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使人们逐渐忽视传统手工艺行业的文化价值,很多传统手工艺行业逐渐走向衰亡甚至灭绝了,很多曾经承载过千年文化底蕴、辉煌灿烂过的传统艺术都非常令人惋惜地陨落了。本文试图通过对武汉木雕行业发展历程的梳理,来展现国内大多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武汉;木雕;传统技艺
作为一个传统工艺美术,木雕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极广,各省各地几乎都有不同风格、流派的木雕技艺存在。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中国四大木雕”的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除此之外,其他很多地方也有不同地方特色的木雕。比如我们湖北省的木雕行业也曾兴盛多年,而由此分离出来的武汉木雕也传承150多年至今。笔者对武汉木雕行业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工作:收集各种相关资料,访谈老艺人以及相关人士,实地考察印证资料中涉及的古建筑、庙宇等木雕实物,最终对武汉木雕行业的起源与发展状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武汉传统木雕技艺的特点和类型
武汉木雕技法形式可分为立体圆雕、镂空雕、浮雕三大类,以人物圆雕为主。题材内容主要是表现各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现实题材,特别是偏重于挖掘楚文化中民俗民风的题材,作品形式上具有楚文化所特有装饰意味的独特风格,在制作技法上逐步形成造型写实中略有夸张、线条追求古典线描韵味,刀法细腻流畅,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地方木雕技法的木雕风格。至今一些老艺人口口相传流传下来有许多技法制作上的口诀,如:在整个传统制作流程中所需时间的分配上,打粗坯、修细、精致掐刻纹理这三个步骤上有“一打三修七分掐”之说;人物雕刻讲究“文要儒,武要威,女要秀”;制作花鸟蔬果的题材上,有“花无正果,闹热为先”,即描摹对象贵在似玉不似之间,构图布局上要饱满而多样化。
2武汉传统木雕手工艺行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武汉木雕是从湖北木雕中分离出来的。湖北木雕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汉代:望山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彩漆木雕鸟架鼓”、“彩漆木雕禽兽座屏”、随县擂鼓墩出土的“鹿鹤图”等,充分展示了荆楚大地早期木雕艺术的高超技艺和浪漫的艺术风格。在唐宋时期,因崇佛敬道祭祖盛行,大兴造佛建庙,给木雕艺术创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到明朝初年至嘉庆年间,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城市经济的活跃,此时的木雕技艺也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兴盛。屋舍、楼宇、祠堂的建造,民间家具、城乡婚嫁花床、嫁奁的流行,这些民生需求的建造,都极大地促进了木雕技艺的发展。
湖北木雕的技艺世代相传,各种流派纷呈。至清乾隆年间按风格的差异逐步分成“文帮”和“武帮”。至清咸丰年间(19世纪50~60年代),湖北省武汉周边地区的木雕艺人先后搬迁到武汉,其中包括“文帮”派路的潘氏神像铺,以此为代表形成了武汉传统木雕行业的源头。潘氏神像铺又称潘氏作坊,它的历史悠久,自清代咸丰末年从黄陂举家迁徙到武汉的汉阳东王庙,到宣统年间第三代传人潘福祥又将作坊搬迁到汉口三元里(又叫三元街)。民国21年,潘福祥嫡传弟子梅海清在汉口长堤街另立门户,开梅氏神像铺,在木雕行业中颇具声望,后来并承继师业,成为文帮鲁班阁的掌教,为武汉工艺木雕艺人群的主导者。解放后,1958年湖北省武汉市市政府将市内很多从事雕刻工艺的作坊(其中包括梅氏神像铺)组织起来,安排成立“武汉市国营百花工艺雕刻厂”,经营范围包括木雕、石雕、玉雕、楠木镶嵌等几种不同工艺类型。60年代初,石雕、玉雕等其他工艺类型纷纷独立出去成为不同的工艺厂,“武汉市国营百花工艺雕刻厂”则更名为“武汉市工艺雕刻厂”,只经营木雕工艺品和木雕工艺船模,成为武汉木雕技艺传承发展的根据地。
