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欧洲古典时期的作曲家贝多芬,创作了诸多题材广泛的作品,其中包括1部歌剧、5首钢琴曲、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等多首提琴奏鸣曲,更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这首《月光奏鸣曲》也叫做《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这首奏鸣曲深刻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曲中三个乐章的节奏变换,由缓至急,将钢琴的效果与精巧的音乐内容充分的结合在一起。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一首奏鸣曲能如“月光”一样名扬天下。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艺术赏析
一、概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出生于1770年12月16日,这个从小就被用强制性手段当做神童培养的音乐天才,在童年盲目的学习中经历了诸多波折,直到1787年在维也纳遇到了31岁的偶像莫扎特,才正式开启了属于他自己音乐生涯。在诸多好友的支持和鼓励下,贝多芬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故乡,并前往维也纳拜师于海顿。在跟随海顿的音乐学习过程中,逐渐展露出了作曲的天赋,他同时期创作的诸多音乐作品,都有着很强的革命精神,日渐出色的贝多芬,名头甚至超越了他的前辈们。因此也和莫扎特海顿一起被评为“维也纳三杰”。这首《月光奏鸣曲》则创作于贝多芬身体患病期间,长期的耳聋使他不断的陷入焦虑和绝望,突如起来的爱情让他有勇气重拾希望。尽管这段爱情无疾而终,甚至让他伤痕累累,但这首家喻户晓的曲子却为后人带来了诸多心灵的慰藉。更有传闻说《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赋予了诸多的情感的一首作品。可见作者本人对这首曲子十分用心。
二、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艺术赏析
幻想式奏鸣曲是对《月光奏鸣曲》最好的评价,突破了以往音乐作品的统一音乐节奏,在音乐章节的主次顺序上有了创新型的突破及改变,从而使整体音乐形式更加的饱满。除了对各种音乐素材的合理的灵活运用,贝多芬在服务于听众情感上花费了更多的功夫。如此有情有义的音乐创作也让人耳目一新,因此收获了诸多喜爱。在社会专治文化影响下,曲中表达了很多铿锵有力的革命元素,也使同受专治迫害的听众有着难以言表的情感共鸣。
《月光奏鸣曲》共分为三个章节,音乐章节之间强烈的对比效果使整个协奏曲有了独特的戏剧冲突,减七和和弦的突然转调,让听者的心情也随之热血澎湃,甚至连精神都得到了洗礼,并对生活建立了希望。时而振奋人心,时而含蓄低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任何一首曲子能不能像它一样让人觉得既像身处于熊熊的火焰之中,又像是沐浴着和煦的春风。
第一章节以慢板为主,细腻的情感表达,娓娓道来,充满着柔情和哀痛。过于悲伤的情感,展示了贝多芬本人多情的一面,甚至可以说这首曲子是为爱而做出的挽歌。这一乐章,贝多芬没有进行大小调的区分,而是采用曲子和调子之间自由的转换,听起来更是像在对我们讲故事,情感的倾诉弥漫着浓浓的哀思,让我们甚至忘记了这是他故意营造出的氛围,不得不佩服他在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上的高超造诣。第二章节律动的展示,主要以小快板为主,典雅的表达方式在整个乐章中有着起承转合的连接作用,以降D大调为基础,通过曲式的变奏展现出乐章在发展中进行,在变换中前进。第二章节更像是一双无形的手,温和的将首尾章节牵在了一起。巧妙的过度,更将情绪向观众进一步的传递和升华。
不同的人对于贝多芬的这首《月光奏鸣曲》是有不同的感悟的,对于最后一章的节奏和律动,带给我的更多是平稳和和谐,激扬的韵律加上温暖的低吟,像是一个侃侃而谈的朋友,在这个压抑人性的社会中向我诉说。亦或是一个沉寂多年的舞者,在舞台上用他毕生的绝学奋力的嘶吼。对于抗争性的冲突表达,使乐章中的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贝多芬在自己曲折离奇的命运中,为自己的事业和信仰做出不屈不挠的抗争。这种情感的爆发是令人震撼的,更是令人敬佩的。如此经久不衰的名曲必然是作者赋予了其不加修饰的真实情感。贝多芬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优秀的创作才能,使后人有机会聆听到了那么多情感充沛的曲子,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让作者和聆听曲子的我们既挣扎又亢奋。这种情感的激烈碰撞,在这首《月光奏鸣曲》充分的表达了出来。在通过对贝多芬创作环境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这首曲子的艺术特征分析,更让我们感慨艺术的伟大。
三、结语
在经历了200多年的洗礼之后,这首曲子依旧备受人们的喜欢,尽管时代在改变,但是人们对于情感的渴望和自由的追求,却是长久不变的,我想可以激起人们情感共鸣的更是值得我们珍藏。贝多芬无疑是伟大的,在多重的磨难中依旧保持着本心,对于现代社会中大展的我们,这首曲子的意义更是值得我们反复推敲,认真回味的,除了美妙的音乐,那些创作背后的意义更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凌飞 . 浅论贝多芬与德彪西笔下的月光 [J]. 成功(教 育),2011(7).
[2] 李震 . 从《月光奏鸣曲》艺术特色透析贝多芬的音乐 特点 [J]. 中国校外教育,2013(18).
