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儿童诗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儿童诗以稚嫩活泼的语言、直率明朗的情感、生动形象的叙事,描绘出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抒发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融童情、童心、童趣为一体,从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此,我想结合几首儿童诗佳作来着重探讨一下情感在儿童诗中的特殊地位。
诗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性情也”,诗人艾青在他的《诗论》中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人类无论如何也不至于临到了一个可以离弃情感而生活的日子,既然如此,抒情在诗里存在,将有如情感之在人类中存在,——是永久的。”可见,丰富的情感是诗的艺术生命,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诗。“诗缘情而绮靡”是陆机在《文赋》中所强调的,它犹如诗的美学宣言。自此,缘情而发就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的诗学传统。
作为诗歌的一分子——儿童诗也毫无例外地受到这一传统的熏陶,成为儿童文学宝库中一种最美的抒情性的语言艺术珍宝。基于此,我们可以说,情感是儿童诗的灵魂,无情不成诗。好的儿童诗总能以饱含情感的诗的形象来激发小读者的丰富联想,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鸣,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优秀的诗人往往用真情酿成甘泉和雨露,滋润着孩子们稚嫩的心、活泼的心、躁动的心,引领他们走进真善美的情感世界。
母爱是儿童诗中常见的主题,满蕴着情感,但这一主题是很抽象的,既沒有形状,也没有颜色,要把它表达出来并能动人心弦,是很不容易的。在儿童诗坛就有不少诗人写过有关母爱的诗,例如台湾小诗人黄琼慧的《看不见妈妈》:“我上学,您已踏碎露珠上山,/我放学,您还在山冈上工作;/我睡了,/在梦中找您,找您。”诗篇短小,却意味深长,真切的表达了孩子对妈妈的深挚的感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小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在朴素的咏叹中所流露出的对妈妈辛勤劳作的理解以及对妈妈的深深依恋之情却是很多孩子都有过的,这样自然能在小读者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了。再如小诗人陈念慈的《藏不住的爱》也是一首诗意盎然的写妈妈的爱的好诗:“妈妈的爱/像我家的水龙头/关紧了/它还是流/一滴水,看不见/两滴水,也看不见/水满了/我也看见了/我看见了妈妈的爱/妈妈的爱好深哦!”这里小诗人巧借关不紧的水龙头来比拟妈妈关不住的爱,抒发了对妈妈的深情。爱本无形,但小诗人通过有形体的物让人感觉到妈妈的爱是那样的深厚、那样的绵长!
儿童诗是儿童天真、自然情感的流露,正如台湾诗人沙白说的,“童诗是人籁之最天真和最美妙的声音”,“是儿童心灵自然流露的结晶”。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人以天真纯洁的童心去欣赏万事万物,以充满好奇的童眼去发现世间奥秘,进而发现物我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发现了诗意。
孩子的心是善良的,也是博大的,他们的内心深处有许多许多非常美好的愿望。比如刘倩倩九岁时创作的《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诗中写道:“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留下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去给她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去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这首诗既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华丽夸饰的辞藻,而是从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琐事中精心采撷了几个平凡的镜头,用朴实的儿童口语叙写出来,抒发了小诗人对饥寒者的真挚同情,这种发自心底的情感怎能不引起小读者强烈的心灵共鸣呢?无独有偶,意大利11岁的小女孩安娜索尔迪写的儿童诗《一颗面包做的心》:“我在面包房里,/看见一个心形的大面包,/热乎乎,香喷喷,/于是我想到:/如果我有一颗面包做的心,/多少孩子可以吃个够!/给你,我的挨饿的朋友。/还给你,给你,/给你……我这面包做的心啊,/请来吃一口。”诗里蕴涵着孩子式的真挚同情与奉献精神,这样的仁爱之心是多么令人感动啊!这博大的怜念贫苦之心,是人性中最美好、最可贵的珍宝。爱心无国界!
热爱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儿童诗中有很多表现大自然的佳作,这些诗描绘了儿童眼里奇妙的自然景观,往往写得活泼有趣。例如樊发稼写的儿童诗《小雨点》:“小雨点,你真勇敢!/ 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一点儿也不疼吗?” 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小雨点”以生命,把它写得生动可爱,更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虽然很短,却把孩子内心那种诚挚纯洁的关爱别人的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了。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的确如此,在儿童眼里,世间万物都因她的情感和认识而存在!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儿童诗中常常会出现因人的情感而存在并变化的物的形象了。比如麦穗的《小雨滴》:“小雨滴从老远老远的地方跑来/跑到我家门前/有的敲厚厚的木瓜叶/有的去踩满地的睡莲/还有些在瓦片上跳舞/或躲在树林子里说悄悄话/他们像来自另一个星球/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他们那股淘气的顽皮劲/十足像一群小小的流浪汉。”孩子们眼里的小雨滴,是感染了童真情怀的小雨滴——不信你瞧:它们是“从老远老远的地方”特意跑来的,它们这里玩玩那里看看,活泼好奇得和我们一样!这特殊的情感在独特的感受中流淌,别有一番动人的魅力。
以上所举诸诗,无不体现了“缘情而发”的诗学传统,亦如台湾诗论家徐守涛说:“就诗的创作而言,感情是诗的化身,没有感情的注入,它就不能成为优美的诗。” 诗之美,实质上是诗人情感之美。
综上所述,“情感”是儿童诗的灵魂和生命。一首儿童诗能否有生命力,关键是一个“情”字!好的儿童诗总是饱含着丰富动人的情感的!,无“情”就无儿童诗!
