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百年来,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对世界各国的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语言学家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语法和语音两部分,而对文字及文字与语言的研究甚少,或者将文字看作是表现语言的辅助。故本文主要从文字的起源及文字和语言发展的非同时性来阐述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以此来证明文字的存在并非是为了表现语言。
关键字:文字;语言;索绪尔;非同时性;表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057-02
自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出版以来,掀起了世界语言学界的研究热潮,先后出现了三个主要的语言学流派,即: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观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语音和语法而将文字及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处以真空状态。自1981年,高名凯翻译《教程》以来,国内亦掀起了研究热潮,但其研究主要集中于索氏理论的七个要点,很少有学者对索绪尔的文字观、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就连索绪尔本人对语言和文字的论证也充满矛盾之处,他说:“文字遮蔽了语言的外貌,”“是一种假装”,以此来论证文字无法表现语言;同时又说“文字系统具有表现语言系统的唯一使命”。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语言和文字的关系究竟如何。
一、索绪尔及国内学者对语言和文字关系的看法
索绪尔在第一部分的第四章中提出“文字表现整体语言”的观点,他认为:“整体语言和文字是两个符号系统,文字系统具有表现整体语言系统的唯一使命。看起来它们各自和互相的价值不用冒被埋没的风险,此仅仅是彼的仆从或影像。”
同时他又说“这个影像在我们的意念中与事物本身那么紧密,实际上他攫取了最重要的位置。这就好像某人的照片结果被看做是比其容貌更确切有效的证据。影像比真实的事物更具特别的重要性,人们接受了这一点。”
索绪尔在论及希腊字母拼写的“迅速失效”的原因时说:“一个常常使用且极重要的理由:文字书写和整体语言之间的差距在此是不受意志控制的。只得承认整体语言经由时间向前推进而产生的结果;它时时与文字的固定性相结合(文字不再与言说相一致)。声音变化了,然而人们忘了变更表达的书写。”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时文字不再表现语言,“写法终于变成了不符合它所应该表现的东西。”
自此我们清晰的看到索绪尔对文字是否表现语言前肯后否的矛盾态度,深受西方语言学理论影响的国内一些语言学家亦认为文字是表现语言的符号。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主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高名凯、石安石的《语言学概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和扩大语言实际作用的工具。”又岑运强主编的《语言学概要》说:“文字和语言不同,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对文字又决定性作用。”
可以看出,国内大部分语言学者将文字归为标记语言的工具,认为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产生的源泉是语言,即语言对文字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试评索绪尔语言文字之关系
在《教程》中,索绪尔认为“文字具有表现语言系统的唯一使命”,他将文字看成是语言的“仆从”和“影像”,使得文字系统依附于语言系统,而非他所说的两个符号系统。深受索绪尔影响的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说:“在语言学家看来,除去某些细微的枝节外,文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设计,就好像利用录音机一样,借以保存了过去语言的某些特点供给我们观察。”他认为语言是第一性的,语言对文字具有决定性作用。将文字看作是为表现语言而存在的,仅仅是人们研究语言所凭借的媒介。但事实上文字并非语言的“仆从”和“照片”,它们是处于平等地位的、独立的两个符号体系。
首先,从文字的起源来说。周有光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中将世界文字按其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第一,原始文字时期;第二,古典文字时期;第三,字母文字时期。裘锡圭在其《文字学概要》中将第一阶段的原始文字定义为记录语言之前出现的文字。这种语言之前的文字即图画文字,它具有的形意关系不是与语言对应的,王宁教授认为是“超语言的”。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图画,如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等,它们大多以岩画、刻符的形式呈现。如新石器时代遍布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彩陶及主要分布在中原四周的史前游牧民族的岩画,这些都是写意汉字形成的源头。这些彩陶上的花纹和岩画都蕴涵着原始人的情感和思想,可以说这些文字画是原始人情感的直接升发,并非像索绪尔所言的是对反映感情的语言的反映,是所谓的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同时从实用功能来看,人们创造文字是对记忆力的一种延续,是为了改变语言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如陈澧所说:“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意与声之迹也。”再如许慎《说文叙》所论及的:“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可以垂后,后人可以识古。”在古人眼中,文字是一种沟通异地勾连古今的工具,是为了“达于异时,传与异地”,并非是为了表现语言而存在的。正如陈望道所云:“假若追溯源头,文字是同语言别处亦源,绝非文字本来就是语言的表记。”