[3] 李衍辉 . 贝多芬奏鸣曲《月光》演奏技巧及艺术特色 探讨 [J]. 大众文艺,2013(7).
[4] 湯卢,陈林 .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点 [J]. 大 舞台,2015(4).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艺术赏析
一、概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出生于1770年12月16日,这个从小就被用强制性手段当做神童培养的音乐天才,在童年盲目的学习中经历了诸多波折,直到1787年在维也纳遇到了31岁的偶像莫扎特,才正式开启了属于他自己音乐生涯。在诸多好友的支持和鼓励下,贝多芬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故乡,并前往维也纳拜师于海顿。在跟随海顿的音乐学习过程中,逐渐展露出了作曲的天赋,他同时期创作的诸多音乐作品,都有着很强的革命精神,日渐出色的贝多芬,名头甚至超越了他的前辈们。因此也和莫扎特海顿一起被评为“维也纳三杰”。这首《月光奏鸣曲》则创作于贝多芬身体患病期间,长期的耳聋使他不断的陷入焦虑和绝望,突如起来的爱情让他有勇气重拾希望。尽管这段爱情无疾而终,甚至让他伤痕累累,但这首家喻户晓的曲子却为后人带来了诸多心灵的慰藉。更有传闻说《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赋予了诸多的情感的一首作品。可见作者本人对这首曲子十分用心。
二、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艺术赏析
幻想式奏鸣曲是对《月光奏鸣曲》最好的评价,突破了以往音乐作品的统一音乐节奏,在音乐章节的主次顺序上有了创新型的突破及改变,从而使整体音乐形式更加的饱满。除了对各种音乐素材的合理的灵活运用,贝多芬在服务于听众情感上花费了更多的功夫。如此有情有义的音乐创作也让人耳目一新,因此收获了诸多喜爱。在社会专治文化影响下,曲中表达了很多铿锵有力的革命元素,也使同受专治迫害的听众有着难以言表的情感共鸣。
《月光奏鸣曲》共分为三个章节,音乐章节之间强烈的对比效果使整个协奏曲有了独特的戏剧冲突,减七和和弦的突然转调,让听者的心情也随之热血澎湃,甚至连精神都得到了洗礼,并对生活建立了希望。时而振奋人心,时而含蓄低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任何一首曲子能不能像它一样让人觉得既像身处于熊熊的火焰之中,又像是沐浴着和煦的春风。
第一章节以慢板为主,细腻的情感表达,娓娓道来,充满着柔情和哀痛。过于悲伤的情感,展示了贝多芬本人多情的一面,甚至可以说这首曲子是为爱而做出的挽歌。这一乐章,贝多芬没有进行大小调的区分,而是采用曲子和调子之间自由的转换,听起来更是像在对我们讲故事,情感的倾诉弥漫着浓浓的哀思,让我们甚至忘记了这是他故意营造出的氛围,不得不佩服他在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上的高超造诣。第二章节律动的展示,主要以小快板为主,典雅的表达方式在整个乐章中有着起承转合的连接作用,以降D大调为基础,通过曲式的变奏展现出乐章在发展中进行,在变换中前进。第二章节更像是一双无形的手,温和的将首尾章节牵在了一起。巧妙的过度,更将情绪向观众进一步的传递和升华。
不同的人对于贝多芬的这首《月光奏鸣曲》是有不同的感悟的,对于最后一章的节奏和律动,带给我的更多是平稳和和谐,激扬的韵律加上温暖的低吟,像是一个侃侃而谈的朋友,在这个压抑人性的社会中向我诉说。亦或是一个沉寂多年的舞者,在舞台上用他毕生的绝学奋力的嘶吼。对于抗争性的冲突表达,使乐章中的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贝多芬在自己曲折离奇的命运中,为自己的事业和信仰做出不屈不挠的抗争。这种情感的爆发是令人震撼的,更是令人敬佩的。如此经久不衰的名曲必然是作者赋予了其不加修饰的真实情感。贝多芬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优秀的创作才能,使后人有机会聆听到了那么多情感充沛的曲子,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让作者和聆听曲子的我们既挣扎又亢奋。这种情感的激烈碰撞,在这首《月光奏鸣曲》充分的表达了出来。在通过对贝多芬创作环境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这首曲子的艺术特征分析,更让我们感慨艺术的伟大。
三、结语
在经历了200多年的洗礼之后,这首曲子依旧备受人们的喜欢,尽管时代在改变,但是人们对于情感的渴望和自由的追求,却是长久不变的,我想可以激起人们情感共鸣的更是值得我们珍藏。贝多芬无疑是伟大的,在多重的磨难中依旧保持着本心,对于现代社会中大展的我们,这首曲子的意义更是值得我们反复推敲,认真回味的,除了美妙的音乐,那些创作背后的意义更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凌飞 . 浅论贝多芬与德彪西笔下的月光 [J]. 成功(教 育),2011(7).
[2] 李震 . 从《月光奏鸣曲》艺术特色透析贝多芬的音乐 特点 [J]. 中国校外教育,2013(18).
[3] 李衍辉 . 贝多芬奏鸣曲《月光》演奏技巧及艺术特色 探讨 [J]. 大众文艺,2013(7).
[4] 湯卢,陈林 .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点 [J]. 大 舞台,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