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着一个让人头痛的现象:各种快餐文化、低俗文化充斥市场,中学生阅读品位下降,中学生阅读退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应该坚守几个理念,在阅读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一、经典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而这垫底的书绝非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衍生品而应该是名著、经典。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学生灌输经典的理念,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
当然,有时候学生对好书的概念比较模糊,这就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做引路人,给他们指定阅读范围。如前苏联的帕夫雷什中学,规定学生必读的书一共达119本,这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探讨并实际领导帕夫雷什中学教育改革的成果。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管理理念
这里说的管理,指的是在阅读中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具体说来,就是阅读时间、阅读环境和阅读自我的管理。
1.阅读时间管理。必须把阅读时间作为一种资源加以科学安排和运用,以求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细分时间单位,充分利用好零碎时间等都可以作为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
2.阅读环境管理。尽可能选择或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容易使人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使人一进入这个熟悉的环境开始读书时,大脑的相应部分就会随之兴奋起来,这些对阅读都很有益。
3.阅读自我的管理。在阅读中对自己的管理最为重要。良好的情绪和心境,可以维持良好的阅读心理状态。在阅读过程中,要强调通过调节心境和培养自信心,培养足够的持久力,在遭受挫折和不良环境影响下仍能持之以恒地保持阅读的良好状态。
三、实践的理念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而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以阅读实践为基础。在阅读实践中,阅读主体在一定语境中对文本进行理解,而这个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积淀阅读经验的过程。阅读经验的多少反映着阅读能力的高低,它是读者与文本、文本作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实践主体之一,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开辟经典名著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座精神文化的殿堂,让学生通过名著的阅读,夯实文化底蕴,奠定人生基础。
四、对话理念
高中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可见,对话是阅读实践的主要途径。在“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最基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则是最重要的条件。在阅读中,学生面对的多是文质兼美的篇章和流传久远的名著,学生与文本及其作者的差距是明显的,这种差距给阅读带来困难,却又给学生以动力,推动阅读对话的前行。
此時,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受业”的尊者,而是如苏格拉底自称的“撮合者”,把学生聚集到一起,让他们阅读、讨论、争辩。
五、自由理念
阅读教学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形成和保持学生的自由心态。这种自由心态表现为学生的阅读主要由内驱力而不是外压力来推动,具体表现在由兴趣和需要两者不断转化来引起和推动阅读活动。鲁迅曾经说:“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读书杂谈》)。一为“勉强”“带着痛苦”;一为“自愿”“全不勉强”,说明读者的需要和兴趣必须互相转化:因满足了需要而提高了兴趣,在浓厚的兴趣中满足某些需要。
1.精读略读,点面映衬。早在东汉,教育家郑玄提出了“纲举目张”的阅读方法,所谓纲举目张,指的是阅读要抓重点、抓关键,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大部头的著作。其实,这说的就是精读和略读的结合。
精读即深入细致地研读。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一种最重要的读书方法。
略读即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略读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整部作品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的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反映的思想感情深厚。所以,在阅读方法上适宜精读略读相结合。
2.读写结合,探究交流。作品反映的纷繁复杂的社会内容很容易引起作者的共鸣、联想,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进行反思、评析有利于读出自己的感悟,写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认识水平,提高文化底蕴。
清代曾国藩曾提出读书四法:看、读、写、作。他认为四者缺一不可,并要求儿子写读书札记。清代教育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亦指出:即读经书,一有所见,即写之书眉,以便他日涂改。若所读书,都是干干净净,绝无一字,可知是不用心也。可见,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读写结合的方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坚守自己的理念,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经典,就可以使学生通过高层次的阅读实践,夯实文化底蕴,奠定人生基础。
一、经典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而这垫底的书绝非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衍生品而应该是名著、经典。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学生灌输经典的理念,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
当然,有时候学生对好书的概念比较模糊,这就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做引路人,给他们指定阅读范围。如前苏联的帕夫雷什中学,规定学生必读的书一共达119本,这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探讨并实际领导帕夫雷什中学教育改革的成果。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管理理念
这里说的管理,指的是在阅读中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具体说来,就是阅读时间、阅读环境和阅读自我的管理。
1.阅读时间管理。必须把阅读时间作为一种资源加以科学安排和运用,以求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细分时间单位,充分利用好零碎时间等都可以作为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
2.阅读环境管理。尽可能选择或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容易使人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使人一进入这个熟悉的环境开始读书时,大脑的相应部分就会随之兴奋起来,这些对阅读都很有益。
3.阅读自我的管理。在阅读中对自己的管理最为重要。良好的情绪和心境,可以维持良好的阅读心理状态。在阅读过程中,要强调通过调节心境和培养自信心,培养足够的持久力,在遭受挫折和不良环境影响下仍能持之以恒地保持阅读的良好状态。
三、实践的理念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而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以阅读实践为基础。在阅读实践中,阅读主体在一定语境中对文本进行理解,而这个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积淀阅读经验的过程。阅读经验的多少反映着阅读能力的高低,它是读者与文本、文本作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实践主体之一,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开辟经典名著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座精神文化的殿堂,让学生通过名著的阅读,夯实文化底蕴,奠定人生基础。
四、对话理念
高中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可见,对话是阅读实践的主要途径。在“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最基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则是最重要的条件。在阅读中,学生面对的多是文质兼美的篇章和流传久远的名著,学生与文本及其作者的差距是明显的,这种差距给阅读带来困难,却又给学生以动力,推动阅读对话的前行。
此時,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受业”的尊者,而是如苏格拉底自称的“撮合者”,把学生聚集到一起,让他们阅读、讨论、争辩。
五、自由理念
阅读教学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形成和保持学生的自由心态。这种自由心态表现为学生的阅读主要由内驱力而不是外压力来推动,具体表现在由兴趣和需要两者不断转化来引起和推动阅读活动。鲁迅曾经说:“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读书杂谈》)。一为“勉强”“带着痛苦”;一为“自愿”“全不勉强”,说明读者的需要和兴趣必须互相转化:因满足了需要而提高了兴趣,在浓厚的兴趣中满足某些需要。
1.精读略读,点面映衬。早在东汉,教育家郑玄提出了“纲举目张”的阅读方法,所谓纲举目张,指的是阅读要抓重点、抓关键,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大部头的著作。其实,这说的就是精读和略读的结合。
精读即深入细致地研读。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一种最重要的读书方法。
略读即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略读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整部作品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的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反映的思想感情深厚。所以,在阅读方法上适宜精读略读相结合。
2.读写结合,探究交流。作品反映的纷繁复杂的社会内容很容易引起作者的共鸣、联想,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进行反思、评析有利于读出自己的感悟,写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认识水平,提高文化底蕴。
清代曾国藩曾提出读书四法:看、读、写、作。他认为四者缺一不可,并要求儿子写读书札记。清代教育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亦指出:即读经书,一有所见,即写之书眉,以便他日涂改。若所读书,都是干干净净,绝无一字,可知是不用心也。可见,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读写结合的方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坚守自己的理念,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经典,就可以使学生通过高层次的阅读实践,夯实文化底蕴,奠定人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