其次,从语言和文字的演变来说,文字和语言的演变并非是同时的,本文尤以汉语和汉字的演变为代表。索绪尔在《教程》中也论及了语言和文字发展的不平衡性,他说:“文字书写和整体语言之间的差距在此时不受意志控制的。……声音变化了,然而人们忘了变更表达是书写。” “写法最终变成了不符合它所应该表现的东西”他还举例说,如在法语史中: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语言在不断的变化而文字则相对稳定。此时,索绪尔也认识到了文字并不是亦步亦趋的反映语言,是语言现象的投射。这种现象在汉语和汉字的演变中更加明显。先秦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字也经受着变异与规范的双重压迫,由以前的各具特色的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而后,又随着社会“以趋约易”的潮流,隶书随之产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所谓的“六书”、“八体”。但都未对语言产生巨大影响,没有妨碍人们是正常交流,所以说文字与语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先秦以后,尤其是自汉代开始,用文言文记载的文献典籍与当时的口语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说文字表现语言,那么现在所能看到的文献典籍理应是当时的语言,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文言文只是文人对先秦语言的模仿而非当时的语言。而索绪尔所说的人们所沉浸的文本只是文字的载体,但这些由文字记载的文本并不能反映当时真正的语言。这也正表明了文字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性,进一步论证了文字的存在并非是为了表现语言。
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他的《论文字学》中提出文字对语言具有推迟性,即文字和语言的不同时性。他指出索绪尔的文字观是文字的不在场,他将其定义为“零度文字观”。他认为文字与语言是非同一性的,具有偏离性,在文本中,语言是不在场的。由于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所以在人们的阅读过程中进入视觉的只是文字,而非语言,并且这些文字并不能如实的反映语言。汉语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语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周德清认为《切韵》系韵书反映的并不是真正的中原音。其实在隋唐时,陆法言等人所编的《切韵》就是对当时语音的如实反映,只不过语音逐渐变化,使得唐代和元代的语音相差甚远。现在我们虽然不知道当时的语言究竟如何,但仍然能够理解古代的文献,这是因为汉字的字形并未发生彻底的变化。所以说语言的变化并并不能导致文字的同步变化,语言并不能决定文字。
三、总结
综上所论,文字和语言是两个独立的符号体系,文字和语言之间不存在等级制,二者是平等关系,彼此影响对方。在评价索绪尔语言和文字关系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索绪尔已发现了语言和文字之间的不同步性,他认为相对于不断发展演变的语言来说,文字具有相对的稳固性和滞后性,所以他说:“文字书写和整体语言之间的差距在此时不受意志控制的。”此时他已认识到文字的巨大作用,他在一张信纸上写道:“文字叫我震惊,毛骨悚然,这件工作让我觉得纯粹是种痛苦的体验,与其相对来说不重要的地位极不相称。倘若我不被迫承认这点,则绝对是不可理喻的。”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这位伟人对“文字是否表现语言”在内心是充满了矛盾的,也许正是这种矛盾启发我们对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进行一个深入的探究。总之,索绪尔及其《教程》对世界语言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将继续影响今后的语言学界。
参考文献:
[1]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M].屠友详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4]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刑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6]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7]海然热.语言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4.
[8]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9]黄亚平,孟华.汉字符号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关键字:文字;语言;索绪尔;非同时性;表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057-02
自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出版以来,掀起了世界语言学界的研究热潮,先后出现了三个主要的语言学流派,即: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观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语音和语法而将文字及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处以真空状态。自1981年,高名凯翻译《教程》以来,国内亦掀起了研究热潮,但其研究主要集中于索氏理论的七个要点,很少有学者对索绪尔的文字观、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就连索绪尔本人对语言和文字的论证也充满矛盾之处,他说:“文字遮蔽了语言的外貌,”“是一种假装”,以此来论证文字无法表现语言;同时又说“文字系统具有表现语言系统的唯一使命”。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语言和文字的关系究竟如何。
一、索绪尔及国内学者对语言和文字关系的看法
索绪尔在第一部分的第四章中提出“文字表现整体语言”的观点,他认为:“整体语言和文字是两个符号系统,文字系统具有表现整体语言系统的唯一使命。看起来它们各自和互相的价值不用冒被埋没的风险,此仅仅是彼的仆从或影像。”
同时他又说“这个影像在我们的意念中与事物本身那么紧密,实际上他攫取了最重要的位置。这就好像某人的照片结果被看做是比其容貌更确切有效的证据。影像比真实的事物更具特别的重要性,人们接受了这一点。”
索绪尔在论及希腊字母拼写的“迅速失效”的原因时说:“一个常常使用且极重要的理由:文字书写和整体语言之间的差距在此是不受意志控制的。只得承认整体语言经由时间向前推进而产生的结果;它时时与文字的固定性相结合(文字不再与言说相一致)。声音变化了,然而人们忘了变更表达的书写。”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时文字不再表现语言,“写法终于变成了不符合它所应该表现的东西。”
自此我们清晰的看到索绪尔对文字是否表现语言前肯后否的矛盾态度,深受西方语言学理论影响的国内一些语言学家亦认为文字是表现语言的符号。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主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高名凯、石安石的《语言学概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和扩大语言实际作用的工具。”又岑运强主编的《语言学概要》说:“文字和语言不同,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对文字又决定性作用。”
可以看出,国内大部分语言学者将文字归为标记语言的工具,认为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产生的源泉是语言,即语言对文字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试评索绪尔语言文字之关系
