样,一方面能更好地凸显人物形象,明确文意,另一方面又会使文章语言贴切优美,引人入胜。如A学生在作文“父亲的生日”一文中写到:我一口米饭哽在喉咙,鼻子突然一酸,眼睛居然也湿润了。学生用了“哽”、“酸”、“湿润”等词语对人物进行动作、心理描写,把我此时对父亲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于细微处见真情,为表现“父爱”这一主题。B学生在作文“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中作了如下描写——在我小时候,我累的时候,就会跟爸爸撒娇:“爸爸,我累了。”爸爸就会笑着抱着我说:“那坐到爸爸肩上来,好不好?”然后我就高高兴兴地坐在爸爸肩上,在那玩着爸爸的头发,玩得不亦乐乎。妈妈看着爸爸说:“这样会把她宠坏的。”爸爸笑着说:“她是我女儿,女儿喜欢就行了,你说是不是?”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细致描写了自己累了时候坐在父亲肩上的小事,体现“再冷漠而坚硬的心,都有一个收藏柔软和温暖的地方”这一作文主题。以上人物描写,语言贴切传神,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语言表达意识慢慢地受到了熏陶感染,无形之中作文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以提升。
四、巧用修辞法
文章是由若干个句子搭建而成的,句子是文章的枝干,要鉴别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往往跟句子的表达是息息相关的。通过修饰、调整语句,文章的语言会更有文采,变得“文辞兼美、锦上添花”。学生在作文中巧用修辞手法,除了更明白精确地表达文意外,更主要的是能够增强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具有言简意赅、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正因为如此,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来润色作文语言,以此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C学生在作文“心里美滋滋的”一文中写到“我剥开芒果皮——经过这几天不断的转送,它们已经黄得发软了。清甜的果肉香浓的汁液沁人心脾,它们随着我的品尝缓缓浸湿了心灵。心,好甜呢!像被蜜蜂浇灌了似的,整颗心都甜蜜蜜的,美滋滋的”。学生通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芒果人的动作,语言形象生动,感情色彩鲜明,把我对芒果的真情溢于纸外,芳香扑鼻。修辞手法多种多样,运用哪种修辞,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以下是D学生在“我认清了自己”一文的开头:孔老先生曾说过“五日三省吾身。”一天,脑海中突然闪过这样一个念头——认识自己。在作文开头引用孔子名言,如此处理,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总写“我认清了自己”。学生在此文中引用文言警句,语言的表现力强了,文章的底蕴更深了。教师引导学生巧用修辞手法来作文,文章的语言味会越来越浓厚,从而有效地弥补了“空洞、贫乏”之缺陷。 五、反馈评价法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学生的作文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写作的要求,“捕捉每一个细节,善于抓住每一个闪光点,不求完美,但求更美”。教师应秉持这一原则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以此提振学生的写作信心。作文讲评好比学生未来作文的“加油站”。语言表达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作文语言的评价,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必要补充。以下介绍两种评价方式:(1)师生评价。在作文教学中,先由教师一人评价本次作文的情况,然后学生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大致的思路是:①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②教师总体介绍作文情况——表扬优点,指出不足(指作文中普遍出现的优缺点);③选出代表性的学生作文进行重点讲评;④学生针对教师讲解,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当场写作文后记。这是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它能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写作目的,通观全局、有的放矢。(2)生生评价。教学时,教师先把全班学生分组,让学生对所写作文在组内进行交流评价,然后自我评价。大致的思路是:①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②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分组,发挥集体所长,通过生生合作探讨的方式,在小组内对所写作文进行交流评价;③学生针对组内交流意见,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当场写作文后记。这种评价方式集大家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了自身作文语言方面的得失,能激发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求知欲,为教师今后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教学多法,教无定法,从课前到课间,从课间到课后,只要教师努力做到“课前注重积累感悟、课间突出学法指导、课后及时反馈评价”,就会摈弃作文语言表达“空洞、贫乏”之陋病,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之目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呼唤我们创新,作文贵在创新,它犹如学习中的一个万花筒,正威武地矗立在学生面前,亟待语文教师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去战胜它、征服它。回首过去,感受颇多;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为开创学生作文语言繁花似锦的新局面,我们努力着、期待着!
参考文献:
[1]张焕利《初中阅读与写作教程》(初中七年级上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3月第1版。
[2]《语文活页》散文百家杂志社,2009—2010学年第7期。
许昌如,教师,现居浙江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