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高校的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li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高校必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加强对师生的教育,努力构建和谐高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道德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刘浩(1968- ),男,湖北洪湖人,襄樊学院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北襄樊44105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6-0057-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而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型时期,高校师生的思想状况出现了种种的“不和谐”,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移位”“错位”,甚至“扭曲”。①高校是文化高地、思想高地、人才高地,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示范作用。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高校的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道德基础。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谐高校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竞争、平等、创新等观念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问题,而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不例外。
  首先,市场经济求利和盈利的原则,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方面有利于调动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诱发和助长拜金主义,扭曲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市场经济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对于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化、维护商品交换和经济关系的平等性、强化人们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在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后,很容易导致功利化、市场化的现象。有些教师下海经商,有些教师搞第二职业,甚者丧失职业道德,评价学生时给“金钱分”“人情分”。
  其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它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人们的自强、自立、自尊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利益多元化和决策主体自主化,可能产生片面追求自我利益、淡化组织纪律观念的倾向,导致一些人不能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其四,市场经济遵循竞争性原则,实行优胜劣汰,有一定的自发性、风险性和分化性。这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科技的发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但同时一些人为了获得好成绩,不惜采取弄虚作假的行为,如考试作弊等。
  
  二、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意义
  
  首先,构建和谐高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高等学校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决定了高等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示范和带头作用。
  其次,构建和谐高校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要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营造使广大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环境。构建和谐高校就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其三,构建和谐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能够积聚力量,和谐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和谐能够促使事业进步。在和谐的氛围下,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人的自我成就感、自我满足感、自我实现感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三、构建和谐高校的策略思考
  
  首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就高校自身特点和它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特殊任务来看,高校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必须突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用这些理论武装师生员工的头脑,使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教育师生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之中。
  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高校必须做到以人为本,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师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维护高校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营造使师生身心愉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注重人文关怀,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师生的人格,尊重师生的基本权利,让每一位师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其三,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高校中的引领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共同推进的持续过程和系统工程。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既给基层党组织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挑战。②高校基层党组织要通过自身优势来凝聚人心,把师生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要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导向、疏导和核心作用,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推进和谐高校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把党员队伍建设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模范。
  其四,法德治校,营造法治、包容的高校氛围。和谐高校应该是法制的高校,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实施学校管理,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使高校成为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谐高校。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依法管理,以德管理,法德兼备,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和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教代会制度。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突出提高谋求发展的能力、管理学校事务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维护学校稳定的能力。
  其五,提高教师道德素质,强化教书育人作用。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母机”。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其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育人任务能否完成与落实。因此,要认真研究教师的思想状况,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要制定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规范,并完善其体系。要注重师生平等,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兼顾学生的发展能力,实现差异发展。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使高校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六,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和谐高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和谐高校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辅导员、班主任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处理社会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认识到相互竞争只是手段,共同发展才是目的。要通过加大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力度,更好地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其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发展,竞争加剧,青年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2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约占3%~5%,且大学生心理问题有上升趋势。经济、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问题都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客观的自我评价、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谐的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根据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教育内容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其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催化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润滑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要优化育人环境,让具有生活、娱乐、教育等多功能的“文化小区”来熏陶、感染师生。要利用互联网积极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广大师生开阔文化视野;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注释]
  ①王秀章,余启全.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158.
  ②红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J].党员生活(武汉),2007(6):34.
其他文献
2001年3月的一个周六,我踯躅于海淀区的一个自然村——六郎庄街头。镇子上新开了一间网吧,怀着好奇,我走进了网吧。上网去哪儿呢?想到了半年前在学校接受培训时介绍过的K12网站。  那个时候,我正在考虑是不是应该离开教育工作岗位。如果那个周六的下午我没有走进那间小屋,我的人生轨迹或许将转向另一方。庆幸的是,论坛使我找到了作为教师的意义,使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三年多来我走过的路,对当初的选择,我
不能继续忽视人力资源管理(HRM)活动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测定问题,否则不利于直接全面地认识HRM的作用,也不利于对经济增长更准确的认识.HRM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有替代、放大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要在此背景下探索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就要加大对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