在上世纪60年代初至十年内乱前,由于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使很多传统工艺品得以顺利转型,促进了传统工艺品生产销售上的利好局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武汉木雕行业也是如此。动乱结束后,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武汉木雕技艺在新老艺人的改革创新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也繁荣兴盛了十多年。9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很多传统手工艺行业普遍受到冲击,武汉木雕手工艺行业也逐渐萧条,随着老艺人纷纷退休或离世,后一代艺人的转岗或转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从事传统手工行业,武汉市工艺雕刻厂此时也出现经济滑落、人员匮乏的局面,1997年改制为民营企业,放弃经营传统木雕工艺品,而主要经营工艺流程相对简单、可采用机械设备辅助的工艺木模船,而以传统手工制作为主的武汉木雕技艺则逐渐走向没落。
3武汉木雕行业从业人员历年来的变化情况
武汉在明清时期以及抗战前,木雕都非常盛行,各种庙宇、道观德修建与维护、公共园林的建筑,以及殷实人家的房屋建筑和家具雕花等,都促进了木雕手工业的发展,因此从业者众多。“据清朝民政部湖北省警务公所在宣统元年不完全统计,武汉三镇有雕刻铺96户,到民国七年,据汉口警察局商户分类调查统计,小木雕刻作坊有189家,另外专修塑造神像铺有五家。”[1]抗战时期到解放之前,由于时局动荡,人民的生活艰苦和不稳定,百业凋零,木雕行业也随之衰落。解放后,国营“武汉市工艺雕刻厂”成立后,从最初十来个老艺人带徒传艺,到后来从事木雕技艺的人员逐渐增多。从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家经济的复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木雕工艺品的需求量加大,促使木雕从业人员的人数增加,最高时期曾发展到规模达两百多人,作为一个传统手工艺的企业来说,非常可观。90年代末,随着全国各地各个工艺行业的不景气,木雕工艺品市场也极其萧条,“武汉市工艺雕刻厂”从事木雕制作的人逐渐减少。特别是1997年国营改制为民营企业后,从事传统工艺木雕的人员分散,散落在各处。“武汉市工艺雕刻厂”主要是面向社会和学校两种途径招收人员,社会招收人员约占30%,这些人员除了是向社会公开招工而来以外,另外也有一些是转行而来的,或是从部队转业后安置进厂的。仅从学校或培训班就曾有过多次大规模招工情况:1959年,从技校招进一批学生,有一百多人,分别选择学木雕、石雕、牙雕等不同的行业,其中有20多人选择从事木雕行业;其中很多后来成为中流砥柱,成为厂长、设计师、技术骨干等;1972年向武汉市二轻局技校木雕班招收40多名学员,后来很多也逐步发展成为技术骨干。
十年内乱以后,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基本每隔1~2年,都会从技校、委培的培训班招收学员。据1958年最早进厂的工艺大师邓道航回忆,当时她作为设计师兼厂内培训师,几乎每年都要要抽出时间,专门给刚进厂的新人讲课,培训木雕技艺及相关知识。从80年代初期开始,改革浪潮席卷全国,木雕这种高技能的传统手工艺行业流动性较大,工厂经常招人,但也经常有人离开,陆续有人下海经商或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特别到90年代开始,很多从学校招来的学员,刚进厂不久就离开,而厂里已有的人员流失也逐渐增多,以至于木雕从业人员越来越少。1997年,武汉市工艺雕刻厂改制,停办传统木雕,只生产木模船,厂里剩余从事木雕的艺人要么留下制作船上的配件,要么下岗回家。这样,有木雕技艺的人都散落到各处了。
4结语
武汉木雕作为一个传统手工艺行业,它的发展历程和现今状况在传统手工艺行业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很多其他传统手工艺行业的模式也是类似情况,作为一个民族来说,优良传统往往代表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十年内乱曾经摧毁了很多历史文化和传统,对于没有被毁而侥幸沿承下来的这些好的传统手工艺,国家目前的很多保护计划也正在出台和实施,并已经有一些具体方案和措施正在真正扎实地落实。通过政府行为和传统行业自身的努力,希望能真正有效地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朗.楚艺回响:张朗工艺美术文稿[J].湖北美术出版社,湖北:2009(06).