在《教程》中,索绪尔认为“文字具有表现语言系统的唯一使命”,他将文字看成是语言的“仆从”和“影像”,使得文字系统依附于语言系统,而非他所说的两个符号系统。深受索绪尔影响的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说:“在语言学家看来,除去某些细微的枝节外,文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设计,就好像利用录音机一样,借以保存了过去语言的某些特点供给我们观察。”他认为语言是第一性的,语言对文字具有决定性作用。将文字看作是为表现语言而存在的,仅仅是人们研究语言所凭借的媒介。但事实上文字并非语言的“仆从”和“照片”,它们是处于平等地位的、独立的两个符号体系。
首先,从文字的起源来说。周有光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中将世界文字按其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第一,原始文字时期;第二,古典文字时期;第三,字母文字时期。裘锡圭在其《文字学概要》中将第一阶段的原始文字定义为记录语言之前出现的文字。这种语言之前的文字即图画文字,它具有的形意关系不是与语言对应的,王宁教授认为是“超语言的”。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图画,如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等,它们大多以岩画、刻符的形式呈现。如新石器时代遍布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彩陶及主要分布在中原四周的史前游牧民族的岩画,这些都是写意汉字形成的源头。这些彩陶上的花纹和岩画都蕴涵着原始人的情感和思想,可以说这些文字画是原始人情感的直接升发,并非像索绪尔所言的是对反映感情的语言的反映,是所谓的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同时从实用功能来看,人们创造文字是对记忆力的一种延续,是为了改变语言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如陈澧所说:“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意与声之迹也。”再如许慎《说文叙》所论及的:“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可以垂后,后人可以识古。”在古人眼中,文字是一种沟通异地勾连古今的工具,是为了“达于异时,传与异地”,并非是为了表现语言而存在的。正如陈望道所云:“假若追溯源头,文字是同语言别处亦源,绝非文字本来就是语言的表记。”
其次,从语言和文字的演变来说,文字和语言的演变并非是同时的,本文尤以汉语和汉字的演变为代表。索绪尔在《教程》中也论及了语言和文字发展的不平衡性,他说:“文字书写和整体语言之间的差距在此时不受意志控制的。……声音变化了,然而人们忘了变更表达是书写。” “写法最终变成了不符合它所应该表现的东西”他还举例说,如在法语史中: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语言在不断的变化而文字则相对稳定。此时,索绪尔也认识到了文字并不是亦步亦趋的反映语言,是语言现象的投射。这种现象在汉语和汉字的演变中更加明显。先秦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字也经受着变异与规范的双重压迫,由以前的各具特色的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而后,又随着社会“以趋约易”的潮流,隶书随之产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所谓的“六书”、“八体”。但都未对语言产生巨大影响,没有妨碍人们是正常交流,所以说文字与语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先秦以后,尤其是自汉代开始,用文言文记载的文献典籍与当时的口语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说文字表现语言,那么现在所能看到的文献典籍理应是当时的语言,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文言文只是文人对先秦语言的模仿而非当时的语言。而索绪尔所说的人们所沉浸的文本只是文字的载体,但这些由文字记载的文本并不能反映当时真正的语言。这也正表明了文字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性,进一步论证了文字的存在并非是为了表现语言。
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他的《论文字学》中提出文字对语言具有推迟性,即文字和语言的不同时性。他指出索绪尔的文字观是文字的不在场,他将其定义为“零度文字观”。他认为文字与语言是非同一性的,具有偏离性,在文本中,语言是不在场的。由于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所以在人们的阅读过程中进入视觉的只是文字,而非语言,并且这些文字并不能如实的反映语言。汉语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语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周德清认为《切韵》系韵书反映的并不是真正的中原音。其实在隋唐时,陆法言等人所编的《切韵》就是对当时语音的如实反映,只不过语音逐渐变化,使得唐代和元代的语音相差甚远。现在我们虽然不知道当时的语言究竟如何,但仍然能够理解古代的文献,这是因为汉字的字形并未发生彻底的变化。所以说语言的变化并并不能导致文字的同步变化,语言并不能决定文字。
三、总结
综上所论,文字和语言是两个独立的符号体系,文字和语言之间不存在等级制,二者是平等关系,彼此影响对方。在评价索绪尔语言和文字关系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索绪尔已发现了语言和文字之间的不同步性,他认为相对于不断发展演变的语言来说,文字具有相对的稳固性和滞后性,所以他说:“文字书写和整体语言之间的差距在此时不受意志控制的。”此时他已认识到文字的巨大作用,他在一张信纸上写道:“文字叫我震惊,毛骨悚然,这件工作让我觉得纯粹是种痛苦的体验,与其相对来说不重要的地位极不相称。倘若我不被迫承认这点,则绝对是不可理喻的。”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这位伟人对“文字是否表现语言”在内心是充满了矛盾的,也许正是这种矛盾启发我们对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进行一个深入的探究。总之,索绪尔及其《教程》对世界语言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将继续影响今后的语言学界。
参考文献:
[1]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M].屠友详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4]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刑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6]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7]海然热.语言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4.
[8]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9]黄亚平,孟华.汉字符号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