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把教师比作桥,桥的一端连着学生,另一端连着知识,学生要想达到知识的彼岸,那么这座“桥”就得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应该采用何种最恰当、最科学、最有效益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当前每位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新的时代赋于教育新的使命,人才的定义并非局限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能力与实践操作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开放式”教学应运而生。静止不变的“封闭式”教学变为动态的“开放式”教学,使教学模式、方法变“静”为“动”,在动态中不断改进与完善。开放式教学还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一、思维训练的开放
思维训练的开放主要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即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发挥强大的动力。
2.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19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7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10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司马迁,这些鲜明、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
二、教育内容、方式的开放
历史教学分为课内课外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个时期以来,初中教学把训练过多的放在了课内,而轻视了课外这一重要方式,这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课堂外实践灵活性强,其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对学生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方式。
1.专题讲座。学术色彩浓厚是举办专题讲座的主要特点,教师在举办专题讲座时应注意三个问题:(1)精心安排,全面搜集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新成果,并加以筛选分类汇总,使之有条理而不紊乱;(2)围绕一个研究中心,选题宜小不宜大;(3)讲座内容最好与历史课程的进度同步。例如,教师在讲完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一节内容后,可以“近十年来关于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新进展”为题举办一个专题讲座,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其摆脱历史教材“一家之言”的束缚。
2.专题辩论。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师主导性参与的最佳契合方式。专题辩论亦离不开历史教师精心准备这一环节,其实施者既包括历史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学生的辩论准备工作的指导。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丰富资源,搜集相关史料,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赢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
3.撰写小论文。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给学生课外布置的作业往往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试卷。其实在学业相对轻松的基础年级,根据所学内容,教师可指定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在一个学期内写一篇字数不长的小论文作为开卷考试内容。这样在学期末考试时,就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和学生考试的压力。小论文式的作业,虽然类似于读史札记的性质,但对学生的要求却很高,教师可以在写法、结构、史料分析上予以点拨指导。
三、教学过程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依据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恢复“过程”的应有地位。在开放的格局中,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的历史考据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1.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盲从“权威”。
2.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因此,不仅教师要慎重选择,学生也要提高分析鉴别能力。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下转第194页)
(上接第145页)3.对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要回避和掩盖,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辩论解决问题。随着近年来对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学生能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反过来指导教师,也不足为怪。
总之,实行开放式教学,只要应用得当,是行之有效的。它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以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学生以后终身学习是有帮助的。
新的时代赋于教育新的使命,人才的定义并非局限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能力与实践操作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开放式”教学应运而生。静止不变的“封闭式”教学变为动态的“开放式”教学,使教学模式、方法变“静”为“动”,在动态中不断改进与完善。开放式教学还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一、思维训练的开放
思维训练的开放主要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即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发挥强大的动力。
2.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19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7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10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司马迁,这些鲜明、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
二、教育内容、方式的开放
历史教学分为课内课外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个时期以来,初中教学把训练过多的放在了课内,而轻视了课外这一重要方式,这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课堂外实践灵活性强,其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对学生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方式。
1.专题讲座。学术色彩浓厚是举办专题讲座的主要特点,教师在举办专题讲座时应注意三个问题:(1)精心安排,全面搜集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新成果,并加以筛选分类汇总,使之有条理而不紊乱;(2)围绕一个研究中心,选题宜小不宜大;(3)讲座内容最好与历史课程的进度同步。例如,教师在讲完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一节内容后,可以“近十年来关于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新进展”为题举办一个专题讲座,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其摆脱历史教材“一家之言”的束缚。
2.专题辩论。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师主导性参与的最佳契合方式。专题辩论亦离不开历史教师精心准备这一环节,其实施者既包括历史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学生的辩论准备工作的指导。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丰富资源,搜集相关史料,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赢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
3.撰写小论文。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给学生课外布置的作业往往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试卷。其实在学业相对轻松的基础年级,根据所学内容,教师可指定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在一个学期内写一篇字数不长的小论文作为开卷考试内容。这样在学期末考试时,就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和学生考试的压力。小论文式的作业,虽然类似于读史札记的性质,但对学生的要求却很高,教师可以在写法、结构、史料分析上予以点拨指导。
三、教学过程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依据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恢复“过程”的应有地位。在开放的格局中,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的历史考据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1.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盲从“权威”。
2.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因此,不仅教师要慎重选择,学生也要提高分析鉴别能力。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下转第194页)
(上接第145页)3.对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要回避和掩盖,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辩论解决问题。随着近年来对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学生能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反过来指导教师,也不足为怪。
总之,实行开放式教学,只要应用得当,是行之有效的。它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以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学生以后终身学习是有帮助的。