作者简介:张静(1968—),女,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动画。
邓道航(1949—),女,湖北省工艺大师,研究方向:工艺木雕。
关键词:武汉;木雕;传统技艺
作为一个传统工艺美术,木雕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极广,各省各地几乎都有不同风格、流派的木雕技艺存在。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中国四大木雕”的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除此之外,其他很多地方也有不同地方特色的木雕。比如我们湖北省的木雕行业也曾兴盛多年,而由此分离出来的武汉木雕也传承150多年至今。笔者对武汉木雕行业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工作:收集各种相关资料,访谈老艺人以及相关人士,实地考察印证资料中涉及的古建筑、庙宇等木雕实物,最终对武汉木雕行业的起源与发展状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武汉传统木雕技艺的特点和类型
武汉木雕技法形式可分为立体圆雕、镂空雕、浮雕三大类,以人物圆雕为主。题材内容主要是表现各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现实题材,特别是偏重于挖掘楚文化中民俗民风的题材,作品形式上具有楚文化所特有装饰意味的独特风格,在制作技法上逐步形成造型写实中略有夸张、线条追求古典线描韵味,刀法细腻流畅,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地方木雕技法的木雕风格。至今一些老艺人口口相传流传下来有许多技法制作上的口诀,如:在整个传统制作流程中所需时间的分配上,打粗坯、修细、精致掐刻纹理这三个步骤上有“一打三修七分掐”之说;人物雕刻讲究“文要儒,武要威,女要秀”;制作花鸟蔬果的题材上,有“花无正果,闹热为先”,即描摹对象贵在似玉不似之间,构图布局上要饱满而多样化。
2武汉传统木雕手工艺行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武汉木雕是从湖北木雕中分离出来的。湖北木雕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汉代:望山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彩漆木雕鸟架鼓”、“彩漆木雕禽兽座屏”、随县擂鼓墩出土的“鹿鹤图”等,充分展示了荆楚大地早期木雕艺术的高超技艺和浪漫的艺术风格。在唐宋时期,因崇佛敬道祭祖盛行,大兴造佛建庙,给木雕艺术创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到明朝初年至嘉庆年间,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城市经济的活跃,此时的木雕技艺也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兴盛。屋舍、楼宇、祠堂的建造,民间家具、城乡婚嫁花床、嫁奁的流行,这些民生需求的建造,都极大地促进了木雕技艺的发展。
湖北木雕的技艺世代相传,各种流派纷呈。至清乾隆年间按风格的差异逐步分成“文帮”和“武帮”。至清咸丰年间(19世纪50~60年代),湖北省武汉周边地区的木雕艺人先后搬迁到武汉,其中包括“文帮”派路的潘氏神像铺,以此为代表形成了武汉传统木雕行业的源头。潘氏神像铺又称潘氏作坊,它的历史悠久,自清代咸丰末年从黄陂举家迁徙到武汉的汉阳东王庙,到宣统年间第三代传人潘福祥又将作坊搬迁到汉口三元里(又叫三元街)。民国21年,潘福祥嫡传弟子梅海清在汉口长堤街另立门户,开梅氏神像铺,在木雕行业中颇具声望,后来并承继师业,成为文帮鲁班阁的掌教,为武汉工艺木雕艺人群的主导者。解放后,1958年湖北省武汉市市政府将市内很多从事雕刻工艺的作坊(其中包括梅氏神像铺)组织起来,安排成立“武汉市国营百花工艺雕刻厂”,经营范围包括木雕、石雕、玉雕、楠木镶嵌等几种不同工艺类型。60年代初,石雕、玉雕等其他工艺类型纷纷独立出去成为不同的工艺厂,“武汉市国营百花工艺雕刻厂”则更名为“武汉市工艺雕刻厂”,只经营木雕工艺品和木雕工艺船模,成为武汉木雕技艺传承发展的根据地。