诗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性情也”,诗人艾青在他的《诗论》中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人类无论如何也不至于临到了一个可以离弃情感而生活的日子,既然如此,抒情在诗里存在,将有如情感之在人类中存在,——是永久的。”可见,丰富的情感是诗的艺术生命,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诗。“诗缘情而绮靡”是陆机在《文赋》中所强调的,它犹如诗的美学宣言。自此,缘情而发就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的诗学传统。
作为诗歌的一分子——儿童诗也毫无例外地受到这一传统的熏陶,成为儿童文学宝库中一种最美的抒情性的语言艺术珍宝。基于此,我们可以说,情感是儿童诗的灵魂,无情不成诗。好的儿童诗总能以饱含情感的诗的形象来激发小读者的丰富联想,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鸣,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优秀的诗人往往用真情酿成甘泉和雨露,滋润着孩子们稚嫩的心、活泼的心、躁动的心,引领他们走进真善美的情感世界。
母爱是儿童诗中常见的主题,满蕴着情感,但这一主题是很抽象的,既沒有形状,也没有颜色,要把它表达出来并能动人心弦,是很不容易的。在儿童诗坛就有不少诗人写过有关母爱的诗,例如台湾小诗人黄琼慧的《看不见妈妈》:“我上学,您已踏碎露珠上山,/我放学,您还在山冈上工作;/我睡了,/在梦中找您,找您。”诗篇短小,却意味深长,真切的表达了孩子对妈妈的深挚的感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小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在朴素的咏叹中所流露出的对妈妈辛勤劳作的理解以及对妈妈的深深依恋之情却是很多孩子都有过的,这样自然能在小读者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了。再如小诗人陈念慈的《藏不住的爱》也是一首诗意盎然的写妈妈的爱的好诗:“妈妈的爱/像我家的水龙头/关紧了/它还是流/一滴水,看不见/两滴水,也看不见/水满了/我也看见了/我看见了妈妈的爱/妈妈的爱好深哦!”这里小诗人巧借关不紧的水龙头来比拟妈妈关不住的爱,抒发了对妈妈的深情。爱本无形,但小诗人通过有形体的物让人感觉到妈妈的爱是那样的深厚、那样的绵长!
儿童诗是儿童天真、自然情感的流露,正如台湾诗人沙白说的,“童诗是人籁之最天真和最美妙的声音”,“是儿童心灵自然流露的结晶”。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人以天真纯洁的童心去欣赏万事万物,以充满好奇的童眼去发现世间奥秘,进而发现物我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发现了诗意。
孩子的心是善良的,也是博大的,他们的内心深处有许多许多非常美好的愿望。比如刘倩倩九岁时创作的《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诗中写道:“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留下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去给她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去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这首诗既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华丽夸饰的辞藻,而是从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琐事中精心采撷了几个平凡的镜头,用朴实的儿童口语叙写出来,抒发了小诗人对饥寒者的真挚同情,这种发自心底的情感怎能不引起小读者强烈的心灵共鸣呢?无独有偶,意大利11岁的小女孩安娜索尔迪写的儿童诗《一颗面包做的心》:“我在面包房里,/看见一个心形的大面包,/热乎乎,香喷喷,/于是我想到:/如果我有一颗面包做的心,/多少孩子可以吃个够!/给你,我的挨饿的朋友。/还给你,给你,/给你……我这面包做的心啊,/请来吃一口。”诗里蕴涵着孩子式的真挚同情与奉献精神,这样的仁爱之心是多么令人感动啊!这博大的怜念贫苦之心,是人性中最美好、最可贵的珍宝。爱心无国界!
热爱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儿童诗中有很多表现大自然的佳作,这些诗描绘了儿童眼里奇妙的自然景观,往往写得活泼有趣。例如樊发稼写的儿童诗《小雨点》:“小雨点,你真勇敢!/ 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一点儿也不疼吗?” 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小雨点”以生命,把它写得生动可爱,更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虽然很短,却把孩子内心那种诚挚纯洁的关爱别人的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了。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的确如此,在儿童眼里,世间万物都因她的情感和认识而存在!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儿童诗中常常会出现因人的情感而存在并变化的物的形象了。比如麦穗的《小雨滴》:“小雨滴从老远老远的地方跑来/跑到我家门前/有的敲厚厚的木瓜叶/有的去踩满地的睡莲/还有些在瓦片上跳舞/或躲在树林子里说悄悄话/他们像来自另一个星球/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他们那股淘气的顽皮劲/十足像一群小小的流浪汉。”孩子们眼里的小雨滴,是感染了童真情怀的小雨滴——不信你瞧:它们是“从老远老远的地方”特意跑来的,它们这里玩玩那里看看,活泼好奇得和我们一样!这特殊的情感在独特的感受中流淌,别有一番动人的魅力。
以上所举诸诗,无不体现了“缘情而发”的诗学传统,亦如台湾诗论家徐守涛说:“就诗的创作而言,感情是诗的化身,没有感情的注入,它就不能成为优美的诗。” 诗之美,实质上是诗人情感之美。
综上所述,“情感”是儿童诗的灵魂和生命。一首儿童诗能否有生命力,关键是一个“情”字!好的儿童诗总是饱含着丰富动人的情感的!,无“情”就无儿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