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提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战略目标,走“四化”同步发展之路。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把有序推进人口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走集约、智能a、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也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注入新的动力,在户籍制度改革、县改市、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制度安排和部署。如何正确把握和实施城镇化,如何把城镇化的最大内需动力和改革的最大红利释放结合起来,这是未来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
【本课要点】
1.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 “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2.以城市圈和城镇带建设为重点,强化城镇的集聚扩散能力。
3.以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为载体,提升城镇的承载能力。
4. 以“四化”同步为引擎,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5.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增强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6.应着力构建完善生态激励机制、绿色信贷机制、节约型资源利用机制、城镇规划管理机制、社会公众参与机制。
城镇化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的城镇化,它注重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协调性,注重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注重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具有高效率、高产出、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特征,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一种城镇集约化开发、精明式增长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它能够有效处理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关系,化解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加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有效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投资需求,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吸引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降低物流成本,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又兼顾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增强城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质量,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体系,构建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格局,必将提升大城市和城镇群、城镇带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问题,即,农民到哪去,农民什么样,农民怎样发展。对于“三农”问题,新型城镇化给出了解决方案,即,农民市民化、农民职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时,有别于传统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以集约、绿色、以人为本为核心特征,能够有效处理好城镇建设和耕地之间的关系,农民利益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目标。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逐渐统一,又会使得城乡发展不协调消失,城乡差距缩小,从而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推进城乡一体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
以城市圈和城镇带建设为重点,强化城镇的集聚扩散能力。一是依据各地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合理布局城镇格局,注重城市圈(群)作为龙头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强化城镇对于产业和人口的吸附能力,以及城市圈和城镇带内城镇之间产业配套能力。二是注重城市圈和城镇带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要避免城市圈和城镇功能、产业定位不清,生态和经济的发展不协调,不切合实际的发展“当下”产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导致城镇发展的不可持续。
以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为载体,提升城镇的承载能力。一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做到以人为本。基本公共服务要均等化,保障城镇中的居民能够享受到同样的福利,做好公共服务体系的以人为本,就是保障了每个城镇居民的基本生存的权利;二是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拓展环境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鼓励公众、社会组织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去;三是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智慧程度。要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发展的信息化程度,实现城镇的智能电网、智能公交的构建,积极建造智慧城市。
以“四化”同步为引擎,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四化”同步发展推动,只有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才能保证城镇稳定健康发展;只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才能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只有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才能实现城镇发展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有效解决城镇化中发展不可持续、“三农”、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实现城镇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增强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应当对于城镇现有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结合各个城镇的资源和功能定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的高效产出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二是把城镇的生态和产业相结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注重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城镇产业的发展质量;三要注重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在城镇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过程中,要推进产业的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产品。
着力构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制度保障
构建生态激励机制。一是严格规范政府行为。出台关于生态城镇化建设方面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用法规和政策来规范各方的行为,尤其是规范政府的行为。二是健全生态导向机制。把城镇建设中的生态保护纳入官员的考核体系,建立反映生态环境成本的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城镇生态保护和建设业绩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于各地的城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评估,并将此作为政府考核和发展激励的基本依据。
健全绿色信贷机制。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应当通过绿色信贷来引导城镇产业向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等绿色环保产业转变,从而实现城镇发展的可持续。一是鼓励商业银行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对绿色信贷产品进行创新,不断拓展信贷业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完善绿色信贷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激励与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对于实施绿色信贷比较好的商业银行给予税收减免或其他政策方面的激励。三是环保部门与银行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并确立统一的绿色信贷环境标准。环保部门和银行合作对于绿色信贷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建立节约型资源利用机制。一是完善资源管理体系。建立较为高效、权威、统分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的价格机制。二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三是强化资源整合能力。对于资源的配置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尽可能的减少政府干预,采用合作开发和股权投资等手段对省内自然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完善城镇规划管理机制。一是对于城镇的产业布局用地要明确用地的相关要求,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降低城镇的污染,推动城镇产业结构向低碳化、生态化转型。二是修订并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明确指标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三是加强城镇规划中的环境评价管理,在参考国际标准的基础上,严格规范城镇环境的相关评估程序。 四是强化对综合交通系统建设的规划管理,注重在交通体系中对于节地、节能、高效运营技术的运用,规范城镇交通体系中,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所占的比例,注重各种设施和综合交通系统的配套。
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机制。一是要在公众之中宣传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城镇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二是积极搭建社会公众参与新型城镇建设的决策机制。要改变以往政府在城镇建设中的主导角色,搭建社会公众参与的平台,为公众提供献策的机会和平台,如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重大生态项目全民表决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等。三是构建社会公众监督制度。逐步培养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监督意识和社会责任,从而保障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系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课后思考】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应把握哪些重点及注意哪些问题?