在上世纪60年代初至十年内乱前,由于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使很多传统工艺品得以顺利转型,促进了传统工艺品生产销售上的利好局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武汉木雕行业也是如此。动乱结束后,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武汉木雕技艺在新老艺人的改革创新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也繁荣兴盛了十多年。9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很多传统手工艺行业普遍受到冲击,武汉木雕手工艺行业也逐渐萧条,随着老艺人纷纷退休或离世,后一代艺人的转岗或转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从事传统手工行业,武汉市工艺雕刻厂此时也出现经济滑落、人员匮乏的局面,1997年改制为民营企业,放弃经营传统木雕工艺品,而主要经营工艺流程相对简单、可采用机械设备辅助的工艺木模船,而以传统手工制作为主的武汉木雕技艺则逐渐走向没落。
3武汉木雕行业从业人员历年来的变化情况
武汉在明清时期以及抗战前,木雕都非常盛行,各种庙宇、道观德修建与维护、公共园林的建筑,以及殷实人家的房屋建筑和家具雕花等,都促进了木雕手工业的发展,因此从业者众多。“据清朝民政部湖北省警务公所在宣统元年不完全统计,武汉三镇有雕刻铺96户,到民国七年,据汉口警察局商户分类调查统计,小木雕刻作坊有189家,另外专修塑造神像铺有五家。”[1]抗战时期到解放之前,由于时局动荡,人民的生活艰苦和不稳定,百业凋零,木雕行业也随之衰落。解放后,国营“武汉市工艺雕刻厂”成立后,从最初十来个老艺人带徒传艺,到后来从事木雕技艺的人员逐渐增多。从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家经济的复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木雕工艺品的需求量加大,促使木雕从业人员的人数增加,最高时期曾发展到规模达两百多人,作为一个传统手工艺的企业来说,非常可观。90年代末,随着全国各地各个工艺行业的不景气,木雕工艺品市场也极其萧条,“武汉市工艺雕刻厂”从事木雕制作的人逐渐减少。特别是1997年国营改制为民营企业后,从事传统工艺木雕的人员分散,散落在各处。“武汉市工艺雕刻厂”主要是面向社会和学校两种途径招收人员,社会招收人员约占30%,这些人员除了是向社会公开招工而来以外,另外也有一些是转行而来的,或是从部队转业后安置进厂的。仅从学校或培训班就曾有过多次大规模招工情况:1959年,从技校招进一批学生,有一百多人,分别选择学木雕、石雕、牙雕等不同的行业,其中有20多人选择从事木雕行业;其中很多后来成为中流砥柱,成为厂长、设计师、技术骨干等;1972年向武汉市二轻局技校木雕班招收40多名学员,后来很多也逐步发展成为技术骨干。
十年内乱以后,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基本每隔1~2年,都会从技校、委培的培训班招收学员。据1958年最早进厂的工艺大师邓道航回忆,当时她作为设计师兼厂内培训师,几乎每年都要要抽出时间,专门给刚进厂的新人讲课,培训木雕技艺及相关知识。从80年代初期开始,改革浪潮席卷全国,木雕这种高技能的传统手工艺行业流动性较大,工厂经常招人,但也经常有人离开,陆续有人下海经商或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特别到90年代开始,很多从学校招来的学员,刚进厂不久就离开,而厂里已有的人员流失也逐渐增多,以至于木雕从业人员越来越少。1997年,武汉市工艺雕刻厂改制,停办传统木雕,只生产木模船,厂里剩余从事木雕的艺人要么留下制作船上的配件,要么下岗回家。这样,有木雕技艺的人都散落到各处了。
4结语
武汉木雕作为一个传统手工艺行业,它的发展历程和现今状况在传统手工艺行业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很多其他传统手工艺行业的模式也是类似情况,作为一个民族来说,优良传统往往代表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十年内乱曾经摧毁了很多历史文化和传统,对于没有被毁而侥幸沿承下来的这些好的传统手工艺,国家目前的很多保护计划也正在出台和实施,并已经有一些具体方案和措施正在真正扎实地落实。通过政府行为和传统行业自身的努力,希望能真正有效地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朗.楚艺回响:张朗工艺美术文稿[J].湖北美术出版社,湖北:2009(06).
作者简介:张静(1968—),女,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动画。
邓道航(1949—),女,湖北省工艺大师,研究方向:工艺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