◆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的城镇化,它注重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协调性,注重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注重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具有高效率、高产出、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特征,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一种城镇集约化开发、精明式增长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新型城镇化以集约、绿色、以人为本为核心特征,能够有效处理好城镇建设和耕地之间的关系,农民利益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目标。
◆只有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才能保证城镇稳定健康发展;只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才能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只有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才能实现城镇发展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有效解决城镇化中发展不可持续、“三农”、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实现城镇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战略目标,走“四化”同步发展之路。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把有序推进人口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走集约、智能a、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也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注入新的动力,在户籍制度改革、县改市、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制度安排和部署。如何正确把握和实施城镇化,如何把城镇化的最大内需动力和改革的最大红利释放结合起来,这是未来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
【本课要点】
1.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 “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2.以城市圈和城镇带建设为重点,强化城镇的集聚扩散能力。
3.以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为载体,提升城镇的承载能力。
4. 以“四化”同步为引擎,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5.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增强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6.应着力构建完善生态激励机制、绿色信贷机制、节约型资源利用机制、城镇规划管理机制、社会公众参与机制。
城镇化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的城镇化,它注重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协调性,注重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注重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具有高效率、高产出、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特征,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一种城镇集约化开发、精明式增长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它能够有效处理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关系,化解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加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有效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投资需求,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吸引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降低物流成本,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又兼顾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增强城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质量,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体系,构建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格局,必将提升大城市和城镇群、城镇带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问题,即,农民到哪去,农民什么样,农民怎样发展。对于“三农”问题,新型城镇化给出了解决方案,即,农民市民化、农民职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时,有别于传统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以集约、绿色、以人为本为核心特征,能够有效处理好城镇建设和耕地之间的关系,农民利益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目标。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逐渐统一,又会使得城乡发展不协调消失,城乡差距缩小,从而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推进城乡一体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
以城市圈和城镇带建设为重点,强化城镇的集聚扩散能力。一是依据各地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合理布局城镇格局,注重城市圈(群)作为龙头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强化城镇对于产业和人口的吸附能力,以及城市圈和城镇带内城镇之间产业配套能力。二是注重城市圈和城镇带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要避免城市圈和城镇功能、产业定位不清,生态和经济的发展不协调,不切合实际的发展“当下”产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导致城镇发展的不可持续。
以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为载体,提升城镇的承载能力。一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做到以人为本。基本公共服务要均等化,保障城镇中的居民能够享受到同样的福利,做好公共服务体系的以人为本,就是保障了每个城镇居民的基本生存的权利;二是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拓展环境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鼓励公众、社会组织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去;三是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智慧程度。要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发展的信息化程度,实现城镇的智能电网、智能公交的构建,积极建造智慧城市。
以“四化”同步为引擎,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四化”同步发展推动,只有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才能保证城镇稳定健康发展;只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才能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只有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才能实现城镇发展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有效解决城镇化中发展不可持续、“三农”、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实现城镇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增强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应当对于城镇现有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结合各个城镇的资源和功能定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的高效产出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二是把城镇的生态和产业相结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注重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城镇产业的发展质量;三要注重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在城镇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过程中,要推进产业的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产品。
着力构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制度保障
构建生态激励机制。一是严格规范政府行为。出台关于生态城镇化建设方面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用法规和政策来规范各方的行为,尤其是规范政府的行为。二是健全生态导向机制。把城镇建设中的生态保护纳入官员的考核体系,建立反映生态环境成本的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城镇生态保护和建设业绩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于各地的城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评估,并将此作为政府考核和发展激励的基本依据。
健全绿色信贷机制。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应当通过绿色信贷来引导城镇产业向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等绿色环保产业转变,从而实现城镇发展的可持续。一是鼓励商业银行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对绿色信贷产品进行创新,不断拓展信贷业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完善绿色信贷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激励与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对于实施绿色信贷比较好的商业银行给予税收减免或其他政策方面的激励。三是环保部门与银行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并确立统一的绿色信贷环境标准。环保部门和银行合作对于绿色信贷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建立节约型资源利用机制。一是完善资源管理体系。建立较为高效、权威、统分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的价格机制。二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三是强化资源整合能力。对于资源的配置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尽可能的减少政府干预,采用合作开发和股权投资等手段对省内自然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完善城镇规划管理机制。一是对于城镇的产业布局用地要明确用地的相关要求,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降低城镇的污染,推动城镇产业结构向低碳化、生态化转型。二是修订并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明确指标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三是加强城镇规划中的环境评价管理,在参考国际标准的基础上,严格规范城镇环境的相关评估程序。 四是强化对综合交通系统建设的规划管理,注重在交通体系中对于节地、节能、高效运营技术的运用,规范城镇交通体系中,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所占的比例,注重各种设施和综合交通系统的配套。
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机制。一是要在公众之中宣传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城镇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二是积极搭建社会公众参与新型城镇建设的决策机制。要改变以往政府在城镇建设中的主导角色,搭建社会公众参与的平台,为公众提供献策的机会和平台,如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重大生态项目全民表决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等。三是构建社会公众监督制度。逐步培养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监督意识和社会责任,从而保障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系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课后思考】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应把握哪些重点及注意哪些问题?
◆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的城镇化,它注重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协调性,注重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注重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具有高效率、高产出、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特征,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一种城镇集约化开发、精明式增长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新型城镇化以集约、绿色、以人为本为核心特征,能够有效处理好城镇建设和耕地之间的关系,农民利益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目标。
◆只有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才能保证城镇稳定健康发展;只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才能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只有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才能实现城镇发展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有效解决城镇化中发展不可持续、“三农”、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实现城镇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